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公路建设系列报道 建设富民路 路通百业兴

 田王老羊 2013-12-15
  东兰至凤山三级公路。                   广西公路管理局提供

  30年前,广西许多地方山高路陡,出入不便,大山隔断了人们和外界的联系,也阻隔着人们致富的梦想。

  30年后,广西各地的变化让人惊讶,公路四通八达,直通山里,山里的人们走出来了,物产运出来了,山外的人走进来了,开放的观念也带进来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而没有路,这样的优势无从发挥,广西人民深切地感受到:家园建设首先在于建路,路通则百业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广西公路交通部门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广西交通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交通基础建设力度显著增大,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07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了95%的县通二级公路,基本实现所有少数民族乡和91%的乡镇通油路,81.51%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79.74%的行政村通班车。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地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们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路通了,农家收入年年增    

  自2000年实施广西边境地区建设大会战以来,那坡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127个行政村中101个行政村通了等级公路。

  “没通路前,我们这里是穷山区,山和水挡住了我们的发财路。现在路通了,我们的收入年年增。”那坡县城乡镇龙华村吞力屯的村民杨桂金说。今年46岁的杨桂金的生活随着道路的贯通有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要从2002年吞力屯通油路开始说起。“2002年油路通到了屯里,出入十分方便,我们利用自有的民族特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把吞力屯开发成了旅游景点。”百色市旅游局局长黄明星介绍说,“我们在屯里发展农家乐,让游客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杨桂金就是从事农家乐的一个农户。热情好客的杨桂金把记者请到家中做客,摘下墙上的相框指着照片骄傲地说,“我家来过好多客人,外国人也不少,还有泰国公主呢!”

  据黄明星介绍,自从2002年屯里通路后,村民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办旅游,开农家乐,卖旅游商品,每家农户的收入都比从前翻了几番。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观念和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黄明星补充说。“是啊,我们原来是不会讲普通话的,自从路通了,屯子开放了,别说普通话,英语我都能说上几句了。”杨桂金边说边用英语给记者介绍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   “和外面接触多了,加上收入增加,我们的观念也改变了,孩子们现在都上学,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杨桂金对未来很有信心。

  吞力屯只是广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广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处于大石山区,交通非常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困难问题,近年来,自治区交通厅先后组织实施多项大规模农村交通建设,新建改建通乡沥青路5538公里、通村级公路3127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89个、便民码头408个。到目前为止,广西所有61个少数民族乡已经全部贯通沥青路。今年内,沥青路将基本覆盖广西所有乡镇。

  农村公路的建设确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过上了舒适的生活。百色市凌云县下甲乡弄福村村民韦德贤带着记者参观了他近两年刚刚盖好的新瓦房,“我们村子大多是壮族人,还有少部分瑶族人,依照我们的生活习惯,原来都住茅草房,下面养猪上面晒谷,六面通风破旧不堪。如今茅草房换成大瓦房,才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舒适。”

  “这多亏了通路,路不通水泥等建材就很难运到村子里,山路九转十八弯,建材运输成本很高,路通前每袋水泥是80元—100元,现在路修通了水泥价格降到了40元每袋。”

  “我们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也都能运出去了,再不用担心卖不掉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修建自己的大瓦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韦德贤乐呵呵地说着。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的支柱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如“东巴凤”三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全面完成,对三县地方经济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据统计,2005年拉动经济增长约2%,对财政贡献率约为10%。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缩短了与外部的距离,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及城市的联系。农村地区开始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路通了,甘蔗有了更好的收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建设,2005年以来连续4年把修建农村公路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2008年提出的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就有3项涉及农村公路建设。各地市也都纷纷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全力建设好农村公路。为了将农村公路建设好、养护好、管理好,各市区县都采取了一些妙招。

  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栏珊村记者看到了被当地人称为“甘蔗路”的农村公路。

  “我们称它为‘甘蔗路’是因为这些路都是老百姓种甘蔗挣的钱修建的。”崇左市交通局局长陈铭全向记者解释说。

  甘蔗产业是崇左市的主导产业,年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如果公路畅通,甘蔗产业将产生更大的效益。崇左市开始在甘蔗上动脑筋,他们从每吨入厂原料蔗中抽取5—7元的费用建立“蔗区建设基金”,这笔基金主要被用来进行道路建设维护、种苗培育、治旱工程及水利工程等建设,其中用于道路建设的资金占基金的20%。

  “去年全市共建设了100公里的‘甘蔗路’,大部分是农村公路,这些路修通了,农户的甘蔗就能运出去,产业发展就兴旺,能带动农村公路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崇左市的公路建设不断加快。”陈铭全局长介绍说。

  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仁樟公路在建设初期就成立仁樟公路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受益八个村的群众代表推荐产生,选出理事长、副理事长、会计、出纳。同时,沿线各村也相应成立村级理事会,负责本村筹建工作。理事会在筹措资金、管理资金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柳州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实实在在抓好每一条路的建设管理。

  正是由于采取了灵活多样又切实有效的措施,广西各地农村公路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里程迅速增加,公路网越来越发达。到2007年底,广西公路总里程达到94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79公里,一级公路70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0.55%,农村公路82078公里,公路密度为39.9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运输站场558个、89.1万平方米。全区实现了95%的县通二级公路,基本实现所有少数民族乡和91%的乡镇通油路,81.51%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79.74%的行政村通班车。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地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多项措施力促早日实现“村村通”

  广西的农村公路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地区尚未通路,那里的人们交通依然十分不便,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地方的交通问题,仍然需要加大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力争实现“村村通”。

  面对这样的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厅长黄华宽充满信心:“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将是广西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大、成效最大的五年,也将是农民兄弟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广西将投资120亿元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1250公里,建设农村客运站400个、便民候车亭600个,新增4个县通二级路、199个乡镇通油路、863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近50%的行政村通油路,所有通公路的行政村通班车。同时提出从2008年起,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区“村村通”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面对全区的公路建设形势,坚持做到:

  ————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规划一定要着眼长远发展,要从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高度,兼顾农业产业资源,统筹合理规划,避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盲目性。对纳入规划的项目前期工作,要落实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提高工作效率,限期完成。

  ————切实解决好“路、站、运”协同发展问题。要坚持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各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资金投入,做好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各级交通部门要着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协调,确保全年计划任务的完成。

  ————解决好农村公路有路必养问题。这是当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坚持“建、管、养”并重,加大公路养护管理力度,争取全区所有农村公路“有路必养”。要巩固和扩大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成果,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大治理工作力度,防止超限超载车辆损坏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公路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管好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农村公路本身等级较低,随着经济发展,车辆特别是重车使用公路的频率将会增多,近年来洪涝和雨雪天气不断增加,如果建设质量把关不严,后期养护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要逐步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标准,提高抗灾害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领导的带动作用,利用当前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群众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呼声越来越高和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的大好形势,积极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群众修路的积极性,采取“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群众集资等方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保证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网络和标识,提高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加大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相关政策、装载要求等方面的宣传,营造“绿色通道”运行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鲜活农产品运得出来,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带来的实惠,促进农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