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仿古铜镜的概况以及特定和实例

 国民一员 2013-12-12
民国时期,外国人纷纷来华,大量文物流散国外。此时的古玩市场大大兴盛起来,仿古作伪之风也达到了高潮,作伪作坊遍及全国。主要的作伪地区有陕西西安、北京、河南开封、山东潍县和江苏苏州。

  民国仿制多有所本,加之技术设备较以前先进,故作伪方法日益精湛,仿造的古器更加逼真。

  民国时期,主要仿制战国和汉、唐铜镜。由于当时铜镜不太被看重,价格较低。因此它的仿制数量较别的古物相对要少。

  民国仿古铜镜制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照传世的古铜镜制造:民国时期,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等地都有铜镜出土。古董商们按照古铜镜的形制、纹饰制造了一些仿古镜。他们在制造仿古镜时,极力追求新奇、别致,因此掺杂了许多主观臆造的成分,所制铜镜与真正古镜有一定的距离。

  2.旧镜改造:残旧铜镜改造在民国时期是较多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残旧铜镜价格低廉,经过加工、修整不易被识破,能以残破镜冒充高价的完整古铜镜。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几件经过民国时期改造的汉唐铜镜,这些铜镜的边缘或深及外区纹饰部分残缺、破损,古董商就沿破损处将其截齐,然后再进行打磨、作旧,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铜镜。改造过的铜镜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但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类铜镜的造型、钮制、纹饰比例很不协调。

  3.旧镜后加款:总的来说就是在一些年代明确的古镜上添加年款,以加一般铜镜铭文中罕见年款为多。民国时期给汉代的铜镜添加年款,是首先将铭文的起始字磨去,再用溶化的银液勾勒年款。银施于银灰色的镜背上,色差很小;又经过作旧处理,很难识别。

一、民国仿古铜镜的特点

      1.民国铜镜的仿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古镜上直接翻模,另一种则是模仿古镜进行新铸。后一种仿制铜镜,一般仅注重模仿古镜的形,而装饰花纹追求猎奇,许多是主观臆造或从其他器物纹饰移植而来的。另外,此时仿制的铜镜,极力追求装饰华美,多施以鎏金嵌银和绘彩等。

  2.民国仿制的铭文镜,多数有纪年。纪年又常常是古镜铭文中罕见的年款。

  3.民国时期仿制的铜镜,与古镜在铜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此时的仿制高手们却采用作伪的手法,对镜表面进行掩盖,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铜镜的皮色进行辨别。古铜镜皮色入骨而不浮,但有地区的差异。南方铜镜皮色多碧绿、黑亮,俗称“绿漆骨”、“黑漆古”。北方铜镜多红色、绿色皮色。

  民国仿制铜镜作旧大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化学药物浸泡腐蚀而成,皮色亮光不一致,容易乱真。但颜色浮而无入之感,层次单调,且多仿“黑漆古”,黑中微有蓝光。第二种是用各种漆调颜料做成,做出的皮色颜色的深淡和层次的变化不够复杂自然,亮光一致。另外,漆做的皮色,日久就容易变深或变黑。对这两种作伪方法,在用眼识别的基础上,可用简单的方法验证:用酒精擦揩,伪漆皮即掉,真者无损;化学药物浸泡腐蚀而成的皮色,可用氨水或硝酸滴上片刻后用水洗,即露出铜色。

  4.民国时期仿制的铜镜除皮色的作旧外,也注重假锈的伪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埋在地下,在土上浇些酸碱类的药物使它生出锈来,这种锈绿色淡,无层次、土气重;另一种是用漆调颜色做成的假锈,颜色、层次较复杂自然,视觉效果好,但锈面手摸感觉刺手,指甲剥抠即脱落,而且发白,敲击有粘、软之感。

  二、典型实例

  1.民国仿汉飞龙飞仙连弧纹镜

  直径12厘米。镜作圆形,四弦钮,双重圆钮座。座外有三个裸体飞仙与三飞龙相间环绕配列,并衬以细密的斜方大格席纹地纹。外缘为24内向平连弧。

  镜表面皮色为浅青色,无锈。镜身铸痕清晰,尤以正面未经磨琢,不合常理。此镜未入土,又不是实用之物,铜质薄而重,敲击音清亮,当为民国时期的伪造品。

  2.民国仿汉人物画像镜

  直径13厘米。镜作圆形,半圆钮,园钮座。钮座以平行直线七组,连于外侧粗单线圈。五点状小乳将图案分为五区,一为双兔对蹲共春杆臼;二为一神一侍,侍持一物;三为育龙;四亦为一神一侍;五为白虎。外围短线纹圈。缘上纹饰为锈所掩,似为流云纹。镜表面为暗黑色,掩绿锈,锈浮薄、单调。铜质粗糙。

  3.民国仿三国章武元年双兽纹镜

  镜作圆形,半圆形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环绕排列的二夔龙,龙首回顾,圆目鎏金,张口吐吞,脑后有角,树枝尾。纹饰外围有铭文“章武元年二月作镜,德扬宇宙,威镇八荒,除凶辟兵,略民万方”。通体表面仿作黑漆古。

  “章武”为三国时期蜀国刘备的年号。刘备在位仅两年。这种年号的器物十分罕见,作伪者正是要以此获利。

  4.民国仿唐嵌银壳四兽纹葵花式镜

  镜作八瓣葵花形,半圆钮,宝相花纹钮座,镜背镶嵌银壳,主题纹饰为四方配置的狮子,空间填有飞禽和小兽,边缘处亦有禽兽一周。一望便知不是唐代风格,为近代作品。正面为酸蚀假绿锈。

  5.民国作伪位至三公双兽纹镜

  直径5.3厘米。镜作圆形,半圆钮,二夔纹左右夹钮首尾相对,钮上下直行排列铭文四字“位至三公”。细窄边,略显秃。

  这种直行铭文双夔镜是东汉晚期的作品,但在民国时期经过了加工,被截去了素宽缘。原因可能是镜在出土或流传过程中边缘缺损,修配费工且有破绽,不如截去简便、美观,还可以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这是民国铜镜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