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设计从改变思维开始,这只是一线之间

 昵称535749 2013-12-12

书名:《一线之间》

作者:[美]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

译者:孙映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司,做出一个非常有设计感的产品,那么其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所以做产品时一开始就要注重设计。“体验为王”成就伟大的公司,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源头活水。当然这要从改变思维开始!

本书推荐者: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助理教授)

介绍本书之前,实在有必要说一下作者——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可能有人对外国人名记不太住,如果说青蛙公司,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因为它们为世界顶级公司如苹果、微软、IBM、西门子、索尼、戴尔、通用、惠普、LV、阿迪达斯、宏碁、Swatch以及本田等创造了畅销而经典的产品,而作者就是这家世界顶级创意咨询公司的创始人。

公司,如果能做出一个非常有设计感的产品,那么其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所以做产品时一定要从开始就注重设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创业学助理教授龚焱推荐此书,他的推荐语:当下的社会,只有以“体验为王”为主旨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设计就成为其中重要的源头活水。当然本书可不只是从设计本身来聊,改变审美,当从改变思维开始。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此书,如果学好了或许你离成功也就是一线之间。
 
------------------------------------------------------------
内容摘要

一、创意来自哪里?对此,神经学者、艺术家等等都给出过大量的答案,但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带着创意的种子。我们会本能地去认识、开发、捍卫我们的天赋,并证明我们值得拥有它。我年轻的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经济大动荡时期,为了保护并开发自己的创造天赋,我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但必要的选择。当我做出这些选择时,家人很是反对,但最终我还是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企业家、创新者、全球商业战略家和教育者,事业有成,收入不菲。做出这些选择时,我迈过了这一线往往就是锐意创新与安于现状的分水岭。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青蛙设计公司,如今一线,已成长为世界创新领袖之一。这本书探索了之后的冒险经历,也就是我在协作性商业设计中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我写这本书,意在对这个过程进行指导,目的是鼓励企业领导者和设计师,为一个个利润更高、更加可持续的创意战略而共同努力。

多数成功的公司和品牌都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做出一些好看的商品。设计让一个公司有可能创建并规划一个创意型概念,强化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体验。

当我们设计一个更新、更好的物品,或一种更有趣的体验时,设计本身就成为一个品牌象征。人们将视觉标识看做文化表达,我们愿意接受那些影响我们更深层价值观的标识,比如一种用起来简单、优雅的东西。本质上,设计使技术人性化,帮助企业直达人的精神。而且,将商业根植于历史、并将之与更深远的未来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设计的文化语境。

二、我之所以能成功,因为我很早就理解,商业需要创意,就好像人需要呼吸。此外,我能够说服我的客户,为了公司能繁荣发展,他们需要这样的“呼吸”。这并不容易。首先我知道,作为一名设计师,同时也是消费者,我想要的技术产品是这样的:它可以与人在一种情感层面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我后来总结为“情感设计”。这样的产品20世纪60 年代的德国是没有的,其他国家也没有。40年后,青蛙设计公司已对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很多世界知名公司的设计驱动型战略都含有青蛙公司的DNA,如索尼、苹果、微软、思爱普、摩托罗拉、惠普和通用等。

我很幸运,能够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与这些充满活力的公司一起构建成功的设计驱动型战略。在我亲眼目睹了这些杰出公司的领导者是如何在与设计师合作之后,我开发出一种阶梯式创新过程,它充分利用协作的力量。在本书所述的协作式创新驱动型商业设计模式中,这个过程居于核心地位。本书每章详细讲述成功的创新驱动型商业战略的一个关键过程,用想法、战略和故事来说明,希望它既能有益于设计师,也能有益于商业领导者。

青蛙设计驱动型创新的成功案例,从开发最初阶段的“绿色”消费产品和体验的解决方案,到采用全球协作式设计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深刻地领悟巧妙商业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能在未来新的绿色经济中立足。最后,我们将对未来的制造业做一个远期预测,以及企业如何从生产外包的“廉价-更廉价-有毒”模式,转换为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和产业协作。所有这些希望能对读者构成一个工作的指引,能让大家了解设计驱动型创新的创造力是怎样一步步注入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