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症瘕——古代癌症的统称

 艾灸养生图书馆 2013-12-11

赵自强:症瘕——古代癌症的统称

基本解释
1、 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病因病机
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

百科名片

妇科症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

目录:基本解释 , 病因病机 , 诊断要点 , 鉴别诊断 , 辨证分析 ,

辨证论治 ,

1、气滞型

2、血瘀型

3、痰湿型

4、毒热型

其他疗法 , 体针

1.耳针

临证思路 , 愈后

基本解释

1、 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病因病机

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

一、气滞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症瘕。

二、血瘀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房事不节,或外邪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使瘀血留滞,瘀血内停,渐积成瘕。

三、痰湿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痰血搏结,渐积成瘕。

四、毒热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症瘕。

 

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生殖道炎症等病史,或精神创伤史。

2、症状:下腹部包块,或胀、或痛、或满,伴有月经异常、痛经,或带下异常等。

3、检查: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检查协助确诊。注意结合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排除恶性肿瘤。

诊断症瘕时,首先要鉴别善证与恶证;确定为善证者,还要鉴别其性质,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包块、结核性包块等。

 

鉴别诊断

主要与内科、外科之积聚相鉴别,如消化道肿瘤、泌尿系肿瘤、多囊肾等,一般通过妇科检查可以鉴别。但对于盆腔的包块,要结合病史并参考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如子宫增大,要首先排除妊娠。

 

辨证分析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诊断明确的内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香棱丸(《济生方》):

方药组成: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解: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

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

桂枝茯苓丸

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证。。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方药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解: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人阴通阳,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方药加减: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以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痰湿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证,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征。

治疗法则:除湿化痰,散结消瘙。

药举例: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

方药组成: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

方解:方中杏仁、陈皮、槟榔行上、中、下三焦之气滞而化痰结;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桂心、当归温经活血而消瘕;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除湿化痰,消结散瘕之效。

方药加减: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酌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若兼血滞者,用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

方药组成:三棱、莪术、青橘皮、半夏、麦芽

用法:上药用蝇醋六升煮干,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痰积多,姜汤下。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理气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麦芽行气燥湿化痰。

毒热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湿热蕴结,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瘀血内停,气机不畅,经前血海盛满,故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毒热壅盛,营卫不和,故发热口渴;热邪伤津,故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内蕴之征。

治疗法则:解毒除湿,破瘀消证。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

方药举例:银花蕺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方药组成: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

方解:方中金银花、土茯苓、蕺菜、炒荆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皂角刺行气破瘀,消瘕散结。

方药加减: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消瘕。

 

其他疗法

体针

(1)气滞血瘀证:取穴气海、气冲、三阴交、合谷。瘀血较甚者,加血海、次髎、膈俞、石门穴,腹痛甚者加地机穴。郁而化热者,加然谷、行间穴。用泻法。

(2)痰瘀阻滞证:取穴曲骨、大赫、气海、子宫、中脘、阴陵泉。平补平泻。

耳针

取穴子宫、卵巢、肾、脑、屏间。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量,每天针刺1次,15次为1疗程。

临证思路

妇科症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临证时一定要以胞中结块为主症,至于胀满、疼痛或阴道流血等,则不必具备。同时要注意辨清病种,分清善恶,以明确预后。治疗时应根据辨证特点,以理气、活血、除湿、清热等为主,结合化瘀消症,并合理使用虫类药。必要时还可配合外治,如保留灌肠、中药热敷法、穴位照射及针灸等。不拘于一方一法,可提高疗效。

症瘕的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虚实并见,治疗要处理好扶正与祛邪、化瘀与止血等关键。应按经期与非经期,攻补各有侧重。尤其对于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者,注意止血不留瘀,即使要攻,也应攻补兼施,以免犯“虚虚之戒”。同理,症瘕亦不可滥补,只有久病正气虚弱者才使用补法,以免犯“实实之虞”。要坚持用药,缓图其功,使邪祛正不伤,早日痊愈。

