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宝卷,锦溪传唱
□商报记者 周倩茜 通讯员 锦宣
锦溪宣卷是昆山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番沉沦,几次崛起,至今还活跃在村间场头,深受百姓欢迎。现已批准为江苏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宣卷又称丝弦宣卷,是苏南地区相当古老的地方戏曲奇葩,它起源于隋唐,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就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苏南地区的丝弦宣卷艺术表演还是相当盛行。 丝弦宣卷表演为唱曲和说表融为一体,以唱为主,说表为辅,所用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笙等丝弦乐器为主,所以称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的表演方式也相当简单灵活,演出时可以上得戏台,也可只需并排摆开两张八仙桌,正中位置坐一位宣卷艺人,手执醒木或木鱼,右侧坐位伴唱帮腔艺人,左侧坐伴奏艺人即可。 宣卷艺人一般皆为本地农民,农忙时操持农活,农闲时四处演出。他们有自娱自乐的,也有以此谋生的,苏南地区水网密布,一条搭棚的小船是他们主要的食、住、行交通工具。 宣卷有长篇、短篇之分。大多为喜庆场面作助兴演唱。一般说专场说长篇,甚至可以日以继夜;祈福唱短篇,常唱些带有“好口彩”的小段子,以博得“东家”好感。更多的是观赏者点目,演唱者宣唱,由于常能投其所好,总能博得满堂喝彩。 锦溪宣卷只是江南宣卷中的一个分支,昆山周围就有江苏的靖江宣卷,浙江的四明宣卷,苏州的同里宣卷等,也都很有名。各种宣卷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唱腔的不同。 宣卷唱本大多是经典,所唱曲目,大多移植于传统戏曲,民间轶事,如《玉蜻蜓》、《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世代沿袭。也有创编本地的传奇故事,锦溪宣卷中就有歌颂昆山状元的《顾鼎臣》唱本。宣卷类似于戏曲和评弹,一个曲目也经常分几回演唱,说到不同人物,就分不同角色,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哭、或笑,鸡鸣狗吠,都出自一人之口,模仿生动逼真,表演惟妙惟肖。说表都用本地方言,有点像苏州评弹,但唱腔有自己独特的曲调,因此有比苏州评弹更浓的乡土特色气息,更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宣卷故事大多揭露邪恶,弘扬正义,具有借古讽今的教育意义。百姓不但能感受到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能从中得到启迪,对人格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过去锦溪宣卷比较活跃,但解放后被看作迷信活动而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东山再起”。使宣卷起死回生的功臣要数锦溪张家厍的王秉中先生。他青年时已能说会演,在昆南一带小有名气。解放后宣卷禁绝,他被迫进了上海、苏州的沪剧团。待等他退休回村后,看到了对宣卷的禁止已有松动的迹象,于是他又重操旧业,盼望着宣卷能获得新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王秉中老先生将自己珍藏的50余卷宣卷老脚本悉数传送给了他的侄女王丽娟女士,由于王丽娟女士的天资聪慧和良好的艺术天赋,而且从小就听父亲王育中和伯父王秉中的戏曲和宣卷,所以她一入门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伯父宣卷艺术表演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王丽娟的勤奋和 天赋,后来她终于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卷传承人。 锦溪宣卷的曲调优美、动听,曾在1984年唱到中南海怀仁堂,还唱到上海世博会上,声名大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