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暗示心理学
2013-12-15 | 阅:  转:  |  分享 
  
暗示对人体的作用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已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已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什么是暗示?暗示的种类有哪些?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指自已使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已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编一本自己的心理辞典

每个人都有一本心理辞典,即在自己的内心中对生活、人格等一些重要品质的定义和认识,如自信、独立、责任、勇敢、友。而每个人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取向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糟糕?因为这些人的心理辞典中的词汇全是些消极错误的定义。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糊涂?因为他们心中的心理辞典、就是模模糊糊、含混不清的。

对于那些想全面提高自己人格和心理品质的人,给自己编一本积极向上、内容明确的心理辞典,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其过程可概括为:

选择一些自己想提高的人格、心理品质,或是人生和生活中重要的品质,如自信、乐观、责任、勇敢、友谊、热情、聪明、独立、果断、自主等,——罗列在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你的理解,分别给这些词汇下定义。

随时补充、修正、完善这些词汇的定义,这工作可通过下述三种过程完成:

(1)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

(2)看书学习;

(3)与人交流、向人请教学习。

重复上述工作,直到你对所下的定义感到满意和完善为止。

作为一个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你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本

这样的心理辞典。愿你编好这本辞典,也要用好这本辞典,它将是你获取成功与幸福的一本难得的人生指南。

什么是「催眠后暗示」

催眠师在催眠状态中暗示被催眠的人,要他在清醒之后的某个时间或看到某个讯号的时候,就要去做某一件事情。

譬如说,现在我在催眠中暗示你,等你醒来以后,一看到我用手摸鼻子,你就要去打开窗户。好,那么等你解除催眠,醒来以后,你可能在房间跟朋友聊天,但是,你一看到我在摸鼻子,你就会忍不住走到窗户旁把窗户打开!

注意喔!你已经忘记了这是我所给你的指示,你会以为这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去做的。这时,如果我问你:「喂!你为什么去打开窗户呢?」

你可能会说:「因为我觉得房间里的空气很闷,所以要打开窗户!」

所以,很有可能,许多你以为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其实,只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别人或社会或某些团体给催眠了!

以前还发生过一个案例,有一个人向精神医师抱怨,他老是觉得很紧张,总感觉到背后有一只大黑狗跟着他,好像随时会被它咬一口!他自己也知道其实后面并没有狗,可是这种一直强迫出现的念头,使他受不了。

医生帮他治疗了好久,都没有效果,后来,就用催眠,回溯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年以前,他曾经去参加一场舞台上的催眠表演,催眠师在舞台暗示他有一只又大又凶猛的黑狗正在背后追他,使得他在舞台上拼命奔跑,达到了非常好的戏剧效果。他自己在表演之后,睡了一觉,对於发生什么事情都毫无印象了!可是,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感到有一只黑狗在背后追他。

找到原因以后,医生就在催眠中暗示那一只狗走了,不再追他了,醒来以后,他才完全恢复正常。所以,有时候参加催眠的舞台秀,要小心一点,被催眠成超人跑来跑去还好,万一被催眠成一听到音乐就忍不住大跳脱衣舞,那你可要小心点儿……

绘一幅自己的“画像”

----"我太胖了,得减肥!"身高1米56,体重52公斤的红叶这样看自己。

----"我长得又瘦又难看,同学们都叫我''柴火杆''"小基的心情也不好。

----"我做不到,一看到电脑,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要玩游戏。"秦明对爸妈不让他打游戏很烦恼。

这些都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描绘。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画像",那么这幅"画像"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每个人在看自己的时候,是通过两双眼睛观察的,第一双眼睛是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观察的对象,去看自己、认识自己。问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干些什么,应该干些什么",当我们自言自语或者思考问题时,无一不是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无一不是把自己分成两部分,把其中的一部分对象化,去审视、评价它。这是一幅"自画像"

第二双眼睛是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也就是在别人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幅"他画像"。我们将这两幅画像合在一起,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自己的画像。

自我的本质就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个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使人们清醒而又完整地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但可能认识别人,也可能认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如果比较客观、正确、就表明其自我意识水平比较高,从而就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一个人对自-他关系处理比较好,其社会适应性就比较强,心理的发展就比较健康完善。

我们在画像的过程中,不仅了解自己的物理特征(外貌特征)、还需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如情感、意志、能力、个性等等作出判断,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完整印象,并对自己的形象作出满意的自尊感和自信体验,或者不满意的自卑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改变和控制。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画像不是一幅静止的形象,而是随时变化和修改的动态画。

相貌与心理

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已决定了,而出生后,人的青春却要靠健康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老年人常告诫我们:"不要生气,生气会变丑。"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相貌负责。

