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廿字真經

 johntong 2013-12-14

念 字 經


忠恕廉明德

正義信忍公

博孝仁慈覺

節儉真禮和

 

序 一

道者路也。人類進化之道路。宇宙演變之正軌。宇宙之成。此道成之。宇宙之滅。亦此道滅之。循此道而行。則天地位。萬物育四時序。百政興。違此道而行。則天地閉。萬物泯。三光滅。四柱絕。是故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胎卵濕化。高之如聖賢僊佛。下之如庸人孺子。莫不以此道而定其生滅成毀也。然而蠢蠢眾生。昧於其理。縱情肆慾。往往違道。始則鬥角釣心。終則攘利爭權殺人遍野。惡燄薰天。有聖人者出。挾其悲天憫人之宏願。本其不怨不倦之精神。因其時間之需要。適其空間之所宜。創為規條。闡其奧義。歸百家於正道。納萬民於軌物。挽狂瀾於既倒。化浩劫於無形。是名曰教。孔老之起於春秋擾攘。釋迦之起於外道爭鳴。耶穌之起於羅馬紛亂。穆罕之起於中古欺凌。莫不皆乘世亂日亟之秋。以普渡眾生為懷而立言也。誠以大道即理。唯一無二。雖地分乎中外。時異乎古今。人辨乎黃白。文別乎縱橫。而此道此理。則無有乎大小之差也。今日者世亂極矣。道廢久矣。人慾橫流。邪說蠭起。頹波浩浩。靡有涯際。正聖賢仙佛布教之秋。我宗教家努力救世之時。乃各教之徒。狃於門戶之見。拘於師說之形。不察其本。不務其實。徒相攻訐。而忘其救世救人之職責。傷心之事。孰有甚於是者乎。余目擊心傷。乃發宏願。集各教之至理。匯群言之精蘊揭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二十字為信條。與我善男信女。相期身體力行。願我見之爭。化為相親相愛。以詰辨之力。專事救世救人。庶幾百川競流。同歸大海。眾生苦惱。早登極樂。娑婆世界。盡成清淨之土。魚鹿凡夫。咸造僊佛之鄉。則余之願矣。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孟冬月四川蕭昌明序於湖南宗教哲學研究社

序 二

道之不行也宜矣。科學家既欲憑其口耳三寸之知識。依於冥頑不靈之物質。以求解決宇宙間之一切現象。而進人類於盡善盡美之境。狡黠之徒復假借利用。推波助瀾。倡為邪說詖辭。以遂其自私自利之心。差毫失千。遂釀成殘酷詭詐之今日世界矣。狡黠之徒。固不足道。即迷信科學萬能之學者。亦不能無間焉。夫科學之方。善誠善矣。科學之利。偉亦偉矣。惟其所恃者僅知識。所憑者惟實驗。然物固有因精力之有限。而不可以知識解釋者。事固有因時間之悠久。空間之博大。而不可以人力實驗者。為宇宙之究竟。生命之來源等問題是也。不可解釋。遂斥而為迷信。不可實驗。遂屏而不行。此今日之流行病也。謂「佳兵不祥」之無實驗也。遂窮兵黷武。倡軍國主義。必待歐戰告終。殺人盈野。而候曰公理戰勝強權。謂「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之不可解釋也。遂好貨騖利。行資本主義。必共產說興。階級鬥爭蠭起。而後曰不患貧而患不均。謂因果之無實驗也。遂殘殺侵凌而無忌。謂鬼神之不可解釋也。遂斥卜巫祭祀為迷信。謂忠孝之無實驗也。遂弒父而叛國。謂節義之不可解釋也。遂誨盜淫。人欲橫流。氾濫無已。嗚呼非不可解釋也。非科學之所能解釋也。非無實驗也。非一日之所能實驗也。若欲以科學之方法。解釋之實驗之而後言而後行。則我人類已供其實驗之犧牲而無遺矣。然則必如何而後可耶。曰。必也修道設教。柏格森(Beryson)不云乎。「吾人欲求生命之真理與意義。及宇宙之永續意味。惟返於生命之本源。而用內心直覺之方法。庶幾可以濟矣」又曰:「人類文化。創造科學。屬於知識。宗教屬於直覺。」是誠明乎道矣。蓋宇宙之成。由無而有。由隱而顯。其顯也漸。其漸也微。惟其漸也微也。故不可用科學之實驗。不可憑口耳之察知。知之者。厥為直覺方法之道。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中庸曰「修道之謂道」故窮生命之本源。探宇宙之究竟。而致人類於至美至善之境者。則宗教尚矣。提爾克杏(Durkeim)謂人類一切文化。皆出自宗教。倭鏗(Reveken)提出精神生活觀念。詹姆士(W.Tames)用其根本經驗論。發現人類心靈之具體事實極多。皆非科學方法之所可能者。觀此可知宗教之用。異於科學矣。譬如數學然。科學者。算術也。宗教者。代數也。算數之演繹明了。兒童皆知。非不善也。然以之算高深之問題。演繁複之方式。則戛戛乎難矣。以代數而授兒童。其明了固不及算。術而以之計高深繁複。則其簡捷易易。又非算術所可及。茍吾人僅明乎算術。而遂斥代數為無理。為迷信。可乎否乎。是故科學也。宗教也。皆言理之方也。理一而已矣。無有乎科哲之分。無有乎玄哲之別。特其深淺之程度有差別耳。淺見者徒。耳科學家之牙慧。而斥宗教為迷信。藉遂其人慾。不亦大可哀乎。吾師

