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受激辐射概念后,足足经过了40年,直到1958年12月15日,美国两位微波领域的科学家汤斯(Charles
Hard Townes,1915.07.28-)和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
1921.05.05-1999.04.28)才打破了沉寂的局面,发表了著名论文《红外与光学激射器》。该论文指出受激辐射为主的发光可能性,其必要条
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他们的论文使在光学领域工作的科学家都兴奋起来,纷纷提出各种实现粒子数反转的实验方案,从此开辟了崭新的激光研究领域。
同年,前苏联科学家巴索夫(Nikolay
Basov,1922.12.14-2001.07.01)和普罗霍罗夫(Alexander
Prokhorov1916.07.11-2002.01.08)发表了《实现三能级粒子数反转和半导体激光器建议》论文。1959年9月,汤斯又提出制
造红宝石激光器的建议,1960年5月15日,加州休斯实验室的梅曼(Theodore
Maiman,1927.07.11-2007.05.05)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获得了波长为694.3纳米的激光。梅曼的研究早在1957
年就已经开始,他利用红宝石作发光材料,用发光密度很高的脉冲氙灯作激发光源,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历史上第一束激光。
中国第一台红
宝石激光器于1961年8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这台激光器在结构上比梅曼设计的激光器有了新的改进。当时,我国工业和科研水平都比
美国低,研制条件十分困难。这之后,我国的激光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87年6月,1012瓦的大功率脉冲激光系统“神光装
置”,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