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上古简史(2)

 逸心茶舍 2013-12-11

上古笔记(二)

七、河西地区文明(距今7800--3400年)

1)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5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是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使西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一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大地湾先民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生产了我国第一批粮食品种——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2)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5900年)这里发掘出被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这个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示了神奇的原始生活面貌。这一时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人头瓶等。

3)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彩陶艺术达到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原始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 

4)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此期的村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无仅有的史前文化聚落。这一时期还发现白灰面绘制的神秘古朴的中国已知最早的地画。

5)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4800年)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此前的环壕已被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向其东部区域拓展,面积在275万平方米左右。“常山下层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据碳14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2930±180年左右,它的相对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先周文化。其主要文化遗址——常山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城西约三公里的茹河南岸旁。

6四坝滩遗址(距今39003400年)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3400年。相当干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八、河洛地区文明(距今约8000--4万年)

1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前。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7000年前。裴李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开始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3莪沟北岗遗址莪沟北岗遗址,位于新密市南约7.5公里的莪沟村北部的岗顶上。

4补国城址在新密市牛店镇绥水河畔,一座突兀而起的类似城堡的庞然大物耸立在我们眼前。这就是伏羲时代的王城,补国城址。《路史·国名记》记载:“补,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

5马良沟遗址距今6852±100位于新密市来集镇桧树亭村马良沟生产组的西岗上。 

6唐户遗址有熊之墟考察。

7) 庙底沟遗址(距今60004800年)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陕县,距今5900年~4780年,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2800年。

8新密古城寨遗址距今约40005000就是黄帝都城。

9大河村遗址距今天5040±100。(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距今距今约68004800年。

10西山古城遗址新密市在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大河村类型晚期即秦王寨类型(前35003000)为祝融部落文化,郑州西山古城(始建于5300年前,5000年前废弃,或说4800年前废弃)为祝融之墟。秦王寨类型(祝融文化)的出现对大河村类型中期(颛顼文化)而言带有一定的征服性质,祝融为炎帝之后,这一“征服”正好说明“颛顼死”之后炎帝后裔重获新生(祝融“黎”既来自于东方,也存在于颛顼内部即颛顼之火正,两股势力汇合便成就了“颛顼死”,而炎帝裔祝融得以“复苏”)。

11王城岗大城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研究和禹都阳城的确认提供了重要资料。

12新寨古城址。疑是夏启都城、溱洧流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新寨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13巩义花地嘴遗址经过五个多月对巩义一带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一批夏代早期聚落遗址和祭祀遗迹,为解决夏代早期文化找到新的证据。

14)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九、海岱地区文明(距今约8500--3500年)

1)后李遗址(距今8500-7500年)。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

3)北辛遗址(距今7300-6300年)。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63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我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4)大汶口遗址(距今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 - 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有与大汶口文物完全相同的),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5)龙山遗址(距今4500-4000年)。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6)岳石遗址(距今4000-3500年)。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平度市大泽山东岳石村东南。时间约在公元前1900-1500年左右,它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十、江淮地区文明(距今约7300--40000年)

1)终家村遗址(距今约7300 7000年)。位于江苏省镇江的终家村遗址鉴定为新石器中前期,是目前整个宁镇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终家村遗址,终家村遗址文化遗存所处的时代为马家浜文化中期偏早,距今约70007300年。 

2青莲岗遗址(距今7400-64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以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南部和江苏省北部汶、泗、沂、沭诸水与淮河交汇的黄淮地区,中心在淮河下游平原。除青莲岗外,主要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连云港市二涧村和大村、阜宁梨园,山东滕县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目前考古界对这种文化的内涵、特征的认识及命名等问题,尚存在较多分歧意见。

3)双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境内的双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双墩遗址曾出土过630多件刻画符号,符号大都刻画在陶器底部,内容除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还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活类的。有专家提出,双墩刻符或是汉字源头之一。

4)丁沙地遗址(距今有近7000年)。宝华山静卧于长江之滨,西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是宁镇山脉最高峰,宝华山山脚下的“丁沙地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实物。丰富的文化底蕴证实了“丁沙地遗址”距今有近7000年的历史,是一处“宁镇地区早期的新文化遗存”。

5)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区东北约9华里处,真高2.4米,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总面积43000平方米。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尤其是有4000余粒炭化稻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深度发现,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

6)侯家寨类型(距今6000-5000年之间)。淮南丘陵地区滋长起侯家寨文化,侯家寨一期“它的来源,从陶碗、三足钵、鸟首形器耳等因素看,与淮河上游地区的贾湖类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其年代又与薛家岗一期文化遗存大致相当。

7)黄鳝嘴类型(距今6000-5000年之间)。皖南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其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遗址坐落在大塔山的缓坡上。凉亭河流经遗址东侧。黄鳝嘴遗址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该遗址虽距薛家岗较近,但陶器的纹饰、器类、型式等基本特征与薛家岗文化有别,而更多地接近湖北黄梅塞墩遗址和黄冈螺狮山遗址以及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与江汉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年代与薛家岗一期年代相当。

