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方法
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地理选择题有11个,总分44分。分析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命题规律、了解各类选择题的题型特征、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有重要帮助。
一、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地理选择题的命题具有以下规律或特点:一是试题全部为单选题,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多为单题结构,即使是“一拖二”或“一拖三”的题组,小题之间的关联性也很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大多为短句;二是考查内容以主干知识的抽查为主,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人文地理的五大理论即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地理学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三是考核目标以能力考查为主,选项的干扰度较大,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四是试题情境新颖,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材料”都来自教材以外,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境常作为试题的素材,而且其呈现形式都比较巧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二、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常考类型 1.计算类:主要涉及比例尺、距离、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度、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昼夜长短、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的计算。解答地理计算类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原理。 2.图像类:地理图像类型众多,主要有经纬网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示意图和景观图等。判读地理图像时要先看图名、图例,再根据试题要求和设问分析图像。不同类别的地理图像有不同的判读要求。例如判读等值线图时,先要了解等值线的基本特征,然后读出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对于坐标图,一定要注意各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及数量关系,从定量表达中准确判读定性特征。 3.因果类:这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类型之一是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类型之二是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清楚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4.组合类:这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解答这类选择题的有效方法是排除法,即找到一个或几个错误选项,只要含有这样选项的就一定是错误的,最终剩下的为答案。
三、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也就是所谓的“题眼”。要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可能”等。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明示条件,即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二是暗示条件,即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三是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即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四是多重条件,即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多余条件(干扰条件),即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起干扰作用,以增加实体的迷惑性。 2.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并进行转化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二是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三是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四是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五是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六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4.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判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5.看清编码、准确选择。答题时把每题的答案写在题号前,在填涂答案时,按照答题卡的编组五个小题一涂,这样就可避免错位、漏涂、错涂等现象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