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谈“及时行乐”:延迟满足才能走向富有

 呼呼公公 2013-12-11

在富人们看来,为个人消费提前预支未来收入是一件很傻的事情。消费贷款,实际上等于主动给银行送钱。理财专家曾这样评价失败的拥有者:“这类人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东西,一定要现在就拥有,哪怕贷款也要购买它。”对于生活物质享乐,你是否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心理?是否一定现在就要拥有?是否没有等待的耐心?如果你的答案全部是肯定,那么你就有很大的概率变成彻头彻尾的穷光蛋。所以,“及时行乐”在为你带来的短暂欢愉过后,往往要使你承受成倍的压力与痛苦。无论是金融专家还是心理学家都如此建议:适当地延迟满足才能让你真正走向富有。

记者调查

年轻人消费多推崇“即时满足”

记者近日就80后、90后的个人消费习惯问题,进行了街头随访调查。在近两日的随访调查中,共有54人接受了调查。其中绝大部分年轻人承认会追捧时尚,表现在电子科技产品的更新、服装饰品的频繁购买,以及香水化妆品的大牌化。白领小燕今年30岁,虽然月薪只有四千元,但其所用的护肤品、化妆品均为国际一线品牌。“我每个月花在化妆品上的钱大概得有一千元。脸就这一张,我觉得如果多花点钱能让自己的青春多驻留一会儿,值了。”此举被金融学家看做是愚蠢的消费行为,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开销需要支付,仅是无关生活必须用品的化妆品就用去了个人25%的月收入,实在不算明智。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很多月收入在三四千元的80后,却纷纷购买了价值五六千元的时尚手机。24岁的刘勇,刚刚工作两年,月收入仅为三千多元而已,却为了购买价值六千元的高级智能手机而选择了消费贷款的方式。“身边的同学,人人都在用智能手机,我没有的话,多没面子。”然而,为了购买这个手机,他要连续六个月每月还给银行伍佰元消费贷款,这为他增加了很大的生活压力。

80后财务危机意识普遍淡薄

大学退休教师李先生则十分看不惯年轻人的“超前消费”观念,对于已到而立之年的儿子,他常常叮嘱其不要过度消费。“年轻人都喜欢赶时髦,谁没有过青春啊,咱都理解。可现在的环境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生存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年轻人应该要有财务危机意识。”工薪族王磊今年刚刚购买了一辆价值二十多万元的私家车,但他却觉得这车让自己面子有了,里子却没了。“虽然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车,但现在确实有点后悔。毕竟只是代步,我的月薪仅为五千元,私家车带来的便利真的不足以抵消它为我带来的负担。自己实在不应该购买这个档位的轿车。”王磊说,同事们虽然一月只挣三四千块钱,但人人有辆小车,这才让他动了买车的心。可买了车后,他才明白,养一辆车跟养个孩子没什么区别,花费实在太大。“买了车才知道,这哪里只是油钱啊,税费、保养、保险、修车等等,哪一样都需要钱,而且车是消费品,贬值速度快。我这真的是外表风光,内心苦楚啊。”

深入采访

“超量满足”是对自己的软暴力

受访人:徐循(30岁,小学教师)

聊起离婚最主要的原因,徐循总结为三观不合。“别看我是一个女孩子,可真的不那么虚荣。过日子讲究的就是个实在,你过的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婚前,徐循就发觉自己与前夫的消费观严重不合,但总心软的以为等有了家,前夫在消费上会收敛。“实际上现在想来消费观的不合意味着价值观、生活观也不合。前夫当时月薪只有四千元,家庭条件又很一般,却处处追求名牌。记得他买了一条两千块钱的裤子后,竟然天天穿,直到穿破了才算完。我真不理解这样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再后来,非要买智能手机,钱不够竟然二手的也要买,我苦口婆心地劝他,他是一点都听不进去。想买名牌腕表、想买万元皮包、想买千元服饰,哪一样在我看来,都超过了他的收入状态。凡是得不到的东西,他就能自己跟自己别扭半天。他身边的同事抽的都是七八块钱一盒的普通香烟,偏他一定要抽二十元一盒的香烟,结果一个月光烟钱就得花好几百。过度的超前消费使得他的存款始终处于负数,不仅存不下钱,反而还总是欠着银行的消费贷款。”

徐循在离婚后,从未曾再开口讲过前夫,只当自己从没认识过这个人。“促使我下定决心离开他是因为他母亲病重住院的时候,他竟然一分钱都掏不出来,估计也是没脸跟我说这事,厚着脸皮找到同事借了一万元给他妈送去的。等我知道这个事的时候,看着他都觉得可笑。这个男人手里拿着价值五千多块钱的手机、穿着一千多块钱的皮鞋、拎着的皮包都是上万元的,母亲的住院费却是找同事借来的。”徐循说到这里,原本平静的心情微微起了波动,她觉得前夫之所以成为这样,跟父母的溺爱有着直接的关系。“前夫的父母觉得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三十岁的人,每次回家家务不帮忙、饭不帮做,只是等着父母伺候,我真看不惯啊!”徐循说,两个人之间的消费观念差距太大,所以矛盾也特别多。对她而言,对于能够走到分手的恋人也好、夫妻也罢,肯定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前夫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却总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领导与同事的很多决定都是错的,能力也都不如他。我觉得他父母的溺爱型抚养方式造成他对自己的认知带有盲目性,也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毫无任何生存危机意识。这造成他在消费上经常性的‘超量满足’自己。在我看来,这无疑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软暴力行为,欲望得到满足的代价是未来的生存本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