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学者马甫平眼中的大清名相陈廷敬:低调做人高标做事

 庸庸学馆 2013-12-12

2012年06月11日 04:18
来源:三晋都市报

6月11日,纪念清代名相陈廷敬(1638年-1712年)逝世300周年的敬祭典礼活动在皇城相府隆重举行。

陈廷敬,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一生为官50余载,经28次升迁,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宰辅之职的文渊阁大学士,主编了《康熙字典》,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

今年59岁的马甫平,系山西历史学会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陈廷敬的研究,在当地史学界声望颇高。

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身居高位,倍受康熙帝重用和依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他有着怎样的为官之道?作为同乡,马甫平研究陈廷敬近30载,与之情缘颇深,甚至将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无限崇敬。6月9日,马甫平先生在晋城家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眼中的大清名相陈廷敬

倡廉惩贪敢直言 一语中的揭根本

马甫平说,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但政治腐败却显得相当突出,贪风日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陈廷敬对此深恶痛绝,并为铲除这些弊端做了不懈的努力。针对当时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的情况,陈廷敬向康熙皇帝上疏,强调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意思是说,贪污还是廉洁,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奢侈还是俭朴,是决定贪廉的基础;要使官员廉洁,应当先让他们形成俭朴的作风。陈廷敬认为形成贪污风气的原因,首先是官员生活奢侈,互相攀比,因而他又批评一些官员出门随从数十人,衣服车马非常豪华,耀武扬威。他认为这些官员在生活上挥金如土,把钱财当作泥沙,毫不珍惜,最容易形成贪得无厌的作风。他请求朝廷对官员的衣冠、车马、器用、婚丧之礼都要有严格限制,不得过侈,逐渐形成节俭之风。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奏疏后,降旨严肃指出:“务期反朴还淳,恪循法制。”“当时因国家财政紧张,实行了捐官制度,就是个人给国家财政捐钱,而由朝廷根据所捐钱的数量分配官职。陈廷敬考虑这些捐来的官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识一字,于是他建议,对于知府、知州、知县等亲民之官,必须经过考试才能选用,但不考八股文,而是考有实用价值的时务策。康熙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主张对于清朝地方吏治之完善起了很大作用。”“陈廷敬分析官吏不廉洁的重要原因,不尽在于低级官员,而在于国家的高级官员。他深刻指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这里的上官,指的是总督、巡抚,即省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他认为,总督、巡抚这些高官如果清廉,那么知府以下的这些亲民之官自然就不敢贪污;如果总督、巡抚这些高官不清廉,那么知府以下的亲民之官想清廉也不行。”马甫平说,这些话一语中的,揭示出政治腐败的根本所在。

贵为宰相无车坐 耐得清贫始求官

据马甫平讲,陈廷敬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进入仕途后,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不负父母期望。“他在建立清廉吏治上,特别注意以身作则,清廉作风在康熙时期有口皆碑。他做吏部尚书时,选贤任能,积弊悉除,投机钻营者不得进。”陈廷敬虽然官至宰辅,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

有人会问:“天下难道有饿死的宰相吗?”但陈廷敬之语并非虚言,他在京为官50余年,整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已至73岁高龄的他,致仕后方有闲情外出郊游,但贵为当朝宰相,出门竟无车坐,只好向同朝官员王方若借车,并写有一诗,其中说“只需要一辆小车,能放下我和一支拐杖就行了”,从中亦能看出他的风趣。

他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告诫子孙“清贫耐得始求官”。这便是陈廷敬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遂入禁苑谢恩,康熙说:“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老大人”,“极齐全底(的)人”,正是这位年近花甲的皇帝对陈廷敬一生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风所作的高度评价。

敬慎思想警当世 务实精神启后人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马甫平,读书时正赶上“文革”,没上成大学,成了一名民办教员。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30岁的他被抽调到县里,参加《阳城县志》的编纂工作,从此步入史学领域,开始研究地方历史。在此期间,他多次到陈廷敬故里皇城村搜集文史资料,初涉陈廷敬研究。

1988年,马甫平被调到新组建的晋城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之余,他将陈廷敬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对象。1997年,阳城县皇城村开发旅游,他尽己之力,为皇城相府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了不少资料。