"不难判断,一个性格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最近一位美国科学家所做的有趣实验也给人们提供启示。这位科学家发现,把人呼出的气体伸入一种液体,平静时液体无显著变化,伤心时则产生白色沉淀,而生气时液体浑浊;进一步实验就发现人生气时的分泌物甚至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他还据此计算出一个人如果生十分钟的气不亚于三公里长跑所消耗的体能。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气死的,由此可见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应该象珍惜自已青春美貌一样去培养我们的心理素质,使之泰然自若,平静如水,那种处在外界巨风恶浪而仍然水波如镜的心理乃是世间最高的境界。

直呼其名也打动人心

常打招呼是赢得好感的秘诀

如果上司在众多同事中唯独对自己打招呼,每个人都会心中暗喜不已。

如果你刚搬入新居,面对陌生的环境正一筹莫展时,忽然听到一声:"您好,我是隔壁的某某。请多多关照。有什么问题请尽管提吧",亲切之余,顿时你会觉得对方是个可信赖的人,日后很可能同他关系融洽。

打一声招呼,哪怕只是谈论天气或寒暄几句,都是把自己的心情或善意转达给对方的第一步,是为接近对方并了解其内心所作的重要铺垫。

直呼其名:打动别人的"自我参与理论"

在公司的走廊里,上司与下属擦肩而过时,简短地打声招呼显然比光点头示意显得更为亲切,而直呼其名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某某君,拜托把这件事办一下"和"给,把这个去办一下"相比,前者会更好地表达你的亲近感,并赢得对方的好感。想想自己被直呼其名时对对方产生的好感,便能领会其中奥妙了。

直呼其名的心理效应可以用"自我参与理论"来解释。因为在交谈中使用一些固有名词会使对方强烈地感觉到你和他关系十分密切。

在医院里护士常常以哄孩子的口吻对待老年患者,如:"听到了吗,老奶奶,该吃药了"。虽然这是出于好意,但比起用"老爷爷"、"老奶奶"这些泛指的称呼来,直呼其名,如:"某某先生(女士),该吃药了",是不是更好呢?这样老人会认为你是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关心他,为他担忧。而被当作众多患者中的一个或下属中的一员的感觉并不好,谁都不愿被认为只是"众人之一"。因此,直呼其名是消除对方被忽视感、提高其自我参与程度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掌握别人内心的第一步是了解对方,而了解对方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直呼其名。

"某某君是怎么想的?"

"某某,最近似乎情绪不错嘛。"

这样称呼对方的名字还会使谈话气氛变得轻松,谈话者自己的态度也会温和起来,但有实验表明,初次见面便频频直呼对方的名字会产生负作用,让人觉得"故作亲密状,大概是别有用心”。

自我暗示有着惊人的力量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普拉顿诺夫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皮层过程与过去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自我暗示的现象。例如,清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会心情舒畅,这是一种积极性的暗示。如果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好,眼皮略有浮肿,怀疑自己肾脏可能出了毛病,于是就感到了腰痛,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每个人的自我暗示性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自我暗示性很高,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士曾经观看过一位著名催眠家的表演,对他非常佩服。一天,这位女士和丈夫正在餐厅吃饭。碰巧看到那位著名的催眠师也走进餐厅,并朝女士身边的空座位走过来,这位女士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到我对面了,就要给我催眠了。”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到催眠师坐下来,女士的面部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微闭了,头也低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自我暗示性高的人,有时也可导致可怕后果。曾经发生这样一个事故,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车,当时车中的冷冻机并没有开动,可这个人却被冻死了,这是自我暗示起作用的可悲结果。

自我暗示运用得当,可以避免一些不幸后果的发生,还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独特心理治疗法,称作“内视想象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让病人想象自己的白血球正在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患者靠这种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疗法。这种自我暗示疗法被广泛应用。一些人到医院看病,听到别的病人讲,某某医生医术高,治他患的这种病特别有办法。碰巧他挂到了这位医生的号,于是就想,我真幸运,看来这个病很快就会好了。这种自我暗示和医生的治疗、服药一道发挥作用。

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应用于运动员的自我训练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运动员往往由于比赛前与比赛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如怯场、紧张等,而不能很好的临场发挥。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自我调节的自我控制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控制训练,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自我暗示训练。这种自我暗示能够达到自我调节,可以自我控制思考的内容,引起积极的情绪,消除紧张、慌乱的情绪,使运动员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自我激励助你走向成功

著有《顾客只买赢家的东西》一书的汉斯·奥尔特曼说:“你需要自律能力、老板的信任和自信心。”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你怎样自律,赢得老板信任,并消除他的顾虑,如果事事都不顺,你如何保持对自己的信心?

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奥尔特曼认为:有许多自我激励的好方法,关键是你自己的态度。

有一种看法,即自己永远也不行,那些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就把它定格化了的人有必要了解自己积极的一面,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你没有必要去上费用昂贵的激励课或者尝试一种新的疗法。奥尔特曼建议:有时,仅仅读一本好书就会帮助你保持一种积极的心境。你还可以尝试一项适度的体育和健美计划,以恢复良好的心情。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不是感到惬意,而是感到充沛的活力。”“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斯普林格如是说。





























2









献花(0)
+1
(本文系雅神藏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