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2月14日

 老庄. 2013-12-14

1994年12月14日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 1994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 1962年12月14日

    人造航天器首次飞越行星


  • 1962年,美国发射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水手2号”在金星附近飞过,并发回首批有关金星的资料。这是人造航天器首次飞越行星。




  • 1922年12月14日

    苏联物理学家、教育家巴索夫出生

    苏联物理学家、教育家巴索夫(Nikolay Basov,1922.12.14-2001.07.01)出生。他曾与普洛霍罗夫(Alexander Prokhorov1916.07.11-2002.01.08)提出微波激射器原理,因在量子光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导致了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展。 1964年与美国查尔斯·汤斯(Charles Hard Townes,1915.07.28-)和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微 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原理相同,只是它们工作频率不同而已。原子或分子都具有一系列能级,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处于热平衡状态,即在较低能级的原子比处于较高能 级的原子多。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将低能级原子激发到高能级,就形成了原子在能级分布的反转。这时如果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射入到这些已经实现能级反转的原子 上,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辐射的概念,若这个频率与原子所处的激发能级能量相当,那么,这些原子就会在这个电磁波的激励下发射出与之波频率相同的电磁 波,从而放大了输出的电磁波。这个过程经多次反复后就可产生强大的能量输出。不但能发射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也可以输出紫外和红外电磁波,对于微波激射器 则发出微波波段的电磁波。

    第一台微波激射器是1953年由汤斯等制成的氨分子微波激射器,第一台激光器是1960年由梅曼(Theodore Maiman,1927.07.11-2007.05.05)制成的红宝石激光器。


     



  • 1911年12月14日

    德国物理学家汉斯·冯·奥海恩出生


  • 汉斯·冯·奥海恩(Hans von Ohain,1911.12.14-1998.03.13)出生,德国物理学家,涡轮喷射发动机发明人。




  • 1911年12月14日

    首次到达南极点


  • 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07.16-1928.06.18)等,首次到达南极点。




  • 1909年12月14日

    美国遗传学家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出生


  •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Edward Lawrie Tatum,1909.12.14-1975.11.05)出生,美国遗传学家,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00年12月14日

    量子理论的诞生


  • 1900年12月14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04.23-1947.10.04)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宣读题为《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论文,报告他关于黑体 辐射公式的推导,首次提出“作用量子”的概念。“量子”概念的提出使之后的物理学产生巨大变化,开创了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普朗克秉承德国特有的哲学传 统,毕生致力于研究“绝对”规律。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是因为基尔霍夫函数的普适性,及辐射波普能量分布与物体结构、成分无关,只依赖于温度。普朗克首 先把电磁理论用于热辐射和谐振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熵的计算,推出“维恩分布公式”。不久,实验证明维恩分布不适合长波区域。瑞利-金斯公式在长波波段与实 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可是在短波部分却随频率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后来称之为“紫外灾难”。普朗克做了两个公式的插值公式,他分别从两个公式中求出能量涨落, 然后将两者相加作为插值公式的能量涨落,得出“普朗克公式”。这一公式在低频、高频两种极端情况下分别退化成瑞利公式和维恩公式,中间频率部分与实验数据 符合得很好。普朗克因此项研究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546年12月14日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出生


  •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2.14-1601.10.24)出生,丹麦天文学家兼占星术士和炼金术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