 

愈后

症瘕主要为妇科良性肿瘤。症瘕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痰瘀互结于冲任胞宫日久成瘕,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根据邪正双方状况来判断预后。本病初期,邪气未盛,若能及时治疗,病情可望好转甚至治愈。若病程已久或经治无效,包块渐大,出血严重,致正虚而邪盛或邪未祛正已衰,则预后不佳。正如《济阴纲目·积聚瘢瘕门》所云:“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

 

文献摘录

1、《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肠蕈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2、《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症》:淤血留滞作症,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

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凡治诸症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基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4、《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妇科·刘敏如》: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时均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治本,除了选用破血行气之力较强的莪术、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以外,常常加血肉有情之活血化瘀动物类药,如水蛭、土元、鳖甲等;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牡蛎等,以期达到消散症积的目的;经期当因势利导,促进瘀血排出。子宫肌瘤者同时要防止“瘀血内停,血溢脉外”所致的出血量多、经期延长、容易导致气血虚弱,外邪侵袭,凝滞气血,又造成血瘀,形成恶性循环。

开放分类:

症瘕的诊断要点

· 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 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rr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症瘕的辨证分析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症瘕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尖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症散结。

【方药】

1.主方香棱丸(严用和《济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茯苓20克,土鳖虫12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茯苓,选加水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穿山甲之类。

2.单方验方

(1)橘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1990.8)

处方: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何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肌瘤内消丸(王耀程《中医药学报》1990.2)

处方:山慈姑,夏枯草,射干,海藻,何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

(3)宫症汤(吴定信《中医杂志》1981.1)

处方:当归、炮穿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牛膝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证见】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药】

主方三棱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麦芽30克,浙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姑15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中医名药方

琥珀抱龙丸1

琥珀抱龙丸1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异名】抱龙丸(《婴童百问》卷六)。

【组成】真琥珀 天竺黄 檀香(细锉)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各45克 粉草90克(去节) 枳壳枳实各30克水飞朱砂150克山药(去黑皮)500克 南星30克(锉碎,用腊月黄牛胆酿,经一夏用) 金箔100片

【用法】上药(除朱砂,金箔)或晒或焙(除檀香不过火),为末和匀,同朱砂、金箔(每30克,取新汲井水50毫升和)入乳钵内略杵匀,丸如梧桐子大。服时用葱汤或薄荷汤化服;痰壅嗽甚,用淡姜汤送下;痘疮见形有惊者,用温净汤送下;心悸不安者,用灯心汤送下;暑天迷闷者,用麦门冬煎水送下。百日内婴孩,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每次1~2丸。

【功用】祛风化痰,镇心清热。

【主治】小儿四时感冒,痰嗽气急,急慢惊风,烦躁不宁,及疮疹欲出发搐者。

症瘕痃癖

症瘕是中医特有的病症名称,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对人体病理变化的诊断。道家的宇宙观以无中生有立论,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易、初、始、素。易是空虚寂寥的未有气的阶段,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西医非得看到细胞的质变,病理报告查出癌细胞才去治疗。中医的防微杜渐,控制量变预防质变,控制形变预防质变的理论和手段是不是更先进呢?相对于中医理论中很多形而上的概念,比如精、气、神等,症瘕是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腹内有形的结块。在合格的中医眼里、手下,症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认知甚至比现代影像检查X光、CT还要灵敏、还要早。也就是说很多被中医诊断为症瘕的病人,西医检查却没有问题,被判定为正常。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经过长桑君的训练,服食上池水和药物,最后能:“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也就是扁鹊能够看到体内有形的病患,这种望而知之的本事后来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也有证明,所以扁鹊被称为神医。大多数的中医,能以切而知之,以巧取胜。

瘕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假,有假借人体脏、腑、血、液的含义。意思是邪气刚刚开始聚集,所以时聚时散,游走不定,形状可变。邪气开始影响人的正气时,能导致其功能、运动停滞或衰退,中医称为气滞或气结。邪气过重或迁延日久,外加摄入有形的物质得不到消化、排泄就会形成有形的症瘕。

