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闻晚报的报道说:昨天即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说被誉为最古老计算机能列为非遗的项目呢?毕竟在我国传统算盘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 而且,珠算四则运算皆用一套口诀指导拨珠完成。加减法,明代称“上法”和“退法”,其口诀为珠算所特有,最早见于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450)。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已在筹算中应用。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卷十八中介绍“增成法”时说:“唯增成一法稍异,其术都不用乘除,但补亏就盈而已。假如欲九除者增一便是,八除者增二便是,但一位一因之”。“九除者增一”,后来变为“九一下加一”,“八除者增二”后来变为“八一下加二”等口诀。可见“增成法”就是“归除法”的前身。“空盘”是指被乘数和乘数均不置在算盘上,而将两者的乘积直接拨在算盘上;“前乘”是指乘数首先同被乘数的首位相乘,随后自左向右逐位相乘,直至乘完为止。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四句“古括”上,添注了新的口诀三十二句,与现今口诀接近。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卷上)载有九归口诀三十六句,和现今通行的口诀大致相同。14世纪中丁巨撰算法八卷(1355),内有“撞归口诀”。总之,归除口诀的全部完成在元代。有了四则口诀,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了一个体系,长期沿用了下来。 中国珠算,从明代以来,极为盛行,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在美洲也渐流行。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职能,所以到现在仍盛行不衰。 如今,被誉为最古老计算机的“珠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拥有者群体带来认同感和历史感,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性的关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保护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