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版
“滚!”昨日一早,孙女的一声长吼让68岁的刘女士极为生气,但却哭诉无门,只得给本报打来电话。这已不是孙女第一次骂她,甚至急了的时候还打她……但她并不恨孙女,只是对孙女的未来极为担心。
“待人冷漠”、“自私”、“不会与人相处”、“没有知心朋友”……
“不明白,我的孙女怎么会这样?长大了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刘女士说。从出生起,刘女士就一直照顾孙女苗苗(化名),现在苗苗15岁了,在长春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三,身高1.73米,从背影看是个大姑娘了,但却极“不懂事”。
看刘女士如此苦恼和担心,记者联系到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万恩博士,请她为刘女士解答心中困惑。
刘女士说:
“难道是我教育得不好?”
刘女士说,昨天早上5点,怕苗苗上学晚,叫她起床,但苗苗不听,还让她“滚!”
奶奶:担心孙女未来
“孩子妈妈攻读博士、博士后、出国……孩子一出生就由我照顾。从饮食起居到学习教育,我尽心尽力。但奇怪的是,苗苗和我并不亲,还时常让我滚,还打过我。”刘女士说。
从刘女士的言谈中,记者可以看出她很有文化修养。
“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难道是我教育得不好?”刘女士纳闷。刘女士说,她很用心地带孩子,从小就教她“出门看到人要打招呼”、“有东西和大家分享”。
“可她就是不听,出门见人也不打招呼;吃东西时我说‘给奶奶吃点’,她就会说:‘给你吧,我不要了。’你说这孩子多没礼貌、多自私?”刘女士说,苗苗的东西从不给人。
虽然孙女对自己很冷漠,但刘女士却担心孙女的未来。
苗苗个很高、很瘦,有些佝偻,妈妈让补钙,奶奶给她买来维生素D,她都扔掉。
“她自私,待人冷漠,没一个知心朋友,身体又不好,15岁了,再不管,将来怎么进入社会?”刘女士很担忧。
爸爸:自然成长,不用管
“孩子这样,我也担心,所以总和儿子说,希望儿子管管。”刘女士说,“但是儿子脾气不好,说多了他就打孩子。”
记得苗苗9岁的时候,因为一件事儿,刘先生把苗苗扔在床上,孩子当时就动不了了,锁骨断了。
对于女儿的教育,刘先生不太关心,他说:“身体不好,就无法生存;学习不好会被淘汰。不用管,让她自然成长吧。”
妈妈:她长大就好了
苗苗妈妈要是从国外回来,她就整天缠着妈妈。
刘女士说,对苗苗的缺点,苗苗妈妈只是说教,并不处罚。“光说不打,她也记不住啊!”
“她长大就好了。”妈妈总是这么说。“儿媳哪儿都好,就是太惯着孩子了。”刘女士说。
今年9月,苗苗妈妈出国了,要过年才回来。
心理医生说:
典型的教育环境不良
应刘女士要求,记者没有联系苗苗。请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万恩博士与刘女士连线,为刘女士解开困惑。
“我认真听了刘女士的讲述,其实我挺同情孩子的。”万恩说,苗苗是典型的教育环境不良。
“爸妈都是‘高知’,奶奶也有学问,看上去家庭教育环境很好,但其实不然。”万恩说。
首先说爸爸:爸爸是典型的权威型家长,对孩子动辄拳脚相加,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埋下“用武力”解决问题的种子。
再说妈妈:孩子出生后就把女儿抛给奶奶,自己去追求事业,所以回国对女儿更多的是溺爱。苗苗缺少妈妈的爱,就缺少安全感。奶奶的温情不足以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
再说奶奶:她主观意识是对孩子好,对孩子说教、管束,但在孩子单纯的心里,会以为奶奶是和经常打骂她的爸爸一伙儿的,所以对奶奶“不亲”,有疏离感。
再说孩子:因为从小缺少安全感,所以她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就是奶奶口中的“自私”,甚至是“冷漠”,“没有知心朋友”,想一想,别的孩子都有父母在身边,而她妈妈在国外,爸爸经常打她,她会主动与人相处吗?青春期的女孩儿会有许多“心事”,但却无处诉说,所以,她变得焦躁,就以爸爸“教”她的方式对待奶奶。
建议: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万恩的话解开了刘女士的心结。那怎样帮助孙女呢?是不是该让苗苗接受心理治疗?
万恩说,要改善苗苗的现状,就要从改变她的环境入手。苗苗不需要心理治疗,相反,苗苗的父母却需要心理辅导。
万恩说,很多父母和苗苗的父母一样,认为生了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吃的,就是对孩子好。其实,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一方面,苗苗的父亲要接受心理辅导,要改变对苗苗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要变得和蔼可亲;另一方面,苗苗的妈妈回国后,要牺牲一下自己的事业,多陪伴孩子。
“现在‘高知’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很多。”万恩说。建议父母,不管多忙,每天至少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这很重要。
您对苗苗的这个事儿怎么看?请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或者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新文化报、@新文化网,或者登录新文化网论坛(bbs.xwh. cn)发帖和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