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卷赏析 31 - 《阅读整理学》

 3gzylon 2013-12-10

佳卷赏析 31 - 《阅读整理学》

石咏琦

 在孩子的幼儿期, 可以利用童话, 让他们学会由α语切换到β语。孩子开始记忆文字以后, 由α型阅读切换到β型阅读, 最适当的工具还是故事和文艺作品。两者最好能并行。如果能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转换成功, 是最理想的方式。

~ 外山滋比古

这本书原名是”YOMI”NO SEIRI-GAKU,主题是:阅读分为两种, 像论文那种未知信息的阅读称为β型阅读, 而阅读既知的信息称为α型阅读。我们一般采用、了解的阅读, 只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 最多只能得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识。阅读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 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只用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根本无法达到阅读的效果。如何才能学会刺激头脑, 扩展读书世界的β型阅读呢?

作者外山滋比古(Shigehiko Toyama)目前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赏。专攻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技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译者吕美女,日本上智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译有《稻盛和夫的哲学:人为甚么活着》、《品牌DNA》、《逻辑写作力》、《稻盛和夫的中小企业经营学》、《圣经中的友情》、《男人的七个敌人》、《一个人,最好》、《夫妇的觉悟》、《练就工作耳》、《阿信的幸福》、《脑的白魔术》、《感受力》等书。本书2012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台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24页,ISBN:978-986-241-508-5

本书共分序章、四章、终章和后记

序章

l   我们一般采用、了解的阅读, 只属于低层次的阅读方式, 最多只能得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知识。阅读自己完全未知事物的文章, 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有价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只用这种低层次的阅读技巧, 根本无法达到阅读的效果。

l   无论是音读与阅读文字, 只是会读, 不表示就能看懂文章的意思。

l   所谓「素读」就是「先不考虑文章含意, 只是朗读表面文字。」

第一章  

l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章表现还是以古板厚重、难以理解为主流。

l   战后日本文体的革命, 应该是由日语版《读者文摘》揭开序幕才对。

l   《读者文摘》踏出第一步,之后的五十年,文章始终往平易近人的方向迈进。有趣的是我们竟然对此毫无意识、浑然不觉。

l   日本学校的国语教育, 一直都靠困难至上主义支撑. 随着简明主义的推广, 日本的国语教育也失去支柱. 不必辛苦阅读, 只要眼睛扫一下即可读懂的文章日渐增多, 读者也因为过于安逸而变得怠惰.

l   若连愿意阅读的读者都变少了, 危机可能更深.

l   大体而言, 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 而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事物, 就算没有经验、不是非常了解的事物, 要达到宛如经历过且了解到某种程度, 并非不可能的事. 这种经验不妨称为「同类型经验」.

l   一般认为外文的说话速度好像很快, 主要是因为和母语比较, 未知的部分比较多的缘故.

l   拥有愈多的知识, 人就会更容易理解新知识; 拥有的知识愈少, 听取或阅读新知识也愈困难.

l   有时会发生以下的问题: 能发出声音阅读文章, 其实并未完全了解, 确认为自己读懂了.

l   阅读教育从阅读既知事物的音读开始, 这种做法相当合理. 长期以来音读成为阅读方法的主轴, 也不是偶然的现象.

第二章

l   现代教育没有成功地交会学生使用这种新的阅读方式, 但学校无视现况, 不断教导学生阅读未知的东西, 一直强迫学生学习无法理解的事物, 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l   把文化融入语文当中、加以浓缩, 在短期内教授大量信息, 就是现代教育的特质.

l   阅读未知时可能会碰到双重的障碍. 首先出现的障碍是语言和文字..真正麻烦的是..就算了解文字或词汇的意思, 但是读完文章依旧如同在五里雾.

l   教科书大体都很沉闷、无趣. 原本可能很有趣的作品, 只要是从教科书上阅读, 就完全失去了魅力.

l   杂志读者里有所谓的「后门读者」, 读到前面的文章往往非常头痛, 后面的杂文读起来则轻松许多, 后门读者指的就是这样的人.

l   后门读者如果走到大门, 即显得毫无耐心. 贴近那些攸关国家的大问题时, 这些读者的兴致一点也不高昂. 这些人通常只是双眼扫过大标题便了事, 因此也称做标题读者.

l   对后门读者而言, 社论是非常遥远的世界. 世界上或许有人一生阅读报纸, 却没读过一篇社论. 为何大家不读社论呢?因为读起来有点像学校的教科书.

l   只要是论说文都很无趣、很难读, 原因就在知识素养不够充分.