《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圣济总录?积聚门》:“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虽硬,其实聚散无常也,亦往往见于脐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饮食少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多所劳伤,外而感受风寒,停蓄于内,是故正虚邪实,正不能胜邪,邪遂挟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结,而成颗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故名曰瘕。” 《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

症:也是形声会意字,发音同征,含有有征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症。比起瘕来,症更为严重,形状固定,质地坚硬、牢固。《圣济总录?积聚门》:“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 王叔和在《脉经》中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所以与症搭配的字都很可怕,比如症坚、症痼、症噎。比如血症,《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症瘕合用,泛指体内一切积聚结块。葛洪《抱朴子》:“夫症瘕不除,而不修越人之术者,难图老彭之寿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

预防和治疗症瘕,升降、出入是关键,《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更虚更实,大多数症瘕都源于六腑。从入而言,饮食生冷,很容易导致胃的蠕动减缓,消化功能衰退。腹诊的时候,中脘上下发凉、触探有结、质地坚硬。患者有的有腹胀、泛酸、疼痛、嗳气的症状,有的则根本没有症状,食纳正常。西医做胃镜检查大多数正常,个别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因为没有质的改变,所以不以为然。而中医则诊断为症瘕,当作隐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从出而言,现代人大多心浮气躁,气聚于上焦,下焦多阴寒。大肠蠕动迟缓,便秘、便难、大便不爽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腹诊时,一般在天枢、大横穴附近有冷结、症瘕,西医检查有的说是有宿便、粪块,有的也查不出什么。中医则以开痞散结、温化痰湿、通腑活血的方法,以消除症瘕。

妇人月经,受寒或郁怒,以至于血当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经潜行处形成症瘕。西医有时能发现是卵巢囊肿。患者有自觉疼痛的,也有浑然不觉渐渐腹大的。中医以症瘕论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块,就能完全根治,且不复发。比做反复手术好得多。无形的邪气如同流寇,有形的症瘕如同根据地。一旦流寇有了基地,就容易做大形成气候。常言道:用药如用兵。消除症瘕,如同捣毁敌人的根据地,这样邪气就是容易治疗

痃:〈名〉古病名。亦称“痃气”。脐旁气块 [cord-like mass beside umbilicus]。泛指生于腹腔内弦索状的痞块。后世以痃病为脐旁两侧像条索状的块状物;亦有以两胁弦急、心肋胀痛为痃气。

痃(xuán,音玄),亦称痃气。

①腹部两侧筋脉杠起急痛的疾患。由气滞血瘀,食滞寒凝,痰火互结所致。《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痃者,悬也,悬于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笔管如弦。其原皆由阴阳之气不和,常多郁塞,又时忿怒,动气偏胜,或适当饮食,与气缠裹,适受寒冷,与气停留,且忿怒则肝火盛,而血随气结,痰亦缘火相附而升,遂合并而成形质,悬于脐之左右,故名曰痃。”治宜开郁散结,化痰祛瘀,用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等方。

②皮肉间的积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痃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罗氏会约医镜》卷八:“痃者,因气滞为积,其皮厚,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参见痞块、癖等条。

癖:病名。又称癖气。指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癖者,匿也,潜匿两肋之间,寻摸不见,有时而痛,始觉有物,其原皆由荣卫失调,经络閟隔,而又起居饮食无度,伤脾伤胃,有所劳力,强忍作劳,以致精伤血轶,邪冷之气搏结不散,藏于隐僻之所,故名曰癖。”《医学传灯·积聚症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详见各该条。


癥瘕积聚

2012-07-28 16:36:31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210 次 | 评论 0 条


