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门头沟:弘恩禅寺

 璇琮坑 2013-12-10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2013-12-06 14:07:18)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偕北京鬼見愁寻门头沟南辛房村弘恩寺,经村人指点至一小巷,终得一睹弘恩古剎。

    『勅賜弘恩禅寺』始建年代不详,据门头沟村史载:此寺始建於明初,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后倾圮,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乾隆五十八年〔1786年〕重修。其地界“东至桑峪村,南至鲁家滩,西至天门山,北至峰落岩。”据『宛署杂记』载:『弘恩寺,在京西乡,系废剎,弘治十三年〔1500年〕太监戴蒙重建,勅賜今名,有勅諭一道,户部尚书李东阳记。十七年欽降御香,有记。太常寺卿张元祯撰。』。惜后渐为倾圯现只餘山门一座及两株古柏而已。

    弘恩寺位於庞潭古道之上临近潭柘寺,是香客赴潭柘寺必先至弘恩寺进香,在南辛房村口原有茶棚一座供香客休憩之所現茶棚已无存,只余二株古树仍立於村口。

 

                           乱山隠隠旧山门,

                           弘恩殿殁堙无存。

                           漫漫逶迤厐潭道,

                           裊裊缭绕菩提音。

                           摩肩接踵行香客,

                           櫛凤沐雨謁禅林。

                           长叹古风兮不复,

                           古刹寒鴉唳黄昏。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弘恩寺山门



      弘恩寺古柏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弘恩寺石额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访门头沟弘恩禅寺
     南辛房茶棚遗址

 

                                                  打鹰洼    2013年12月6日


     资料载,弘恩寺建于明朝初年,位于南辛房村村北2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弘恩,乃弘扬皇恩、佛恩之意。明《宛署杂记》载:“弘恩寺,在京西乡,系废刹,弘治十三年(1500年),太监承蒙重建,敕赐今名,有敕谕一道。户部尚书李东阳记。十七年钦降御香,有记,太常寺卿张元桢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曾重建。坐北朝南,两进院子。原基础占地20余亩,三层殿宇在一个中轴线上。山门一间,面阔5.64米,进深3.66米,券洞式,攒尖顶,有汉白玉石匾额,匾额上书“敕赐弘恩禅寺”,出自明孝宗御笔。进山门是面阔三间的大殿,长12.50米,宽9.70米。供奉哼哈二将。东西配殿各一间,长11.50米,宽6.95米,硬山脊有吻兽。正殿前有两座石质小塔和龟蚨碑。进入第一进院落,左右为钟鼓楼。穿过院落,进入前殿。前殿有三间,供奉着碧霞元君娘娘,后殿五间为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东西朝房各三间。此殿气势宏伟,除潭柘寺外,为本地区庙宇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精湛的寺庙。在明弘治年间,云游僧智明和尚在此任住持,他为了光大佛法,广泛化缘,重修弘恩寺。现在,在天门山石窟内壁上,还刻着明弘治年间宛平县顺天府发布的敕赐弘恩寺地界:“东至桑峪村,南至鲁家滩,西至天门山,北至峰落岩。”此庙解放后改为学校,寺内殿堂已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院内保留古树侧柏1棵,树龄200多年。山门保存基本完好,另存有被毁后的龟趺残壁等。
(注:另一说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面阔10米,进深6.3米,硬山大脊,脊上有鸱吻,花脊上刻有“金光普照”四个字)

寺内有寺碑二方,其一为“敕赐弘恩寺碑记”碑,碑高3.2米,宽1米,厚0.25米,使用了规格较高螭首龟蚨座,碑文由当时任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制诰经筵国史宫会典总裁,大名鼎鼎的李东阳撰文,碑文载:“都京西山岫云寺乃一大丛林,为诸冠之首,寺之南二里许,有寺名弘恩,都人士往谒岫云的经弘恩寺。弘恩寺建自前朝,弘治中重修者屡矣”碑文还记述了太监戴蒙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弘恩寺的过程,此次重建,耗时三年多,占地十五顷九十六亩五分三厘,不仅修建了大雄宝殿,钟鼓二楼等众多殿堂,还添塑了释迦牟尼像及四大天王像……此次大规模的重建工程,一直到弘治十六年(1503年)才告竣工,此碑是弘恩重建竣工之后所立。弘治十七年(1504年),也就是弘恩寺重建的第二年,明孝宗亲临该寺,为弘恩寺钦降御香,并御笔“敕赐弘恩禅寺”,使得弘恩寺声名大振。

其二为《重修弘恩寺碑》,碑高3.2米,宽1米,厚0.20米,螭首,龟蚨座,额书“重修碑记”,碑中记述了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修缮弘恩寺的过程,清乾隆丙午(1786年)八月,一个叫瓜尔佳尼晖官员,在守卫云南曲靖捕捉盗贼时,反被它人参劾革职,发配新疆乌鲁木齐,刑期结束后,与家人到岫云寺进香,途经弘恩寺,见大殿倒塌,发愿重修好,此碑为瓜尔佳尼晖本人撰文。

附:在《京西碑石纪事》中则记有关“弘恩寺”的碑刻五处,现摘录如下:
重修弘恩寺碑  明弘治十三年(1500) 南辛房村
敕赐弘恩寺地界摩崖石刻  明弘治十年(1497)  南辛房村天门山
敕赐弘恩寺碑  明弘治十三年(1500)  南辛房村小学
钦降弘恩寺御香碑  明弘治十四年(1501)  南辛房村
敕赐弘恩寺碑  明弘治十六年(1503)  南辛房村
注:此段配图中的残壁图及其残壁上一图为下次路过时重拍。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另,还看到有一段——“怀璧其罪”的弘恩寺,现转录如下:
“怀璧其罪”的弘恩寺
 交通的漫长和不便也促成了下院和茶棚的设立,为香客途中的落脚歇息提供方便。在南辛房村就有潭柘寺的茶棚。据村里老人艾如学回忆,当时茶棚就设在村南口,一溜五六间房子。“专门接待官员或者有地位的人,坐轿子来的最多。”
 为潭柘寺打杂役和经营菜园的人形成的平原村,即使在农忙时节遇到抬轿的差使,也要二话不说地前往。但轿夫抬轿却不是在南辛房的茶棚就近,而要一直到栗元庄,甚至到丰台、卢沟桥等地去,路程远时能达到三四十里。
 茶棚房子后来被拆除,门前几棵老槐树至今犹存。村里老人艾长利说,前往潭柘寺的香道,经过南辛房的茶棚歇息之后,先到村西的弘恩寺上香。“弘恩寺的历史可能比潭柘寺还要早,再加上这里进香有抢潭柘寺风头的嫌疑,香道后来就改到了村东头。”
 弘恩寺中遗存下来的两棵古柏很有历史沧桑感,现在是院落中南辛房小学和潭柘寺中学的分水岭。艾长利说,因为潭柘寺没有比其粗的柏树且与山门处在一条中轴线上,过去潭柘寺僧人想买下来,但弘恩寺僧人坚决不同意,“交易搁浅了,大概也是香道改路的原因之一。”
  
山门前东侧过道的南墙边,还能看到一块券门的石料,分明是旧物。至于修复后的感觉及效果姑且不论,反正比自然消亡要好,这是一定的。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20111225之"闲逛南辛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