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静心倾听 2013-12-11

游天龙: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每年感恩节,美国驻华大使馆都会发出祝福,中国网友则每每以印第安人的历史“炮轰”大使馆。这其中既有大使馆的“矫情”,也有文化不通的原因。印第安人遭屠杀毋庸置疑,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历史的复杂和现实启迪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游天龙从国际法法理学和历史学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新视野。对美国的艰难建国和印第安人的悲剧给予“冰冷的理解”,或许对我们思考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处理内部民族问题不无启发。

作者强调:印第安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事务,而是事关美国独立存亡兴衰的国际问题。如果将印第安问题放到19世纪初的国际大背景中去看,也许我们能具体了解为了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美国何以会对印第安人这么一个他们当年的大恩人痛下杀手。有一点和我们现在的边疆省份问题类似,就是背后同样站着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英帝国。今天我们仅仅从国家利益角度上,可以勉强理解美国人在处理印第安人问题上的逻辑——当境内少数民族以保护民族传统为由勾结境外敌对势力,进而危害国家安全,这种行为任何国家与社会都不能容忍。但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极端措施,造成后者几乎种族灭绝,这样的行径还是会被铭记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屠戮完毕之后又来摆出道歉姿态就更是令人生厌。相比之下,当我国内部有少数民族的敌对分子勾结境外敌对势力时候,我国政府则分清敌我,区别敌对分子与绝大部分守法公民,对后者坚持采取扶持优待政策,只对敌对分子采取必要镇压措施,这才体现了现代国家文明的高度。但我们捍卫国家统一团结的决心并不比任何国家要小,此番卡梅伦访华及其对西藏问题态度的转化,意味着西方对此应该已经清楚了。】

美国在国家建立和崛起的过程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十九世纪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成为世人揭批美帝伪善画皮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连带着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也跟着遭殃。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由感恩到赶尽杀绝也非朝夕之事,更不能简单的用抢土地的说法来概括。本文无意为美国人的屠杀行径进行辩护,仅希望能够将这一跨度长达三百年,关联英法美西四大国北美争霸的历史事件大体地回顾一下。


两种制度的接触

17世纪中叶,英国人远渡大西洋殖民北美洲,一南一北建立了普利茅斯和詹姆斯敦两个殖民地,后来分别发展成了今天的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者是逃离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希望在北美建立人间天国。在建立之初,他们一切都遵照《圣经》的教诲,经济上施行人民公社式的平均主义政策。可这种做法很快就出现了弊端,殖民者没有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宁可内耗等死也不愿意开荒种地,甚至因为怕人蹭住连房子都懒得盖。加上新环境新气候,荒地开发不易,以及大量的豺狼虎豹等严苛的自然环境,殖民地建立的头几年中新移民的死亡率极高。南部的詹姆斯敦已经暂时被废弃,而普利茅斯也处于消亡的边缘。

而这时候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当地的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殖民者逐渐熟悉了新世界的动植物,气候环境和山川地貌,在废除清教徒的经济政策后迅速从聚集地发展成村落,再到市镇,最后就成了如今的波士顿。波士顿也成了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大港口,是当时比较大的木材交易中心,贸易的发展迅速让城市经济活跃起来。

可以说在北美殖民地的初期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虽然也出现荷兰殖民者用玻璃珠子什么的换了一个曼哈顿岛这样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双方的交易还是公平的,毕竟虽然人家没见过玻璃,但牛羊牲畜木材粮食的价位还是清楚的。那时候在欧洲殖民者眼中,印第安人虽然是不信上帝的野蛮人,但却是非常聪明的人种。这和他们对待非洲黑人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黑人可以用来做奴隶,但印第安人是不行的。印第安人无法同化的特质也成为最后促成美国人对他们展开屠杀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欧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上的差异。经济上,殖民者主要是务农,而印第安人是放牧,不仅如此,在印第安人看来耕地这样的事情是女人做的,高傲的印第安男性生活主要是策马扬鞭四处跑。政治上,殖民者照搬本国的制度在新世界组织政府、议会、法院,而印第安人还是过着部落生活,大小事务主要由部落首领做主。而最大的差异在于土地所有制上,欧洲殖民者都是私有制拥护者,从欧洲带来了一整套土地划分、测量、登记、归属的制度,并且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权链”。美国现在的地契都是可以在当地政府查阅历史交易记录的,而东部十三州的土地最早都可以上溯到王室的授予,然后一代代买卖兼并交易传到现在。