蕭昌明先生。蜀之成都人也。六歲。志乎道。游歷徧南北。窮十餘教之經典。積數十年之所得。立忠恕廉明德等二十字為信條。以敦勸世人。身體力行。更設宗教哲學研究社於長沙。以供學者之研究。願力之宏。慈悲之大。可謂至矣。壬申冬。研究社有念字說明之印行宏道部      鄭遇庵先生囑余為之序。余固不學。何敢任此。惟急欲世人之明乎道也。故綴數言於卷首。藉為商榷之意云耳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孟冬月

正信念字箴言之十大利益


一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災厄。悉皆不受。

二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從前所作罪孽。輕者消滅。重者減輕。

三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夙生冤對。咸蒙利益而得解脫。可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邪魔妖怪。不能侵犯。毒虫猛獸。不能侵害。

五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心得安閒。永無恐懼。憂患之苦。

六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自然家庭和睦。子孫昌達。福報無窮。

七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自然人天歡喜。常為大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轉危為安。轉識成智。種種法益。不可思議。

九 正釁念字箴言。發願力行。能為六親眷屬及一切眾生種植善根。解除惡緣。得無量勝果。

十 正信念字箴言。發願力行。臨命終時。功淺者永離惡道。受生善道。功深者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道。直至靈開般若。境現真如。速成正覺。

念字箴言。既有如是功德凡遇 延壽祈福 免災 解厄 懺會 薦拔 之時。皆可努力持誦。得有效果務必隨時報告。以便載入徵信錄

蕭昌明識

凡  例

一 念字教人。乃

師尊願力。蓋欲善男信女。正心修身。奉為圭臬。同登正軌。勿入岐途。但人心厭故喜新。或視為具文。或習為神咒。捨本求末。口是心非。興言及此。能不慨然。此箴言所由作也。是編字必有箴。箴必有註。無非欲動閱者之目。興起其從善去惡之心。此乃編者之主旨。

一 箴言闡明念字。皆格致誠正之功。修齊治平之理。與四書六經相為表裏。人能循道而行。小之可以修身齊家。大之世界和平。胥基於是。凡近世一切糾紛問題。困苦情形。均可切實解決。竊願仁人志士。虛懷卒讀。慎思明辨。行見好是懿德之心。油然感發。由是即知即行。自利利他。輾轉化導。蒸為淳俗。庶不負

師尊救世之苦心。

一 是編行款字句力求完善。以便學者研究。亦深以闡明聖教為意。無敢草率從事。惟百密一疏。在所不免。倘有碩學之士。隨時見

教。俾可訂正。則幸甚矣

編者敬識

念 字 圖

(黃色內為念字圖)


