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职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陶学 2013-12-14

课题题目:          

中职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研究类别:课改A类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中职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攻略(教辅书)

一、 研究背景

(一)  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009年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为中职体育课程改革打响了第一炮。《纲要》的显著特点是将职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大部分,其中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进行基础模块学习,高三年级进行拓展模块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选择等给予了执教者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纲要》明确指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服务性的教学设计。”这使得大部分习惯了传统教材(规定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老师不知所措。因此,从纲要角度来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不仅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急需研究的内容之一

(二) 学生发展的需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会使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顺利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与锻炼之中,师生表情轻松、关系融洽。可以说这样课堂一直是我们课改所要追求的,但是再看看我们现实的体育课堂,学生练习没有积极性,强度稍微一大学生就退缩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为此笔者曾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笔者对27409级学生(市场营销38份、电子35份、机电50、学期教育40份、计算机35份、财会50份)进行了有关上课态度、目的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体育课”的分别为42.1%54%68.6%60%65.7%70%,上课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分别是13.1%42.8% 60% 27.5% 45.7% 34%;上课原因为“学习压力小、自由、可放松自己”分别为65.8% 37.1% 38% 47.5%、 34.3%40%;在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中“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的分别为31.6%57.1%44%27.5%51.4%24%,“你对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态度”一项调查中6个班中级选“合理”一项的占27.28%,选“较合理”的占31.44%,选“不合理”的占41.28%。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决大数的学生对体育课是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课堂的原因主要是课堂自由、学习压力小,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太陈旧、课堂枯燥,练习单调。笔者的分析结论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学生了,体育教师只有积极适应并及时改变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手段简单化,练习方式单一化,场地器材利用传统化等局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捷径之一。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看,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特点,一般认为教师素质要求应涵盖三个基本范畴,即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娴熟和专业情意健全。”52004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其中将“教育设计与实施”列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1] 。杭州师范大学的孙有平教授2009在《体育文化导刊》发表的《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教师自我专业认同低,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其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而被动性(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的专业发展比较突出。新“纲要”的颁布对老师的专业能力更是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些都说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专业技能不断形成、娴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育教师是一个履行体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体育教学设计技能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之一。可以说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磨练,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反复推敲。 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师不仅对教学理论有一定的学习,而且还可通过教学验证过程提高自身驾于课堂的能力。

二、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教学”为关键此搜索结果为33576篇(时间:1994-2011),在以“体育教学设计”二次检索结果为58篇,以“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再次检索结果为0篇,模糊搜索结果仅有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文章发表于成功(教育)200912期,文章主要研究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中比较需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两个方面的教学设计策略与方法。在58篇有关体育教学设计研究文章中涉及职校的0篇,在58篇中其中较为有代笔性的文章有河海大学苏正南教授发表在2003年第11期《体育与科学》杂志上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一文。

苏教授在文章中对传统体育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 丰富的内容、 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 多样化的场地器材、 固定的时间以及其它多种影响因素 ,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巧妙的设计。”这段话充分揭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也为笔者继续研究此类问题树立了信心。接下来苏教授继续论述到:“但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往往把体育教学设计与备课甚至编写教案划上等号 ,片面追求规范化和格式化 ,把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变量作出静态的规范 ,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有“章” 有 “序” ,有 “条” 有“理” ,教学活动四平八稳 ,而容不得任何 “节外生枝” ,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全吻合 ,于是许多 “目标明确 ,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的优秀体育课就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下产生出来。无可否认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对维护和促进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把传统体育教学的种种问题造就出来。”这段论述可以说揭露了目前我们体育教学设计方面的漏洞或者说亟待修正的问题,这段论述为笔者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例如,如何解决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 机械化、 呆板化问题;如何激发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如何在设计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体现等。

中央教科所于素梅老师在《体育教学》2011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从“跪跳起”课例谈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为课题提供了许多借鉴。于老师认为当下体育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同时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仍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该文教详细地论述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扩大化”和“缩小化”认识误区,通过具体课例分析了设计的要素(易控要素、可控要素和难控要素)和设计的方法(前期、中期和后期),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笔者也对其它涉及到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文章基本上是对教学设计过程中某一环节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实践,没能形成系统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教学内容选择与搭配设计策略、教学导入设计策略、准备部分设计策略、场地器材设计策略、教法与组织设计策略、学生评价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对于一线教师的借鉴和应用将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体育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1.体育教学设计

