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瑞亭治验集6

 学中医书馆 2013-12-11
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系因风伤卫气,遏闭营血,营热内郁,发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
       本病起于内有湿蕴,外感风邪。风伤卫气,卫气敛闭,遏逼营阴,营郁化热。营热外发,透出肌表,而现红色斑点,形似丘疹之状,高起顽硬,大小不等,压之疼痛,有时作痒,是病结节性红斑。
       脾湿肝郁,陷而不升,故多发于下肢膝踝之间,夜间痛重。木郁风动,筋脉不柔,可见步履蹇跛。外因风邪入侵,内因脾土湿盛,故属历节范畴,故多兼见历节诸症。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若上有虚热者,阳气上浮,则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痛重者,脉现弦涩之象。
       【治则】
       润肝熄风,清肺理气,调营解表,行瘀止痛。
       【方药】
       桂枝木9克生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肥知母9克炒杏仁9克土茯芩12克青浮萍12克鲜生姜9克肥大枣4枚
       【方解】
       桂枝木,疏肝升陷;生白术,和胃健脾;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活血化瘀,润肝息风;土茯苓,强筋壮骨,利湿化瘀;青浮萍,通经解表,活血祛瘀;肥知母、炒杏仁,清润肺气;鲜生姜,和胃降逆,发散解表;肥大枣;补脾生血。
       【加减】
       血瘀痛重者,加赤丹参15克、延胡索6-9克,化瘀以止痛。
       上热头昏者,加黄苓炭6-9克,以清相火。皮肤瘙痒,搔之出血者,加威灵仙3-6克,祛风以止痒。下寒者,加制附片6-9克,暖肾以止痛。关节肿痛者,加青风藤3-6克,疏利关节,祛风止痛。表不固,汗多者,加生黄芪15 -30克,固表以止汗。
       外洗法:
       嫩桑枝250克鲜槐枝500克(或蒺藜蔓500克)
       上二味,煎汤外洗,加热再洗,日三次。洗后用纱布裹患处,以避风。用治踝部红斑最捷。
       【忌宜】
       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忌烟酒,避风。
       【按语】
       结节性红斑,祖国医学谓之红斑,属历节范畴。其主症为红斑高起,压之顽硬疼痛,多发于膝踝之间,夜间烦热作痛,黎明热退痛减,经久不愈。个别患者,痛痒兼作,难以入眠。患此者多系女性,男性少见。痛为血瘀,不通则痛;痒为气滞,不畅则痒,气滞血瘀,经络壅阻,所以痛痒兼作。气滞重者,痒重而痛轻,血瘀重者,痛重而痒轻。阴瘀则发热,阳郁则汗出,患此者多见夜间烦热,而不汗出;故多系阴瘀。虽红肿高起,烦热频作,甚者搔之流血水,但不化脓,故非为阳盛血热之疮疡,而系风湿为患,所以用桂芍知母汤加减治之。去麻黄之辛散,重用浮萍,祛风热而达表瘀。并加润肝熄风之品,活血化瘀,以善其后。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临床医案】
       例1:尹某,男14岁,西安市人。1976年9月27日初诊。其母代诉:因住防震棚感受寒湿,发热一周,头昏,心慌,出汗,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左足跟部疼痛,不能行走。血沉:57mm/小时。附属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沉紧、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健脾琉肝,清降肺胃,化瘀通络,剩湿消肿。
       处方:
       土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9克青浮萍15克鸡血藤12克秦芜9克木防己9克炒杭芍9克
       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路路通9克生姜9克3剂,水煎温服。
       9月30日复诊:药后腿肿胀减轻,黎明前仍汗多,左目红涩疼痛,左臂活动不灵,纳食稍增,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沉涩,右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北沙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三诊:药后腿痛减轻,左膝外侧仍肿痛。脉细濡、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北沙参12克,改木防己为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四疹:药后诸症减轻,关节仍肿胀疼痛,夜间灼热,双臂伸不直,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濡、稍紧、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五诊:仍纳差,盗汗,夜间自觉全身发热,腿仍痛,足后跟不能着地,二便调。脉沉细、稍紧、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去青浮萍,加赤丹参15克、北沙参9克,5剂,水煎湿服。
       10月29日六诊:仍纳差,心慌,口干,喜热饮,腿肿痛时轻时重,足后跟不能着地,夜间发热,二便调。脉细濡、沉涩、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处方:
       土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生地炭9克全当归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9克青浮萍15克鸡血藤12克秦芜9克木防己9克炒杭芍9克
       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路路通9克生姜9克3剂,水煎温服。
       9月30日复诊:药后腿肿胀减轻,黎明前仍汗多,左目红涩疼痛,左臂活动不灵,纳食稍增,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沉涩,右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北沙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4日三诊:药后腿痛减轻,左膝外侧仍肿痛。脉细濡、不柔、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北沙参12克,改木防己为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四疹:药后诸症减轻,关节仍肿胀疼痛,夜间灼热,双臂伸不直,大便可,小便黄。脉细濡、稍紧、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五诊:仍纳差,盗汗,夜间自觉全身发热,腿仍痛,足后跟不能着地,二便调。脉沉细、稍紧、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去青浮萍,加赤丹参15克、北沙参9克,5剂,水煎湿服。
       10月29日六诊:仍纳差,心慌,口干,喜热饮,腿肿痛时轻时重,足后跟不能着地,夜间发热,二便调。脉细濡、沉涩、关寸略显,舌苔白腻。原方加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月16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8月6日走访,自感无明显不适,可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劳动。至今未见复发。
       例2:冯某,女,56岁,咸阳市人。1987年7月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十余年,风湿性关节炎五年。经多方治疗,效不显,仍头晕,关节疼痛日剧,不能屈曲,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血压:160/120mmHg。脉濡、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血瘀阻。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眩晕。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暖下行瘀。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20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缩砂仁6克炙米壳3克鲜生姜6克夏枯草12克青浮萍9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好。血压:144/90mmHg。查血沉:45mm/小时。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广陈皮、鲜生姜,加广橘红9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血压:160/96mmHg,血沉:24mm/小时。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广陈皮、苏泽兰、鸡血藤、缩砂仁、鲜生姜,增制首乌为30克,加老川芎9克、广橘红9克、赤丹参20克、决明子15克、白蔻仁5克、北沙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王某,男,20岁,陕西省富平县人。1988年5月10日初诊。自诉:患类风湿关节炎两年,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近半年来,下肢肌肉萎缩酸痛,遗精,睾丸湿痒,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稍弦、左关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下虚寒,肝气下陷,经络瘀阻。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30克桂枝木6克生龙骨12克牡坜粉15克赤丹参20克缩砂仁4克炙米壳3克鸡血藤12克路路通12克橘核9克炒小香6克荔枝核9克5剂,水煎温服。
       5月23日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云茯芩、粉甘草、生龙骨、缩砂仁、橘核、炒小香,增炒杭芍为12克、鸡血藤为15克,加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克、法半夏9克、青浮萍9克、补骨
       脂9克、北沙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6月2日三诊:上方服23剂,关节痛、睾丸湿痒均减轻,行走蹇跛,肌肉仍萎缩。脉细濡、数、动、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云茯苓、粉甘草、生龙骨、牡砺粉、缩砂仁、橘核、炒小香、荔枝核,增炒杭芍为12克、制首乌为40克、赤丹参为30克、鸡血藤为15克、路路通为15克,加土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生地炭12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青浮萍9克、补骨脂12克、北沙参20克、炒苍术12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四诊:上方服20剂,脉证均好转。原方去粉甘草、橘核、炒小香、荔枝核,减牡砺粉为12克,加炒白术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炮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989年3月6日从某部队来函称:上方服30剂,诸症均愈。