 

諸 惡 莫 作 

眾 善 奉 行

念 字 圖 說

 

佛言宇宙萬象。皆自心發現。由是觀之。則一人之善惡。一家之吉凶。一國之安危。以及一世界之成壞住空。莫不由一心之轉移。噫心之為用大矣哉。當今世道衰微。人心陷溺。芸芸眾生。恣飲狂水。集為業殃。釀成刀兵水火諸大劫蒿目時艱之君子。四顧無策。不得不提倡宗教。以為靖亂之源。蓋教育所不能化。法律所不能禁。惟有灌輸宗教哲學。俾人人自省於未然之前。自懺於既然之後。自省自懺於幽獨。立人達人於無為。此宗教之殛惡勸善。所以嚴於斧鉞。捷於爵祿。而收效萬萬也。

師尊本一貫之精神。採五教之教義作念字之寶筏。渡億眾之沉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可斷言也。夫人我之間不著相。自無畛域之分。順逆之境不生心。有何爭殺之事。視萬殊為一本。無分彼此。攝六根於念字。勿計窮通。但願堅持毅力。眾志成城。一人如是。一家如是。一國如是。世界如是。化東土為西方。有何難哉。不肖雖愚。願與 諸公共勉之。謹於付刊之始。焚香頂禮而作頌曰

吾師東來  啟聵振聾  圓音廣播  有感斯通

凡我同人  謹遵訓戒  自利利他  拯茲世界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孟冬月   長沙鄭極普敬撰


 

    

中心為忠    謂無貳心

如為人謀    竭盡丹忱

無慙衾影    無疚神明

鞠躬盡瘁    不計生死

 

註解

中心為忠    謂無貳心

忠之字義。乃中心兩字合成。是言心獨居中。不能有貳。(詩)「上帝臨汝。無貳爾心。」

如為人謀    竭盡丹忱

若替他人籌畫一事。要竭盡其心力。方可謂之盡職。(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替也。謀:籌畫也。丹忱:赤心也。

無慙衾影    無疚神明

能如事盡責。則對於自己之衾影。上帝之神明。自然不生慚愧。(劉子新論)「獨立不慙影。獨寢不愧衾。」慙:音蠶。羞愧也。衾:音欽。大被也。

鞠躬盡瘁    不計生死

若是敬慎其事。勞瘁其心。不能成功之時。即斷送生命。亦不計較。此乃精忠之本色。(諸葛亮後出師表)「鞠恭盡瘁。死而後已。」鞠恭:敬慎也。


 

    

恕之意義    體諒為心

善若己出    惡勿施人

不責不及    不強不能

取長捨短    誰不欽承

 

註解

恕之意義    體諒為心

待人接物。善於體貼。格外諒解。乃恕之意義。

善若己出    惡勿施人

見人之善。如己之善。己有不善。不加於人。即是善於體貼。(後漢書)「孔融聞人之善。皆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退而稱其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海內英俊。多所服之。」(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加也。

不責不及    不強不能

人有不及之處。不必苛求。當念其犯非有意。人有不能之處。不必勉強。當憫其才力不足。即是格外諒解。

取長捨短    誰不欽承

大凡用人。不要在一人身上求全責備。若取其所長舍其所短而用之。則天下英俊。無不欽仰。承:受也。


 

    

廉潔之士    勿貪一介

淡泊為懷    寧守狹隘

不染一塵    心清如水

捐金沉珠    何況以賄

 

註解

廉潔之士   

做事有分辨。不茍取。謂之廉潔之士。

勿貪一介

雖至微至細之一粒芥子。不起貪心。(孟子)「一介不以取諸人。」介與芥通。

淡泊為懷   

不起貪心。心中自然淡泊。淡泊:恬靜貌。

寧守狹隘

照表面觀之。似乎過於拘執。偏於狹隘。其實想做超乎流俗之人。一定要從謹小慎微做起。平時既可貪一小介。將來做大事業。即貪贓枉法之事。亦復可做。所以寧守不變。隘:音愛。不廣也。