    中央教科所的于素梅教授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条件、教师等过诸多因素,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的教学诸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3浙江师范大学王章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4可以看出每个专家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育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教材、场地与器材、教法与评价等诸多因素,因此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课题组将体育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教学的导入、准备活动、场地器材、教法与组织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设计策略的系统化研究过程。

2.有效体育教学设计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烈明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研究》中阐述到“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要关注的是学生需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和最终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段不仅说明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也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那就是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从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以及最后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去衡量你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基于李老师对有效教学设计的论述启发,课题组对有效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的界定是教学设计实施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能顺利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课堂上涉及到场地、器材利用充分。

 

(二)研究理论假设

    体育教学设计策略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则会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学习成绩等指标上向正向发展,反之则说明策略无效。

三、 研究对象、内容与目标

1.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要求,本研究对象设定为所有参与单位的10级学生(详见下表)。

1.研究内容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课题组实际情况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相关理论研究

主要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对其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体育教学设计策略定义与内涵,以及提炼出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原则,形成中职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理论框架,为课题组进行设计策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能掌握理论研究的方法和获取提高教学设计策略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2.2教学设计的策略实践研究

    2.2.1有效教学内容选择与搭配设计策略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依据《纲要》精神,结合中职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与搭配设计研究,尤其是尝试各模块间的搭配(如,捆绑式模块教学)设计策略研究。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研究人员能掌握教学内容选择与搭配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获取提高能力的途径。

2.2.2有效教学导入设计策略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职体育基础模块教学内容及中职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策略的研究。通过对文献中各种导入策略设计的比较,对教学导入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对导入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对常见设计策略的设计模式、原则和注意要求进行研究,最终总结出适合职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的目标是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能获得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的方法和实施途径,提高自身的导入设计能力。

    2.2.3有效准备部分(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主要针对课上学生不愿意做准备活动的现象进行问卷与座谈会形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影响学生参与准备活动因素分析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目标是提高组员准备活动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方法。

2.2.4有效教法与组织设计策略研究

主要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法与组织方法的研究。研究目标是课题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教法与组织形式,能够掌握分析与辨别能力,掌握选择教法与组织形式的途径。

2.2.5有效场地与器材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主要是对场地布置与器材布置以及场地、器材的开发等策略研究,以提高其对学生参与的吸引力。研究目标是课题组老师能掌握场地、器材布置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场地、器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提高自身对其利用能力。

2.2.6有效学生评价设计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的设计策略。研究目标是教师掌握评价设计的能力和方法,合理运用评价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研究思路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共有上述两大方面(见上表),其中有课堂导入策略研究、场地器材设计研究、教学方法与组织研究和准备部分研究已有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的重点是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和成果修正研究。为了更好的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特邀请了我区体育教研员和杭师大体育与学院研究生院的杨春实老师以及周边四所职校的教研组长和教师参与此课题的研究。并且在研究的形式上采用网络研究、区教研活动、本校教学验证等三种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所谓网络研究就是各子课题单位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等)进行沟通、协助从而完成共同研究的任务,教研活动就是依托我区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实地观摩与诊断(我区每月都有一次高中教研活动),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所谓本校教学验证就是子课题组单位在本校以子课题的研究(验证)内容与目标选择验证班级开展相关验证研究工作,验证效果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检测量表和观察量表呈现出来。课题组总负责人对本单位及子课题合作单位的组员统一进行管理和协助,加强管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两年,其中教学验证设计为15个月(三个学期),理论研究、教学策略设计与论证预计为六个月,资料收集和撰写报告和成果论证预计为三个月。课题研究大体上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分别是前期论证与申报立项阶段、调查分析与教学设计阶段、教学验证与修正阶段和成果收集与研究报告撰写。

(二)研究预期目标

本研究主要是探索如何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课题组认为研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目标:

1.构建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课堂教学设计新的模式

2.形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新的指导策略

3.探索在中职体育与健康基础模块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4.开发有效的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场地与器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