       例4:李某,男,33岁,西安市人。1978年9月19日初诊。自诉:四肢困软,疼痛,发凉,6年余。在西安市某职工医院以周期性瘫痪治疗,无效。现每遇天阴下雨则加重,耳鸣,纳可,二便调,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两尺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经络瘀阻。
       诊断:风湿性瘫痪。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化瘀止痛。
       处方:
       土茯苓15克建泽泻9克桂枝木9克炒抗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15克赤丹参15克木防己9克苏泽兰30克补骨脂9克路路通12克青浮萍15克煨生姜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3日复诊:药后病情稳定。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炙米壳6克,5剂,水煎温服。
       9月8日三诊:药后下肢疼痛已愈,仍发凉,乏困,夜间汗多,便溏。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增赤丹参为20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6日四诊:药后已能弃杖步行,来医院就诊,阴雨天肢体仍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淡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增赤丹参为20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9日五诊:药后行动自如,下肢仍发凉乏困.。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10月6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六诊:药后下肢发软减轻,已稍有力,活动自如,夜汗减少,大便仍溏,每日2至3次,下肢发凉。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0月14日七诊:下肢仍发凉,余症基本消失。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尺涩,舌苔白薄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炙米壳6克,10剂,水煎温服。
       10月21日八诊:下肢发凉减轻,现已不受天阴下雨影响,腿已能抬平。脉细濡、关尺大、尺稍涩,舌苔白薄。原方螬赤丹参30克,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黄某,男,42岁,辽宁省人。1978年3月14日初诊。其妻代诉:患者两腿困,重滞,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吐字不清,约2年,食纳、二便正常。在当地治疗,效不显。赴西安某医院就诊,诊断为侧索硬化症、颈椎病。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涩、浑、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气滞血瘀。
       疹断:痿症。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清肺理气,化瘀通络。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辛荑花9克天花粉9克赤丹参12克草蔻仁6克煨生姜9克
       3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复诊:药后无明显效果,尿急尿频。脉细濡、滞、浑、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半枝莲12克,3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仍感下肢困倦不柔,步履艰难,易惊,左胁下疼痛。脉细濡、尺实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苏泽兰30克、半枝莲15克,3剂,水煎温服。
       4月27日四诊:上方服13剂,仍感两下肢困乏无力,行走两腿沉重,言语不利,睡眠差,心怯易惊,食纳可。脉细濡、滞涩、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9克、牡砺粉12克,5剂,水煎温服。
       6月10日五诊:上方服16剂,语蹇较前明显好转,余症同前。脉细濡、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12克、木防己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7日六诊:上药服23剂,诸症均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两尺涩,舌苔白腻。原方加石菖蒲15克、木防己9克,增赤丹参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8月11日七诊:上方服30剂,精神明显好转,反应灵敏,吐字清晰,步履灵活有力,并能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纳食、睡眠、二便均正常。欲回原籍工作。咏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增赤丹参为30克,加木防己9克、石菖蒲15克,10剂,水煎温服。同意回原籍工作。
       例6:任某,男,45岁,西安市人。1978年5月27日初诊。自诉:眼睛睁不开,四肢无力,张口无力,饮食困难,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促动、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气滞血瘀。
       诊断:重症肌无力。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和中调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全当归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赤丹参12克炒草蔻6克石菖蒲9克炙米壳6克炒苍术9克3剂,水煎温服。
       5月30日复诊:药后诸症稍有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加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9日三诊:上方服6剂,右眼已稍能睁大,左眼仍如故,晨起病轻,午后依然,仍项肌无力,吞咽仍无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加牡蛎粉12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13日四诊:药后平稳,昨天下午3时许,呼吸困难,经肌注新斯的明缓解,颈项无力,张口困难。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6月16日五诊:每服药一小时后,呼吸均匀,腹肌较有力,过后依然,项肌仍无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软柴胡9克、柏子仁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7月六诊:上方服15剂,平稳,仍项肌无力,下午较甚,饮食、睡眠、二便均可。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桂枝木6克、柏子仁9克,6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七诊:上药服13剂,平稳,呼吸、食纳均好,余症无显效。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桂枝木9克、生黄芪30克,改丹皮力老川芎9克,3剂,水煎温服。
       7月27日八诊:药后好转,自感全身较前有力,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淡腻。原方改粉丹皮为制首乌12克,加桂枝木9克、生黄芪30克、老川芎15克,3剂,水煎温服。
       8月3日九诊:药后睁眼较前好转,晨起双目干涩,口干,余可。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前方去粉丹皮,加软柴胡9克、生黄芪30克、老川芎15克,6剂,水煎温服。
       8月10日十诊:药后眨眼已愈,睁眼已如常人,自感臂力明显增加,每天午后头昏,颈软无力。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8月3日方加粉葛根9克,6剂,水煎温服。
       8月29日十一诊:上方服12剂,赴北京出差,昨天回到西安,自感尚好。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改粉丹皮为老川芎12克,加生黄芪30克、粉葛根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14日十二诊:眼睁闭灵活,纳佳,呼吸正常,二便调,四肢有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7日十三诊:现肢体有力,眼球欠灵活,夜甚,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12曰十四诊:四肢有力,眼睁闭灵活,下午头昏,颈部稍软。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1978年5月2日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9克、生黄芪30克、辛荑花9克,增菖蒲为12克,3剂,水煎温服。
       12月24日十五诊:上药服10剂,头昏已除,他症均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粉丹皮,加老川芎15克、生黄芪30克,增石菖蒲为15克,10剂,水煎温服。
       1979年5月6日十六诊:上方服60余剂,诸证均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1978年12月24日方加粉葛根9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0:50

风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
风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系因营卫不和,郁于腠理,发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
       肺主卫气,肝主营血,平人肺气肃降,肝血升发,营卫调和,卫气敛固,实肌表而固腠理,营血畅达,充脉络而温分肉,表气和调而不郁,所以疹斑不生。
       感于露风,或因饮食不适,情志不遂,而致卫气闭敛,内遏营血。营郁不得外发,郁而生热,而愈欲外发。卫欲闭而营欲发,闭而不秘,发而不透,郁于腠理,轻而浅者,则皮腠隐现疹点而瘙痒,是病荨麻疹,重而深者,皮肤出现紫色斑块,或伴见痒痛,是病紫癜。二者症虽不同,病机则一,均由于营卫之郁滞,所以一并论述。《金匮要略》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极似荨麻疹。痒者,责在卫气之郁闭,痛者,责在营血不通。
       营郁日久,内热蕴积,蒸血腐肉,则作疮疡。既成疮疡,非但在肌表腠理,而且深在肌肉,甚则伤筋动骨,内连脏腑,不唯表气之郁,里气亦伤。病已入里,治也另当别论。
       荨麻疹
       荨麻疹系轻而浅者,以卫气闭郁为主,故瘙痒甚。卫闭则营郁,营郁则愈欲外发,营卫抟于肌表,故全身隐现散在疹点。脉现细濡、浮、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薄。
       【治则】
       清肺理气,调和营卫,润血祛风。
       【方药】