而这种土地制度在印第安人中间是没有的。直到现在,印第安人对于土地的概念还是集体所有制,土地归部落所有。因为是集体所有,所以他们没有个人拥有的土地大小的概念,而集体土地面积的大小更多时候依靠的是古老相传的神话故事,也就是“这块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这种含糊表述,而非白纸黑字的地契和交易记录。印第安部落之间如果相邻,可能还会因为矛盾冲突产生大致的势力范围,而如果隔着远,基本上彼此就不知道自己土地的外沿在哪了。加上他们从事畜牧业,本来就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固定面积的地域,也就是“逐水草而居”,因此他们完全不在乎一岛一地的得失。这可能也是他们觉得拿曼哈顿换玻璃珠子划得来的原因。首先这块地也许祖上就不是他们的,而且这弹丸小岛又不适合放牧,大家挪挪地方就是。在他们看来,兴许荷兰人才二呢。

印第安这个中文词本身就不准确,首先这是当初哥伦布的一个历史错误,其次这个称呼没有区分南北美洲原住民文明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南美的印第安人是已经建立数个独立文明的先进族群,形成了阿兹特克和玛雅这样的国家,有了相对完整的制度。而北美印第安人则没有国家的概念,成百上千个部落最初连个松散的联盟都没有,加上土地制度的欠缺,因此没有办法形成所谓的“疆界”,也就谈不上有所谓的主权。设想,如果全北美的草都吃完了,他们肯定还是会迁徙到别地方去,生存压力大过对土地的感情。对于一群处于前民族国家阶段的游牧人,北美不过是一块呆的时间比较久的暂住地而已。本质上,欧洲殖民者和北美原住民的关系类似我们中原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还是西汉以前的那种,不像后来的五代十国或者辽金夏蒙古还有了国家概念。

因此按照当时西方的领土主权概念,整个北美洲就是一块无主的地盘,印第安人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因为他们对于土地的理解并没有排他性。所以本着“先占”原则,欧洲列国在北美划分势力范围,比如说英国殖民者登陆新英格兰地区,不仅仅是人搬过去了,他们还把英国的王权辐射到了他们踏上的土地,这块地就成了英王所有,北美十三州基本上都是得到王室敕令或者特许成立的。同样,法国移民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还是对加拿大和北美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宣示了主权,哪怕这整块地方住的都是原住民。另一个原则就是“征服”,不是欧洲国家征服印第安人,而是他们之间的兵戎相见。英国打败荷兰占领纽约,法国输给英国割让加拿大等等,美国独立继承英国过去的殖民地主权,本质上都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一开始印第安人对于这些安排是一无所知的,也毫不在乎,因为北美地广人稀,欧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是可以相安无事的生活的。可随着北美殖民地人口日渐增多,一向不在乎地盘大小的印第安人也感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紧张,过去放牧养马的地方被一块块独占排他的农地给圈了起来,而新移民对于印第安人这种浪费土地资源的做法也非常不满,渐渐地双方矛盾开始暴露。不过总体而言,这时候矛盾都是私人之间的,而且新移民闯新大陆本来就是抱着冒险的念头来的,双方虽然偶有伤亡但矛盾并不尖锐。

英法七年之战

如果说印第安人做错了什么,那就是他们每次在冲突双方选边站的时候总是站错了。

因为印第安人没有国只有家的概念,所以他们各个部落在决策的时候不会考虑到其他部落,更多时候是出于自身利益行动。他们的行为更像那时候出名的德国雇佣兵,为了钱物给参战各方卖命,巧合的是那时候的德国也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分裂成上百个独立的王国和城邦。作为剽悍善战的民族,他们受到英法两国的青睐,双方各有相当数量的印第安人参战。因为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都是加拿大这种荒凉的地方,移民人口少,所以相较英国来说,他们在北美更依赖印第安人的力量,因此在美国教科书中,七年之战也被称为“反法国和印第安人之战”。