    、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国知网、图书馆等)以搜集有关教学设计策略的文献,以获得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策略的定义、涵义、影响因素、设计依据等理论知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调查法

分别对学生(每校50人,共计250人)和教师(每校4人,共计2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会。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手段,分析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教学设计做好铺垫通过对我区职校体育教师进行有关教龄、学历、职称师生关系等进行调查并统计后分析出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具体因素,为课题组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做好铺垫。

3. 验证

主要是通过设立验证班和对比班的手段,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进行相对比,对教学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加以验证。具体方法是课题实施前先对以上所有班级做一个原始调查与测试,并分类统计存档,作为原始对比资料的,通过课题实施后与实施前原始数据的对比加以验证。检测指标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度(参与人数多少参与时间长短)练习效果(学生的表情、学生练习后的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耐久跑、实心球和立定跳远的及格率、良好率以及优秀率)。 

4. 课堂观察与诊断法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也有文章将课堂观察校本教研解释为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在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观察和诊断量表有以下几个。

3. 归纳提炼法

主要是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归纳与提炼出教学设计的策略。 

六、研究步骤与分工

(一)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1.3-2011.4

1.1成立课题小组

1.2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要求细则

1.3理论研讨

1.4课题申请

2.研究初期阶段(2011.5—2011.8

 2.1收集文献资料

 2.2进行理论研究

 2.3形成实施方案

2.4论证、修改

3.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9-2012.12

3.1在校学生第一验证阶段(2011.9-2012.1)主要任务是收集验证资料

 3.2 验证第一修正期(2012.2-2012.3)是教学策略修正

3.3在校学生第二验证阶段(2012.4-2012.7)主要任务是收集验证资料

 3.验证第二修正期(2012.8-2012.8)是教学策略修正

3.5在校学生第三验证阶段(2012.9-2012.12)主要任务是收集验证资料

4.研究总结阶段(2013.1—2013.3

4.1各子课题组收集材料,提炼研究成果

4.2成果分析汇总交流

4.3撰写报告

4.4 成果论证,送评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是教师通过参与此研究在专业能力发展上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教学设计策略上有明显提高(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获知)。同时在科研能力方面也要有所提高,在研究过程中争取1-3人的研究报告或专题文章发表在专业期刊上例如《运动》、《体育教学》和《中国学校体育》,4-5篇文章在余杭区学会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以上,1-2篇在杭州市获奖。学生方面,希望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运用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水平较验证前有所提高)。在师生关系方面,希望通过研究过程使其向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呈现出学生乐学,教师全身心教。为了更好地展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各阶段研究成果将以一定的文本形式呈现,详见下表:

九、课题研究前期成果与研究有利条件分析

(一)前期研究成果

课题组在前期已经对部分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了研究,研究成果在区、市级进行了交流有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前期成果主要有论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准备活动有效性提高策略》发表在《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第5期上、论文《浅议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策略》发表在《体育教学》2010年第3期、论文《提高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12期上、场地器材开发成果《废旧羽毛球、拍新玩法》和《软式排球新玩法》发表在《体育教学》2008年第7期和2010年第2期上,《巧用篮球场地提高队列队形练习效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3期上,《校本课堂观察:体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第7期上,还有《巧用篮球场地提高队列队形练习效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3期上。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的有利条件

   1.研究环境分析

课题组所在学校都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均获得过区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学校教师经常参加教科研活动及相关培训,因此在研究环境方面为课题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2.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得到了各自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在题研究经费方面学校给予了落实。主要来自学校的课题研究经费,这些经费能够保障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3.课题组科研工作能力

课题组成员多是在教科研一线的教师,教龄平均在8年以上。其中课题组组长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在区、市、省多篇获奖。课题组每个成员均独立承担(参与研究)过区级课题的研究,且研究成果也在区、市两级评比中获得佳绩。基于以上的原因,课题组所用成员一致认为对本课题研究有信心和有能力完成。

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 于素梅,杨帆.从跪跳起课例谈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J].体育教学,2011(1)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http://wenku.baidu.com/view/d581d6c608a1284ac8504352.html

[4] 赵岩英. 素质教育北京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4)

[4王章明.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05(7)

[5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李烈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研.

http://www./article/jspd/kylw/2006/11/22/181848102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