       紫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干生地9克青浮萍9克炒杏仁9克肥大枣4枚鲜生姜6克,水煎温服。
       【方解】
       紫苏叶、青浮萍、炒杏仁,清肺理气,调卫祛风;炒杭芍、粉丹皮、干生地、润肝调营,化瘀和营;粉甘草、肥大枣,调和营卫;煨生姜,通经达表。
       【加减】
       卫气闭敛太过,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北防风6克,泄卫以止痒。体胖湿盛,脉浮大而涩者,加木防己9克,利尿以泄湿。过敏性体质,稍被风寒即感冒,感冒即发疹,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加炒乳香9克,脱敏以止痒。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系深而重者,以卫气敛闭太过,营血不能外达,瘀于肌腠,故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不鲜,高起皮肤,连缀成片,大小不一,反复发作,俗称瘀血斑。肝气郁陷,故多见于下肢,多见于妇女,男子甚少。脉现细濡、涩、关尺大、或关寸大,舌苔白淡腻。
       【治则】
       疏肝达郁,调和营卫,化瘀消斑。
       【方药】
       桂枝木9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9克肥大枣4枚
       水煎温服。
       【方解】
       桂枝木,疏肝达郁;生杭芍、粉丹皮、全当归、老川芎、赤丹参,疏肝活血,化瘀消斑;青浮萍,调卫达表;粉甘草、肥大枣,调和营卫;煨生姜,和胃达表。
       【加减】
       下肢痛者,加路路通12克、鸡血藤12克,活血通络,祛风以止痛。气虚者,加生黄芪15-30克,补气以固表。
       【忌宜】
       忌风寒湿冷刺激,去除过敏原,忌食燥热食品。
       【按语】
       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然病位均在腠理肌表,轻则为荨麻疹,重则为过敏性紫癜,病机相似,治亦相近。
       治此二症,应先去其过敏原,疗效方佳。如搔则起疹,移时消失者,多因蛔虫引起,当首先祛虫,虫去则疹自差,后用上方调之,可数剂而愈。因其它因素引起者,亦然。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1:25

面瘫(颜面神经麻痹)
面瘫(颜面神经麻痹),系因素秉肝气燥盛,外被风邪感袭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中气健旺,肝木不郁,气血充盈,卫外秘固,风邪无由侵入,所以不患颜面神经麻痹。
       素秉肝气燥盛之人,疏泄过旺,汗溺伤津,营郁外发,致使卫外不固。重因劳累或情志不舒,则肝气愈郁。当此之时;若被邪风感袭,则伤卫气而遏营血,闭皮毛而阻脉络,不得汗解以宣泄,内不得入于里,外不得越于表,随其正气偏虚而中之,瘀于颜面,或左或右,壅塞不通。患侧经络不用而弛缓,健侧经络畅通反拘急,患侧为健侧所牵引,故而口眼歪斜,或左或右,麻木不仁,是病颜面神经麻痹。《金匮要略》云:贼风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嘲僻不遂,即系指此。所以,此症系广义中风之一种,系在经在络,轻而浅者。经络瘀阻,故症见患侧麻木,甚则不仁,或不时抖动,或见头昏闷痛,耳鸣重听。经络弛缓不用,故见患侧目不能暝,而致流泪羞明,口不能闭,而致涎水自流,难纳水谷。
       左侧麻痹
       左侧为病,系因木燥血瘀,风邪外束,经络瘀阻,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祛风透表,通经活络。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桂枝木6克制首乌15克威灵仙6-9克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木、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疏肝通经,活血润燥;威灵仙,祛风通络;净蝉衣,透表祛风;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
       患侧无汗、麻木、表不透者,加青浮萍9-12克,通经以透表。口眼歪斜重、抖动、麻木、重听者,加白僵蚕9克,通经活络,疏肝熄风。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三枚(后下),以通阳解表。
       右侧麻痹
       右侧为病,系因金燥气滞,经络瘀阻,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
       【治则】
       清肺理气,和胃降逆,祛风通络。
       【方药】
       紫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制首乌15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双钩藤12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参12克青浮萍12克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水煎温服。
       【方解】
       紫苏叶、粉甘草,理气解表,和胃顺气;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润肝熄风;北沙参、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赤丹参、双钩藤,通经活络化瘀;净蝉衣,祛风解表;青浮萍,通经透表;鲜生姜,解表和胃。
       【加减】
       肝木过燥,口眼歪斜重者,加贡阿胶9克,以助当归、杭芍、首乌润肝熄风之力。口眼蜗斜重、抖动、麻木不仁者,加白僵蚕9克,通经活络以熄风。冬月天寒,表闭不开者,加鲜葱根三枚(后下),通阳以解表。
       【外治法】
       一、麝香,如麦粒大,酒研备用。老葱白,五茎,绞汁,兑三枚鸡蛋清,调匀备用。先用酒擦洗患侧,继涂麝香,后涂葱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热敷患侧,并用温开水将患侧洗净。少洗脸,尤其勿用凉水洗脸。
       二、麝香,如麦粒大,酒研备用。活黑鳝,数条,备用。先用酒擦洗患侧,再涂麝香,后将黑鳝尾剪掉,其体流血,速将其血涂于患侧。待血停止后,再剪去一寸,又流血,继续涂抹患侧;直剪至肛门,旋剪旋涂,血流尽为止。每晚睡前涂一次。每次涂前,均需用温开水将患侧洗净。
       【忌宜】
       避风,保暖,忌食辣椒及大热之品。
       【按语】
       颜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炎,祖国医学谓之吊眩风。本病之成因,内因肝燥,外感风邪。肝主风,肝燥必风动,所以治疗当以润肝熄风为主。荆芥、防风、秦艽等风药偏燥,反悖病机,不宜用;蜈蚣、全蝎、白附子,燥烈有毒,更不宜用。用之效也不显,反有燥烈伤肝之弊。
       肝燥,多因脾湿而致肝郁,肝郁化热而成者,治当健脾利湿以疏肝。上方用云苓,甘草,即是此意,所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者是也。
       【临床医案】
       例1:陈某,男,20岁,西安市人。1986年8月26日初诊。自诉:患胃溃疡数年,久治不愈。两月因吐血,便血,行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输血1000毫升。术后恢复尚可,唯全身起荨麻疹,瘙痒难忍,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促、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不和,营卫不调,气血瘀滞。
       诊断:荨麻疹。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理气和血。
       处方:
       .紫苏叶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9克青浮萍9克苏泽兰15克粉丹皮9克干生地9克粉甘草6克煨生姜6克北沙参9克生黄芪12克生首乌15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复诊:药后脉症好转。上方加草红花6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22日三诊:药后痒疹基本痊愈。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苏泽兰、北沙参、制首乌,加桂枝木5克、缩砂仁4克,5前,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2:张某,男,57岁,陕西省宝鸡市人。1987年4月20日初诊。自诉:双下肢出大片紫癜三月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曾用激素等药治疗,效不显,仍反复发作,融合成片,上至臀部及上肢,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营卫不和,气滞血瘀。
       诊断:过敏性紫癜。
       治则:健脾舒肝,清降肺胃,调和营卫,化瘀消斑。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青浮萍9克鲜生姜6克北沙参9克大红枣4枚3剂,水煎温服。
       4月24日复诊:药后紫斑明显消退。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去鲜生姜、大红枣,增制首乌为30克、北沙参为15克,加苏泽兰15克、夏枯草9克、白茅根9克、白蔻仁4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三诊:药后紫斑已愈,他无明显不适。脉舌同前。
       原方去鲜生姜、大红枣,增制首乌为30克、北沙参为15克,加苏泽兰15克、炙五味9克、白蔻仁4克、嫩桑枝15克、白茅根7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李某,男,14岁,陕西省长安县人。1977年8月29日初诊。其母代诉:阵发性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发热,心慌,全身发斑,出丘疹,瘙痒,3日。经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稍数、两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失调,营卫不和,气血壅滞。
       诊断:癞风。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凉血化瘀。
       处方:
       紫苏叶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9克大生地9克粉丹皮9克炒乳香9克青浮萍12克全当归9克软柴胡9克黄芩炭6克粉甘草6克鲜生姜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4日复诊:药后丘疹明显消退,发热已除。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4:陈某,女,55岁,西安市人。1980年7月26日初诊。自诉:全身皮肤发痒,起脓疱2年,加重半年。从78年开始,全身发痒,今年春节后起脓疱,溃破后流黄水,反复发作不已。犯病每先从两下肢起,后漫延到腹背及两上肢。服中药治疗,痒减轻,脓疱减少,纳可,大便两天一次。久不痊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营卫不和,缔胃失调,气血瘀滞。
       诊断:癞风。
       治则:调和营卫,清肺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