不染一塵    心清如水

既有分辨。既不茍取。則心如水之澄清。自然不為塵俗所染。(佛家語)「人類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皈依清靜。則塵勞毫無染者。」(前漢書鄭崇傳)「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捐金沉珠

如有傷廉之事。雖金之貴。可以捐棄。雖珠之寶。可以沉沒。(東都賦)「捐金於山。沉珠於淵。」

何況以賄

至於以財物送人而請託事情。或因人請託事情而受財物。此種行賄受賄之事。廉潔之士。決不敢為。(北吏樊子羞傳)「帝謂樊曰。人道公清。定如此否。子羞謝曰。否、安能清。止是小心不敢納賄耳。」

 


 

    

清明在躬    認理遠道

心領神會    有如燭照

愛知其惡    憎知其善

酌理衡情    自能達變

 

註解

清明在躬

神志湛然。心境清明之人。(禮)「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認理遠道

認定事物之理。自然遠大。自然周到。

心領神會    有如燭照

一事當前。凡心領神會之處。如燭光所照。無不了然。(韓文)「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

愛知其惡    憎知其善

親愛之人。能知其不好處。憎惡之人。能知其好處。可謂明也矣。(禮)「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酌理衡情    自能達變

既明察事物之真偽虛實。再斟酌每事之道理。衡量當時之情形。自能通權達變的做去。


 

    

效法聖賢    貴乎自得

持己化人    是之謂德

進德之則    日明日修

靡有愆失    心逸日休

 

註解

效法聖賢    貴乎自得

摹仿聖賢而行道。最重者。是要有得於心。

持己化人    是之謂德

以聖賢之道持己。以聖賢之道化人。是為有德之人。

進德之則    日明日修

欲求德行上進之法則。即在明聖人之至德。修聖人之至德而已。(易)「君子進德修業」(大學)「在明明德」

靡有愆失    心逸日休

既能修德。兼能明德。平日之視聽言動。又毫無過犯。則身心自然安逸。與日同休息也。(書)「作德心逸日休」靡:無也。愆:過也。


 

    

體有不正    見者嗤笑

行有不正    寧免人誚

曷謂之正    表裏無差

禮毋不敬    詩思無邪

 

註解

體有不正

體:身體也。論語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禮曰:「正爾容」此皆言體之宜正也。倘衣冠容貌。一有不正。

見者嗤笑

他人見之。自然冷笑。嗤:音蚩。冷笑也。

行有不正

行:言行也。倘語言動作。一有不正。

寧免人誚

又何能免人之譏誚。

曷謂之正

然則應如何而後能正。

表裏無差

以根本言之。衣冠容貌。語言動作。固屬宜正。其最要者。必須先正其心。心正是裏。衣冠容貌語言動作是表。心正而衣冠容貌語言動作能正。而後表裏庶無差錯。倘外表雖正。而心不正。則外若君子。內實小人。所以講正字。先從正心始。

禮毋不敬

禮記所謂「毋不敬」三字。是言心身既正。則處事無不敬恭。

詩思無邪

詩經所謂「思無邪」三字。是言心身既正。則思想自無邪念。此六字可以將正字之意義。包括殆盡矣。


 

    

取予是非    唯義是踐

財毋茍得    難毋茍免

事行不行    言知不知

榮辱休問    順理則宜

 

註解

取予是非    唯義是踐

平日取人之物。或與人之物。以及辨別事理之是與不是。獨本於義字實行。踐:實行也。

財毋茍得    難毋茍免

當其財來之時。不合乎義。決不茍取得。當其難來之時。如合乎義。決不茍且求免。(禮)「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難:去聲。

事行不行    言知不知

事合乎義。不管行與不行。勇往直前。言不肯義。不管知與不知。誠懇說出。

榮辱休問    順理則宜

即因此受榮受辱。在所不問。只圖言行合乎事理之宜。求其心安而已。

 


 

    