当时英属北美殖民者,也就是后来的美国人,已经萌发了独立的民族意识,作为英国的臣民他们积极投身战场,而印第安人投靠敌人法国的行径也让过去私人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层次。而且相比被打退的法国人,留在北美的印第安人更是北美殖民者眼中的心腹大患。更糟的是,这场战争爆发于双方有争议的俄亥俄地区,该地区和当时北美最大殖民地弗吉尼亚接壤。巧合的是,引爆冲突的不是别人,正是日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时担任少校的他接到弗吉尼亚总督的命令给法军指挥官递交抗议信,而在返回途中遭到法印联军的袭击,华盛顿人少势弱,战败被迫投降。那天离美国宣布独立还有整整22年。在之后的战争中,印第安人在法国人带领下或怂恿下对弗吉尼亚的袭扰触怒了整个弗吉尼亚上层社会而这些人将是日后独立战争的骨干力量,制宪会议的主导者,以及美国前三十年的“弗吉尼亚王朝”缔造者们。

经过七年漫长的战争,英国终于在攻克魁北克后打败法国。可因为国力被耗尽,英国无力继续追究印第安人勾结法国的责任。相反,为了避免争端继续,英国颁布王室诏书,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划为印第安保留地,禁止北美殖民者西进和印第安人发生冲突,甚至驻扎军队遏制向西拓荒的势头并且禁止了从印第安人手上的合法购地行为。这种在殖民地臣民看来背信弃义的做法在英美关系上制造了隔阂,殖民地人民认为自己为英国打江山最后却得不到奖励,更是沉重打击了期望将种植园经济拓展到西部的弗吉尼亚人。蒙受最大损失的是那些投资组建的土地投机公司“俄亥俄公司”的弗州上流,原本他们打算以极低价囤积一批俄亥俄的土地,等新移民前来拓荒的时候高价转让赚取暴利,可英国的做法直接导致不少投资人倾家荡产。英国这项“偏袒”印第安人的政策成为日后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的导火索之一。可在独立前,因为他们没法把怒气撒在“永远不会犯错”的英王身上,那就只有记恨那些印第安人了

北美独立战争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很多,但英国人加税和限制西进肯定是列在前面的两个原因,而这两个原因都可以追溯到七年战争。正是因为英国打穷了,才会动殖民地的主意,要他们为自己得到的英国保护去纳税。双方矛盾越积越多,很快自由的号角就吹遍十三州,美国人民的反英独立战争打响。可糟糕的是,作为英国的盟友,印第安人再次站到了美国人民的对立面。虽然印第安人在独立战争中戏份不多,可他们和英国勾结的事实就已经让美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将他们视作身边的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印第安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美国人作对的行为彻底毒化了双方的关系。但因为缅因地区的部分印第安人投身大陆军并且战功卓著,部分印第安战士甚至位列上尉军衔,最终双方矛盾并没有爆发。

更糟糕的是,印第安人很快就被英国人卖了。随着和欧洲人打交道的经验多了起来,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所有制也逐渐有了模糊的概念,虽然是那种“从大海到大海都是我们的牧场”的夸张想法,但这块地在他们看来不再是无主的了。可在英美两国签订的停战协议上,双方都没有把印第安人的诉求当回事,或者说印第安人的诉求并没有成功地传达给缔约双方。可以说英美的和平协议就是一场18世纪的“慕尼黑协议”,英美法西等国借这个机会把北美的势力划分条约化了,英国拥有加拿大,美国占了东海岸,西班牙是墨西哥湾沿岸,而法国则是北美腹地。

当然,这一切印第安人是不知道的,他们当时也不是非常关心,因为四个国家谁也没有能力深耕北美中部大平原,法国虽然名义上拥有中部大片土地,但却几乎没有驻军和人口,后来拿破仑也不过想把那里开发成法国的澳大利亚,用来流放犯人。英国连十三州都丢了,中部也就只有觊觎的份,手上的加拿大也是没啥人烟的地方。美国内部还没有团结,十三州自己乱成一团,不少被战争债券逼得快破产。而西班牙则没有野心也没用能力北上拓土,被美国独立刺激的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正风起云涌。可在独立战争期间,五大湖区的印第安部落却开始整合起来,一个松散的联盟正由北往南、将从伊利诺伊到新奥尔良的广大中部地区囊括进来。

