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十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激扬文字 2013-12-16

既有的观念有很多,不管是关于原因还是战略或是双方的武力值。

译者: gaston88 原作者:Antoine Bourguilleau

(签署停战协议,1918年11月11日在Rethondes,来自维基百科)

明年将是一次可怕战争开始的百年纪念,这次战争的严重后果在20世纪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乡间变得空旷,造成超过1000万的死亡人数并让建造亡者纪念碑的雕刻家们忙活了好多年。

然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通常只想到在初中或高中学到的一些必要的综合概念。每个法国家庭都有着心中无法忘怀的亡者和悲痛以致于有时传奇会和现实混淆了。

在这个星期《世界报》的一篇出色文章中,历史学家Nicolas Offenstadt,百年纪念筹备工作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提出了世界第一次大战的十大习见。而轮到我们,回忆起或有或无地残存在法国人集体潜意识中关于这一主题的十个小要点,或为人所不太熟知、不了解,或有点夸张或谬误,似乎也是挺有趣的事。

1、或许它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于“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的确切的定义。是不是应该在几个大陆上进行?还是应该看它的参加者是不是大部分是世界大国?对于这两点,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词是对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那么人们以前称之为“大战”或“决战”的-其他的战争或许也有资格争一争这个称号。

举例说,在1756年至1763年,普鲁士、大不列颠、葡萄牙和汉诺威为一方与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和瑞典的另一方,在欧洲大陆、在海洋、在北美洲(法国在1763年失去了加拿大)、在安的列斯群岛及印度开展了一场大战,造成了超过100万人的死亡:相当惊人的数字,在当时尤其如此。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同样也可能有资格。

2、导致战争的一连串事件并没有必然性

回想起初中和高中课本中所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就象是一连串不可避免的连锁反应:象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然后是俄罗斯与塞尔维亚结盟,向奥地利宣战,接着是德国向俄罗斯宣战,法国向德国宣战,就这样开始了。

事实上情况更复杂。当然了,那些协约与联盟都是存在的,但这些国家也不会盲目地想要投入这场无用的战争中,即使条约要求他们如此;让我们回想下,例如意大利,理论上在1914年与德国和奥地利结盟,却拒绝参战……在1915年却加入到法国一方。

同样地,塞尔维亚被拖入巴尔干战争中也没得到俄罗斯的支援。

欧洲也很希望能避免战争。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发生的费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刺杀案。奥地利没有马上采取行动。接着,7月23日,谋杀事件近一个月后,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谍。消息传来如同一声惊雷,尽管有几点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塞尔维亚内阁的小多数还是准备要接受,几乎全盘地。

在我将其翻译为法文的、历史学家John Keegan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写的著作中写道,假如塞尔维亚内阁最终决定否决奥地利的要求,是由于他们接受了俄罗斯的部分意见。由于外交沟通的迟缓使得在各个使馆中恐慌加剧。然而还是有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象是电报和电话,此时也还没有被中断。

尤其是,军事推进:每个国家都制定了复杂的调动计划而落后于对手的准备,即使是一天,也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在法国,人们依旧能想起1870年灾难性的军事调动。

在宣战声不幸地此起彼伏前,如同军事调动,沟通的语气也变得越来越有威胁性,因为各国政府不想冒险落后于人。一旦全欧洲都拿起了武器,战争也就无可避免了。

3、施里芬计划没有奏效……据施里芬自己说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德国人在1914年参战时使用了它。但很多人不知道计划的作者在战争发动前几年就过世了,而他当时对计划的中肯性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德国于是采用了一个注定要失败的计划参战了,这一点连它的创造者都承认了。

稍微往回看:施里芬将军在1891年被任命为德国最高参谋部的首脑。在此时,德国的作战计划重点是快速打败俄罗斯,而对法国由于其强大的防御系统被认为是较难攻克的。但是从1892年开始,施里芬决定把重点放在法国,因为担心德军会象拿破仑那样在俄罗斯遭遇失败。

随着在德法边界的进攻,计划经过数度修改。从1899年开始,他们考虑突破比利时的中立防线,然后是卢森堡,直到计划在1905年最终确定(参看《伟人回忆录》)。德军强大的兵力在北部的比利时边界直到阿登山脉展开,布防在莱茵河及阿尔萨斯-摩泽尔河的军队则成为这一区域面对法国可能的进攻的一道屏障。