君子之道    失信不立

信不由衷    質亦無益

閑邪存誠    然諾勿輕

實事求是    蠻貊猶行

 

註解

君子之道    失信不立

才德過人。謂之君子。君子處世之道。必誠篤不欺。有約必踐。方可保全信用。若是無信。一不能立德。二不能立功。三不能立言。不能立德立功立言。不獨不能成為君子。即平常之人。亦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論語)「民無信不立。」

信不由衷    質亦無益

若信不由自己心中發出。必無誠實之語言文字。雖以契約為質。必不能踐。故無益於事。(左傳)「信不由衷。質亦無益。」

閑邪存誠

凡受人之託。當防其有無邪惡之念。而自存其誠實方可。(易)「閑邪存其誠。」閑:防也。

然諾勿輕

如事所不應為者。或己之才力不勝任者。勿輕相允諾。一經允諾。必應踐言。(史記)「此固趙國立名義不輕為然諾者也。」然諾:允許也。

實事求是

果能言行不欺。實事以求其是。(漢書)「河間獻王脩學而好古。實事求是。」

蠻貊猶行

雖在蠻貊之邦。猶可行其信用。(論語)「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處心積慮    免亂大謀

懲忿窒慾    庶無愆尤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事事能耐    何苦不已

 

註解

處心積慮    免亂大謀

當其拂逆之來。如能處心積慮。暫忍一時。即可分別事理之輕重緩急。力謀辦法之安全。庶不致因小不忍而紊亂大謀。

懲忿窒慾

若能學君子懲戒自己之忿怒。窒塞自己之慾望。(易)「君子懲忿以窒慾。」

庶無愆尤

然後對於應事接物。庶免無過。愆尤:過也。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凡一言一事。不得其成效。則須反求諸己。恐我之言行不當。而我之思慮未至也。(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事事能耐    何苦不已

無論何事。於不能忍耐之時而能忍耐。即任何苦惱。皆可止矣。己:止也。


 

    

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不偏不倚    無憎無愛

勿分畛域    執兩用中

化行天下    是謂大公

 

註解

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世界眾生。同受天覆地載之恩。得天之三光以養。食地之五谷以生。可見天地好生之心。至公無私。(禮)「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覆:扶富切。蓋也。載:乘也。

不偏不倚

如人能以天地之心為心。凡制裁一切事理。自然如衡之平。不偏不倚。

無憎無愛

即於此於彼。亦不以私心而動憎愛。

勿分畛域

世界雖有國界種界教界以及種種界限。心中不要存畛域之見。畛域:即界限也。

執兩用中

守其中道而行。亦不致趨於極端。(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化行天下    是謂大公

以此教化行於天下。乃大公無我之心也。


 

    

佛曰平等    墨曰兼愛

一視同仁    所以無礙

讀聖賢書    究竟何學

民胞物與    是名曰博

 

註解

佛曰平等

佛言宇宙本質。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曰平等。

墨曰兼愛

墨子兼愛。亦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之別。

一視同仁

如能視一切眾生為一體。而行平等之仁愛。(韓愈文)「一視而同仁。篤敬而舉遠。」

所以無礙

所有一切障礙。皆可化除。

讀聖賢書    究竟何學

既讀聖賢之書。究竟所學何事。

民胞物與

必須學聖賢仁愛之心。視民如同胞。視民如同侶。(西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與:伴侶也。

是名曰博

能如是學聖賢。則胸襟自然闊大。有此闊大胸襟。由是名之曰博。


 

    

養親之身    乃孝之恆

成親之德    乃孝之純

養致其敬    喪致乎哀

能通孝道    作聖之陔

 

註解

養親之身    乃孝之恆

以甘旨奉親。為養親之身。乃恆人之孝。

成親之德    乃孝之純

以道德薰親。使親成為有德之人。乃純孝之道。

養致其敬

以衣服飲食居處醫葯四事為養。以禮貌恭順為敬。若只知養活父母。則犬馬亦受人喂養。養不致敬。與犬馬何異。為人子者。必須敬養無虧。方盡子職。

喪致乎哀

倘不幸父母命終。居喪之時。能極盡本心之哀慟。即可終止。若因哀慟而自毀其身。亦非孝道。(論語)「喪致乎哀而止。」

能通孝道    作聖之陔

能通達行孝之道。推之於仁民愛物。無不相宜。由仁愛其親以及於民物。乃聖賢功用。人能知此。即作聖之陔也。陔:音該。階也。


 

