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温病

 简单中庸 2013-12-17
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提出温病的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温病的定义,太阳病本无口渴,此处反而口渴,故不是狭义的伤寒,而是温病在太阳的阶段。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

 

    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

 

       太阳伤寒是阴邪故不口渴,中风亦是风刚入,阴津未受伤故不口渴。温病是阳热之邪,阳热伤阴故一开始即口渴。

 

    “不恶寒者”,本伤风恶风,伤寒恶寒,此是温邪、热邪故不怕冷,如若不识此证,仍按伤寒治之则如火上加油,因温邪遇温药,病情益重。这就为后人应用辛凉解表治疗温病奠定了基础。

    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

 

    由于膏梁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

 

    实际上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

 

    《内经》叫:冬伤于寒春生温病。伏邪为病应与口鼻而入的瘟疫区别,瘟疫自口鼻而入,发病迅速,传染极快,高热、口渴、头痛欲裂、烦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闭结或腹泻。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凡是遇到“太阳病”这三个字,都应当包含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可是现在遇到了“太阳病”这三个字,却是不恶寒,我们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应当说《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张仲景尽管看到了温热邪气伤人阴液的症候,比方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他看到了这种症候,但对这种症候到底伤得是什么?应当怎样去进行辨证分析、辨证论治?那个时候限于时代的缘故还没有能够认识清楚,所以他暂时用“太阳病“这个名词来命名。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阴温病,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是不合适的。

 

    因为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主,而体表和上焦的阴液是靠肺来输布,风寒邪气伤表阳,把它叫太阳病,完全可以理解。

 

    温热邪气上受,伤了肌表的阴液,伤了上焦的阴液,我们就不能把它再叫太阳病,而应当把它叫做肺卫的症候,把它叫做手太阴温病。

 

    这是我们对太阳病这三个字的解释。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象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

 

    这一条与上面的几条的文法不一样,上面的是“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

 

    中风、伤寒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是另一种病叫温病。

 

    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要细心读才能够知道。那么这温病就不能向太阳病那么治疗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之“发热”——

 

    温热邪气是阳邪,阳邪伤表。温热邪气伤肌表,人体的阳气起而抗邪,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发热这个症状最先出现,因此这个发热和太阳中风的发热病机基本是一样的。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之“渴”——

 

    温热邪气和风寒邪气是不同性质的邪气,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的口渴。

 

    这个病,也有头项强痛,脉浮,很象太阳病,但主要是“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它里头有热。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皆太阳病之津液未伤者也。若其人先自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

 

    是故“伤津”二字,实为太阳温病之内蕴,此乃绝无可疑者。惟其内津已伤,不能上承口舌,故作“渴”。

 

    故仲圣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且将“渴”字特置于“而”字之下,以彰其首要。

 

    惟其内津已伤,不能注输背脊,故非但头痛项强,且进而为背部亦强几几矣。故仲圣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是故“渴”与“项背强几几”同是“伤津”之外证,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由太阳温病之渴,可以推知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之不渴。不渴即由太阳温病之渴字悟来。

 

    由太阳温病之“项背强几几”,可以推知太阳痉病之“背反张”,“身体强几几然”者,乃疾病之传变也。诚以“项背强几几”尚为津伤邪袭之轻者,若治不如法,更汗下以伤其津,势必“背反张”,“身体强几几然”,而为进一层之痉病矣。此《伤寒》《金匮》之可以通释者也。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之“不恶寒”——

 

    恶寒这个症状是寒邪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的表现。

 

    对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来说,一般不存在阳气被伤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

 

    当然温热邪气常常伴有风邪,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初起阶段,如果夹有风邪的话,也许病人有短暂的、轻度的怕风的感觉,所以这里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

 

    里热这种病,它不恶寒,是什么道理呢?它也发热,身上不是不热,象前面讲的太阳病,身上热。这里“热”是很强烈的,是人身上的条件反射,“发热”这种刺激过于兴奋,导致了“恶寒”这种刺激就被抑制了。

 

    有个实验很有意思,有人用很热的电线烫一条狗,把够烫得直叫甚至咬他,他喂狗什么它也不吃,过后他每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了一段时间,狗再见到他拿电线,老老实实的,为什么,因为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抑制了。

 

    这里“热”的刺激相当厉害,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

 

——温病——

 

    温病,温热之邪所致的外感疾病,属广义伤寒之一。

 

    发热而渴—温为阳邪,侵犯人体,扰乱营卫,易耗伤阴津。

 

    不恶寒(初微恶风寒)—较伤寒其恶寒程度轻,时间短暂。

 

    辨证要点: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初微恶风寒),脉浮数

 

    病机:外感温热,津液被伤。  

     

    治则:辛凉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