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里的口才学

 yebangxing 2013-12-15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做事和说话,虽然严格说来,说话也是做事的一个表现。我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很欠缺,尤其是在说话上,有时候非但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反而使自己和别人更加疏远。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是不懂得说话的技巧也是其一。在读完《战国策》、《最佳的辩护》以及《人性的弱点》等书后,我有了一些改进。鬼谷子作为苏秦张仪的老师,他的学说是战国纵横家驰骋于豪雄之间的理论渊源。一人之辨,胜过百万雄师,三尺之舌,强于九鼎之宝。这些纵横家们虽然说服的对象为王公贵族,但是人与人之间有相似之处,口才的技巧也有相似之处。虽然《鬼谷子》被人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但是我觉得他首先是纵横家们口才学的发微之处。 自己虽已将《鬼谷子》读过一遍,也有很多收获,但是反过头来再看看,发现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我已经淡忘一些要点。我想通过再次梳理,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能够督促自己学习与总结,同时也能就教于大方,使自己能真正的理解这本书的精微之处。

《鬼谷子》可能有很多版本,对其翻译也不一而足,有的翻译觉得很乱,没有领会《鬼谷子》的涵义。个人觉得陈蒲清的《鬼谷子详解》还不错,参照某本对《鬼谷子》的疏解,觉得《鬼谷子详解》中的翻译比较贴切。 我对照这本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捭阖第一

捭阖二字,统领全书。何谓捭阖?言之计也。余尝观中国山水画,以其留白为美,然留白之美,非独美也,在其泼墨之余。若只浓墨重彩,则如美人施以浓妆,俗也。若只有留白,则为白纸一张,意境皆无。 故有泼墨之山,有留白之水,则六韵俱成,遐想无穷。 说话亦当如此, 捭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者,闭也,默也,阴也。 捭者,拨动也,拨动,令有言,示其同也,阖者,闭藏也,闭藏,令自言,示其异也。 如能捭阖得当,则能料其情,知其异,乃为我所说服。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余以为,博弈之法,以信息与处理信息为重。 凡事,知为首。

圣人为众人之先,在其知一万之法。 一者,门户也,理也,规律也。知存亡之道,故能图远,知万类始终,故能脱俗,知人心之理,故能说服。 万者,变化也,奇也,无穷也。 以正合,以奇胜。 能知变化之朕,则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或阳或阴,或柔或刚,或弛或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故鬼谷子之圣人,不同于凡俗之拘泥一法,而不知变通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得其道,而应万物,圣人也。

故先为知。 人有通处,亦有异处。 人间百态,贤愚不肖勇怯仁义,各有不同,则应对之法,亦当有异。然千山可观,人心难求。 是以有捭阖之法,以求其真意。 开为引导,以示我之意,而得彼之应。 人之交往,以信为首,若行说服,莫若为友。 我之开捭,为示我之诚,开彼之心扉。 闭为诱发,人之性,在自重之心,我开而多言,莫若默而使彼言,彼言,则我能观其情,知其好,明其弱,则可定我之策。 而彼能尽其言,则情投意合,何事可不成? 开为启也,闭为得也。

捭,贵周,阖,贵密。 余观苏秦张仪,皆习鬼谷子,然法不同。 苏秦,以捭为重,明其优势,激其雄心,其捭也,分情剖势,尽其利,莫不周。气势莫不动人,诸侯莫不豪情激发。 张仪,以阖为美,扬秦之优势,贬彼之劣势,如泰山压顶,如黑云压城,如刀临鼻翼,如剑达发梢。 则诸侯莫不动容,莫不臣服。 威逼之法,可谓尽矣。 非周密则不能尽其势,理固亦然。 

人之性,趋利而避害。故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言善者,易扣人之心扉也。 春风能化雨,美言达人心。 此为第一步。 动之,敌必从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非兵法之谓,实人之本性。 言人利,人必趋之。 而终以言恶,乃如雷霆响于斗室,莫不聩耳。 然利害由我言之,自可由我发之。 苏秦于东西周冲突中小试牛刀,在其能巧辨利害,因人而言。 东周欲种稻,而惧西周不予水。苏秦说西周曰:若不予水,则东周种麦,种麦则彼不能为我所控。莫若予水,彼种稻,则必制于我。 微乎微乎,不可言也。