    

惻隱為懷    澤及萬物

立人達人    即聖即佛

士志於仁    無適非理

造次顛沛    亦必如是

 

註解

惻隱為懷

惻然不忍之心。人皆有之。能以不忍心為心。即是仁心。(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澤及萬物

推而廣之。其恩澤可以及於萬物。如生虫不履。生草不傷。無非見之於心有所不忍。乃仁之至者也。

立人達人

有仁心之人。須將人我看作一體。自己欲立。亦欲人之能立。自己欲達。亦欲人之能達。(論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即聖即佛

知己之所欲。即人之所欲。然後推己之所欲以及於人。乃聖人之德。亦成佛之基也。

士志於仁

士君子有志於仁。

無適非理

一行一動無不合乎天理。

造次顛沛    亦必如是

當其急促之時。或受挫折之時。亦必如是始終不變。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此之謂也。(論語)「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是茍且急遽。顛沛:是傾覆流離。


 

    

寬惠行德    成物成己

惡殺好生    乃慈之體

矜恤孤獨    拯救困窮

博施濟眾    乃慈之功

 

註解

寬惠行德

以寬惠為懷而行慈德。(國語)「甚寬惠而慈於民」

成物成己

成全民物之生命。即成全自己生命之道。

惡殺好生    乃慈之體

故惡殺好生之心。乃慈之體也。

矜恤孤獨

以衣食財葯。矜恤孤獨。(孟子)「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施四者。」

拯救困窮

以衣食財葯。拯救困窮。

博施濟眾    乃慈之功

能如是廣施恩惠。救濟眾民之患難。乃仁人行慈之功用也。(論語)「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天生我材    是為世用

醉生夢死    何足為重

見性明心    端賴善學

正誼明道    以覺後覺

 

註解

天生我材    是為世用

天既生我以才智。是為世間有益之用。材:與才通。

醉生夢死    何足為重

若心為見聞所惑。唯求自利。如醉如夢昏瞶一生。此等人於世無益。不足輕重。(程子語錄)「雖高明才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得覺也。」

見性明心

欲知我佛之真如實相。必須洞明心性之本源。(史記)「宋仁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

端賴善學

欲洞明心性之本源。全在自己心正而加之。以行修方可。(雜記)「心正而行修曰善學。」

正誼明道

如自己覺悟一切事物之真實理相。必先定其正誼。使民勿入岐途。明其至道。使民有所依歸。(董仲舒策)「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以覺後覺

以之覺化後人。同歸正覺。此乃聖賢仙佛救世之苦心也。(孟子)「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高世之節    不屈不移

聖達次守    前志有之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歲寒松柏    貞操凜然

 

註解

高世之節

凡人有超乎流俗之志操。節:操守也。

不屈不移

不為威武所屈。不為貧賤所移。(孟子)「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聖達次守    前志有之

夫節。猶分也。言聖人達天命。若舜禹受禪。湯武革命。其次則自守己分而不取。如子臧季札之類。此皆古人志記所有也。(左傳)「晉侯執曹伯。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不能聖。敢守失乎。」」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寧肯全其氣節如玉之碎。不欲損其氣節若瓦之全。(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為玉碎不作瓦全。」

歲寒松柏    貞操凜然

譬如冬令嚴寒。草木凋零。獨有松柏之性。堅苦卓絕。凜然存在。其操守為何如耶。(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儉德之共    惜福之源

節以制度    用無紛繁

寡欲約身    可以養德

至於慳吝    亦德之賊

 