    癥瘕储备堆集,根据其不同病形,即可诊断。癥者征也,背中脆硬,按之应脚,有病形可资征验,多见于脐下,其果由于饮食失节,胃衰脾强,邪正相搏,固定不动,故名为癥.瘕者假也,背中脆硬,散集无常,亦多见于脐下,其原果由于起居失宜,饮食失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外感风热,取食气停蓄于内,结散成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故名为瘕。积取散,据《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散者腑病也,爆发偶然,展转痛移”不难确诊。

    癥瘕储备堆集,皆是见于背部而有形状可以脚触知的疾患。名虽不同,概略不出痰、食取瘀血所构成,病位多属于太阴湿土之气而至。

    「诊断要面」

    癥瘕储备堆集,四者形状各有不同。普通以背中脆硬,按之应脚,不克不及移动为癥;背中虽硬而散集无常,且可勾当,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为瘕。癥果伤食,瘕为血死,两者多见于脐下。积取散,《难经》区分为积属阴,为血滞而不濡,五脏所主,发有常处,痛不离部;散属阳,为气留而不止,六腑所成,发无定所,痛无常处。其发作的原果,多数由于起居不时,忧患过分,饮食失节,脾胃吃亏,邪正相搏,结于背中,或果内伤、外感气郁血瘀固结而成。五脏之积,各有其部,心积正在上,肾积正在下,肝积正在左,肺积正在右,脾积居中,溯其滥觞,总由中气不运而至。

    癥瘕储备堆集分证:

    1、癥:分食癥战血癥.食癥,果脾胃虚不克不及克化,遂取脏气相搏,结积成块,日渐长大,脆固不移。血癥,由脏腑强健,热热失节;或风热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止之气血,适取相值,结而死块;或果跌仆,或果闪挫,气凝而血亦随凝,经络壅瘀,血结不集成块,心背两胁苦痛,渐至羸肥,妨于饮食。

    2、瘕:古有八瘕之称。(1)青瘕,散正在中心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2)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成抑;(3)燥瘕,状如半杯,下低背中不定;(4)血瘕,留着肠胃之外,及少背之间;(5)脂瘕,正在脂膜间,猝难踪迹;(6)狐瘕,出进少背间,或隐或见;(7)蛇瘕,其形长,正在脐下低;(8)鳖瘕,形大如杯,按之应脚。瘕的构成,首要是热热失宜,饮食少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多所劳伤,外而感受风热,停蓄于内,是故正虚邪真,正不胜邪,邪遂挟其力,反假游止之血,相散相结,而成颗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遂成为瘕。

    3、积:《难经》分有五脏之积。临床多按痰、食、虫、瘀分证。痰积:果痰而积,其症眩晕麻痹,恶心痞塞,嘈纯,脉去沉滑。食积:果食而成积。其症背中或右,硬痛不移,吐逆饱胀,或作热热身痛,气心紧盛,或脉弦急。虫积:果虫致积。其症心吐浑火,或时吐虫,或恰恰嗜一物,脉去乍大乍小,里死黑斑,唇黑能食,时痛时止。血积:果跌仆闪挫,血瘀成块,或妇女产后不月,多有此病。果月事正临产后强健,适感热邪,热气客于下焦,气滞血凝,其症多正在小背,发则痛苦,里色不泽。

    4、散:散无定形,或集或散,凡病正在背,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随触随发,时去时往者,皆属散之类。


疮毒(3)

2006-3-26 13:05:06 阅读:397     评论:


    

发背:

地丁草配银花、野菊花、连翘鲜草外敷治热毒发背。白蔹配赤小豆共研末治发背初起。

9,症瘕积聚治方:

续随子、桃仁配当归、红花、元胡、牛夕。凌霄花配当归、红花、赤芍、刘寄奴。莪术配川芎、熟地、白芍、白芷。地必虫配大黄、水蛭、虻虫、桃仁、地黄、芍药、葶苈子。鳖甲配三棱、莪术、青皮、香附、红花、桃仁症瘕积聚。

