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66-70)

 闲之寻味 2013-12-16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裡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曾參殺人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裡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幹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裡,心裡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瞭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替景公占夢

 

  齊景公得了腎炎病,已經十幾天臥床不起了。這天晚上,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竟嚇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來拜見齊景公。齊景公不無擔憂地問晏子:「我在昨夜夢見與兩個太陽搏鬥,我卻被打敗了,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議齊景公召一個占夢人進宮,先聽聽他是如何圓這個夢,然後再作道理。齊景公於是委託晏子去辦這件事。

  晏子出宮以後,立即派人用車將一個占夢人請來,占夢人問:「您召我來有什麼事呢?」晏子遂將齊景公做夢的情景及其擔憂告訴了占夢人,並請他進宮為之圓夢。占夢人對晏子說:「那我就反其意對大王進行解釋,您看可以嗎?」晏子連忙搖頭說:「那倒不必。因為大王所患的腎病屬陰,而夢中的雙日屬陽。一陰不可能戰勝二陽,所以這個夢正好說明大王的腎病就要痊癒了。你進宮後,只要照這樣直說就行了。」

  占夢人進宮以後,齊景公問道:「我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卻不能取勝,這是不是預兆我要死了呢?」占夢人按照晏子的指點回答說:「您所患的腎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齊景公聽後,不覺大喜。由於放下了思想包袱,加之合理用藥和改善飲食,不出數日,果然病就好了。為此,他決定重賞占夢人。可是占夢人卻對齊景公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教我這樣說的。」齊景公又決定重賞晏子,而晏子則說:「我的話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來說,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占夢人的功勞,而不能記在我的名下。」

  最後,齊景公同時重賞了晏子和占夢人,並且讚歎道:「晏子不與人爭功,占夢人也不隱瞞別人的智慧,這都是君子所應具備的可貴品質啊。」

  在名和利面前,晏子與占夢人都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既不奪人之功,也不掠人之美,真誠謙讓,這種君子之風值得後人傚法與發揚。

  

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狙(ju)公,十分喜愛獼猴。為了觀賞這種似人非人、富有靈性的動物,他專門餵養了一群獼猴。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慾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哪有財力物力滿足一群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發覺家裡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於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牠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牠們會像一群頑皮的孩子,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牠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牠們。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li)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飢是個好辦法。於是狙公對獼猴說:「今後你們每天飯後,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著狙公叫喊發怒。牠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說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著眼睛,撓著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獼猴,恰似那些沒有頭腦、只會盲目計較的人的一面鏡子。不過,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複雜的客觀世界面前,看問題必須摒除實同形異的假象的誘惑。此外,在人際關係中,一定要講原則、重信義,不做那種朝親「三」,暮近「四」的見異思遷之人。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7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棘刺刻猴

  燕王有收藏各種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時他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東西,甚至不惜揮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聲不脛而走。

  有一天,一個衛國人到燕都求見燕王。他見到燕王后說:「我聽說君王喜愛珍玩,所以特來為您在棘刺的頂尖上刻獼猴。」燕王一聽非常高興。雖然王宮內有金盤銀盞、牙雕玉器、鑽石珠寶、古玩真跡,可是從來還沒有聽說過棘刺上可以刻獼猴。因此,燕王當即賜給那衛人享用30方里的俸祿。隨後,燕王對那衛人說:「我想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衛人說:「棘刺上的獼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誠心的人才能看得見。如果君王在半年內不入後宮、不飲酒食肉,並且趕上一個雨過日出的天氣,搶在陰晴轉換的那一瞬間去看刻有獼猴的棘刺,屆時您將如願以償。」

  不能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獼猴,燕王只好拿俸祿先養著那個衛人,等待有了機會再說。

  鄭國台下地方有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以後,覺得其中有詐,於是去給燕王出了一個主意。這匠人對燕王說:「在竹、木上雕刻東西,需要有鋒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體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鋒刃。我是一個打制刀斧的匠人,據我所知,棘刺的頂尖與一個技藝精湛的匠人專心製作的刻刀鋒刃相比,其銳利程序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棘刺的頂尖連刻刀的鋒刃都容不下,那怎樣進行雕刻呢?如果那衛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絕妙的刻刀。君王用不著等上半年,只要現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這把刀能否刻出比針尖還小的獼猴。」燕王一聽,拍手說道:「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衛人召來問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麼工具?」衛人說:「用的是刻刀。」燕王說:「我一時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衛人說:「請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處取來便是。」燕王和在場的人等了約一個時辰,還不見那衛人回來。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來後說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這兩件事中的虛偽,在實際驗證之前即被一個鐵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從而顯示了勞動者的智慧;也嘲諷了封建統治者的無知無能。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正確的推理方法跟實踐活動一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法寶。