一个月之后,当德军左翼要离开阿尔萨斯-洛林时,德军主力应该攻占索姆省和默兹省接着指向巴黎及首都周围。坎尼会战这一上古时期的作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正常来说,在六周之后,被迫进行决战的法国将被踏平。于是他们将可以回过头来对付俄罗斯。

确实如此,可是计划却失败了。首先因为公路网络不允许八翼部队同时调动以满足该计划恰当地推进和前锋凸进方式。队翼应该要拉伸。

第二,所有的进攻都倾向于迟缓而德军在撒出比利时之后只行军了一半路程就差点累垮了。为了避免军队过于疲劳,本来应该部署更多。然而就是没有地方可以部署了。

最后,德军同时还指望于比利时人不作反应、英国人不干预以及法国人默默接受决战结果。对于可能出现的来自于比利时人和英国人的顽强抵抗毫无准备-而他们说来就来了。

至于法国人的态度,退役后的施里芬在一份笔记中痛心地说:

“假如法国人放弃了瓦兹省和埃纳省,并撤退到马恩省和塞纳河之后,这场战争将无法结束。”

而这正正是即将出现的:法国人确实马上撤退并就在马恩省稳定下来。

4、法国军队最黑暗的一天发生在1914年的8月

人们倾向于将这一痛苦时期视为这场战争中的阵发性憎恨事件。当然了,它是可怕的、艰难的、暴力的,然而尤其是1914年8月22日,这一天是法国军队记忆中“法国历史上最致命的一天”,在这一天将近27 000人被杀害,尤其是在比利时。

即使是更为激烈的凡尔登战役,死亡人数也没有达到这个数字。这该如何解释呢?

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四十多年以来没有在欧洲全面地暴发战争,在这期间个人武器装备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尤其是可以快速射击的步枪和大炮,以及机关枪的出现。

这些武器在殖民战争中已经有被使用。同样在大战前的巴尔干战争中也有使用,在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中同样也有使用。

但是那些重要的欧洲政权基本上不愿了结纷争而宁愿它维持在战争边缘和小范围内。只有英国人采取了措施,多亏了那场让他们损失惨重的布尔战争。因此他们受训实施焦土政策(英军的传统作战方式)以及掩护作战。

在法国,法国人主张“全面进攻”。未来的元帅贝当因为稍后宣布要“火力消灭”而成为民族英雄,尽管当时这还看不太出来。然而在1914年之后对此出现了怀疑,某位法国将军这样嘲笑这种法国主义:“进攻,进攻……如同水中捞月!”(这句话被认为是Lanrezac或Franchet-d’Espèrey所说的)。

军火武器的效果被低估了,战争的进化使得招募理论变得过时;在二十世纪成为常规项目的狙击手训练还是新兴事物。因此他们向人群中发射,以及他们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射杀目标。这种杀戮的第一个后果是战壕的首次出现……象是在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

5、日本曾是法国的盟友

作为航海强国的仰慕者和英国殖民地,另一个正要实现其帝国主义目标的岛国,日本政权已经与伦敦取得联系以商讨加入一场由德国偶然发动的可能战争中。对那些回忆起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大战的人们来说,有件事看起来挺奇怪,但也不是那么地不可思议:在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

毫无意义的宣战?当然不是。因为德国在太平洋拥有许多领地而日本对此觊觎已久:从1914年10月,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卡罗林群岛。这些地名或许还告诉你另一个事实:在三十年后日本利用它们作为防御边界。

但是,日本还在中国发动攻击,因为德国在中国拥有租界:青岛租界,而日本试图夺取它以便在中国立足。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耳熟?因为还有一次因为正常的事情:德国人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啤酒厂。

在1914年10月31日,25 000名日本士兵包围了德国驻军的4000名士兵和水手,他们在11月7日投降。日本在稍后宣告停止参战,但保留了占领的领土。

6、葡萄牙派遣战士加入法国战壕

葡萄牙在1914年8月24日威胁说要重新加入战争,原因是其非洲殖民地莫桑比克与德属殖民地坦葛尼喀之间的边界纷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英国力促这位传统盟友加入战争,尽管从战争开始就反对德国,但当时的葡萄牙却深受其国内纷争的困扰。