麝香配赤芍、丹参、乳香、没药治症瘕。琥珀配三棱、没药、元胡、大黄治症瘕积聚,疼痛,能化瘀破症。红花配桃仁、当归、赤芍、三棱、木香治症瘕积聚,老癖症瘕,积聚结块。

水蛭配三棱、莪术、桃仁、当归治血症积聚。虻虫配水蛭治症瘕,寒热,逐瘀血,破血积。干漆配当归、川芎治症瘕,削年深坚结之积滞。马鞭草配三棱、莪术治症瘕,血瘕。龟板配地黄、旱莲草治症瘕崩漏。瓦楞子配三棱、莪术、桃仁、鳖甲治症瘕痞块,老痰积结消血块。独活治妇人疝瘕。附子治症瘕坚积聚,血瘕。白蒺藜治恶血,破症瘕积聚。丹参破症除瘕。姜黄治症瘕瘀血。海藻治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雷呜元胡治症瘕瘀血。

10,软坚化瘀治方:

1)海藻玉壶汤:

海藻、昆布、夏枯草、牡蛎、半夏、贝母、瓜蒌等常用于:较为少见的疑难怪病病或肿块。

如甲状腺肿瘤、肢端肥大症以及纵隔结核性淋巴炎等,对手术或创伤后肉芽增生过度的治疗亦有良效。例:患芽增生过度,瘢痕处肌肉肿胀,外突,疼痛,发痒用夏枯草、牡蛎、海藻、海带、蛤壳、贝母等治愈。

2)温胆汤:

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用于情志疾病。患郁症,木僵状态,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默默不语,僵卧不动,久立不移为痰浊内阻。药用:南星、半夏、青陈皮、瓜蒌、贝母、竹茹、九节菖蒲、指迷茯苓丸经两月治疗痊愈。

药用: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桂枝、柴胡、香附、党参调治2月腹水消失。

11,血瘀生风:

气行于脉,气遇瘀阻而乱窜,乱窜之气则成风,所以活血祛瘀可以熄风。如蜈蚣、全蝎等搜风通络之品。

例久病兼瘀是指病久必虚,不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以及心、肝、脾、肺、肾某一脏器虚耗均可以影响气血的循行。在配伍时活血药常与养血药同用,祛瘀药常与补气药同用。例:血臌病,病见腹部臌胀,青筋暴露,两手掌赤斑,面部红丝缕缕。两胁胀痛,脉滑数,苔薄白病因由于:瘀阻气滞,血行不畅,凝聚成臌。患头风多年,原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其脉弦数,苔白腻。先拟血瘀生风论治。药用:川 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白芷、牛夕、车前子、木防已等治疗一月余病愈。

用软坚化痰药加活血化瘀药治疗脑肿瘤: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主要是指气血流行不畅的血瘀。若干肿瘤的产生,生要是痰瘀交阻,宜用:夏枯草、生牡蛎、昆布、海藻、贝母、赤芍、当归、川芎、丹参、全蝎等为基本方治疗

12,颈淋巴结结核:

瘰疬破溃后则经久不愈,故称鼠疮。

处方:

全蝎、七星蜘蛛(黑蜘蛛)各6个,(均用滚水烫死后阴干)蛇蜕1克(剪碎)共捣碎后调入2只去壳生鸡蛋内,肜芝麻油煎成鸡蛋饼,清晨空腹7天为一疗程。

13,骨哽结核:

用硼砂,蝼蛄治瘰疬骨哽。

14,瘰疬:

夏枯草配元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治由于肝气郁结久为火,痰火结聚而成瘰疬能清肝火散郁结。元参治瘰疬结核配贝母、牡蛎、夏枯草能散结消瘰,元参能散项下核痈肿。连翘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配元参、木香、昆布、枳壳、羚羊角、紫胡、黄芩、甘草、升麻、沉香、当归、芍药、木通、生姜、大枣、柳枝治瘰疬结核在项腋下,项强背痛。