  

植樹與當官

  有個叫作郭橐(tuo)駝的人,是專門幫人家種樹的。他植樹的本領特別高強,經由他手栽種的樹,全都成活了下來,還長得枝繁葉茂,結的果實也又多又早,他的同行們無論想什麼辦法總是比不過他。

  於是大家就懇求郭橐駝介紹一下他植樹的經驗:「請您侃侃您的植樹經,教教我們吧!」

  郭橐駝想了想,就回答大夥兒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訣竅,我只是隨樹木自己的生長規律讓它發展而已。一般說來呢,移植樹木的時候,要注意四個方面:樹根要舒展開來;培土要盡量均勻;原上不能去掉,要保存下來;築土則要緊密。照這樣做了以後,就不用再老記掛著它、經常去動它,只管離開就可以了。總而言之,栽培樹木時要像照顧嬰兒一般精心,栽好以後要置之不理。只有這樣,樹木的生長規律才不會受到破壞,它的本來習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別的種樹人,則有兩種錯誤的做法。一種是栽種時不夠精心,使樹根得不到充分的伸展,原土全被丟棄,換成了生土,培土也不勻,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樹自然長不好。還有一種正相反,對樹愛護得太過分了。種下樹以後,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一下,剛走開又不放心地回頭去料理一番,甚至用指甲把樹皮掐破來看樹是活的還是死的,還用手去搖動樹根看土是鬆了還是緊了。這樣弄得樹一天比一天虛弱。原本是懷著愛它的心思,其實卻是害了它啊,這和對它照顧不周也沒多大區別,樹也還是長不好。」

  請教郭橐駝的人又問他說:「依您的看法,種樹的道理和當官治民有相通的地方嗎?」

  郭橐駝說:「我只懂得怎麼種樹,可不會當官治民。不過我住在鄉間,看到老爺們總是喜歡對老百姓發號施令,似乎是很愛惜人民,動不動就派人督促百姓們耕種啦、收割啦、抽絲啦、織布啦,還有養雞養豬什麼的。今天打鼓叫人家集合,明天敲梆子叫人家聚攏,百姓們窮於應付,疲於招待,連吃飯的時間都快沒有了,還怎麼有精力去搞好生產呢?這樣看起來,當官治民也確實和栽種樹木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啊!」

  植樹經和當官治民的原則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僅要從外部盡量維護事物,更重要的,還是不能違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啊!

  

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幾個學生到呂梁遊覽觀賞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見那呂梁的瀑布飛流而下,從三千仞高處直瀉下來,濺起的水珠泡沫直達40餘裡以外。瀑布下來沖成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這裡,就連黿(yuan)魚、鼉(tuo)鱉這一類水族動物都不敢遊玩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個漢子跳入水中暢遊。孔子大吃一驚,以為這個漢子有什麼傷心事欲尋短見,於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學生順著水流趕去救那個人。

  不料,那漢子在游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來,披著頭髮唱著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著。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游水有什麼秘訣嗎?」

  那漢子爽快地一笑說:「沒有,我沒有什麼游水的秘訣,我只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著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問道:「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那漢子回答說:「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著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聰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於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規律並掌握規律,因此做什麼事都會得心應手,並且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渴望自由

  戴晉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平日裡與朋友們一起或作詩寫字,或品評國事,總表現出不凡的思想與見地,很受朋友們尊重。

  魏王聽說了戴晉生的非凡才幹,很渴望見到戴晉生,於是吩咐下屬將戴晉生請來。戴晉生來到魏王宮中,魏王一看,此人雖衣著寒酸卻相貌不凡,在魏王面前站著,神態自若,毫無謙卑之態。魏王笑著請戴晉生坐,和他親切交談。談話間,魏王覺得戴晉生果然滿腹經綸,是經國濟世之才,於是產生了要留戴晉生在宮中做官的想法。