而且英国不甘心失败,让自己经营几百年的殖民地就这么独立。和约签订后,英国并没有遵守承诺撤出五大湖的军事要塞,还暗中扶持印第安人骚扰袭击十三州。而这时候十三州人民因为没有了英国的西进约束,也开始和印第安人正面较量。不过那时因为联邦政府没有成立,邦联条约下施行的一票否决制让各州难以协调步调一致对外,更不要说各州政府自己还面临破产危机,经常被民众冲击议会。更糟的是各州之间的矛盾使得印第安再度扮演起雇佣兵的角色,今天弗吉尼亚给的钱多,他们就去骚扰马里兰州,明天纽约给的多他们就去袭击马萨诸塞州。因此在1783-1789这几年印第安人逐渐占据优势。
 

美国建国初期

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职新联邦的总统,在他日程表上最醒目的外交活动就是修复和印第安同盟的关系。新宪法将维护印第安关系的权力上交到联邦国会,禁止各州私下和印第安部落联系,因此华盛顿希望能通过统一的外交缔约根结双方旷日持久的敌对关系,同时切断英国在北美的魔爪。为此,华盛顿紧急召令正在法国卸任驻法大使准备担任第一任国务卿的杰斐逊立即回国主持谈判事宜。

华盛顿那时候已经和印第安人在各种场合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在他看来,印第安人是一个日渐消亡的民族,他们要么会逐渐死绝,要么会继续向西迁徙,要么会被美国人彻底同化。而那时候的印第安人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仿佛时间静止的印第安人不同,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西方的武器、医疗、工艺他们都学得很快,虽然对农业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排斥,但在美国进入工业化之后,他们很有可能会日渐融入新的工业社会。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日后1812战争中印第安的部落首脑都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混血儿,从William Weatherford这个名字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印第安人。

更重要的是,命令国务卿和战争部长出席谈判意味着华盛顿将印第安事务看作外交事务的一部分,无形中承认了印第安部落的国家属性。华盛顿的这一态度还可以从后来将印第安协议提交参议院批准的做法看出来,因为根据宪法只有外交协议才需要得到参院的批准。后来法国爆发大革命,整个欧洲的局势“山雨欲来”,国务卿杰斐逊作为前驻法大使更多地投身欧洲政局之中。而第一任战争部长Henry Knox,过去是一位博学的书店老板,一直以来都是华盛顿在印第安事务上的重要顾问,所以印第安事务被国会授权划归到战争部。这个职能划分的错位也造就了印第安人最后的悲剧,因为不是每一个战争部长都像Henry Knox那样有着弃笔从戎的儒将经历

1789年的对印谈判是当时美国的一桩大事。几乎所有印第安部落大首领齐聚当时的首都纽约,得到了纽约人民的夹道欢迎,华盛顿甚至为此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游行和正式的国宴,这对于致力于打造勤俭共和国的华盛顿来说是不多见的。当时联邦政府的高规格待遇甚至让英法驻美大使嫉妒,认为太抬举这些野蛮人了。从各个角度看得出来,华盛顿非常重视这次谈判,还做出了很多让步和保证。比如当时一位部落首领写信向华盛顿抗议美国人侵占他们土地的时候,华盛顿书面承诺双边协议将会约束这种不法行为,“得到协议保护的土地都是你的,只有你自己的转让可以改变土地的所有人。”而且为了帮助印第安人进步,华盛顿甚至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去教导他们私有产权的意义,让他们重视起自己手上的土地。不仅如此,协议中还提出美国将会为印第安部落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从野蛮社会进步到文明社会,而每个种植玉米的印第安人将会得到每年250美元的补贴,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第二年,国会立法恢复英国人当年的做法,禁止私人购买印第安人的土地,并且惩罚发生在印第安土地上的犯罪行为。

可局面很快就失控了。华盛顿这一不得人心的做法遭到各州政府的抵制,佐治亚州顶风作案,无视国会法案和华盛顿下达的总统令,擅自转让2400万英亩印第安部落的土地。有了佐治亚的前例,纽约很快也出台了独立的印第安政策,和当地的印第安部落直接谈判。马萨诸塞州也紧跟脚步,和印第安部落协商缅因地区的独立建州问题。这一系列挑战联邦和宪法权威的行为让华盛顿束手无策,华盛顿最后甚至在1796年公布了给切洛基部落的公开信,向对方保证联邦政府将遵守协议来保存切洛基作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完整。