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此固因人而异也。 然卑小之意,非为卑鄙下流之意,乃以彼之思维,从微观言之。 夷人卡耐基言:Stimulate him with a more noble motives(激其高尚动机),纵阴者、卑小者,亦有自重之心,岂可贬低他人而邀其势? 张仪之威逼,一时之法,故无不用其极,然欲与人长交,又岂可非其人而低之? 纵良言逆耳,然不求其法,必留心伤。刀伤易合,心伤难愈。 阳言阴言,依其人而定,而重人之法,则一而贯也。

回复

反应第二

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说服首在聆听,反应篇为听之篇。听以知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知之法在听,然听非洗耳为之,更要用心,知其言之本意。人之言,乃如一本真经,而能得而练之,还需我知其法。知其法,需观往而知来,知古以知今,知己以知彼。 天之道,一以贯之,人之性,百世不移。 反应之道,首在反古应今,反己应彼。

人言,我听。首在人言,人言,动也,我听,静也。 致人而不致于人者,在人动我静,在因其言,听其辞。然捭阖之道,首在开而拨之,为钓人语也。 钓语,诱导之语也。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钓语宜用象比。 象者,比喻,观纵横大家,总以比喻说理。美利坚著名讼师盖瑞.史宾塞言:以故事形式呈现论辩。象之要在求其形象。言于人异于表于文字。夫人,理性与感性之统一体。当面说服,感性尤为重要。大不列颠人亚当斯密言:人皆有同情之心。同情,乃设身处地,同其情之意,故我形象言之,彼为我所诱,则如身处其地,必有所发。 陈轸为秦王所忌,其言之以楚国有一妻一妾者。有士常诱其妻,其妻坚拒,诱其妾,其妾无不从。后楚人死,有人谓士曰:汝可得其妾。 士曰:余宁娶其妻,不娶其妾。 楚人在,其妻忠,我娶之,能忠于我也,而妾则不然。 此一故事,足表陈轸之忠也。 余以为,人常为蠢事,非其不智也,乃其不知也。 故我只需用故事加以点拨,其人自明。 此象之为美也,纵不成,亦不会造成直接冲突。

比者,比其辞也,以先例言之。先例之妙,在于能以古人之德激今人之奋,以古人之恶,激今人之不耻。 纵横家以三代五王之美德,激诸侯之不怠,以夏桀商纣之不恭,儆诸侯之不尤。此例甚多,皆可观,亦可喜。

听之道,要反复而求之。人言有隐,我不能一而得之,故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则知彼之真意。 善反听,则牧之审,得情实。 得彼之真情,方能同声相呼,此听之道也。 纵横捭阖,非谓我言而彼不得言,必听彼之言,得彼之情。

然说者在人,听者在我。能得多少实情,还要在我之分析。故知人必先知己。知己则能反而求之,得彼之意,同彼之情。

听非为对方所控,其控制权仍在我,不可失也。 阴阳,圆方之道,在情势也。若未能知彼,则圆以诱之,而已知彼,则我须动也,方以待之。 方者,为我之道也。己先有定,而后知我之目的所在。

方圆之道,理之至也,不可不察。

回复

sf

回复

三尺之舌,胜于百万雄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说话的作用在于使自己的信息传达于外,从而影响别人。人人皆能传达信息,然而影响别人的效果却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说话是人的本能,而口才则是一门艺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合纵连横,在中国的版图上任意挥洒自己的想象力,诸侯国成为了他们博弈的棋子。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的智慧,而口才则是他们智慧的表现。他们游说诸侯伟大实践的理论来源则是鬼谷子的捭阖之术。

《捭阖》作为《鬼谷子》一书的第一篇,提纲挈领,点破说服艺术的关键所在。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破题说:捭者,拨动也,拨动,令有言,示其同也,阖者,闭藏也,闭藏,令自言,示其异也。也就是说,捭,是调动对方,使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阖,是沉默不言,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捭阖是动静的结合,是人我之间的互动。捭阖的要旨在于使对方说出真情,然后自己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博弈的过程,都有两个最重要的要素:获得信息以及处理信息,首要在于获得信息。游说的过程也是如此,首先要了解对方,并对世间道理有一个基本认知。圣人之所以能为众生的先知,在于他知晓自然的规律,洞察人的心理。圣人在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弛或张,千变万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掌握了道,就掌握了万物之法。