  魏王說:「請先生留在宮中,我封你為上大夫,怎麼樣?」

  戴晉生一聽,笑了笑說:「實在對不起,我對做官不感興趣。」

  魏王說:「你出來做官,身為上大夫,出入有氣派,家人生活富裕,不比你現在的境況好得多嗎?」

  戴晉生依然笑笑,擺擺手,起身告辭了魏王。

  回家後,朋友們知道了這件事,很不理解:戴晉生為什麼放著這好的事不幹。他的妻子也埋怨他不該拒絕魏王。面對朋友們和家人的勸說,戴晉生還是一笑了之。

  過了幾天,戴晉生去見魏王,依然穿著那身破舊的衣服。

  魏王見他那副模樣,對他說:「前幾天,我那樣誠懇地請你留下,賜你上大夫的優裕地位和俸祿你都不肯留下來,今天怎麼又來拜訪我呢?」

  戴晉生笑了笑,不無遺憾地說:「看起來,真是不值得和您往來呀,原本我還打算把您作為朋友交往的,可是您對我太不瞭解。您見過那沼澤荒地中的野雞嗎?牠沒有人用現成的食物餵養,全靠自己辛勤覓食,總要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勞動才能吃飽肚子。可是,牠的羽毛卻長得十分豐滿,光澤閃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輝映;牠奮翅飛翔,引吭長鳴,那叫聲瀰漫在整個荒野和山陵。您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野雞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牠不停地活動,無拘無束地來往在廣闊的天地之中。現在如果把牠捉回家,餵養在糧倉裡,使牠不費力氣就能吃得飽飽的。牠必然會失去原來的朝氣與活力,羽毛會失去原有的光潤,精神衰退,垂頭喪氣,叫聲也不雄壯了。您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是不是餵給牠的食物不好呢?當然不是。只是因為牠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錮了牠的志趣,牠怎麼會有生氣呢!」

  魏王聽了,若有所思地望著戴晉生。

  其實,自由是比任何物質的享受還要珍貴得多的。野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人了。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8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焚香邀寵

  很久很久以前,玉池國有一對夫婦很不般配。丈夫五短身材,塌鼻樑,朝天鼻孔,嘴巴大得嚇人,眼睛卻小得看不見,真是奇醜無比。而妻子卻正相反,柳葉眉、杏仁眼,瑤鼻櫻口,身段苗條,可謂是天生麗質、婀娜多姿。但她也有一樣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鼻道不通,失去了嗅覺,聞不到氣味,就連香與臭都辨別不出來。

  妻子嫌丈夫實在生得太醜,滿腹哀怨,自歎倒霉,一點都不願意見到丈夫,更別提和他一起相親相愛過日子了。所以她雖說過了門,卻沒和丈夫呆上幾天,就跑回娘家去,常年呆在那裡,怎麼也不願回去和丈夫相聚。丈夫自然是對這位美貌的妻子喜歡得不得了,見妻子不願意和自己在一起,苦惱極了,只恨自己天生一副醜模樣。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討得妻子的歡心,好把她從娘家接回來,再不跑回去呢?丈夫天天思前想後,簡直絞盡了腦汁。

  一次,丈夫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人很多,川流不息,叫賣聲、討價還價聲響成一片。忽然,一種氣味穿透嘈雜直透丈夫的鼻孔。「啊,真香啊!」他不由得用力吸了幾口氣。循香味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個西域來的商人正在出售一種名貴的西域熏香,價格高昂得嚇人。

  丈夫心裡盤算著:「價錢是貴了些,不過也還算是物有所值。買上一些回去,把妻子接回來讓她聞聞,她肯定會高興的,就不會再走了。只要能討得妻子的歡心,花多少錢都行啊!」丈夫這麼美滋滋地想著,好像就看見嬌妻站在眼前微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熏香。

  丈夫一回到家裡,就忙不迭地取出熏香點上。不久,屋裡果然瀰漫了一股芬芳的異香,讓人聞了頓覺神清氣爽、精神抖擻。丈夫想這一下可算好了,高高興興地收拾東西上岳父家接妻子去了。

  可憐的丈夫只怕這次又要失敗,他忘了妻子的鼻子根本嗅不到香味,是沒有辦法感受到他的心意的。所以我們做事需要對問題的本質認真分析,抓住關鍵所在,才好一擊中的。

  

