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用贴士] 冬季,自驾车前往寒冷地区,最有可能遇到的是2件事儿:无法启动、车轮打滑。第一件事儿很简单,就是发动不了汽车;第二件事儿可能是扭扭屁股,也有可能原地转个圈儿,或者是上不去坡儿,更为严重的,是滑进路旁的沟壑。这些事儿其实并不可怕,单就汽车而言,只要在轮胎、机油、冷却液、蓄电池四个方面进行了准备,很多意外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如果条件允许,弄辆四驱车是比较适宜的。四驱车在冰雪路面、尤其是有坡度的冰雪路面上,明显比两驱车有优势。轿车基本上都是两驱车,在这种路况下,存在着先天不足,几乎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案,只能保持耐心,小心驾驶。就拿题图上的这辆四驱皮卡来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天,我开着它去钻山沟,轮胎虽然是普通胎,但凭着四驱,在覆盖着冰雪的盘山路上,照样爬了上去。如果换成雪地胎,估计穿越老掌沟都成。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有了四驱也不能忘乎所以,我曾见过一辆翻在沟里的越野车 (专区),据驾驶者说,他在弯道处踩了刹车。 其次,不管是不是四驱车,前往寒冷地区旅行,都应该对轮胎、蓄电池、机油和冷却液有所准备。这里所说的寒冷地区并非一定就是冬季的呼伦贝尔或漠河,1月5日我从内蒙返回北京,途经怀柔时,温度表显示,车外温度为负25度,而此地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在这样的温度里汽车于户外停一宿,蓄电池不给力的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可能发动不了汽车。至于北京人开车到崇礼滑雪,汽车无法启动、启动后发现水箱已经冻裂的故事,并不鲜见。 那么,究竟该如何准备呢? 1,冬季胎。 在冰雪中,最麻烦的事儿是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非常小,汽车浮飘飘地呆在路面上,伴随着每一次转向,轮胎都有可能出现打滑,打滑加剧的话,就是失控。 在内蒙古克什么克腾加油站的出口处,有个不大不小的坡儿,我加完油往外走,走到一半车轮便打滑了,没上去,出溜儿下来。当地的车,甭管是夏利还是小面,都很轻松地开了上去。后来一琢磨,才发现,这里的车主都准备两套轮胎,春夏秋用普通轮胎,每年入冬时换成冬季胎(见下图,冬季胎上有个小雪花)。 冬季胎在冰雪路面上的表现,比普通轮胎可强多了。第一是它的花纹能产生更大的摩擦力,第二是胶质能在低温下保持一定的柔软度。
其实,除了冬季胎之外,还有雪地胎与钉胎。雪地胎的胎冠上,沟槽比普通轮胎多且深;钉胎则是在胎冠上密布着很多金属钉,有点儿像田径运动员穿的钉鞋。 把三种轮胎进行对比,雪地胎与钉胎虽然性能很好,但使用有局限性,冬季胎则能够实现整个冬季的通用(按照欧洲的观点,气温低于7摄氏度就应该用冬季胎了)。所以,身处北方的车主们备一套冬季胎,还是挺有必要的。如果自家储物环境不允许,可以与轮胎店商量,将换下来的轮胎寄存在人家的库房里。就拿北京来说,如果使用了冬季胎,遇到雪天,车轮打滑、上不去立交桥的情况,基本上可以避免。 2,防滑链。 在某些地形中,防滑链的作用很显著。把它套在驱动轮上,可以避免轮胎打滑。常见的防滑链有金属链和聚氨酯两种。金属链一般在80-150元之间,聚氨酯防滑链在150-300元之间(见下图)。
相比较而言,金属链的防滑效果似乎更为明显一些,但有伤害轮胎的可能;聚氨酯防滑链对轮胎没什么威胁,安装比金属链容易(我测算了一下,也就是5分钟左右),但是,它的效力有局限性。比如,在一条覆盖着冰和雪的土路上,有点儿坡,但坡度不大(见下图),当我装上防滑链,满怀信心地认为肯定没问题时,却沮丧地发现,还是上不去。 正当我郁闷时,当地的一辆夏利驶来,轮胎上没有防滑链,虽然最终也没上去,但人家仅靠着冬季胎,比我往前多走了10米。 |
|
来自: 芸香轩 > 《自驾游检修及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