8)薛家岗遗址(距今6000-5000年之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79年发现于安徽潜山县薛家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间,扩及鄂东和赣北部分地区。年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薛家岗文化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

9)天宁寨遗址(距今6000-5000年之间)。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

10)汪洋庙遗址(距今6000-5000年之间)。位于安徽省望江县境内,遗址坐落在汪洋庙村东、近三角形的土岗上面,分布范围约4万余平方米。南距焦清湖畔的济口镇约5公里,西北临新坝河,属于薛家岗文化。遗址西北30余公里,即为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11)北阴阳营遗址(距今60005000)。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估计年代为距今6000年到5000年左右。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 4次发掘北阴阳营遗址。该遗址第2和第3层是商周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遗存。第4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把它归属于青莲岗文化,后又有人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北阴阳营期,但存在较大争议。1979年学术界定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它以北阴阳营遗址第4层西部墓地的253座墓和东部的居址为典型遗存。同类遗存见于江苏江宁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地。

12)凌家滩遗址(距今56005300)。凌家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巢湖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600年至53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3)禹会村遗址 (距今4380--4140年)。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禹会又有“禹墟”之称,相传是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左转》和《史记》中分别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和“夏之兴,源于涂山”等记载,以此确立了涂山和遗址的重要历史地位。禹会遗址的考古资料,对考证涂山地望,考证传说事件,具有一定的意义。种种迹象表明,禹会遗址是一处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性基址。碳十四和加速器测定的年代为距今4140年和4380年。这个时期,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晚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它的年代和地域构成了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因此,禹会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是揭开淮河流域文明化进展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在江淮地区的文明探源中,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十一、吴越地区文明(距今约10000--3300年)

1)上山遗址(距今约10000)。上山遗址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部浦江县。上山遗址以石球、石磨棒、石磨盘及厚胎炭红陶“盆”为组合特征的遗存内涵迥异于浙江及附近地区已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石球、石磨棒、石磨盘与原始的采集、农业经济模式密切相关,陶胎中发现的大量稻谷颗粒也成为这一判断的重要佐证。厚胎夹炭陶的断面上发现层理现象,反映一种十分原始的“贴筑法”制陶技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其校正年代达距今10000年。

2)小黄山遗址(距今约9000)。位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小黄山遗存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结合其”c测定年代,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3)东山村遗址(距今约8000)。东山村遗址位于江苏无锡张家港金港镇东山村(原南沙镇东山村),北距长江3公里,坐落在香山东侧的斜坡上,海拔为吴淞标高10-12米,高出周围农田4-6米。遗址三面有水沟或河流,一面背山,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北京、南京、浙江、上海及东南沿海10个省(市)的考古学家经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一致认为东山村遗址是目前太湖流域、也是长江下游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最早的遗址。最早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东山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江苏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衔接上的一段空缺,丰富的遗存显示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渐变的过程。东山村遗址出土的物器兼有北方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和东部沿海马家浜文化的物器特点,这对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古海岸线的变化和长江喇叭口岸线的变迁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河口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4)跨湖桥遗址(距今8000年─7000)。位于浙江省杭州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80007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跨湖桥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5)马家浜遗址(距今7000年─6000)。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距今7000年到60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6)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5300)。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绍兴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在距今7000年之前到5300年。

7)崧泽遗址(距今60005300)。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4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

8)北阴阳营遗址(距今6000年─5000)。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0)良渚遗址(距今53004200)。距今约5300-4200年。良渚文化包括浙江杭州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三、良渚文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七、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良渚文化的后续文化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是良渚文化的余末,而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又是越文化、吴文化的渊源。良渚文化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渊源。良渚文化与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其他文化、文明类型,如印第安文明,有着相似性,并且也是其中的杰出范例,于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不可或缺。

11)广富林遗址(距今45003500)。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河路以南、沈泾塘以东、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2006年,中外专家学者们认可了广富林4000年前的文化遗存为“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的远古文明已由科学考古而得到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悠久的农耕史,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的纺织历史也很久远,遗址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

12)好川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好川古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丽水市遂昌县城西12公里的三仁畲族乡好川村,1997年夏季在好川村东部土名岭头岗的小山岗上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四千平方米,清理墓葬80处,出土石器、玉器、陶器、漆器等计1062件。经专家鉴定,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000左右,在浙西南地区是首次发现,为1997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

13)湖熟遗址(距今40003500)。湖熟文化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主要在南京、镇江以及太湖流域,其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周朝。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湖熟镇内有梁台、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岗等10多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即“湖熟文化”遗址的中心区域。“湖熟文化”遗址的分布极广,约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围山脉绵亘,当中为秦淮平原的圩田区。“湖熟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遗物的发现表明: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湖熟这块地方,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从出土器物特征及演变,考古学者认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铜器的部落,他们在新石器时代村庄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14)马桥遗址(距今35003300)。马桥文化距今约3500年,相当于夏商时期。马桥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与青铜时期文明之间的重要一环,因首先发现于上海马桥而命名。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