焚廬滅鼠

  越西地方有個男子,獨自一個人過活。他用蘆葦和茅草蓋起了小屋住在裡面,又開墾了一小塊荒地,用自己的雙手種了些莊稼,打下糧食來養活自己。時間久了以後,豆子、稻穀、鹽和奶酪等東西都可以自給自足了,不用依賴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閒的時候就出去走走,過得倒也逍遙自在。

  可是有一件事卻讓他發愁,那就是老鼠成災。也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一幫老鼠,日子不長便成倍成倍地增長。白天,牠們成群結隊地在屋裡跑來跑去,在房梁間上竄下跳地吱吱亂叫,打壞了不少東西。到了夜裡,老鼠鬧騰得更歡了,牠們鑽進食櫥、跳上桌子、跑進箱子裡,見東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東西不算,還把吃不完的拖回洞裡去慢慢享用。這「卡嚓卡嚓」地一鬧常常就是一整夜,吵得這個男子覺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沒有精神。他想了好多辦法來治鼠,用藥啦,下夾子啦,都試遍了,可就是沒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法子。這位男子對老鼠越來越煩,火氣越來越大,苦惱極了。

  有一天,這個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蹌蹌地回家來,打算好好睡上一覺。可是他的頭剛剛挨上枕頭,就聽見老鼠「吱吱」的叫聲。他實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計較,就用被子包上頭,翻個身繼續睡。可老鼠卻不肯輕易罷休,竟鑽進被子裡張嘴啃起來。這男子用力拍了幾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趕跑再睡。果然安靜了一會兒,可他忽然聞到一股叫人噁心的腥臊味,一摸枕邊,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這麼變著法子一折騰,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一股怒氣直衝頭頂。藉著酒勁,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處燒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蓋的,一點就著,火勢迅速蔓延開來。老鼠被燒得四處奔跑。火越燒越大,老鼠終於全給燒死了,可屋子也同時被燒毀了。

  第二天,這男子酒醒後,才發現什麼都沒有了。他茫茫然無家可歸,後悔也來不及了。

  焚廬滅鼠的故事提醒人們,遇事一定要冷靜分析,想個周全的法子去解決。若憑一時的衝動蠻幹,只會得不償失。

  

無辜的雁奴

  雁奴是雁群中個頭最小、性情最機敏的一種雁。每天晚上群雁夜宿的時候,總有一隻雁奴徹夜不眠,在其周圍執行警戒任務。牠只要聽到一點人聲,便立刻號叫起來,緊接著群雁的驚叫聲便會連成一片,互相催促著匆忙飛走。雁群因為有雁奴的及時報警,所以便夜間捕雁的人經常一無所獲。

  後來,鄉間的人們經過仔細觀察,逐漸掌握了群雁的夜間生活習性,並根據雁奴過於敏感的天性制訂了一個攪亂群雁生活規律的巧妙捕雁圈套。他們首先摸清了雁群在湖澤邊的棲息地,然後悄悄地在其周圍布下了大網,在網的旁邊挖掘了一些洞穴。等夜幕剛一降臨,鄉里的人們就帶著捆雁用的繩子到洞穴中躲藏起來,不聲不響地蜷縮在洞中過夜。在天亮之前,他們把洞穴外面的柴草點燃,雁奴一見到火光,立即飛過去把火撲滅。群雁被雁奴發出的響聲驚醒了,但睜開眼一看,周圍沒有別的動靜,於是又安心地去睡覺。鄉里的人一連點了三次火,三次都被雁奴撲滅。然而群雁被雁奴驚醒了三次,過後都沒有遇到危難,所以都抱怨雁奴大驚小怪,輪番用嘴去啄它、用翅膀去擊打它。出完了氣,群雁又放心大膽地睡起覺來。過了一會兒,捕雁的人又點燃了火光。雁奴害怕眾雁再打牠、啄牠,不敢鳴叫。鄉里的人們見雁群寂然無聲,迅速張開大網向群雁棲息的地方猛然撲去。網到之處,沒有一隻雁能夠倖免;整個雁群裡的雁,十隻大約有五隻被鄉里的人捉住了。

  鄉里人根據事不過三的經驗,使群雁因懷疑同伴而遭到禍患。這一故事告訴我們,在一項關係大家共同利益的事業上,應該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對一個重要的問題決策時,只有經過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無過之過

  晏子是齊國宰相,他輔佐齊王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繚的,為官三年,從沒做過什麼錯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卻把高繚給免職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覺得晏子這樣做未免不合情理,於是,他們勸阻晏子。有的說:「高繚侍奉先生三年,對先生向來都是言聽計從,並沒出過什麼差錯呀。」有的說:「按常理,高繚做滿三年,又沒有過錯,先生理當給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麼反而把他辭掉呢?這好像說不過去吧!」

