分享

《中国小说史略》版本探析

 率我真 2013-12-10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最初的两个版本都是北京大学的线装本,1920年左右出版。头一个版本是油印的,是用毛笔蘸了药水写在蜡纸上付印的,所以也可以称为写印本,书名《小说史大略》。毛边纸印,十六开本,有周树人的署名,篇目只有十七篇,每页两面,由于是手写的,每页行数、每行字数都不等。另一版本则是用四号铅字排印的,书名仍沿其旧,篇目增至二十六篇,正文每半页十二行,每行字数三十三字,两面为一页,共一百七十二页,用的是竹纸,四周有边线框,二十四开本。这两个线装的本子一般又被称为“讲义本”,当时在学校里流传多,在社会上流传少。到了1923、1924年北大新潮社发行了平装本上下两册的《中国小说史略》,篇目已增加到二十八篇,全书基本定型,正式走向了社会。此后又合订成一本由北新书局出版,中间印行多次,并续有修订。
    去年偶然到
旧书店走走,突然获见一无作者署名的线装本《中国小说史》(见图 2),看看篇目确定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为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的印本。比起北大的《小说史大略》的开本要大,既宽又长。真是书海无涯,我一向以为鲁迅先生的这本书只有两个线装本的概念,现在是打破了。因而想到为什么一些弄版本的过来人常说,一旦涉足此道,便会无尽无休,以至再也拔不出腿来。
    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印的《中国小说史》,是我们见到的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三个线装本。版心上部印有书名,中间印有“国三”二字并页码。“国三”当指国文系三年级的意思。版心下部印有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的名称。正文每半页十三行,每行四十字,四周也有边线框,竹纸单面印,共一百四十二页。无作者署名。此本与北大的铅印线装本比较,每面多一行,每行多七个字,篇目多两篇。我还不及查清它所据的究竟是新潮本还是北新本。无疑的,这可以算作翻印的一种讲义本。
    若要考察它的出版年月倒有一个线索,即本书后面附有《中国小说史参考》十二页,收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论文《谈中国小说》。版面与格式与正文相同,证明不是后来附加上去的。这是俞先生在燕京大学的一次讲演。俞文在收入讲义时后面还有“附言”,从那口气看,似乎即出自俞先生之手。“附言”是这样写的——
    按此篇初刊于《小说月报》十九卷二号,后收入《杂拌儿第二集》,其第二分另写,所列表格亦全不相同,第四分则完全略去,盖有所避忌也。至于全篇字句之间亦稍变易,各有繁减,可以参互观之。
    十九卷二号的《小说月报》是1928年2月出版的,被俞先生误记为《杂拌儿第二集》的《杂拌儿之二》是1933年2月出版的。据此可以初步判断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的印本可能是在1933年2月以后印行的。然而,也可能是在1930年9月后印行的。因为收在《杂拌儿之二》的《谈中国小说》,文后还有作者的编就附记,说明删去第四分(即《个人的悬谈与妄测》)的原因:“中间有许多‘老鸹嘴’,自然触恼了当代的小说大家,现在遵命谨删。”说这话的时间是在1930年9月,因此也有可能是俞先生在编就《杂拌儿之二》之后,书尚未正式出版时,他就恢复了《小说月报》未删的原文,附在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之后。俞先生的论文也引述了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材料,颇为尊重先生的这部著作,当然个别地方还有不同的议论,这里就不介绍了。
    总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的这个讲义本没有北大的那两个线装本重要,不过对热爱鲁迅著作版本的人来说,还是值得收藏的。同时也说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时间不长便在学术知识界产生了怎样广泛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