在1916年2月末,葡萄牙下定了决心并扣押了停靠在塔霍河湾的36只德国军舰,而当时的船员试图要将其凿沉。在3月9日,德国向葡萄牙宣战。

葡萄牙总共派出60 000名士兵,其中有40 000名在法国服役,穿着一种奇怪的、混合了英式的和法式的军服。在法国北部与葡军并肩做战的英军,对他们并没有很高的评价,还对他们开玩笑起绰号“Pork

and Beans”(英语发音与葡萄牙人相近,表示“猪肉和菜豆”的意思)。

事实上,在1918年4月9日的利斯河战役中,葡萄牙的远征军被击溃,20 000名士兵中阵亡7 000人。在这场战争中葡萄牙士兵阵亡超过8 000人,但是它的参战在非洲只取得非常少的领土战利。

7、只有很少人死于毒气武器

在大家的想象中,毒气中大战中最可怕的武器,在大多数时候,这并没有说错:事实上,从1915年开始西方前线的战壕里充满了各种的毒气。人们从证词或小说中读到的对毒气攻击的叙述,是真真切切地恐怖和让人有世界末日的感觉。

然而如同Nicolas Offenstadt在关于一战的既定思维的文章中所提到的,炮兵的歼敌数最多(在一场战役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毒气所歼灭的,举例说,在德军这边只有9000名(以200万名的死亡军人计算,约占0.45%),而在法军这边死于毒气有8000名(占140万阵亡士兵中的0.57%)。

当然了,两军非致命的伤兵分别高达20万和19万,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受伤不重并没有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

8、原则上,法金汉也许没打算在凡尔登要塞“让法军放干血”

在这份人们称之为“1915年圣诞备忘录”的呈报给德国皇帝的报告中,指挥者德国将军法金汉这样提到他在1916年的目标:

“我们的攻击目标在法军阵地的后方,我们的射程之内,为了保护这些目标法军参谋部将不得不把所有可用的人都投入到战斗中。假如是这样,我们将把法军的血放干-不论我们是否能完成我们的攻击目标。假如他们不这么做,那我们就可以完成目标,对法国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把血放干”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法金汉攻击凡尔登要塞是为了歼灭法军,而不是为了夺取默兹省的这个要塞。

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里有个大问题:这份1915圣诞备忘录并不存在。它是在法金汉的回忆中被提到的,在1919年以自我辩护的形式发表,然而人们掘地三尺徒劳无功,也没找到任何的复本而大部分的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东西。

某些人认为,法金汉想要试图用一种诡辩来为凡尔登失利辩护:假如凡尔登没有失守,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打算要夺取它。这实在是奇怪的辩护,当人们想到那数以万计的在1916年这场战役中丧生的德国及法国士兵、那些孤儿寡妇、这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们,他们肯定为读到这种东西而感到无比愤怒。

著名的历史学家Holger Herwig个人认为,假如假设这份备忘录确实有写过,那么它包含了当时法金汉思想的概要。然而事实是在他发动战役的一百年之后,我们并不能确切地了解德军攻打凡尔登的意图是什么。可能法金汉他自己也不知道。

30万名阵亡将士和40万名伤员,却不知道目标何在?这个想法实在让人背后发凉。

9、前线并非都是战斗在战壕

对我们这些西欧国家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战壕、防空洞、地道。但是并不是所有前线都是这种情况。

举例说,在战事的东线上,俄国独自面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进攻,由于战线太长,前线一直在转移而没人想过能被好好埋葬。虽然有一些战壕,但其深度和宽度完全不能与西线的相比。

至于意大利战线,假如有时索查河岸的防线不弱于西部前线,意大利的山猎步兵与德奥猎兵会在比利牛斯山脉打响激烈的战斗。雪崩和石块崩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0、1918年11月11日,柏林的人们欢天喜地

这很奇怪,但却是千真万确。当1918年11月11日人们听说签署了停战协议,在柏林,人们开始相互庆祝,露天咖啡座和咖啡厅里挤满了人。

人们很自然地庆祝一场可怕的战斗结束了,然而特别的是,人们相互庆祝就象自己是胜利者:德国土地没有被占领过,而法国的北部工业却被摧毁了。当然了,军队的损失惨重但他们对国家有功。

几天之后德国人变难过了,知道了他们将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忍受被割据和政权的变更。这个打击是突然的,并且毫无疑问在德国战后及整个30年代相继发生的一系列不幸中起了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