  晏子對左右勸阻的人說:「我是一個有很多缺點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料,必須用規矩來定方圓,要用斧子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應像這些規、矩、斧子、刨子,幫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幫齊王治國。可是高繚和我一起做事已經整3年了,對於我的缺點、過錯,從來沒提出過任何批評意見,也沒作過任何糾正。我並非聖賢,平時工作中難免有失誤,可是高繚只是一味順從我、稱讚我,這對我更好地為齊王工作又有什麼好處呢?非但沒有,反而有害。所以我決定辭退高繚,原因就正是你們所說的『高繚無過』。」

  晏子真是一個有見地的賢相,他的用人標準是反對圓滑處世、一味討好上司。這個用人標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啟發的。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69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無價之寶

  有一天,西域來了一個經商的人將珠寶拿到集市上出售。這些珠寶琳琅滿目,全都價值不菲。特別是其中有一顆名叫「珊」(shan)的寶珠更是引人注目。它的顏色純正赤紅,就像是朱紅色的櫻桃一般,直徑有一寸,價值高達數十萬錢以上,引來了許多人圍觀,大家都嘖嘖稱奇,讚歎道:「這可真是寶貝啊!」

  恰好龍門子這天也來逛集市,見了好多人圍著什麼議論紛紛,便也帶著弟子擠進了人群。龍門子仔仔細細地瞧了瞧寶珠,開口問道:「珊可以拿來填飽肚子嗎?」商人回答說:「不行。」龍門子又問:「那它可以治病嗎?」商人又回答說:「不行。」龍門子接著問:「那能夠驅除災禍嗎?」商人還是回答:「不能。」「那能使人孝悌嗎?」回答仍是「不能」。龍門子說道:「真奇怪,這顆珠子什麼用都沒有,價錢卻超過了數十萬,這是為什麼呢?」商人告訴他:「這是因為它產在很遠很遠沒有人煙的地方,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歷經不少艱險,吃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才能得到它,它是非常稀罕的寶貝啊!」龍門子聽了,只是笑了一笑,什麼也沒說便離開了。

  龍門子的弟子鄭淵對老師的問話很不解,不禁向他請教。龍門子便教導他說:「古人曾經說過,黃金雖然是重寶,但是人生吞了它就會死,就是它的粉末掉進人的眼睛裡也會致瞎。我已經很久不去追求這些寶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貴重的寶貝,它的價值絕不只值數十萬,而且水不能淹沒它,火也燒毀不了它,風吹日曬全都絲毫無法損壞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不用它則可以使我自身舒適安然。人們對這樣的至寶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卻把尋求珠寶當作唯一要緊的事,這豈不是捨近求遠嗎?看來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龍門子所說的「至寶」,就是指人們自身的美德。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完美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值得人們去追求的無價之寶。

  

猴子現巧遭禍

  一群猴子住在江邊的一座山上。這座山飛瀑流泉,樹木繁茂,風景十分秀麗。每年春天過後,滿山遍野都長著野果。說不清是什麼年月,一群猴子來到這山上安家落戶,從此以後,一直過著不愁溫飽、悠然自得的生活。

  有一天,吳王帶著隨從乘船在江上遊玩,當他在江兩岸的奇山異峰中發現這風景秀麗的猴山時,感到異常興奮。吳王令隨從在猴山腳下的江邊泊船,帶領他們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們往日的平和與寧靜,突然被這麼多上山來的人打破了。猴們面面相覷,牠們嚇得驚慌失措四下逃走,躲進荊棘深處不敢出來。

  有一隻猴卻與眾不同,牠從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手舞足蹈,滿不在乎地在吳王面前賣弄著牠的靈巧。吳王拉開弓,用箭射牠,這隻猴子並不害怕,吳王射過去的箭都被牠敏捷地抓住了。吳王有些氣惱,便命令隨從們一起去追射這隻猴子。面對這麼多人射過去的箭,猴子難以招架,當即被亂箭射死。

  吳王回頭對他的隨從們說:「這個猴子,倚仗自己的靈巧,不顧場合地賣弄自己,以至於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你們都要引以為戒,千萬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顯示和賣弄自己的一點彫蟲小技。」

