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拯救灰霾中的城市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3-12-15

拯救灰霾中的城市

     12月10日,广州灰霾黄色预警信号生效,且预计持续12小时。与此同时,深圳也陷入中度污染之中。

 

       我没指望群众对灰霾的出现有多么激烈的抗争,这也不符合社会现实,但是从自身的健康着想,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要做点什么。积极的方式是:可以少开车,可以更多地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我也建议有公益机构仿效马军先生用微博照片和网络地图实时显现“水污染”的方法,在网络上构建一幅深圳或者广州的灰霾地图,所有市民都可以拍照后上传,这是向灰霾制造方施加压力的直接证据。深圳号称是志愿者之城,又有诸多公益组织,应该有公益组织在专业人士的参与、配合之下站出来对灰霾的形成进行科学分析,并直接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施压,甚至是对其采购方施压。马军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就曾联络污染严重地区的公益组织,直接给一些IT巨头写信,要求他们停止采购一些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的产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强劲有力的公民行动。

 

       被动消极的方式当然是周末主动去偏远地区、景点躲避灰霾,平时少开窗,灰霾太大时减少户外活动。但是,这样的躲避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有时候在想:其实住在北上广深的人们挺悲哀的,感觉就像住在一个价值昂贵的大痰盂里,虽说花了不少钱(房价贵),但是得到的却是糟糕的生活体验。很多人还浑然不觉。

 

       灰霾的清除当然不是公众单方面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机动车的增加,固然会部分增加灰霾的浓度,但是这个急速膨胀的数字里面,也包括庞大的公务车数量的增加。深圳有关部门每论及治理拥堵,必然抛出“涨停车费”或者“收拥堵费”等主意,但是对于人大代表连续十几年提及的公务车数量总是避而不谈。曾有常务副市长也承认公务车的改革是个方向,但也就是说说而已,并无实质推进。民意与政府在这一个死结上纠结经年,既得利益者不肯放弃利益,灰霾治理岂非一句空话?广州在这方面也并无多大进步:一方面对市民购车以“摇号+拍卖”的方式加以限制,并释放出“限外”的信号,全然无视京沪的教训;另一方面,在政协委员的连续追问之下,才于今年10月公布了40多个单位的公务车的数量。广州公务车滥用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治,这也是公民区伯屡屡在监督公车方面爆出新闻的重要原因。广深两地政府在公务车的改革方面都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除此之外,城管以及相关执法部门在环保问题上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城市灰霾的重要污染源。一些区域的重度污染企业因为与当地某些人、社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在执法上屡屡碰壁,往往不了了之。甚至有些执法人员收受贿赂,导致企业有恃无恐。深圳还存在居民区的采石场粉尘长期扰民的问题,广州则有市民屡屡投诉杨箕村一工地泥头车超时作业,而且违规超载,城管虽有处理,但是不久后该工地就“旧病复发”。类似灰尘的来源区域、地点都是加速灰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单方面靠城管以及相关部门的主动执法已经远远不够,修改法律加大惩处力度,提升罚款上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还不够,如何激活他们的参与欲望,也是各方应当思考的。

 

       拯救灰霾中的城市,需要公民全力出击,需要政府提高效率,需要更多的监督与落实,我们再也等不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