可在蜂拥而至的移民潮面前,华盛顿的保证很快就被更大声的抗议盖了过去,而那时候联邦政府没有常备军,更不可能为此和作战经验最丰富的纽约、马萨诸塞民兵打内战。随着华盛顿下台,建国初期的美印蜜月期也随之终结。后来联邦政府的不作为再度把印第安部落推入英国人的怀抱。但因为华盛顿敏锐地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采取了明中立暗亲英的做法,抛弃了在独立战争期间援助美国的法国人,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暂时回暖。

路易斯安那购地

杰斐逊上台后没多久,在亚当斯执政期间一度紧张的法美关系得到缓和。可这时候法国也迎来了一代雄主拿破仑,称霸欧洲之后没多久,他把目光投向曾经失去的北美殖民地,虽然实际上打算用来流放犯人,但名义上要在北美腹地建设一个新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的这一计划一旦成功将是美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可杰斐逊并不担心,反用强大的英国沦陷于美国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例子警惕拿破仑。果然不出所料,法军在北美远征的第一站海地就遭遇挫败,在这几个岛上死伤甚至比之前任一场战争还要惨重。而这时候英国缓过气来继续在欧洲对拿破仑发起挑战,北美新帝国的梦想也就随之破灭。这时候杰斐逊开始游说法国把这块地卖给美国了。

路易斯安那地区并不等于现在的路易斯安那州,而几乎囊括整个中部大平原地区,也就是整个印第安人居住地。因为印第安人没有建国,而该地区早就被法国依据“先占”原则宣示了主权,成为了法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通过购地,美国成功的将印第安事务从对外事务变成了美国内政。很快,杰斐逊开始了对印第安人驱逐政策

首先杰斐逊和南部各州州长达成私下协议,在南部各州放弃对西部领土宣示州权的前提下,帮助南部各州驱逐当地的印第安部落。与此同时,杰斐逊加强了对印第安生活的改造,在印第安人中间大力推广农耕文化,因为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对于土地面积的需求远小于游牧生活,同时加强对印贸易,希望借此让印第安人生活和商品社会联系更紧密,也就对美国经济更依赖,逐渐放弃对土地的需求,最后同化到欧美式的先进生活方式中来。而这一系列社会改造过于激进,引起印第安人的反弹,不仅让印第安联盟最终完成,还把他们推到英国一边。而这时候因为杰斐逊的亲法政策,英国和美国的关系远不如华盛顿—亚当斯时期。加上杰斐逊的禁运政策对自身经济伤害也非常大,而同时又大力裁军缩减军费开支,亚当斯打造的联邦军名存实亡,让英国人认为收复北美殖民地的时机日渐成熟了。

1634至1638年的pequot战争

在1634至1638年的Pequot战争中,印第安人遭到杀戮

1812战争

美国独立之后逐渐自视甚高,1803年购地之后更是认为统一北美大陆是美国的昭昭天命,开始唆使加拿大从英国独立并入美国。随着杰斐逊时期美英关系恶化,国会鹰派成天叫嚣对英不惜一战,认为自己当年能打败英国这次一样可以赢,还打算和法国两面夹击摧毁英帝国。

面临鹰派压力的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在没有正确评估国家战争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对英宣战,挥师北上加拿大。可这时候因为英军主力在欧洲战场被拿破仑拖住,所以在加拿大给英国打前锋的是印第安联盟的战士。因为北方亲英的联邦党人公开反战,并且拒绝发兵,导致联邦政府的计划全盘打乱,在五大湖的西线和新英格兰的东线都遭到重大失败。美国不仅没有打下加拿大,反而让英国人在印第安人的援助下直捣首都华盛顿,一把火把白宫和国会山烧了

1812战争中,美国国会山被焚

1812战争中,美国国会山被焚

这时候,南部的印第安人在西班牙驻佛罗里达总督的暗中支持下袭击了美国殖民者,屠杀了五六百手无寸铁的民众,剥了大约250人的皮。更让美国人义愤填膺的是,印第安人连女人和小孩也不放过,而这一做法已经违背了当时盛行的社会风俗。南部民众纷纷投身民兵部队,在未来美国总统杰克逊将军的带领下,打败印第安联军,迫使他们签订城下之盟,割让2000万英亩的土地。杰克逊南下佛罗里达驱赶英军,并在新奥尔良战役大败英军。