  智慧的人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點點本事就喜歡賣弄的人是愚蠢的。他們不是弄巧成拙被人笑話,就是最終落個失敗的下場。

  

猴子撈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裡玩耍,牠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牠們中的一隻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牠趴在井沿,往井裡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裡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裡有個月亮。

  一隻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裡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裡去啦!」牠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牠們看到井裡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裡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後,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牠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麼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倒掛了半天的猴們覺得很累,都有點支持不住了。有的開始埋怨說:「快些撈呀,怎麼還沒撈起來呢?」有的叫著:「媽呀,我掛不住啦!掛不住啦!」

  老猴子也漸漸腰酸腿疼,牠猛一抬頭,忽然發現月亮依然在天上,於是牠大聲說:「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呢!」

  眾猴都抬頭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於眾猴不瞭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當真,所以空忙一氣,又愚蠢又可笑。

  

猩猩好酒

  傳說,猩猩這種動物非常喜歡喝酒。那些住在山裡的人經常擺放好裝滿甜酒的酒壺,旁邊放上大小不一的酒杯。有的人還編好草鞋,並且把草鞋彎彎曲曲地編在一起,也一並放在路邊。猩猩瞧見這些東西,知道這是用來引誘牠們的。牠們居然還能知道放酒人的祖宗姓名,一條一條地列出放酒人的罪狀破口大罵。

  一隻猩猩對牠的同伴說:「我們怎麼不稍稍嘗一丁點呢?只要我們小心一點,不多喝就不會有事的。」話一說完,其他猩猩就拿起小酒杯喝上兩口,喝完了便罵罵咧咧地走開。過一會兒,牠們忍不住,又拿起大一些的酒杯來喝。三口兩口喝完之後,牠們又邊罵邊走。這樣往往返返好幾次,猩猩們實在忍受不住嘴唇上的香甜,乾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咕咚咕咚開懷痛飲,根本記不得這樣會酩酊大醉。

  漸漸地猩猩們都喝醉了,牠們打打鬧鬧,把草鞋穿在腳上。這時在隱蔽處觀察了猩猩們半天的山裡人都跑出來抓猩猩。猩猩們嚇得四散奔逃,可鞋子都編在一起,牠們你踢我,我踩你,一個也跑不掉。後來有些猩猩明明知道這是喝酒的結果,可總是忍不住,還是落得同樣的下場。

  其實,猩猩們都十分聰明,牠們知道人們是在誘惑牠們,也憎恨人們的誘惑。可牠們每一次都因為貪心,最終難免被捉。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70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畫鬼最易

  春秋時期有一個很高明的畫家,這天被請來為齊王畫像。畫像過程中,齊王問畫家:「比較起來,什麼東西最難畫呢?」

  畫家回答說:「活動的狗與馬,都是最難畫的,我也畫得不怎麼好。」

  齊王又問道:「那什麼東西最容易畫呢?」

  畫家說:「畫鬼最容易。」

  「為什麼呢?」

  「因為狗與馬這些東西人們都熟悉,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只要畫錯那怕一點點,都會被人發現而指出毛病,所以難畫,特別是動態中的狗與馬難畫,因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於鬼呢,誰也沒見過,沒有確定的形體,也沒有明確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隨便畫,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畫出來後,誰也不能證明它不像鬼,所以畫鬼是很容易的,不費什麼神。」

  畫家的高論證明:如果沒有具體的客觀標準,就會容易使人「弄虛作假」和「投機取巧」。唯心論最省力,因為它不受客觀實際檢驗,可以瞎說一氣,而唯物論則要接受客觀實際的檢驗,所以很費工夫。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麼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乾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隻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隻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隻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善解疙瘩

  魯國有一個鄉下人,送給宋元君兩個用繩子結成的疙瘩,並說希望能有解開疙瘩的人。

  於是,宋元君向全國下令說:「凡是聰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來解這兩個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來了國內的能工巧匠和許多腦瓜子靈活的人。他們紛紛進宮解這兩個疙瘩,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解開。他們只好搖搖頭,無可奈何地離去。

  有一個叫倪說的人,不但學識豐富、智慧非凡,就連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個弟子對老師說:「讓我前去一試,行嗎?」

  倪說信任地點點頭,示意他去。

  這個弟子拜見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繩疙瘩讓他解。只見他將兩個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個,雙手飛快地翻動,終於將疙瘩解開了。周圍觀看的人發出一片叫好聲,宋元君也十分欣賞他的能幹聰明。