註解

儉德之共

儉者。君子之德也。惟君子能有完備之儉德。(左傳)「儉者。德之共也。」

惜福之源

儉德既能完備。乃開惜福之源。(李彪傳)「夫尚儉者。開福之源。」

節以制度    用無紛繁

人生世間。無不受金錢之支配。供情欲之犧牲。若能崇尚儉德。則身內身外之事。而後有限制。有法度。既有一定限制。一定法度。自然不貪瞋癡愛。因不貪瞋癡愛。自不驕奢淫佚。由是可以節制財產之用。不致紛亂。節制精神之用。不致繁擾。蘇子瞻謂節儉乃惜福延壽之道。不亦宜乎。

寡欲約身    可以養德

欲求涵養自己之儉德。必先從約束身心。減少私欲做起。(司馬光訓儉文)「儉則寡欲」(杜甫詩)「約身不願奢」

至於慳吝    亦德之賊

若外貌裝成儉樸之態。求外人稱譽。而自己一切行為。無不刻薄鄙嗇。對於有益於人之事。分文不捨。此乃道德中之罪人。社會上之蟊賊。不足齒也。(原化記)「賀知章謁賣藥老。問黃白術。遺一大珠。老人以珠易餅以賀。賀私念寶珠何以易餅。老人曰:「慳吝未除。術何由成。」」慳:欺。艱切。慳吝:鄙嗇也。


 

    

曷謂之真    純一無偽

不為利誘    不以私蔽

誠意正心    內外相應

接物待人    言行相稱

 

註解

曷謂之真    純一無偽

莊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然應如何而後能真必須心口意三者純然一致。絲毫不假。(東都賦)「棄末而返本。背偽而歸真。」偽:虛假也。

不為利誘    不以私蔽

故真誠之人。必不為利祿所引誘。亦不為私慾所蒙蔽。(圖畫見聞誌)「既不可以利誘。復不可以勢動。」

誠意正心    內外相應

用意精誠。居心端正。自然內外相應。(大學)「意誠而後心正」

接物待人    言行相稱

既能內外相應。施之於接物待人。其言行必能合度。非精誠之至。其孰能之。稱:去聲。適合也。


 

    

外恭內敬    威儀之節

禮防淫邪    禮懲慢媟

禮以己亂    禮可成哲

人而無禮    禽獸何別

 

註解

外恭內敬    威儀之節

行立坐臥。言語動作。以及各種威儀之節曰禮。此不過言其表面之恭。其實必先心敬。而後內外如一。

禮防淫邪

有禮可以防止人心之淫邪。(禮記)「以此防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者。」

禮懲慢媟

有禮可以懲戒人心之慢媟。(唐書齊澣傳)「睿宗將祠太廟。刑部尚書裴談攝太尉先告。澣奏孝享攝事。稽首而拜。恭明神也而談慢媟不恭。不可不置之如法。」

禮以己亂

有禮可以己亂。(左傳)「亂之生也。唯禮可以止之。」

禮可成哲

有禮可以成哲。(張衡周天大象賦)「因罔念而作狂。在恭己而成哲。」

人而無禮    禽獸何別

人而無禮。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則無異於禽獸也。


 

    

審一定和    應情中節

不剛不柔    己安人悅

行不崖異    虛衷遜辭

和而不流    是為得之

 

註解

審一定和

和乃萬物之生氣。生氣之本在心。人心不死。本性不失。性一而已。故定一為和之本源。(禮)「一者。心也。人性本一。至和存焉。所應之情不一。唯精審一以定和。」

應情中節

和從中出。應於情感。則無不中禮節之處。(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不剛不柔    己安人悅

純剛是死氣。純柔亦是死氣。凡萬物之生氣。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所以不剛不柔。乃天地中和之氣。以中和之氣。應於情感。在自己可以心安。在他人可以心悅。

行不崖異

和平之人。做事必不孤僻。(莊子)「行不崖異謂之寬」謂自立於崖岸以表異也。即孤僻之謂。

虛衷遜辭

心中有若虛空。立辭必然謙遜。

和而不流    是為得之

若徒知和之為貴。而一於和。則流蕩忘反。亦不可行。故君子和而不流。而後得和之美用。(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