       紫苏叶12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12克干生地15克生黄芩15克青浮萍12克汉防己9克生甘草6克苦桔梗9克鲜生姜9克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8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脓疱减少,仍发痒。近两天感冒,咽喉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纳可,口苦,大便两天一次。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减汉防己为6克,5剂,水煎温服。
       8月16日三诊:药后诸症减轻,感冒已愈,脓疱亦己消失,仍感身痒,口苦口干,食纳无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汉防己,加嫩桑枝15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刘某,女,51岁,陕西省咸阳市人。87年10月5日初诊。自诉:左上半身起疱疹,瘙痒,半年余。经治疗,稍有好转,仍反复发作,因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肺胃失调,营卫不和,气血瘀滞。
       诊断:癞风。
       治则:清肺和胃,调和营卫,活血化瘀。
       处方:
       紫苏叶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青浮萍9克干生地12克生黄芪12克粉甘草6克鲜生姜4克3剂,水煎温服。
       按树叶100克,煎汤外洗。
       10月14日复诊:药后疱疹大半消退,有时仍痒。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紫苏叶、粉丹皮、干生地、生黄芪,减炒杭芍为12克,加云茯苓9克、制首乌30克、全当归9克、广陈皮9克、法半夏9克、大党参15克、北沙参12克、炒杜仲9克、白
       蔻仁4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高某,男,49岁,西安市人。1983年6月4日初诊。自诉:右侧颜面神经麻痹,一月余。4月28日晚,突然头痛,呼吸困难。作脑电图,提示:脑血管张力明显增高,眼底动脉硬化。查血:胆阉醇280mg%。自感面部不适,进而右侧面瘫,口向左斜,右眼不能闭,头昏闷。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较沉涩、关寸各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肺胃上逆,经络瘀阻。
       诊断:右侧颜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通经活络,祛风解表。
       处方:
       云茯芩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5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净蝉衣15克路路通15克赤丹参12克青浮萍9克草蔻仁5克鲜生姜6克
       5剂,水煎温服。
       6月11日复诊:药后右侧面部自感好转,歪斜较前减轻,身体发热,头昏闷,心烦。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继服,5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三诊:上方服20剂,面瘫基本痊愈,闭眼、闭嘴、说笑均已正常,仍感头昏闷,心烦,手心发热,乏困无力,出汗,舌燥,多梦。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继服,5剂,水煎温服。‘9月8日四诊:颜面神经麻痹已痊愈。有时胸部不适,头昏。
       血压:130/88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偶现代象,舌苔白腻。原方去净蝉衣、青浮萍,加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药后诸症均除。
       例7:孙某,男,38岁,西安市人。1977年12月9日初诊。自诉:因劳累汗出,感冒风寒,致使右侧口眼歪斜,目不能闭,泪水长流,口不能合,涎水自出,咽下困难,颜面右侧麻木,头闷痛,重听,鼻头、舌、人中向左歪。经西安市某医院针灸、西药(不详)治疗一周,无效,急求治于麻瑞亭。脉浮缓、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薄。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上逆,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右侧颜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降胃,调和营卫,祛风解表。
       处方:
       紫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白芍12克全当归9克制首乌15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双钩藤12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参12克青浮萍12克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鲜葱根三枚。
       5剂,水煎温服。
       麝香,如麦粒大,酒研。老葱白5茎,绞汁,以鸡蛋清三枚调匀。先以酒洗患侧,再涂麝香,后涂葱白蛋清汁。每晚睡前涂一次。
       嘱配合针灸。
       12月14日复诊:药后面瘫明显好转,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上方去葱根,5剂,水煎温服。外治法、针灸继用。
       12月20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痊愈,他无明显不适。脉舌同前。原方去葱根,5剂,水煎温服。外治法、针灸继用。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8:王某,男,42岁,西安市人。1969年3月2日初诊。自诉:半月前感冒风寒,致使左侧口眼歪斜,涎水自流,麻木重听。
       经针灸、西药(不详)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沉细、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郁肝郁,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左侧颜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祛风解表。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全当归9克炒白芍12克制首乌15克威灵仙6克净蝉衣15克鲜生姜9克6剂,水煎温服。
       麝香,如麦粒大,酒研。活黄鳝数条。先以酒洗患侧,再涂麝香,后将黄鳝尾剪掉,其体流血,速将其血涂于患侧,旋剪旋涂,直剪至肛门,血流尽为止。每晚睡前涂一次。
       3月8日复诊:药后面瘫明显好转,重听已除。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薄,上方继服,6剂,水煎温服。继用外治法。
       3月15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已愈,麻木已除。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桂枝木,加法半夏9克,6剂,水煎温服。继用外治法。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9:闫某,女,39岁,西安市人。1985年9月18日初诊。自诉:左侧颜面神经麻痹10余日,经针灸、西药(不详)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脾虚肝郁,营卫不和,经络瘀阻。
       诊断:左颜面神经麻痹。
       治则:健脾疏肝,调和营卫,通经活络,祛风解表。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老川芎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9克净蝉衣15克白僵蚕9克蒲公英15克威灵仙6克煨生姜9克麝香0.2克(吞服)3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复诊:药后面瘫好转。脉舌同前。上方去麝香,5剂,水煎温服。
       9月28日三诊:药后面瘫基本已愈,他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尺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去麝香、威灵仙,加全当归9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2:00

少阳如经发热
少阳如经发热,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升泄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燥湿不偏,相互既济,因而脾胃调和,肝胆不郁,相火蛰潜,上清下温,所以不病内伤发热。
       脾家湿旺之人,肝木郁滞,脾湿肝郁,胆胃必逆,甲木化生相火,升泄于外,因而热作,是病少阳如经发热。相火上扰,致使营卫不和,故发热之先,首见微恶风寒,继则因相火升泄于外,但热而不寒。相火壅滞,上蒙清空,故头痛头昏。相火上炎,火热伤津,故症见口苦咽干,口渴思饮。胆胃上逆,肺无降路,气滞胸胁,经脉瘀塞,故症见胸胁胀闷,甚则疼痛。相火内扰,营热外泄,故微汗出。热随汗解,发热遂退。热虽退而因未除,故仍发热,因之反复不已,缠绵不愈。素本湿盛,故见舌苔白腻、根厚腻、舌质胖。发热之先,一如常人,故脉现细濡、关寸略大。发热之时,因相火升泄,阳不归根,故脉现细濡、稍弦、浮数、或洪数、关寸大。热退后仍如常人,故脉亦仍现细濡、关寸略大。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降逆。
       【方药】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5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柏子仁9克草蔻仁6克北沙参12克黄常山1. 5-3克软柴胡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培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北沙参,清肺理气,和胃降逆;柏子仁,养心安神;草蔻仁,和胃顺气;软柴胡、黄常山,清解少阳,退热。
       【加减】
       发热之先,恶寒时间长,发热时间反短,来势猛者,加鲜生姜9克,辛温发散以祛寒。发热之先,恶寒时间短,发热时间长者,去柏子仁,加黑元参9-15克,润血凉营以退热。头痛重,舌苔白粘而腻者,改生杭芍为黄芩炭6-9克,清泄相火以退热。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12克,润肺以止渴。小便黄者,加焦山栀3-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咽干者,去软柴胡,加川射干9克,以清利咽喉。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烧退后,头昏遗精者,去柏子仁,加牡蛎粉12克,敛精以止遗。烧退后,大渴引饮者,去柏子仁,加海浮石9克,生津以止渴。烧退后,胸闷不舒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蒌9--12克,宽胸理气以除满。烧退后,胁痛者,改软柴胡为赤丹参15克,加延胡索9克,通经活络,化瘀以止痛。烧退后,腰痛者,加补骨脂6-9克,或加骨碎补9-12克,壮腰补肾以止痛。
       【忌宜】
       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按语】
       少阳如经发热,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等如同少阳经发热之内伤发热疾患。
       此症系因胆胃上逆,相火不藏,升泄于外所致。而胆胃上逆之源,系因脾湿肝郁,所以此种发热,属内伤,而非外感。治以健脾疏肝,蛰火潜阳为主。阳气归根,复其上清下温之常,则发热自除。
