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白沙” (转载)

 翠屏山人阅览室 2013-12-16

    慈溪有白沙镇,位于浒山以东。5000年前,这里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随着海侵终止,以后海水逐渐后退北移,南部山麓裸露成陆地。距今约2500年,由于喇叭形杭州湾潮水动力的作用,长江、钱塘江、曹娥江和甬江的入海泥沙回流涌入湾口,退潮时在南岸流速相对较缓处沉积,形成浅滩。

   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率民俢筑大古塘(原名莲花塘),以捍潮汐。自云柯(余姚历山)至上林(桥头),长二万八千尺。兴筑时,在白沙镇西街沙井头小村两侧发现有白沙层,故称此地为“白沙路”(这是三北平原由泥沙淤积成陆的一个标志点)。附近贫苦乡民纷纷迁来,沿塘而居,织网捕鱼,垒灶煮盐。后海涂外延,土质含盐量渐少,遂开荒植棉。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建造三山所时,已是村落俨然,具市肆雏形。清雍正三年(1725),白沙路街集市正式兴起,远近客商纷至沓来。“淸和天气好风华,小帽轻衫过白沙。矮屋参差星货铺,古堤橫曲竹村家。香飘帘影迎仙客,忙理秧针踏水车。逸老幸无身外事,优游缓送夕阳斜。”清胡芳城的《步行白沙路》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白沙乡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清末,白沙属余姚县梅川乡。民国初,置白沙乡。1954年10月,划归慈溪县管辖。1985年1月,白沙撤乡建镇。1992年5月,经过撤区扩镇并乡,并入浒山镇(2001年10月撤镇设街道)。2008年7月,中心城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原浒山街道分为三个新街道:浒山、白沙路、古塘街道。由此,恢复了“白沙路”之古地名。

   八十年代初,白沙的轻纺针织业蓬勃兴起,一时流传着“白沙衣裳销全国,全国钞票流河角”的顺口溜,成为远近闻名的“针织之乡”。而现在,白沙路街道则是市人民政府的驻地,成为慈溪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慈溪东部的掌起镇,古时也有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如今则少有人知。

   光绪《慈溪县志》载:“白沙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峰峦深秀,沙色皆白,下有村曰‘白沙村’”。白沙村即今洪魏村(洪魏村由洪、魏二姓繁衍成村,洪家旧称白沙洪),白沙山在洪魏村南,以其山石多含石英矿,晶莹如玉,故此“沙色皆白”,山、村因此得名。六十年代初,五洞闸人民公社曾在此开采石英,运往宁波作为制造玻璃的原料。三年后因石英矿床逐渐稀少而停止。清柴梦楫(掌起柴家人)有《逰史祥寺记略》:“距予家不十里而有山,曰‘白沙’,入山数里而有寺,曰‘史祥’……”,史祥寺俗称水洋寺,建于宋崇宁年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寺院曾作为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驻地。

   白沙村又是抗倭勇士杜槐牺牲处。

   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深受其害。慈溪现境,虽建有-卫二所,但因当时政治腐败,海防废弛,驻军力量薄弱,难以抵挡倭寇侵扰。于是,各地政府纷纷组织民众,奋起保卫家乡。慈溪县令任命在慈北颇有威望的鸣鹤场的杜文明为部长,组织乡勇民兵团,抗击倭寇。其子杜槐见父亲年事已高,便挺身而出,代父挑起了守卫乡邦的担子。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海道副使刘起惠看到杜槐指挥有方,是可用将才,便征召他去镇守定海(今镇海)。杜槐于是带了五六个民兵,从鸣鹤场往东走沿山大道。刚翻过竹山岭,却在白沙村(今洪魏)遇上一队倭寇,杜槐奋勇上前,-场激战,从中午直杀到傍晚,“一战十三合,斩三十余人,馘一酋”,杀得刀刃都开缺。但自己也筯疲力尽,身负重伤,结果从马上摔下壮烈牺牲。

   清叶元堦(鸣鹤人)有《白沙经杜光禄战歿处》诗:“满目尽荒野,当时经甲兵。大旗连海动,此地少人行。夜月沙犹白,春风草不生。时平思将略,空复涕沾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