人性有相通的地方,然而人心如其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品质,正所谓: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因人制宜之前,首先要知道对方是属于哪种类型。这就需要用捭阖之法:或者向他表达自己的想法,试探他的观点,或者对他的话进行反驳,责难,观察他的反应。在他没有表达时,要用捭的方法循循善诱,让他说出来;在他言说时,要静静地聆听,抓住他话里面隐含的意思。无论是调动对方,还是聆听对方,都要周密,也就是想到各种情况,全面把握对方言中之意。

在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后,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又是“变”的一方面。以正合,以奇胜。奇即是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是张是驰,是捭是阖,都要因人因时因事。战国时苏秦说诸侯,多对其称赞,分析其优势,激其斗志,着重运用“捭”的方法,比如他游说韩国,他对韩王指出:韩国北面有巩地、洛邑、成皋这样坚固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常阪这样险要的关塞,东面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纵横千里,土兵几十万。普天之下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的产物,溪子和少府、时力和距来这些良弓都能射到六百步以外。韩国士兵英勇善战,能够连续发射多次弓箭,远处的可射中胸膛,近处可射穿心脏。韩国士兵使用的剑和戟都出自冥山、棠溪、墨阳、合伯等地。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等宝剑,在陆地上都能砍杀牛马,在水里截击天鹅和大雁,面对敌人可击溃强敌。至于说铠甲、头盔、臂衣、扳指、系盾的丝带等,韩国更是无不具备。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弩弓,佩戴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上百人,不在话下。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拱手臣服,使整个国家蒙受耻辱以致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了。韩王听了之后,“忿然作色,攘臂按剑”,长叹一声说:我就是死了,也不会与秦国合作,我把社稷交给你,你来做决定。可见,苏秦激起了韩王的斗志,使合纵的战车上又多了一个国家。

而张仪说诸侯,则是挫其锐气,极言秦之强大与诸侯之弱,将恶言终其谋的“阖”法运用到极致,并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同样是对韩王,张仪则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的话,也不过三十万。如果除去守卫边境哨所的人,现有的土兵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奔腾跳跃,高擎战戟,甚至不带铠甲冲人敌阵的战士不可胜数。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战马探起前蹄蹬起后腿,两蹄之间一跃可达三寻,这样的战马不在少数。崤山以东的诸侯军队,披盔戴甲来会战,秦军却可以不穿铠甲赤身露体地冲锋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凯旋而归。由此可见,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土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驯服的弱国,无异于把千钧重量压在鸟蛋上,肯定无一幸免。他的话极富感染力,同样一个韩国,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让韩王有一种泰山压顶,黑云压城,刀临鼻翼,剑达发梢的感觉。苏秦,张仪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能说孰优孰劣,他们要实现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同。当时战国七雄,秦国独大,在气势上压倒东方六国。六国视秦国为虎狼之国。苏秦要合纵,就要首先重新树立六国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所以他用捭的阳之法,而张仪则为秦国连横,让诸侯国臣服于秦国,就要打击诸侯国的信心,利用并加剧他们对秦国的畏惧感,让他们不敢参加合纵,所以他用阖的阴之法。

人的本性,趋利而避害。说服的本质在于使自己的观点进入人心,得到别人的认同。然而虽然人心在物理上是一个软体,但是在精神上却是顽固的。美国著名律师盖瑞?史宾塞在他的《最佳辩护》中说:沟通障碍背后隐藏的正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和敌人-恐惧。恐惧会促使对方关闭门户,于是你一言未发却败相已露。所以要进入人心,就要打破对方的恐惧,就要站在别人立场上来分析利弊,并将决定权交给对方。虽然将决定权交给了对方,但是控制权还在说服者手中,因为利弊的陈说是由他来进行,他可以对利弊进行选择,然后影响对方的决策。苏秦在还没有游说诸侯之前,在他的家乡洛阳小试牛刀。当时东周想种水稻,在河流上游的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秦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秦还因此得到了两国赏金。可见苏秦能根据对方的心理,说出相应的的利弊观,这样就能达到说服对方并且对苏秦自身有利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