       黄常山为治疟疾之要药,功能清泄胆火。因此种发热,先有微恶风寒,继而发热,退热之时微汗出,热随汗解,后又微恶风寒,发热,反复不已之特征,形似疟疾,故用之以治此症,效果殊佳。然常山有小毒,用之要慎,过量则呕吐不止。热退时不出汗者,系湿郁较量,此方疗效欠佳,当加健脾渗湿之品。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2:33

少阳如经头痛
少阳如经头痛,多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浊阴弥漫于上,清阳不展所致。
       【脉证机理】
       手三阳经自手走头,足三阳经自头走足,手足六阳经皆会于头上,故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上升而浊阴下降,则五官空灵,不病头痛。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或因情志不舒,或因外感风邪,久而不愈,内伤肝脾,致合脾湿肝郁。肝胆同气,脾胃同源,脾湿肝郁,胆胃必逆。甲木上逆,化生相火,扰心君而刑肺金,致使肺热,不能降敛,君相二火逆升,浊阴弥漫于上,虚灵障蔽,清阳不展,则病头痛。其痛可因振动而加重,故症见恶闻声响,尤恶噪声,语声啾啾,细而且长,步履拖拖,不敢高抬。相火刑金,肺热不敛,故午后多见微恶寒发热,头痛也因之加重。阳明经行于头之前,少阳经行于头之侧,故而痛在额角、前额者居多。胆胃不降,气滞胸胁,故症见胸痞胀闷。相火逆升,不能潜藏,上热下寒,故易作惊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见舌根厚腻。
       【治则】
       健脾和,中,平胆疏肝,清降肺胃,通络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辛荑花9克双钩藤12克牡蛎粉15克炒干姜4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辛荑花,理肺散瘀,通络止痛;双钩藤,通络止痛;牡蛎粉,潜阳安神;炒干姜,暖下蛰火。
       【加减】
       头痛重者,加鹅不食草1. 5-3克,通络散瘀以止痛。肺热重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克,清肺以除热。纳差运迟者,加草蔻仁4克,暖脾行瘀,以助运化。胸闷胀者,改炒杏仁为炒蒌仁9克,涤心祛痰以宽胸。因外伤而致头痛者,去炒干姜,加北沙参12克、泽兰叶15-30克,或加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清肺化瘀,扶伤以止痛。巅顶及头后两侧痛者,去粉丹皮,加全当归9克,润血疏肝以止痛。
       【忌宜】
       忌烟、酒、辣椒,及大热之品。居处宜清静。
       【按语】
       少阳如经头痛,系指头痛以额角前额为主,兼见少阳经症状,如同少阳经病头痛者。包括神经性头痛、因鼻炎而致之三叉神经痛等疾患。
       少阳经症头痛,系因外感所致,少阳如经头痛,则系内伤使然。病机多系胃上逆,相火刑金,浊阴弥漫于上,故治疗以平胆降逆、清肺理气为主,兼以通络止痛。
       见其上有虚热,其下多有虚寒。所以然者,相火逆升,而不下潜,肾不得温,必致下寒。故方中黄芩、干姜并用,以清上温下,蛰火潜阳,复其上清下温之常。上清则浊阴降,下温则清阳升,清阳展布,头痛自可向愈。
       辛荑花,性温而散,入肺经而利鼻窍,通脉络而止头痛,乃治头痛之要药。因鼻渊而致之头痛,用之效果尤捷。但不宜过量,过则有瘙痒难忍之弊。
       【临床医案】
       例1:姜某,男,43岁,西安市人。1978年7月11日初诊。自诉:6月7日开始发热,体温38.5℃-40℃。急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求治,曾用多种抗菌素治疗,热仍不退,纳差,乏困无力,心慌气短,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淡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热不敛。
       诊断:少阳如经发热。
       治则:疏肝平胆,清降肺胃,蛰火潜阳。
       处方:
       炒黄芩9克生杭芍15克生首乌15克大生地9克粉丹皮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白薇9克广桔红9克淡竹茹9克黄常山3克鲜生姜3克2剂,水煎温服。
       7月13日复诊:药后体温降至39℃,已能稍微进食。脉舌同前。上方加减: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12克、制首乌15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12克、全瓜萎9克、法半夏9克、广
       郁金9克、白薇12克、北沙参12克、淡竹茹9克、黄常山3克、鲜生姜3克,3剂,水煎温服。
       7月16日三诊:体温已降至37.8℃,他症均减轻。近日发现右胁下有一硬块,直径6cm,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肝脓肿,靠近胆囊。脉细濡、稍弦、右关寸较大,舌苔白淡腻。7月13日方去云茯苓,加白头翁9克、蒲公英15克,3剂,水煎温服。
       7月20日四诊:药后热退,体温正常,包块缩小至3. 5cm,精神好转,仍不思食。脉细濡、左关右寸大,舌苔淡腻。7月13日方去黄常山、鲜生姜,加白头翁9克、蒲公英21克,3剂,水煎温服。
       7月25日五诊:药后自感诸症好转,右胁仍闷胀,纳食有所增加,大便每天一次,初干。脉细濡、左关右寸较大,舌苔淡腻。7月13日方去鲜生姜、黄常山,加白头翁9克、蒲公英15克,改广橘红为炒枳壳9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孪某,女,17岁,陕西彬县人。1980年8月6日初诊。
       其父代诉:巅顶痛20余天,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7月中旬某日,头部被撞,头痛,尤以巅顶为甚,每日反复发作十余次,甚则2至3分钟发作一次,痛如针刺,抱头哭闹,平卧痛稍减,过后昏昏似睡。当地医院多方治疗无效,赴西安某部队医院住院治疗20天,经腰穿确疹为低颅压综合征,痛仍不减,自动出,由其父扶持来西安市中医医院求治于麻瑞亭。脉细、小紧、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气滞血瘀。
       诊断:头痛。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清上降逆,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辛荑花9克双钩藤12克牡坜粉12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9克泽兰叶20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
       8月9日复诊:自行来诊。自诉:服上药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今痛已止,睡眠好,未呕吐,食纳差,有时恶心。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继服,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3:马某,女,12岁,学生,西安市人。79年10月30日初诊。其父代诉:一周前开始不明原因头痛,多以两太阳穴及头后枕部疼痛为主,每隔4至5分钟发作一次,剧痛难忍,哭闹翻滚,咬牙憋气,面色苍白,持续2至3分钟逐渐缓解。昼夜反复发作,彻夜不得安眠,被迫停学。不发热,恶心呕吐,纳差,日食3至4两,小便正常,大便干,1至2天一次。曾赴西安市某部队医院求治,作腰穿、拍头颅片、脑电图等检查,疑系脑血管水肿所致。头痛时用杜冷丁、冬眠灵等药治疗无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诊查:神志清楚,表情淡漠,面色灰黄,痛苦病容,颈软,活动自如。
       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软,肝肋下2. 5cm,敛下3cm,质中,缘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继往体健。脉细濡、关寸大、右寸稍弦,舌苔白满腻。
       辨证:胆胃上逆,肺失降敛,气滞血瘀。
       诊断:头痛。
       治则: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双钩藤12克牡坜粉12克肉苁蓉15克辛荑花6克鲜生姜3克2剂,水煎温服。
       11月3日复诊:其父代诉:药后头痛明显减轻,发作间隔较前延长,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发作一次,晚上可入睡4至5个小时。精神等均较前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腻、稍满。上方减黄芩炭为9克,加天花粉9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份,据脉证先后以原方去生姜、牡蛎粉,加北沙参,炒五味子,元参、蒲公英、炒大黄、生地炭、赤丹参等治疗,头痛逐渐减轻,然仍不定时地发作,伴有心烦急躁,有时发呆,有时坐卧不宁,胃脘胀满,大便于。11月底复学,讲授内容基本都可理解,考试成绩尚好。12月初来诊,自诉:头后枕部痛,有时思想不集中,胡思乱想,甚则欲哭,心烦急躁,纳差脘胀。西安市精神病医院疑系精神分裂症。以原方去生姜,加草蔻仁、夏枯草、北沙参、柏子仁等治疗,上症继续减轻。80年元月份,间断治疗,症状续减。80年2月20日来诊,自诉:晨起自感头麻木,有时轻度疼痛,心烦急躁。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北沙参、柏子仁治之,再未来诊。80年5月4日随访,自诉:自2月中旬以后,头痛再未发作,也未作任何治疗。
       例4:史某,女,34岁,陕西省大荔县人。1980年7月24日初诊。自诉:头痛3个月。近3个月来,头顶麻木闷痛,无一日休止,头晕失眠,脘腹胀满不适,饮食尚可,二便及月经正常。曾在当地用中、西药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平素易感冒。血压:120/88mmHg。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萏白腻。
       辨证:胆胃上逆,肺失降敛,浊阴弥漫于上。
       诊断:头痛。
       治则:平胆疏肝,清降肺胃,潜敛浮阳。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辛荑花9克牡蛎粉12克炒干姜4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9日复诊:药后头痛明显减轻,仍稍感麻木,腹胀已愈,睡眠佳。脉细濡、较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继服,3剂,水煎温服。
       患者于8月5日、12日来诊两次,自诉头痛已愈,仅感头顶稍微麻木。原方加双钩藤12克,10剂,水煎温服。头顶麻木消失。信访3年,未复发。
       例5:董某,女,58岁,西安市人。1987年5月15日初诊。自诉:右偏头痛数年,经检查,脑部无器质性改变。多方治疗无显效,仍经常头痛、牙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血压:140/80mmHg。脉细濡、弦、关寸大,舌苔白满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阳不潜降。
       诊断:头痛。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潜敛浮阳。
       处方: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黄苓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辛荑花5克延胡索9克牡蛎粉15克炮干姜4克白蔻仁5克
       3剂,水煎温服。
       5月18日复诊:药后头痛略有好转。脉细濡、右关大而弦,舌苔白、根腻。上方去全瓜蒌、延胡索、炮干姜,增辛荑花为6克,加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5克,6剂,水煎温服。