印第安人在1812年战争中极其残暴的行为彻底扭转了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印象,将美国的复仇行为正当化,从此之后对印第安人的政策一边倒的以驱赶围剿为主。在战争结束后3年,为了对那些逃亡佛罗里达的印第安刽子手复仇,杰克逊罔顾联邦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的购地谈判以及英国的外交抗议,率领4200人再度入侵西班牙佛罗里达殖民地,并将之兼并。而杰克逊也是历任总统中最仇视印第安人的一位,他任内推行的“印第安人迁徙”政策被史学家看作是种族清洗政策。而即使如此,他的迁徙政策造成的影响也远不如舆论宣传的那么惊人。据统计,杰克逊强制“迁徙”了45000多印第安人,因“迁徙”死亡的人数最大估计为15000多。

病毒和武器

欧洲殖民者带来的各种病毒细菌才是杀死印第安人的罪魁祸首。很多欧洲人已经产生抗体的疾病,如水痘、天花,对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们的印第安人来说是致命的。而且随着医学进步,欧洲人已经逐渐找到克制很多疾病的方法,但秉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印第安人并不接受这些西医治疗方式,因此遇到疾病暴发就束手无策。很多疾病并非欧洲人恶意传播,欧洲殖民者自己也深受各种疫病的困扰。最典型的就是每年春夏暴发的黄热病,每当这个时候美国各城市都会人去楼空,连费城的联邦政府日常运作都无法保证,这也是现在每年夏天国会要放假的习惯由来,因为当年每到这时候他们就纷纷返乡躲避疫情了。

当然,将疾病作为生化武器使用也不鲜见,但这主要是英军在七年战争时期犯下的罪行,用水痘病人的被褥作为礼物或者商品交给和法军结盟的印第安部落,从而导致印第安人大规模的死亡。但正如我们所知的,这种原始的生化武器一般也就用一次,等幸存者有了抗体再用这些方法就不管用了,而英国人也没有那么多种病原可以多次使用。而且这种手段也只需要使用一次,因为这些幸存者成了新的传染源,会继续传播给其他部落的成员或者新生的部落成员,而印第安人又拒绝现代医学的救治,才把传染病搞成了不治之症。由于西方殖民者自身的野蛮性,以及能够制约其的文明力量尚未发展壮大,反生化武器公约在当时还是痴人说梦。殖民者对敌人采取这种方法在当时完全符合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就像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军队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或者冰冷的现实标准。我们指望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也只是痴人说梦。

最后说说武器。18、19世纪的枪械还很土,连持枪者也时不时被枪膛爆裂炸死,完全无法顾忌对方死活的。因此一旦印美冲突那就是死战,一出手就是要人命。美军在上世纪70年代的肯特大学惨案后才开始率先使用橡皮子弹这种相对文明的弹压方式,之前30年代对老兵抗议的镇压都是真枪实弹,而这也是那时候的世界通用做法。所以指望18、19世纪的美军对印第安人手下留情估计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尤其是印第安人一直享有野战上的巨大优势,因此美军交手恐怕都是抱着你死我活的态度去的。而且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美军及早解决内部这么一个心腹大患也为日后南北战争局势不会进一步复杂化铺平了道路,设想一下暗中扶持南方的英国政府将数十万印第安人武装起来的话林肯会怎么办吧。

尾声

印第安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事务,而是事关美国独立存亡兴衰的国际问题。如果将印第安问题放到19世纪初的国际大背景中去看,也许我们能具体了解为了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美国何以会对印第安人这么一个他们当年的大恩人痛下杀手。有一点和我们现在的边疆省份问题类似,就是背后同样站着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英帝国。今天我们仅仅从国家利益角度上,可以勉强理解美国人在处理印第安人问题上的逻辑——当境内少数民族以保护民族传统为由勾结境外敌对势力,进而危害国家安全,这种行为任何国家与社会都不能容忍。但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极端措施,造成后者几乎种族灭绝,这样的行径还是会被铭记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屠戮完毕之后又来摆出道歉姿态就更是令人生厌。相比之下,当我国内部有少数民族的敌对分子勾结境外敌对势力时候,我国政府则分清敌我,区别敌对分子与绝大部分守法公民,对后者坚持采取扶持优待政策,只对敌对分子采取必要镇压措施,这才体现了现代国家文明的高度。但我们捍卫国家统一团结的决心并不比任何国家要小,此番卡梅伦访华及其对西藏问题态度的转化,意味着西方对此应该已经清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