l   批评文章若要盛行, 批评者或是阅读评论者本身都应该先培养出高水平的理解能力. 也就是培养、锻炼能够透过语文想象未曾经验过的世界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培训失败了, 批评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l   随着电视日益普及, 一般人对语言的想象力也变得迟钝多了. 电视的影像让人以为自己了解更多的事物, 也就是所谓的「伪现实」.

l   如果一个人觉得真正的影评、剧评、乐评、书评真的非常有趣, 那么可以认定, 这个人已经拥有成熟的阅读力.

l   我把坏的文章分成两种:「好的恶文」与「坏的恶文」. 「坏的恶文」是指把很简单的事写成很难懂的文章, 花费苦心读完却没有收获; 「好的恶文」是本来就应该很难读, 但是努力去读, 就一定能够得到收获的文章.

l   现代社会已经被坏的好文章席管与淹没了.

第三章

l   阅读既知的方式为α型阅读;阅读未知的方式为β型阅读.

l   典型的β型阅读就是学校的教科书, 报纸的社论或评论文章也属于此类型的阅读.

l   阅读也会产生和填字游戏或考试填充题类似的情况, 既不是完全的α型阅读, 也不是β型阅读, 而是两种阅读的混合.

l   无论α型阅读或β型阅读, 根基都与语言学习有很深的关联.

l   时常且充分地重复同一语词, 语词与所代表的事物就会产生连带关系(但是如果不具有这种必然的关系, 情况就变成首次听到的新语词).

l   人类在幼儿期就必须学会母乳语和离乳语. 母乳语是在既知的前提下使用、理解, 后者则是理解未知时使用的语词. 以另一种方式形容, 母乳语就是α语, 离乳语就是β语.

l   语词的教育并非从学校才开始, 而是就读小学之前就应该完成基础教育了.

l   无论是针对α型阅读所需的言语行动或β型阅读所需的言语能力, 一定得趁幼儿期学好.

l   幼儿的言语教育足以左右孩子的一生. 也就是说, 一个人有无阅读未知的能力, 跟他小时候有无学习β语、离母语有相当的关系.

l   α语与α型阅读是根据既知、已经验过的事物所产生的言语活动. β语与β型阅读则是为了认识未知事物而展开的言语活动.

l   英国的柏恩斯坦把语言二分为限定代码(简称RC)与精密代码(简称EC). 所谓限定代码主要是用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 用字遣词上多有省略; 所谓的精密代码是符合逻辑、文法更加完备的语言.

l   人种不同造成的智商差距, 很明显的, 其实就是由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词所造成的.

l   无论是对学校或家庭或社会, 适当地导入β语和β型阅读是相当紧急且重要的课题.

l   在孩子的幼儿期, 可以利用童话, 让他们学会由α语切换到β语. 孩子开始记忆文字之后, 由α型阅读切换到β型阅读, 最适当的工具还是故事和文艺作品. 两者最好能并行. 如果能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转换成功, 是最理想的方式.

l   人类最敬重的应该是能够从素读进入真正的阅读这件事, 因为这对个人的人格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

l   学会素读的方法之一, 是选定具有高价值的古典原版书籍作为教材. 教材必须是能让学习者及周遭绝对信任的书籍, 如果不能信赖, 读者会无法忍受再三反复地阅读.

l   古时候的东西当然是旧的, 但是旧并不代表陈腐. 新的事物虽然有趣, 却还未曾经过时间的考验. 新的事物有一天会变成旧, 旧的东西就没有变旧之虞了.

第四章

l   只用日常语言, 很难走到通往未知识界的道路.

l   日本有67%的儿童拥有自己学习的房间.

l   现代的孩子不像以往那样在读书上展现求知欲, 应该是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太富裕的缘故. 人类是劳则思, 逸则淫的动物.

l   换句话说, 太幸福的人, 很难参透读书的深奥意境.

l   不管读甚么, 都想一读就懂, 这是习惯α型阅读的人很容易陷入的误解. 真正能获得高评价的阅读, 应该是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很了解, 或者根本不了解, 不断的重复阅读, 做到读书百遍, 这就是所谓的β型阅读, 必须运用自己的力量去领悟.

l   时间可以增加力量, 读不懂的文章就一直读, 在这当中时间就会产生作用. 随着时间改变, 未知的对象与想了解的人都会一点一滴地改变, 最后就可能达到彼此能沟通的境界.

l   所谓的β型阅读, 其实就是一种朝古典迈进的阅读.

终章 解读《桃太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