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房宫赋》教案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2-17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以及“族”“焉”“而”“夫”四个实词或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分析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即作者对秦亡的看法和文章的写作目的。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文体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注: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 做成课件演示,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演示的结果, 再作相应补充, 应重点介绍杜牧的生平、思想、成就,“赋”的特点及古今发展轨迹, 还有杜牧写作本文时的政治局势。)

2.借助课文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 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疏通课文。( 注: 这一环节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诵读: 第一遍,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 理解字句, 疏通文意;

第二遍, 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

( 注: 可做成投影。)

“廊腰缦回”———“缦”本义是没有花纹的帛, 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 此句的“缦”,注释为“萦绕”, 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的; 下文“缦立远视”的“缦”, 注释为“久”, 是“迟缓”义的引申。

“钩心斗角”———课文用它的原始义, 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

“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纭, 但都难令人满意。我的看法是, 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 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 写“歌”时同时包括“舞”, 写“舞”时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 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 或用来指环境气氛( 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 意谓: 在一个宫中, 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 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 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妃嫔媵嫱”———“嫔”( pín)“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 地位低于“妃”;“媵( yìng) ”指陪嫁的人,与“妃”“嫔”“嫱”并列, 是用来凑成四音节词语。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这一句, 课本无注。“绿云”, 比喻头发黑而密, 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 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 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 ( 解释) 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如“绿嶂百重, 青川万转”( 吴均句) ,“绿”和“青”就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 而用“绿云”, 能给人一种更美的感觉。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 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 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 课本中均有注释, 要牢记。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 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 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 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

“独夫”, 语出《孟子》, 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 作“灭族”解。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之意, 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 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纷”, 多;“纷奢”合用, 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本义是“思念”, 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馌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 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空闲”, 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 本义是“悲哀、悲伤”, 引申为“怜悯、同情”“哀叹、悲悼”。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 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 含蓄地警告唐敬宗, 如不以亡秦为鉴戒, 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3.重点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以及“族”“焉”“而”“夫”四个实词或虚词的用法。( 注: 这一环节可作成练习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荀子也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以致亡国的事实, 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经典篇章。这节课, 我们一起共同来解读这一“千古名赋”。

二、齐读课文

( 生齐读, 师巡视, 注意字的读音。)

三、研读课文

1. 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 生讨论, 师巡视。)

明确: 第一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二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 层层铺垫, 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向大唐统治者发出警告。

2.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生默读、思考、讨论, 师巡视。)

明确: 从建筑之奇、宫女之众, 珍宝之多三个方面描写了阿房宫。

(1) 对于建筑, 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 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2) 对于宫女, 先写她们的由来, 再用六组排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 从而体现她们的美貌, 接着再写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 层层渲染, 体现了“赋”的特点。

(3) 对于珍宝, 先交代珍宝的由来, 指出它们是历代六国君王从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 珠宝累积如山而秦人对之并不珍惜, 视若瓦砾。足见秦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

3.再回到第二段, 在这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 生思考、讨论。)

明确:“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是比喻。“明星荧荧”是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

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 非常生动形象。“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也是比喻。第三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 由此可以看出梳洗的宫女非常多。第四句也是夸张, 写焚烧的椒兰可以形成烟斜雾横的场景。

这四个句子字数相等, 运用比喻、夸张, 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赋”体现出的艺术魅力, 同时这样的铺排也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4.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 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生思考、讨论。)

明确: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但他并没有去想怎样去巩固自己的政权, 对百姓横征暴敛, 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秦始皇的无道, 导致农民起义, 宫殿被毁, 最终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作者在这里流露出了无穷的感慨: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 唐王朝的命运让人担忧。

5.在课文的最后, 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生思考、讨论。)

明确: 不爱其民, 自取灭亡。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 生思考、讨论。)

明确: 警示当代统治者, 要吸取教训, 不要重蹈覆辙。

四、比较阅读《过秦论》与《阿房宫赋》

学生回忆《过秦论》的主要内容, 试着背诵文中的重要语段。

1.内容和形式上, 它们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两篇课文都涉及到了相同的历史资料, 也都是借古讽今之作, 都提出了仁政、爱民的主张。

2.两文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不同点?

明确:《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的, 而本文是借助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来“言志”的。

五、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描写议论相结合。从整体结构看, 前两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而后两段则主要运

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描写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的。

2.比喻、夸张与想象相结合。

阿房宫被战火烧毁以前的样子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对于它的楼阁、宫殿、长桥等形象的描写, 都是出自杜牧的想象, 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3.骈散结合, 错落有致。

六、总结全文

《阿房宫赋》 写阿房宫的毁灭, 其实就是在写秦朝统治者的毁灭; 写秦统治者的毁灭, 就是向大唐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文中指出的“剽人”“爱人”, 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借用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