蒲公英配夏枯草、牡蛎、山慈姑醋磨敷之。地丁草治疔肿瘰疬以红肿血热壅滞为宜之。土茯苓、蛇莓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治瘰疬结核能清热介毒散结。天葵子配象贝、牡蛎、夏枯草、元参、蝼蛄治瘰疬骨哽。泽漆治瘰疬结核。(颈淋巴结核)如已溃破形成瘘管用鲜草煎膏浸纱布塞入疮口。白花蛇、僵蚕配贝母、夏枯草治痰涎结聚引起瘰疬结核能化痰消散。蜈蚣配盐浸麻油,茶叶末拌和外敷治瘰疬溃烂。壁虎配昆布、海藻、牡蛎、元参。

八月扎配天葵子、牡蛎、昆布、象贝治瘰疬结核。月季花配夏枯草、煅牡蛎治瘰疬肿痛。水苦荬酒磨服治瘰疬。地榆治诸瘘恶疮。半夏配贝母治瘰疬痰核。

浙贝配元参、牡蛎治瘰疬。配连翘治项下瘿瘤。猴枣治瘰疬结核。海蛤壳配昆布、海藻、牡蛎治瘰疬项下瘿瘤能软坚散结。海浮石配海藻治瘿瘤瘰疬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配通草、海蛤壳、海藻治瘿气,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治恶疮发鼠瘘顽痰积聚。海藻配昆布、海带、半夏、陈皮、青皮、连翘、贝母、当归、川芎、独活治瘿瘤,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瘰疬痰核。

黄药脂配夏枯草治瘿瘤结块,诸恶肿疮瘘。荸荠配海蜇皮治肺胃痰热壅滞的痰核瘰疬。鲜首乌水煎治瘰疬疮疡。砒石配枯矾、朱砂、石膏治瘰疬瘘管。

斑蝥炒酥研末调蜜外敷治瘰疬。蜂房配乳香、没药、蒲公英治瘰疬。配蛇蜕、元参、蛇床子、黄芪、杏仁、乱发、铅丹、蜡治瘰疬。土木鳖、蒟弱治瘰疬。荆芥治鼠瘘生疮酢浆草外敷治瘿瘤。 

 

15,痈疽:

白茄子鲜捣烂外敷:路路通,远志治一切痈疽敷服皆效并善豁痰。仙鹤草、猴枣、留行子治痈疽恶疮。肉桂配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治阴疽白陷。

丁香配肉桂研末治阴疽。麝香配雄黄、蟾酥治疮疽疮疡。凌霄花梗叶研末醋调敷治痈疽疮溃。皂角剌配银花、甘草消肿毒未成脓能消。配黄芪、乳香能内托疮毒促其早溃。配炒山甲、生黄芪、当归、川芎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乳香治痈疽托里扩心。白及治恶疮败疽伤阴死肌。

茜草炭配当归、红花、桃仁、赤芍、丹皮治痈疽初起。半夏配南星研末醋调外敷治痈疽能消肿散结(已溃不可用)。白芥子配麻黄。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胶、甘草治流注阴疽。木蝴蝶贴治痈疽能收敛疮口。黄芪治痈疽多败疮能排脓止痛。配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剌治脓成不溃。配党参、肉桂、当归治疮疥内陷或久溃不敛。

鸭跖草治痈疽。五茄皮治疽疮阴蚀。蜂房配乳香、没药、蒲公英治痈疽。硫黄外敷治阴疽有消散功效。马钱子配草乌、当归、地龙治阴疽。松香治痈疽恶疮。

鹿茸治慢性溃疡经久不敛及阴性疮肿内陷不起能补养气血内托升陷。鹿角配肉桂、白芥子治阴症,疮疡寒症或单味醋磨外涂治痈疽。当归治痈疽。硇砂治痈疽未成可消已成能溃,能散结去腐。鸭跖草治痈疽。紫胡配白疾藜,生甘草治痈疽溃疡不收。银花配蒲公英、地丁草、连翘、丹皮、赤芍治痈疽。漏芦治痈疽。

16,腮腺炎:

