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由《致青春》引发的青春感怀

 nadesi 2013-12-11

对于没了青春和青春即逝的人来说,青春题材的电影的确是一把利剑。所以,相对认真的青春电影,从来都是卖座的。

怀旧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电影是最生动的。

抓了这热点的尾巴,随便说点什么。

很多人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并不是因为电影。并不是因为电影的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那时候自己的青春有多好。

最近几年,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比以往出现的频率高,也彰显出比以往更大的市场空间,可能是刚好赶上70后的人陆续从奋斗走向成功,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80后的人陆续步入三十而立的特殊年纪;90后陆续走出校园。才让这一波一波的怀旧显得这样恰如其分。

首当其冲的是2010年的微电影《老男孩》

“我有过梦想。”

梦想,是这部片子最大的催泪点。

“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你会记得你最初的梦想,可你却未必完成了你最初的梦想,未必还在坚持你当初的愿望。关于梦想一代,最大的悲哀是:人来人往,渐渐成长,与初衷相去甚远,最后梦想遗忘。

年轻的时候,可以没有爱情没有初恋,但绝不会没有梦想。看此片的时候,很多人哭了,不单单是因为怀念,也不是全因为想起曾经爱过的人,更多的部分是因为对于梦想的遗憾,从一而终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青春记忆也好,曾爱过的人也好,梦想也好,总有一个点戳中各位。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场景不同,但大多都是类似的,有一种情结是共通的。

微电影《老男孩》的成功,让大家更鲜明地认识到“怀旧”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怀旧”的经济效益和远大市场,微电影初试水效果显著,那么大银幕的效益该会更加可观。

事实上,大银幕的效益的确来得更猛烈些。

关于初恋

2010年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

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这两部电影可以放在一起说,问过身边看过两部电影的朋友会觉得哪部更加触动,大部分的女生说《初恋》,大部分的男生说《那些年》,还有部分人表示均未感触颇深。这是正常的正确,基于两部片子不同的人物视角,基于大家类似却各异的青春经历,大家的感触自然不尽相同。

一个女生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她渐渐成长的时候。《初恋这件小事》告诉我们,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你暗恋的那个人刚好也喜欢你。《初恋》的怀旧点不多,但情感饱满了,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可能对于部分女性观众来说,并不是有多喜欢这个故事,有多喜欢这个故事中的男女,而更多的是喜欢那时渐成长的自己。

再说《那些年》,它的怀旧点也不尽然,也是赢在情感上,赢在“大家共同喜欢过一个人”的这种情感上,学生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格外招人喜欢,大家各自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或含蓄或明显或极端或奇怪,那些年的几个男生,的确能令很多人对号入座。

2013年内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前无古人的微博大咖营销

青春的部分更青春,现实的部分更现实。

关于这部电影,各大网站上对它的评论分析几乎详尽,从情节故事从情感,从导演演员从票房,以及它的营销模式,都有一套精准客观的分析。

客观点说,应该是由于出生年代的差别和学生时代身处环境的不同,和作为芦苇尾巴一样这个年代的朋友们并不能感受他们70后的青春,影片中呈现的怀旧部分并没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并没有很深刻的触动点。平心而论,这个片子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它严谨精细的宣传和营销,新微博时代的这种“大咖营销”绝对是前无古人的。

“我认为《致青春》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因为青春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话题!”这是一个普通电影观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的话。的确,已释而回不去的东西总让人觉得美好,那时候,我们不需要花钱来买得,现在花钱重新拥有一次,自然乐意。

有了以上各类青春怀旧的电影作例,以后的该题材电影,只要拍得不是太差,票房自然是不用担心的,而即将上映的《小时代》也该会是一场热血青春的极致表达吧!

这倒是一个卖钱的好点。青春买卖,从来都是你情我愿的。

这将成为一场现象,这种现象叫青春怀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