  第二個疙瘩還擺在案上沒動靜。宋元君示意倪說的這個弟子繼續解第二個疙瘩。可是這個弟子十分肯定地說:「不是我不能解開這個疙瘩,而是這疙瘩本來就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宋元君將信將疑,於是派人找來了那個魯國人,把倪說弟子的答案說給他聽。那個魯國人聽了,十分驚訝地說:「妙呀!的確是這樣的,擺在案上的這個疙瘩是個沒解的疙瘩。這是我親手編製出來的,它沒法解開,這一點,只有我知道,而倪說的弟子沒有親眼見我編製這個疙瘩,卻能看出它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說明他的智慧是遠遠超過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腦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會碰到死結,解來解去,連一個疙瘩也解不開。這則寓言提醒我們,要像倪說的弟子那樣用分析的眼光,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事物,這樣才能繞過障礙,抓住關鍵,克服困難,順利地解開自己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疙瘩」;同時也要注意從實際出發,避免死鑽牛角尖。

  

虛言招謗

  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子弟夜裡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見了一個巖洞,就想暫且進去休息一下。可剛進洞就看見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輩呆在裡面,嚇得不敢做聲,但這位前輩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會有什麼壞心,這子弟就上前拜見。

  前輩的形態和語調與生前沒什麼差別,略問了些家務事,互相感慨一番後,這位子弟問前輩說:「您的墓地在另一個地方,可為什麼要在這裡呢?」前輩慨歎地說:「我在世時沒有什麼過失,讀書時只是循序漸進,做官時本份供職,也沒有什麼建樹。想不到在下葬幾年以後,墓前忽然樹起了一塊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職外,大都言過其實,有的甚至是憑空捏造,亂吹一氣。我一生樸實無為,自己已經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遊人讀了碑文後時常發出譏笑的聲音,周圍的群鬼也不時聚在一起觀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實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閒言碎語,於是就躲避在這裡,只有等每年祭掃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孫罷了。」這位子弟婉言勸慰前輩:「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沒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榮耀。即便是大學問家蔡邕也不免寫些虛美之詞,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笑談自己靠寫溢美碑文賺過一些酒錢。古來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於懷呢?」前輩嚴肅地說:「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別人即使可以虛言,自問卻很羞愧。何況虛言實在沒有什麼益處,光宗耀祖主要在於子孫發跡,我等又何必再用這些虛詞來招人嘲笑呢?」說完,拂袖離去。

  這個寓言故事顯然是虛構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長存。要知道,心中的豐碑一定比豎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長久。

  

蛤蟆的擔憂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遊。天漸漸黑下來了,艾子將船停泊在一個島嶼附近,在船上休息。

  夜深了,四周很安靜,沒有風,月亮照在水面上,艾子感到十分愜意,坐在船頭毫無睡意。忽然,艾子聽到有哭聲,他感到十分奇怪,這周圍空蕩蕩的,並無其他什麼人。艾子仔細聆聽,原來,聲音是從水底下傳來的,伴著哭泣聲,還有陣陣說話聲。

  艾子清楚地聽到一個聲音說:「小兄弟,你聽說了嗎?龍王昨天傳出命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一律要斬首。我是一條鯉魚,我有尾巴,也在被斬首之列,我想,龍王決不會放過我的,他一定會要殺了我呀!我該怎麼辦呢?」說完,鯉魚傷心地又嗚嗚大哭起來,邊哭還邊痛苦地搖著尾巴,好像是恨不得一下子將這煩人的尾巴甩掉才好似的。

  接著,那個被鯉魚稱做小兄弟的蛤蟆也哭起來了,哭得那麼悲傷、絕望。鯉魚奇怪地問:「小兄弟,你哭什麼呢?你是蛤蟆,又沒長尾巴,龍王又不會殺掉你,你為什麼傷心呢?」只聽蛤蟆回答說:「鯉魚大哥,你看我現在好像很幸運,我沒有尾巴,可是你有所不知,我原來可是有尾巴的呀。要是龍王追查我當蝌蚪時的情況,那我不也難逃一死嗎?」

  看來,蛤蟆的擔憂並非是多餘的,如果龍王真的是個殘酷無情、昏庸暴戾(li)的傢伙,蛤蟆恐怕也真是在劫難逃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