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联中“林壬”的注解

 文冠厚朴 2013-12-12

给人祝寿时,常常会用到这样的对联:
颂晋林壬欣介寿;
算周花甲乐延年。


海屋添筹,林壬洽颂;
乡闾进杖,花甲征祥。

清代方浚师(字子严,号梦簪,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等)在其《蕉轩续录》卷二的《附退一步斋楹联》一节中也提到这样的一副挽联,挽梁檀圃京兆尊慈凌太夫人云:
子为京兆不疑,爱日陈情,方欣福备林壬,八秩萱帏绵后叶;
我愧南州徐孺,临风遥奠,刚值节过端午,一樽艾酒当生刍。

这三联中都有一个词:林壬。什么意思呢?昨日,在《对联》读者的QQ群里,有人询问起。这是两个普通的字,但是组成一个词,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习惯地点击鼠标右键,试图百度一下,结果,百度词典以及百度百科都没有,甚至连这两个字在一起出现的网页都极少。失望之余,打开汉典网,结果也被告知“未收录”。转而一想,都在使用网络,且都是大侠,百度搜狗的能力哪个比我不强百倍?若能网上查到,就不会多此一“问”了,只好郁郁而退了。

晚上,灯下甫坐,不知不觉地又想起这件事。于是将《辞源》搬来,在第0831页找到“林”字。虽然该条没有收“林壬”一词,却惊奇的发现该字的第四项写到:“盛貌。《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宋朱熹《集传》:‘林,盛也。’”(我在《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的第126页上部“林”字的旁边看到“林者,木之多也。”的字样”也可说成““盛”这个意思,大约由“多”引申而来。)我知道,“有”,古代通“又”,“有壬有林”即“又壬又林”。既然“壬”“林”并举,那不妨到“壬”字条再看看它的意思。于是翻到第0347页“壬”字下,发现第四个义项引用《尔雅释诂》,注释作“大”(“壬,大也。”)。并且欣喜地发现有“壬林”这一辞条。于是迫不及待地读到:“【林壬】形容盛大。《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朱熹《集传》:‘壬,大也;林,盛也。言礼之盛大。’后世多用朱说。”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既然是出自《诗经》,索性找来原文看看。于是在金启华先生 《诗经译注》(江苏古籍版,版次不明)的第567页找到该首。这是一首“写贵族宴饮情况”的诗,这句“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在第二章,该句金先生译作:“百样的礼品都陈设,又大又多,多么协调。”并在注释中引用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的解释:“按壬、林承上百礼言。有壬,状其礼之大也。有林,状其礼之多也。”这样的解释,正好与朱熹的一致,与字典一致。

读罢,心中释然,豁然。“壬”可作“大”解,“林”可作“多”解,按现代汉语来说,均属于形容词。两个形容词可以组成一个并列的短语。根据并列短语的特点,其并列的“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如:“痛苦”,也可说成“苦痛”,“离乱”也可说成“乱离”,“整齐”也可说成“齐整”,“质朴”也可说成“朴质”、“寂静”也可说成“静寂”,“久远”也可说成“远久”,“和平”也可说成“平和”,“虚空”也可说成 “空虚”。还有像,“相互”“互相”,“反正”“正反”,“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喜欢”“欢喜”,“累积”“积累,“代替”“替代”、“问询”“询问”,“并吞”“吞并”,“煎熬”“熬煎”,“奋发”“发奋、“妒忌”“忌妒”,“别离”“离别”,“登攀”“攀登”等等。因此,“壬”和“林”这两个古汉语并列的词,在演变使用时,直接组合起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作“林壬”或“壬林”,由于意思是并列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由此,将该词释义如下:林壬,也作“壬林”,典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形容礼物的大且多。

--博才网博才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