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博士后制度,承载着为国家储备高端人才的战略责任。与此同时,博士后流动站也成为许多博士毕业生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理想平台。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博士后已风光不再。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累计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达8万多人。与前辈们相比,当下博士后人数在增多,创新能力却并未有显著提高,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此外,近年来,博士后不能按期出站人数呈上升趋势。在延期出站的博士后中,因未按时完成出站报告而不能出站的只占较小的比例,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延迟出站。王天旭正是其中的代表。他也是在申请留校未被批准后,一直待在学校,不肯将宿舍退回。
博士后为何就业困难?清华大学2011年对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8%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现在的博士后质量不高。分析原因时,64%的合作导师认为是目前的博士后制度缺乏吸引力,就业难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博士后就业难有着先天的原因。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下设计的。在出台的博士后管理文件中,有关博士后的招收、在站管理、福利等措施比较详尽,但是就业问题提及甚少。一到出站年限,很多博士后在尚未落实工作之时便面临着被“遣出”的局面。此外,博士后的输出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单位,而这些机构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就业需求。
此外,根据规定,出站博士后在住房、职称评定和晋级等方面与博士没有区别或者区别不大,博士后的社会价值更多停留在“荣誉”层面,其地位也日趋下降。
当然,博士后的就业困境与其对自身期望过高也分不开。很多博士后过于理想化,对就业期望值太高,择业目标仅限定在少数几家科研条件好、学术气氛浓、福利待遇高的单位,多名博士后争夺一个职位的现象已不足为奇。
一方面,已经进站的博士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优秀博士在进站面前望而却步。这已严重影响到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不利于激发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也会大大制约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现行的博士后制度在社会和学术环境面前已遭遇一些尴尬,必须作出及时调整。
博士后制度应走向何方?笔者以为,首先,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机构要加强对博士后的培养,委之以重要项目,并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才干,这对提高博士后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博士后就业管理,为其提供充分的职业咨询和就业帮助,使博士后有更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接洽。
此外,博士后本身也应及时调整求职期望,在全面认识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智选择就业方向。
当然,单独完善博士后制度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有关部门唯有在科研人员的选拔和规划的顶层设计层面作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才能让王天旭式的悲剧不再重演。(萧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