       5月25日三诊:药后头痛减轻,有时仍牙痛。脉细濡、两关寸大、右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去全瓜萎、炮干姜,增辛荑花为6克,加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5克,5剂,水煎温服。
       6月8日四诊:头痛基本已愈。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全瓜蒌、炮干姜,加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5克,6剂,水煎温服。
       6月15日五诊:脉证均佳。原方去全瓜蒌、延胡索、炮干姜,加炒杏仁9克、炒芡实9克、北沙参15克、煨生姜4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3:04

瘰疬
瘰疬,系因脾虚肝郁,胃气不降,肺金不敛,胆火上逆,浊阴壅滞于上所致。
       【脉证机理】
       足阳明经行身之前,足太阳经行身之后,足少阳经行身之侧。足少阳胆,属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起目之锐訾,上抵耳后,循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膈而行胁肋。相火循经下行,藏于肾脏,以温癸水。中气健旺,脾胃冲和,胃土右转,肺气降敛,胆火宁谧,潜于肾脏,而不逆升,所以不病瘰疬。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情志不舒,或痨虫乘袭,致使脾虚肝郁,肺胃上逆,不能降敛,则胆木逆升,经气壅遏,化生相火,刑灼肺金,肺气壅滞,瘀热抟结于耳后两侧,下至缺盆,顽肿磊硬,瘰瘰成串,是病瘰疬。相火升炎,壅滞经络,故初起耳后两侧烧灼。肝主筋,肝胆同气,火热伤阴,筋脉揣屈壅肿,故症见颈侧渐而肿起,磊落历碌,顽硬坚实,重者大如鸡卵,甚至其大如拳。若自缺盆而至腋下瘰瘰如串,形如马刀之状者,谓之马刀。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多坚硬而不溃,不红不热,肿而不痛。重者溃烂,脓水浅淡,状如粉浆,极难愈合。中气不健,故多伴见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脾虚肝郁,故情志抑郁。胆火上炎,可兼见失眠。初起推之移动,无根,属阳,易治;后期推之不动,有根,属阴,难治。中气不健,肝胆郁滞,故脉现细濡、稍弦、两寸关大,舌白腻、或黄腻。
       【治则】
       平胆疏肝,宽胸降逆,通经活血,化瘀消肿。
       【方药】
       云茯芩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5 -20克鹅枳实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蒲公英18 -25克苦桔梗9克青浮萍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健脾调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泄火,润血疏肝;鹅枳实、全瓜萎、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蒲公英、苦桔梗、清浮萍,通经活络,化瘀消肿。
       【加减】
       左侧重,口苦者,加软柴胡9克,舒肝平胆以行瘀。肿块硬大者,加昆布15克、海藻15克,软坚化瘀以消肿。失眠,肿块硬大者,加昆布15克、海藻15克、牡蛎粉15克,软坚化瘀,敛神潜阳以安眠。胃热口臭者,加粉葛根9克,清胃降逆以去热。肺热气逆者,加浙贝母9克,清肺以降逆。已溃者,内服三七粉3克,或外搽“育红膏”,或外贴“拔毒膏”,化瘀解毒以敛口。
       【忌宜】
       忌食宿根菜,无鳞鱼,天鹅肉,鸡、鹅、鸭肉,及一切发物。宜食营养丰富,含钙质多之食品,及骨髓汤。
       【按语】
       瘰疬,即淋巴结核。此方主要治疗颈淋巴结核。其状肿大不平,瘰疬如串珠,有的其大如拳,可使头颈强迫性向健侧歪斜。多系肺胃不降,胆火逆升,瘀热壅遏所致。病在足少阳、足厥阴两经。未溃者,用上方治疗,效果尚佳。因其病在筋而不在肉,所以较之诸疮为难愈。若已溃烂,俗名老鼠疮,多系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虚,下寒日剧所致。久不敛口,可因阳败土崩,而危及生命,不可大意。
       何首乌,有消肿功能.上方重用制首乌、蒲公英,两者相辅相成,效果甚佳。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3:34

瘿瘤
瘿瘤,系因脾湿胃逆,甲木不降,肺气壅滞,阳不潜藏,气血结聚于脖颈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胃冲和,肝胆调畅,清升浊降,肝血温升而不瘀,肺气清降而不滞,相火下蛰于水脏,上清下温,故瘿瘤不作。
       由于水中缺碘,饥饱劳逸不均,情志不遂,致使土湿木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胃土上逆,碍甲木下行之路,相火必逆,刑克肺金,致使肺不降敛,浊阴上逆,壅于脖颈,久则气血结聚,顽硬壅肿,而成瘿瘤。足少阳胆脉行于颈之两侧,胆气上逆,壅滞不畅,故症见脖颈憋胀变粗,颈侧塞痛,缺盆胀满。相火不藏,冲逆于上,故症见头目昏闷,咽干口苦,心烦易怒,甚则目睛突出。胆胃燥热,故多食善饥,而日渐消瘦。浊阴上逆,气血结聚,故脉现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疏肝,清肺降逆,软坚化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陈枳壳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蒲公英18克川射干9克草果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黄芩炭,平胆疏肝;陈枳壳、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昆布、海藻,软坚化瘀;蒲公英、川射干,解毒消瘿,清利咽喉;草果仁,开胃顺气。
       【加减】
       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9克、苦桔梗12克,以清利咽喉。心动过速者,改粉丹皮为生地炭9克,润燥凉血以止悸。二目突出者,加牡蛎粉30克,潜阳以安神。
       【忌宜】
       忌食辛辣食品及姜、桂之类,忌酒。宜食含碘多之海带等食品。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
       瘿瘤,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单纯性甲状腺肿,系因缺碘而导致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之疾患。多因水土影响,致使脾湿胃逆,相火不藏,浊阴逆升,抟结于脖颈所致。若迁延失治,或因情志抑郁,致使相火亢旺,灼伤营阴,可成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以潜降浮阳,软坚散结为主。
       化瘀散结之品,以海藻、昆布为佳。《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颈下核。近代科学证明,海藻、昆布,均含有丰富的碘质。前贤虽不知此,然征之临床,知其对瘿瘤有卓效。历代医家,一直沿用,已两干余年。西医以碘剂治疗此症,仅数百年历史,较之祖国医学,晚千年以上。
       验之临床,单纯用碘剂,或单纯用含碘丰富的中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有的疗效并不理想。通过辨证,将含碘质多的药物伍于复方之中,疗效甚为理想,有的甚至疗效卓著。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4:15

梅核气
梅核气,系因脾湿肝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浊阴壅滞咽喉所致。
       【脉证机理】
       咽通六腑,喉通五脏,为清升浊降之道路。六腑为阳,而主气分;五脏为阴,而主血分。咽病者,病在气分,而偏于上;喉病者,病在血分,而偏于下。梅核气为气血双病,而偏于气分。
       由于情志不舒,致使肝气郁滞,胆胃不调。胃逆不降,肺热不敛,浊阴上逆,壅聚咽喉,梗塞不利,状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病梅核气,《金匮要略》谓咽中如有炙脔者是也。胆胃上逆,肺失清肃,可兼见头昏恶心,胸闷心烦,口燥咽干,痰粘难出诸症。肝郁不升,可兼见少腹胀满。
       胆胃上逆,浊阴不降,则咽病,肝脾郁陷,清阳不升,则喉病。
       气分病多者,为咽病,脉现细濡、滞、关寸大,舌苔白腻;血分病多者,为喉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利咽喉。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干生地12克广橘红9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山豆根6-9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生杭芍、粉丹皮、干生地,平胆疏肝;广橘红、瓜蒌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川射干、苦桔梗、山豆根,清利咽喉。
       【加减】
       声音重浊者,加马勃9克,利咽以扬声。胸闷恶心者,加淡竹茹9克,和胃以止呕。情志不舒,胸胁满闷者,加广郁金9克,疏肝理气以行郁。咽炎、咽肿咽痛咽红者,加黑元参9克,或加寸麦冬12克,清热润肺以清肿。禁用升麻。喉炎,肝胆燥热者,去云茯苓,可酌加柴胡、黄芩,以清相火,或加升麻、葛根,以解毒消肿。喉咙红肿者,加蚤休9克,凉血以消肿。气滞腹胀,脾湿不重者,酌加川厚朴6-9克,行郁以消胀。
       【忌食】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以素食为佳。荤腥助热,于本病不利。
       【按语】
       梅核气,包括慢性咽炎、喉头歇斯底里等症。
       心脉上挟咽,肾脉循喉咙,梅核气属咽喉俱病,所以多系气血郁滞,内联心肾。
       咽喉为阴阳升降之道路,胆胃肺之气机上逆,壅聚于咽喉,致使道路梗阻,浊阴无下降之路,气滞血瘀,则作此证。其病在上,多属火热,治以清降为主。清降肺胃之气,浊阴悉降,则清阳遂升。清升浊降,气道清利,则病可向愈。偏于气分者,以清肺为主,偏于血分者,以疏肝为主。
       咽病,胃气偏寒,慎用葛根,禁用升麻;喉病,胃气偏热,参合脉证,升麻、葛根,均有用武之地。
       【临床医案】
       例1:付某,女,33岁,西安市人。1978年12月11日初诊。
       自诉:右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一周,颌下如核桃大,颈部如栗子大,不痛,活动,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虚涩、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泄相火,化瘀散结。
       处方:
       云茯芩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5克炒枳壳9克全瓜萎12克法半夏9克昆布9克粉葛根12克蒲公英18克苦桔梗9克草果仁6克
       3剂,水煎温服。
       12月17日复诊:药后见效。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加大青叶6克,3剂,水煎温服。
       1979年元月10日三诊:药后肿块缩小,压之不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加大青叶9克、炒桃仁12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2日四诊: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已缩小如栗子大。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加川射干9克、大青叶6克,3剂,水煎温服。
