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是可以学会的!——读《幸福的方法》

 退休工程师 2013-12-12

作者:程军红,目前就职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

 

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他也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他的应用课程代表作之一----《幸福的方法》。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

2002年,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大学讲授他的积极心理学,此后这门能过教人们怎样寻找幸福的课程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最受欢迎的课程。2007年,随着他那本著名的《幸福的方法》被翻译进中国,众多新奇的幸福观使读者感到新奇,同时也为正行走在寻找幸福路上的人们指点了迷津

 

初看到这本书名时,大家一定很奇怪,幸福仅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不一样,虽然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向往幸福,都希望能够得到幸福,但有几个人能解释幸福是什么?难道幸福还会有什么方法么?但是在本书中,泰勒博士不但详细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还把幸福的完整结构呈现给大家。幸福不再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它突破了近100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教给人们提升幸福指数的方法,并明确告诉大家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下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幸福吗?

如果有人突然问到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很难一时回答得出来。甚至我们都没有时间去想这样的问题,每当朋友和家人问我们“近来怎样?”、“干什么呢?”等等问题时,往往最频繁出现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忙。

那么我们究竟在忙什么呢?我们是忙着寻找幸福呢?还是为了忙而忙,从而被幸福遗忘在生活的角落里了呢?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幸福指数做出的城市、国民、城市、阶层等等幸福排名。幸福怎么会跟那些硬邦邦的数字有关呢?但不管怎样,“幸福”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当今社会,虽然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前人开心。就像书中一位心理学权威所问的那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来解释。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很多从事精神卫生的人开始寻找事关幸福的方法。的确,就像泰勒所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步子也只能一个劲地往前赶。一旦压力大到极限时,整个人也就崩溃了。”我想近来的富士康员工13连跳、韩国影星朴龙河自杀等就是这样的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1月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大多数是焦虑障碍和抑郁症。而且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上升到25%。与此同时,儿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上升。

如何提升幸福感,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是当今社会心理学界一直潜心研究的问题。

而在《幸福的方法》书中,泰勒却首先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幸福观念。在绝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幸福=成功+金钱+地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泰勒认为,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足永远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它们都只是人类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径,一旦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得和积累,那财富终将变成人们获得幸福的障碍。如果人们只是将眼睛盯着财富、地位等等,奔波的他们只会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银行存款要越存越多、房子要越换越大、职务级别要越爬越高、车子要越调越好……唯独没有时间享受当下的快乐。一旦达到目标之后,人们经常把放松心情解当成幸福,好像目标越是难以实现,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出现这种错觉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就顺从了这种生活方式。不可否认这种放松是一种快乐,但是它绝不应该被等同于幸福,这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象”,它们其中潜藏着焦虑和很多负面的情绪。

泰勒形象地用“汉堡模型”来阐释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分别是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将前面提到的那种生活观称为“忙碌奔波型”的汉堡,它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但吃了可以使人日后健康,所以我们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为追求未来目标宁可牺牲眼前幸福,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享乐主义型”的人生模式即为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眼前快乐,同时埋下未来痛苦,它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快感”,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人生模式即为汉堡既不美味,吃了还影响健康。这种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为根本就没有幸福存在。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幸福的错觉”中的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而“幸福型”人生模式,既好吃又健康,而吃这“幸福型”汉堡的人,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能获得美满的未来。

幸福绝对不意味着没有不快乐或者焦虑或者其它负性情绪,而更主要的是生活整体满意度的提升,以及积极情绪的增加。泰勒并不让我们看淡成功、财富或者地位,他同样认为建立目标才能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是他先让读者反思: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我们努力追求成功是为了获得幸福,但成功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比以前幸福很多。

他让我们明白:“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向幸福的,因为这条道路本身就是幸福。”幸福的奥秘就在于我们的视角、理解、心态、选择。幸福不仅是快乐,也包括面对困难、挫折的权利。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亲人、朋友、工作中。没有热情,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而没有动力,就没有希望和幸福。如果能在这些方面体会到幸福,我们的身心将会更加健康。

泰勒告诉我们只有清楚的知道,幸福是一个终身追求目标,我们才可能时时刻刻处于幸福中,才会摆脱执着和挫败感。而且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与其整天追问自己是否幸福,还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此后才是书中最吸引我的观点,他认为幸福就是一个喜悦的体验过程,但却不是一般的喜悦。幸福的感觉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前后。

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幸福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在奋斗的时候感觉快乐,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也感觉快乐。目标是有意义的,而“幸福感的追寻是人生的意义”。把目标视为意义而非结果,如果想让幸福感持久,要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别把它当成一种能让人快乐的结局,而是把它看成意义,相信它能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增添快乐。当目标被视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工作、生活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为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压力。正确的目标观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安宁。这种安宁感能帮我们摆脱时间带来的压力,人们总是企图将更多的事情放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注重我们所讲的效率,其实畸形的时间观会严重地破坏我们的幸福感。

在重新定义了幸福之后,泰勒顺其自然地推出最引人瞩目的观点:幸福并非可望不可及,“幸福”可以在练习中获得,幸福可以是一种习惯。

幸福并不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但是建立一种新的习惯就意味着改变,改变是困难的。研究指出,学习新方法,建立新的习惯,或者打破旧的习惯甚至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困难,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的改变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建立一种新的习惯会很困难,但一些习惯,比如,每周运动2次,每天早上冥想10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陪伴家人或伴侣每星期出去逛一次街,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建立新习惯时不要太多,一到两个就可以;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增加新的。这样通常只需要30天以内的时间,一个新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因为深刻的改变不是一两天的事,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活动规律化和习惯化。

书中,泰勒还教给我们实现幸福的另外一些方法:1、遵从自己内心的热情,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并感到快乐的事;2、多和朋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信号;3、学会失败,不要让失败阻挡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4、接受自己也是个普通人,允许自己偶尔失落和伤感;5、追求简单,想得太多不一定有利;6、保证足够睡眠,能使人更有效率、也更开心;7、学会慷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而泰勒的另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我们等于只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而没有时间去捡拾散落在旅途上的幸福。我们必须抓住每次反思自己的机会、一个小小的提醒,给自己一两分钟的时间去反思和消化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并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想法和书中的好建议,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化繁为简”,制定自己认为有意义并能够快乐地去实现的目标,这样自己就会更加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幸福的真相,并帮助读者过得更幸福。但是仅阅读该书本身,是无法令我们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看着一本练习指导手册,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当我们开始用良好的心态将他的积极生活观、幸福观在生活中贯彻时,你便能感到人生更充实,身心更统一,你就会更幸福。

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放不下它。要知道其实你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被别人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幸福感并不一定随着周围发生的时间而产生长期的改变,相反,心态与对幸福的理解才是带来人真实幸福感觉的重要因素。幸福有时候只是瞬间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要你实时的抓住他就够了,只要你懂得生活懂得情趣那么幸福就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最后,我将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并献给大家,“幸福并非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