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让绝活真正“活”起来

 智慧旅游519 2013-12-12

    □本报实习记者李志刚文/摄

    “如果您需要定做的话,可以直接找这些老艺人,价钱也是要与老师傅们直接谈的,而且老师傅们是要拿销售提成的。”11月初,在“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拉坯、利坯、画坯、瓷上画等制瓷工序,在老艺人的手下一气呵成。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现代陶瓷工业技术——气窑、电窑的冲击下,江西景德镇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面临极大挑战,挛窑、把桩等传统行业面临失传,很多老艺人改行去开出租车,去瓷器厂打工。2008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探访发掘老艺人,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在完整的生产性保护措施下,老艺人们的绝活真正“活”了起来。

    原汁原味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古代制瓷共计72道工序,每个工匠只钻研其一,日积月累,逐渐成为这道工序的成名艺人。景区内向游客展示的是72道工序中的部分工序,比如拉坯、利坯、画坯、瓷上画等。

    漫步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绿树成荫,掩映着灰瓦白墙的低矮作坊,通过小小的门洞,可以进入到作坊院内,看到生产线上制瓷工人们各守其职、来往穿梭,仿佛穿越时空重新看到了古代景德镇的繁荣景象。

    古代制瓷作坊是景区内众多景点中最具活力的景点,院内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他们中包括了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

    景区导游向记者介绍说,这些老艺人都是优秀的传承人,他们各怀绝技,而且他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一种展示,他们是要实实在在出作品的。在对面的销售区,有他们的签名作品,他们的著作权也受到法律保护。每售出一件作品,相应的作者可以获得销售收入提成。这对于老艺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以及成就感。

    固本之策

    景德镇自古以瓷为业,从产业形态上看,采矿、伐木、制瓷、烧制、窑砖、挛窑、把桩、窑户老板、销售……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历史发展看,景德镇窑火千年不熄,延续不断,有着完整的窑炉“进化”史。

    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缔造了一部景德镇瓷文化史。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了,他们有的去开摩的,有的去瓷器厂打工,有的赋闲在家。2009年时,能够挛窑的老师傅,全景德镇只剩下了两位。

    此后,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的旅游价值被重新发现,景德镇政府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

    陈武平说:“八方来客来景德镇看、买、藏的就是手工艺,如果手工艺失传了,那还来景德镇干什么。”所以,2008年,他一上任,便开始在全市摸家底,调查老艺人的情况。他将精选的老艺人聚拢一处,在景德镇市政府的支持下,让他们从“下岗工人”身份一下突变为“大师”身份。

    尽管及时挽救了大量老艺人,但是紧接着陈武平发现,景德镇瓷文化的另一个核心——古窑已经处于熄火状态,而且古窑的挛窑技术也面临失传。只有重新建造古窑,点燃窑火,才能将老艺人的各种绝活串联起来,让景德镇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2009年8月,陈武平经过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请老艺人按照古法挛窑,成功修复了镇窑。同年10月,镇窑点火复烧成功。负责挛窑的余云山师傅说:“如果这座古窑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极有可能失传。”

    此后,2011年10月,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同年,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2012年10月,宋代龙窑成功复烧。到目前,景德镇已经成功复烧了7座古窑。

    延续之基

    在景德镇有这么一句话“十年能培养一个博士,但培养不出一个把桩师傅”。(注:把庄师傅负责瓷器烧制的过程控制,相当于瓷器烧制的总导演)从这个说法也可以看出瓷器烧制工艺的复杂、多变的特性,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

    目前,景德镇抢救老艺人的目的基本达到,接下来是如何让传承具有可持续性。烧窑最重要的“上三脚”,即“把桩”、“架表”、“驮坯”师傅也是寥寥无几。如何让这些绝活传承下去成为保存景德镇文化旅游资源核心价值的首要问题。

    在古代制瓷作坊景点,记者遇到了17岁的小王师傅,交谈中得知,小王师傅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炎生的孙子。王炎生1936年9月出生,1945年起就跟着父亲学徒,擅长圆器拉坯。小王师傅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了3年,大约还需要两年左右才能出徒。小王师傅现场为记者拉出了一个葫芦瓶,赢得一片掌声。

    陈武平表示,现在从景德镇政府到景区都在做这件事情,就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是爷爷带着孙子在学,有的是父亲带着儿子在学,口耳相传,耳濡目染,这是一条解决传承持续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且在景德镇还流行着另一句话:“一家一户一部车,三人一起一个厂”。目前景德镇的人口大概是160万人,其中将近有10万人次从事瓷器相关行业,16个人中会有一个人跟瓷器行业有关联。庞大的行业基础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10月初举办的江西省陶瓷技能大赛上,参赛者都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共计700多人参加,参赛作品展现了精湛的技艺。这样让陈武平对非遗传承更具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