       2月27日五诊:药后右颌下淋巴结肿继续缩小,颈部淋巴结已消失。脉细濡、缓、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桃仁12克、大青叶6克、川射干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21日六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加大清叶9克、炒桃仁12克,增蒲公英为30克,10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七诊:药后颌下淋巴结继续缩小。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大青叶6克、炒桃仁12克、青浮萍12克,增蒲公英为30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2:李某,女,44岁,陕西省户县人。1987年8月2日初诊。自诉:双耳下肿痛半年余,当地医院诊断为耳下淋巴结核。羟治疗,无显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粘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散结。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全瓜萎12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苦桔梗9克北沙参15克半枝莲9克白蔻仁4克
       6剂,水煎温服。
       8月9日复诊:药后病情平稳。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北沙参,增白蔻仁为5克,减炒杭芍为9克,加牡蛎粉15克、煨生姜4克,6剂,水煎温服。
       8月23日三诊:药后肿块己消大半。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北沙参,白蔻仁,减炒杭芍为9克,加牡蛎粉15克、草果仁克、嫩桑枝9克、煨生姜3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3日四诊:药后肿块明显缩小。脉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黄芩炭、北沙参,增白蔻仁为5克,加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牡蛎粉15克、煨生姜4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3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10月24日五诊:上方服20剂,胀块已不明显,他症已除。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9月3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刘某,男,60岁,西安市人。1976年9月4日初诊。自诉:近10天来,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打呃,大便正常,左耳下淋巴结肿大,病理切片正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气滞血瘀。
       诊断:瘰疬。
       治则:平胆和胃,理气降逆,化瘀散结。
       处方:
       软柴胡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炒枳壳9克炒杏仁9克粉葛根9克蚤休9克法半夏9克蒲公英9克半枝莲12克草蔻仁6克3剂,水煎温服。
       9月9日复诊:药后食欲好转,淋巴结有所缩小,大便正常小便多。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上方增蒲公英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三诊:药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大便正常,小便频。
       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麦门冬9克、蒲公英15克,5剂,水煎温服。
       l@月4日四诊:药后加继续缩小,仍感全身无力,纳食可,大便正常,尿频,腰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麦门冬12克,5剂,水煎温服。
       上方服20余剂,痊愈,再未复发。
       例4:王某,女,30岁,西安市人。1982年11月20日初诊。
       自诉:左侧甲状腺肿大一周。一周前因生气,左侧甲状腺逐渐肿大至3×3cm。急赴求治,诊断为甲状腺瘤,建议手术。本人不愿手术,因求治于麻瑞亭。心烦,心慌,精神紧张,右侧甲状腺冷温相间结节。脉细濡、右弦、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肺气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瘿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破滞,化瘀消瘿。
       处方:
       云茯苓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炒枳壳9克全瓜蒌12克法半夏9克蒲公英18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半枝莲12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复诊:药后无明显变化。脉细濡、稍紧、右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北沙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瘿瘤变软缩小,现已基本触摸不到。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牡蛎粉1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9日四诊:瘿瘤已缩小至黄豆大小,它无明显不适。脉细濡、稍弦紧、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牡蛎粉15克,增炒杭芍为1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5日,五诊:上方服10剂,瘿瘤触之稍有感觉,软,大如绿豆。脉细濡、右稍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增炒杭芍为15克、炒枳壳为12克,加牡蛎粉15克,5剂,水煎温服。
       1983年元月20日六诊:现无明显不适,瘿瘤已不明显,有时心烦。脉细濡、稍数,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牡蛎粉12克,5剂,水煎温服。
       2月7日七诊:药后平稳,瘿瘤已触摸不到,有时心烦,心慌,行经腹痛,他无不适。脉细濡、右弦、关寸稍弱,舌苔白腻。原方增炒杭芍为15克,减海藻为12克、昆布为12克,加北沙参9克、草果仁5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诸症均愈,至今未复发。
       例5:李某,女,45岁,西安市人。1978年10月27日初诊。
       自诉:颈部发热疼痛十余日,赴检查,诊断为左侧甲状腺瘤,约2×4cm,建议手术治疗。本人不愿手术,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瘿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破滞,化瘀消瘿。
       处方:
       云茯苓9克炒杭芍9克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黄芩炭9克炒枳亮9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蒲公英18克山豆根9克草果仁6克
       3剂,水煎温服。
       10月30日复诊:药后病情平稳。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加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3日三诊:药后症状稍有减轻,纳差,梦多。脉细濡、两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川射干9克、苦桔梗15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7日四诊:药后甲状腺肿块较前明显缩小,近感恶心。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苦桔梗9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11日五诊:颈部肿块明显减轻,约1×2cm,不红,不痛,食饮咽下不畅。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苦桔梗15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3日六诊:上方服6剂,甲状腺肿块已消失。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苦桔梗15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至今未复发。
       例6:王某,男,60岁,西安市人。1988年3月22日初诊。自诉:咽喉不利,咽下时如有物阻碍近一年,经西安市数家医院检查,咽喉未见异常。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右关动,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梅核气。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清利咽喉。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5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北沙参20克山豆根9克白蔻仁5克嫩桑枝12克半枝莲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复诊:药后无明显好转,仍痰多。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炒杏仁、桑枝,增粉甘草为9克,加全瓜蒌12克、昆布9克,6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咽喉仍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桑枝,增粉甘草为9克,加全瓜蒌12克、昆布9克、黑元参12克,6剂,水煎温服。
       5月26日四诊:药后自感甚佳,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厚腻。原方去山豆根、半枝莲,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7:陈某,男,65岁,西安市人。1987年10月26日初诊。
       自诉:患肺气肿十余年,秋冬剧,春夏差。经治疗,效果不佳。近年又患咽喉不利,如有物壅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胆不调,肺胃不降。
       诊断:梅核气,肺气肿。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川贝母9克北沙参15克炙冬花9克苦桔梗9克炙米壳3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12日复珍:药后诸症减轻。脉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增炙米壳为4克,加炒枣仁12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10日三诊:药后咽喉已利,胸闷、咳嗽、痰多亦减轻。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再进,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8:肖某,女,47女,西安市人。1988年3月13日初诊。自诉:头晕,咽喉不利,胸闷,大便初干,两乳房胀闷不适,半年余。