牛蒡子配桔梗、银花、连翘治痄腮肿痛。贯众配银花、连翘、蒲公英治痄腮肿痛。大青叶海金沙治腮腺炎。

二, 气血与疮疡的关糸

1,气血凝滞为疮疡发生的主要病机,人身气血相辅而行循环全身不息,若人身气血运行失常,局部气滞血瘀阻于肌肉或筋骨等则发生疮疡。

2,脓的形成是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肉腐则成脓。

3,气血盛衰与整个病程的长短,疮疡的起发,破溃的痊愈的关糸是:气血旺盛,则脓易成、易溃、易敛、易愈。气血虚弱,则脓难成,难溃,难敛,难愈。

气滞血瘀,则生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气血旺盛,则脓易成、易溃、易敛、易愈。气血虚弱,则脓难成,难溃,难敛,难愈。

4,治疔痈验方: 山甲(蛤粉炒)、皂剌各12、全蜈蚣2.2、乳香、没药各9、天花粉、知母各18水煎服。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各9、发热甚者加连翘15

适应证:

脑疽、乳痈、多发性疖肿。


治症瘕、痞块的草药偏方
症瘕、痞块
方1
〔组成〕伏石蕨30g,猪大肠60g。
〔用法〕猪大肠洗净,加伏石蕨同炖服。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
方2
〔组成〕鲜杏香兔耳风30g,人中白(研未)60g。
〔用法〕杏香兔耳风用酒水各半煎,冲入中白服。
〔附注〕此方用于症瘕。
方3
〔组成〕草血竭3g,砂糖适量。
〔用法〕草血竭研未,加砂糖,用热酒冲服。气盛者加槟榔、台乌。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肿痛、症瘕积聚。
方4
〔组成〕鲜荷莲豆草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炒热,包患处。
方5
〔组成〕鲜十姐妹根15~24g,猪瘦肉60g,红酒120~160g。
〔用法〕前2味同炒后,加红酒煮1小时,同午饭或晚饭服,日服1次。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也可用于黄疸。
方6
〔组成〕七里香(醉鱼草)、蜀羊泉、三棱、莪术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症瘤。
方7
〔组成〕山稔根45g。
〔用法〕加清水,黄酒各半煎服。久病者加羊肉250g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症瘕。
方8
〔组成〕马桑根3g,仙人掌15g。
〔用法〕炖猪肉吃。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
方9
〔组成〕地扭子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包痞块硬处。
方10
〔组成〕白鸡屎藤根9g,石菖蒲9g,凌霄花根9g,通打根9g,刺老包
根9g。
〔用法〕捣绒,加酒炒热,包患处,另用1剂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腹胀。更多:http://www.51240.com/
方11
〔组成〕金盏菊干根30~60g。
〔用法〕酒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症瘕。
方12
〔组成〕油草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症瘕。
方13
〔组成〕团叶鹅儿肠适量。
〔用法〕炒热包患处。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
方14
〔组成〕铁棒锤1g,天南星0.6g。
〔用法〕研未,撤在膏药上,贴脐部。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也可用于食积腹痛。
方15
〔组成〕野棉花根15g。
〔用法〕用甜酒煮,取汁内服,取渣外包,连用3剂。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
方16
〔组成〕野葡萄根250g。
〔用法〕炖杀口肉服。
〔附注〕此方用于胸腹胀满或硬块。
方17
〔组成〕香樟根皮30g,生姜30g,橘叶30g,石菖蒲30g。
〔用法〕研末,酒炒包患处肚皮外面。
〔附注〕此方用于腹中痞块。
方18
〔组成〕隔山撬30g。
〔用法〕煎水,加白糖当茶喝,每日3~5次。
〔附注〕此方用于小儿痞块。
方19
〔组成〕红浮萍15g,桃仁15g,紫草15g,茅根15g。
〔用法〕煨浓汁,冲白酒30g服。
〔附注〕此方用于胸腹痞块。
方20
〔组成〕石耳坠(螺厣草)30g。
〔用法〕炖猪大肠服食。
〔附注〕此方用于痞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