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麦秆画的女孩
http://www. 2013-12-11 09:24:38
分享到

张华作品 
专心创作的作品总能展现别样的美 □ 特约通讯员 冯夕霞 文/图 麦秆画是一门十分稀罕的技艺,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因其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这一技艺几近失传。在云南,麦秆画艺人屈指可数。张华,一位来自通海的女孩,重拾这一技艺,开始了追寻麦秆画艺术梦的征程,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张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父亲喜欢制作根雕,张华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对构图、色彩有着特殊的喜爱,还写得一手好字,心中早早就描绘了一个画家的梦想。2001年张华大学毕业后,走上了自谋职业的漫漫长路,先后从事过保险、婚纱店美容师、高速收费站收费员等职业。 时间并未消磨张华对美、对艺术的追求。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华第一次接触到了麦秆画,被麦秆画简洁的构图、多变的色彩所吸引,一种对美的执著和对人生出路的思考,萌生了她的创业激情: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天赋,去实现多年前的艺术之梦,发现更多的美、创造更多的美呢? 据了解,麦秆画属于民间手工艺术,源于中原地区,是一种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山川、百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形态的艺术形式,在唐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宫廷艺术品。 怀揣着对麦秆画美好的艺术梦,张华多次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材料,买工具、找原料,去田埂寻找适合的秸秆,到农户家一根根翻弄。一次次试验,失败、重来,失败、再重来……她几乎痴迷了。她的痴迷,让家人很不理解,说她每天尽做些费力不赚钱的事情。她不吭声,也不争辩,只是继续摆弄着手中的刻刀和麦秆。 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后,她用半年时间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秋菊》。看着自己的作品,她得意地笑了,虽然技艺稚嫩,但却是心血的结晶。她信心满满,逢人便推销,然而却无人问津。这一幅画,至今仍挂在卧室的墙上。 失败面前,张华没有放弃,偶然得知有位著名艺人制作的麦秆画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更坚定了她对麦秆画一定会有市场前景的信心。2008年,张华毅然向单位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踏上北上的列车,到那个可以教会她发现美、创造美的地方。3个月的勤恳学习,老师的无私教授,她的技艺日臻精湛。 一间简陋的制作室、一套简陋的制作工具、一堆金黄的麦秆……学成归来,张华在通海县城布置了一个工作室,取了一个古朴的名字——麦羽轩。张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好,同时创造更多独一无二的工艺品。张华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只是一幅幅手工艺品,但其中却流淌着她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一幅麦秆画,40多道工序,60多个日夜,她熬红了双眼疲倦了身躯,完成了画作《骏马奔腾》,并迅速以8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看着付出心血换来的800元钱,眼泪夺眶而出,她知道自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近年来,张华边制作麦秆画,边参加各种展出,频频获得人们惊讶、赞许的目光。观众说,这真是麦秆草做的?真是变废为宝啊! 张华制作的通海麦秆画,开始在红河、玉溪、昆明一带走俏。如今她已卖出自己创作的作品200余幅,价格高的,可以卖到2000至5000元。她的作品涵盖人物风景、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跃然于绢布上,让人惊叹不已。为了创新技艺,做出更加立体、生动的麦秆画,她在麦秆画的基础上,又探索着制作羽毛画,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她的梦想更加明确:“无论麦秆画还是羽毛画,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世界上绝无两张相同的麦秆画和羽毛画,因为它来自于你制作时的灵感。” 面前的张华,娇俏灵秀,总带着自信的微笑。谈及未来,张华说希望以后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她可以传授制作技艺,为喜爱艺术的人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让通海麦秆画走得越来越远。 编辑:李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