       曾在西安市某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经治疗,无明显效果,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慢性咽炎,胸痹。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5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北沙参9克半枝莲9克白蔻仁6克昆布12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0日复诊:药后胸闷、乳胀、大便均好转,咽侯仍不利。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去建泽泻、半枝莲、昆布,增北沙参为20克,减炒杭芍为12克、白蔻仁为5克,加粉甘草6克、山豆根7克,6剂,水煎温服。
       5月18日三诊:上方服20余剂,诸症均明显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9:周某,女,30岁,西安市人。1985年3月15日初诊。自诉:患喉炎半年余,咽喉痛,音哑。经治疗,效不显,仍音哑,咽喉干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弦、两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肺胃不降,肝胆郁滞,壅结咽喉。
       诊断:喉炎。
       治则: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利咽止痛。
       处方:
       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全瓜萎9克苦桔梗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5克大生地9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川射干9克黑元参15克麦门冬12克马勃9克山豆根6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0日复诊:药后无明显效果,大便于结。脉舌同前。上方去生地、麦门冬,增广橘红为12克、山豆根为9克,减黑元参为12克,加炒黄芩9克、炒大黄9克、半枝莲9克,5剂,水煎温服。
       5月7日三诊:上方服15剂,诸症大减,大便已利。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生地,增广橘红为12克、全瓜蒌为12克、山豆根为9克,减黑元参为13克,加炒黄芩9克、炒大黄9克、半枝莲12克,5剂,水煎温服。
       6月8日四诊:上方服20剂,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元参、麦冬,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10:.王某,女,62岁,西安市人。1977年3月29日初诊。
       其子代诉:患者咳嗽,少痰,声哑,咽痛,咽下加重,头痛,身痛,纳差,腹胀,心慌,气短,失眠,二便调。曾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病理切片检查,诊断为喉头新生物。同位素扫描提示:甲状腺右侧凉结节。经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缓、关寸大,舌苔白腻、舌边有瘀斑。
       辨证:中气虚败,肺胃上逆,肝胆郁滞,毒结咽喉。
       诊断:喉头癌。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解毒利咽。
       处方:
       云茯芩9克炒杭芍6克瓜蒌仁9克蚤休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9克山豆根9克黄芩炭9克佛手片9克川射干9克半枝莲9克马勃9克前胡9克3剂,水煎温服。
       4月4日复珍:药后声哑有所好转,已能发出低弱声音,仍咳嗽,咽痒,少痰,心烦,失眠,身痛,左侧胁痛,纳差。血压:110/60mmHg。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舌边有瘀斑。上方加苦桔梗9克,3剂,水煎温服。
       4月7日三诊:药后声哑较前继续好转,余症同前。脉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舌边有瘀斑。原方加苦桔梗9克、炙冬花9克,增半枝莲为24克,3剂,水煎温服。
       4月11日四诊:药后发音较前明显好转,全身症状也好转,仍头晕,睡眠差。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舌边有瘀斑。
       原方加苦桔梗15克、麦门冬12克,增半枝莲为30克,3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五诊:药后病情继续好转,仍感咽痛,咽痒,咳嗽,头部及胸部自感燥热。脉细濡、稍涩、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增半枝莲为30克,加苦桔梗15克、麦门冬15克,3剂,水煎温服。
       4月26日六诊:上方服6剂,发音已正常,仍感喉部千痒,稍咳嗽。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增半枝莲为30克,加苦桔梗9克、麦门冬15克,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11:张某,男,24岁,西安市人。1986年2月25日初诊。
       自诉:不慎感受风寒,咽喉肿痛,饮食难下,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扁桃腺炎。肌注青、链霉素(量不详),服西药片(不详)一周,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双侧乳蛾肿大,疼痛,咽水困难,发热(体温38℃),尿黄。脉细数、两寸大,舌质红、舌苔薄黄。
       辨证: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相火上炎,壅滞咽喉。
       诊断:急性扁桃腺炎。
       治则:平胆疏肝,凉血泄火,利咽消肿。
       处方:
       川射干9克苦桔梗9克黑元参15克麦门冬12克生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全瓜蒌9克半枝莲9克粉甘草9克5剂,水煎服。
       药尽痊愈。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4:47

蛔厥(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系因中土湿寒,木气郁滞,蛔不得安,上窜胆道,动扰不宁所致。
       【脉证机理】
       木生于水,长于土,而化火,为水火之中气。乙木生于癸水,长于己土,而生君火,其性升发,升则水亦随之上升,而化清阳,因而火不上热;甲木生于壬水,降于戊土,而化相火,其性潜降,降则火亦随之下降,而化浊阴,所以水不下寒。中土健旺,乙木升而甲木降,则火清而水暖,故蛔厥弗作。
       由于感冒风寒,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湿增而胃家寒,肝胆郁遏,蛔不得安,上窜胆道,动扰不宁,症见右胁下冲击作痛,是病胆道蛔虫。胆木上逆,贼克胃土,胃气冲逆不降,故痛连右侧肩背。寒则气凝,凝则不通,不通之极,故见四肢厥冷。蛔虫扰动,胆胃上逆,故症见恶心呕吐,甚则吐蛔,烦躁不安。木郁克土,土色外现,可见全身发黄。气滞不通,故脉现弦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薄、或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淡吴萸6-9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炒杏仁、广郁金、法半夏,破滞宽胸,理气降逆;淡吴萸、草蔻仁、上肉桂,温暖中下。
       【加减】
       恶心呕吐者,加煨生姜9克,降逆以止呕。脘胁痛重者,加乌梅肉6-9克,酸敛安蛔以止痛。发黄者,加绵茵陈15克,疏肝利胆以退黄。脉沉细,四肢厥冷者,加炒干姜5-6克,或酌加制附片6-9克,温肾以祛寒。
       【忌宜】
       忌食生冷,保暖。
       【按语】
       胆道蛔虫,系因蛔虫窜入胆道,致使胆道痉挛而引起的,以阵发性绞痛为主症的胆道疾患。多因饮食寒凉,天时寒冷,感冒风寒,致使胃寒,蛔不得安,上窜胆管使然,《金匮要略》所谓脏寒,蛔上入膈者也。治疗以暖胃散寒为主,佐为平胆疏肝,安蛔止痛。若发热发黄,系因蛔虫阻塞胆管,导致胆管发炎,胆汁外溢所致,当佐以清利胆道之品治之。
       吴茱萸,大辛大热,功能暖胃疏肝止痛,安蛔最捷。蛔虫见吴茱萸之辛热则收缩,收缩则可退出胆管而痛止,所以吴茱萸可谓安蛔之圣药。但不可过用,以3至9克为宜,过用则因其大辛大热而致肝家燥热,令人瞑眩。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7-11 22:15:17

肠痈
肠痈,系因饮食不节,肝郁化热,内陷肠腑,蒸腐血肉所致。
       【脉证机理】
       因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因劳累,或因急行奔走,或因寒温不适,内伤脾胃,肝气郁陷肠腑,郁而化热,蒸腐血肉,症见右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则病肠痈,甚则化生痈脓。
       肠痈初起,因邪热上扰,致使营卫不和,症见发热恶寒,形似外感。肝气郁陷,疏泄不遂,攻冲激荡,故症见满腹作痛,游走不定。肝胆同气,肝郁则胆逆,胆逆则横克戌土,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呕吐,或右上腹作痛。继则因肝郁化热,气滞血瘀,而致右少腹肿痞作痛,痛处不移。肝主筋,肝气瘀滞,化热伤津,筋失濡润,因而拘急,故症见右腿屈曲则痛缓,伸则牵引痛重。热极蒸腐血肉,化生痈脓,故症见腹皮紧急,按之濡软。肝瘀化热,故脉现细数而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舌质红。脓成则热势益剧,故脉现洪数。
       【治则】
       清利肠腑,凉血消肿,化瘀排脓。
       ‘【方药】
       生大黄9克粉丹皮9克生桃仁15克冬瓜籽15克(研)芒硝9克(后下)按树叶5克
       败酱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生大黄、芒硝,清利肠腑,凉血退热;桉树叶、生桃仁、粉丹皮、冬瓜籽、败酱草,清热凉血,消肿排脓。
       【加减】
       肠痈初起,呕吐者,增生大黄为15克,清泄内热,而止呕吐。
       脓成,湿寒明显者,加生苡仁30克,利湿以消滞,或酌加制附片3-6克,祛寒以散结。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肥甘厚味。以软食为宜。保持大便通利。
       【按语】
       肠痈,包括阑尾炎等疾患。
       阑尾炎有急、慢性之分,有不化脓、化脓、甚则穿孔之别。急性化脓者,起病急骤,热象明显,变化迅速,用上方治疗。若有穿孔先兆,或已穿孔,引起腹膜炎者,应及时手术或用西药治疗。慢性者,起病较缓,热象不显,反复发作,以右下腹疼痛为主。治以健脾和胃,疏肝止痛,佐以清利肠腑湿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者,也可出现明显热象,甚则化脓穿孔,不可忽视。当此之时,仍需按急性阑尾炎处理。
       桉树叶,杀菌消炎,效果甚佳,急性、慢性均宜,实为治疗阑尾炎之良药,效在公英、二花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