“我最大的收获是,基本上把陈廷敬的生平、为人、政绩以及文学、史学、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都理清了。”马甫平在陈廷敬研究方面的成果确实不少,除了已出版的《皇城诗人遗集》《午亭文编》(10卷点校本)之外,尚有《陈廷敬家族史》《陈廷敬年谱》《陈廷敬散文选注》《陈廷敬全集》等多种因经费无着落未能出版的书稿。说到这里,马甫平颇为无奈。

马甫平说,当下一些作家笔下的陈廷敬,大部分内容为虚构,所写之事无一件是陈廷敬所为,只不过是一些胡编乱凑的闹剧而已,把主人公的名字换成谁都可以。“真正的陈廷敬根本不是那样。”马甫平告诉记者,他正在写一本叫作《正说升平宰相陈廷敬》的书,欲还陈廷敬本来面目。“陈廷敬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低调做人,高标做事’。他的清廉作风、敬慎思想、务实精神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

首席记者 李尚鸿 文/图

对话马甫平:

清·慎·勤--陈廷敬一生遵循的三字箴言

三晋都市报:对于陈廷敬始终立足于不倒地位的为官之道,有人以五字诀“等、稳、忍、狠、隐”来总结,您觉得是否准确?

马甫平:不准确!听上去,这几个字体现出来的是投机心理,感觉像机会主义者的特点,完全是为了迎合投机政治的为官者而说的,思想境界极其低下,与陈廷敬的做官准则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一点,陈廷敬并不是整天想着怎样升官,他是在长期踏踏实实的努力中一步步升上去的。

三晋都市报:那您认为他所遵循的做官准则是什么呢?

马甫平:三个字--清、慎、勤,这就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三字箴言。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陈廷敬做到了。在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

“清”,为官必须清廉。陈廷敬认为,要想做官就要耐得清贫,否则不能求官,他也是这样去做的。“慎”,做事谨慎认真。陈廷敬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要求皇帝注意自己的言行,凡事慎之又慎,还提醒康熙注意小人问题。他告诉皇帝,自古以来,上面的政策不能下达,百姓疾苦不能上传,都是因为有小人在中间作怪,所以重要的是除去小人。“勤”,是勤政。陈廷敬的工作很忙,每天除了侍奉皇帝和一身的行政事务外,还要为国家编书,甚至在病重临终之时,他躺在病榻上还在为皇帝写《〈皇清文颖〉告成上皇帝表》呢。康熙为何说陈廷敬是全人?就是因为他对“清、慎、勤”这三个字做得完美无缺。

三晋都市报:有人说,如果一味老实,在官场肯定混不下去。陈廷敬升得那么快,最后身居高位,背后定有文章。单说那个皇城相府,盖得多好!对此,您如何看呢?

马甫平:一般人认为,陈廷敬那样的大官一定很有钱,而且做人肯定比较圆滑,否则怎能升官那么快?其实,皇城相府并非由陈廷敬所建,而是其先辈所修筑的。陈廷敬不爱表现自己,从不攀附权贵,始终默默无闻,扎实做事,一做完公事即闭门谢客,人们对他的理解存在误区。陈廷敬的升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很慢的,到66岁(康熙四十二年)才当上宰相,同时入朝者比他升迁快得多的大有人在。与陈廷敬同榜考中进士的熊赐履在康熙十四年就当了宰相,两人出任宰相的时间相差28年,只不过熊赐履很快就被撤职了。接着受重用的是张英。张英虽然行事也较谨慎,但最终还是卷入了废立太子之事。而陈廷敬根本不参与权力斗争的角逐,不热衷于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在名利面前泰然处之,这是一位真正的理学家才能具有的功力。

三晋都市报:他是如何认识并尊崇理学的呢?

马甫平:理学是哲学,但更主要的是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学问,是人的心地修养和人格完善的学问。程朱理学从宋代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很多流派,而在明代最能代表其思想的人物是薛瑄,山西河津人。陈廷敬的理学直接师法薛瑄,他认为理学思想“重在躬行”。在康熙年间重用理学大臣的背景之下,出现了真理学和假理学,区别就在于真理学把理学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假理学则把理学作为换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

三晋都市报:您认为当今官员应如何学习借鉴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马甫平:与其说如何借鉴陈廷敬的为官之道,不如说是借鉴陈廷敬的为人之道。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好好传承。当今官员应学习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理想与抱负,有空也可以读一读陈廷敬的著作,他身上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希望人们在参观皇城相府之时,能够深入了解一下他的人格与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