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歐陽詢年譜考略

 率我真 2013-12-17

 

公元557年→1歲/[南朝-陳-永定元年]

是年/歐陽詢生/詢字信本/長沙人。

沈案:陳書歐陽紇本傳載“太建元年/下詔徵紇為左衛將軍/紇懼/未欲就徵/其部下多勸之反/遂舉兵攻衡州刺史錢道戢/道戢告變/乃遣儀同章昭達討紇/屢戰兵敗/執送京師/伏誅/時年三十三/家口籍沒/子詢以年幼免”云云。“太建元年”乃南朝-陳-宣帝陳頊年號,為公元569年。若歐陽紇卒時年僅33歲,詢父紇之生年逆推之則為公元536年。

又:大唐男女適婚年齡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參見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沿革十九/嘉禮四/[男女婚嫁年幾議]條目)。可知詢父歐陽紇成婚之年最早不過556年(紇二十歲),若以次年生詢,則詢之生年應為557年。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亦定詢生於南朝-陳-永定元年。唐-張懷瓘書斷[歐陽詢]條目又載“以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云云。依張懷瓘所言,上推八十五年,正為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與本考合。

又:新唐書-歐陽詢本傳曰“歐陽詢/字信本”云云;新舊兩唐書詢本傳均記其為“潭州-臨湘人”(即今湖南-長沙)。詢祖父為歐陽頠,陳書歐陽頠本傳曰“歐陽頠/字靖世/長沙-臨湘人也”云云,與詢傳所記合。秦置長沙郡,漢為長沙國。隋-開皇九年置潭州,以地有昭潭而名(參見清-夏力恕等編篡湖廣通志)。

公元569年→13歲/[南朝-陳-太建元年]

是年/詢父歐陽紇因兵叛被擒伏誅/詢由父友江總收養/教以書計/每讀即數行俱下/博覽經籍/尤精三史。

沈案:陳書-歐陽紇本傳載“光大中/上流蕃鎮並多懷貳/高宗以紇久在南服/頗疑之/太建元年/下詔征紇為左衛將軍/紇懼/未欲就征/其部下多勸其反/遂舉兵攻衡州刺史錢道戢/道戢告變/乃譴儀同章昭達討紇/屢戰兵敗/執送京師/伏誅/時年三十三/家口籍沒/子詢以年幼免”云云。是年,詢虛歲當十三。管子-幼官注曰“人生十年曰幼”云云,與“年幼”說大抵相合。

又:舊唐書-歐陽詢本傳曰“陳尚書令江總與紇有舊/收養之/教以書計/雖貌甚寢陋/讀書即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云云;新唐書-歐陽詢本傳則曰“江總以故人子/私養之/貌寢侻/敏悟絕人/總教以書計/每讀輒數行同盡/遂博貫經史”云云。陳書-江總傳曰“至德四年/加宣惠將軍/量置佐史/尋授尚書令……禎明二年/進號中權將軍/京城陷/入隋/為上開府/開皇十四年卒於江都”云云。可知江總任尚書令一職,在至德四年(公元586年)後,而詢本傳稱江總收養詢時為“尚書令”,恐誤。至德四年,詢已29歲,非幼年。江總收養詢,當在詢父卒年,即太建元年。此年前後,江總所任官職大致似應在“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給事黃門侍郎-南徐州大中正”諸職間(參見陳書江總傳)。

又: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類著錄補江總白猿傳一卷,言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掠,後生子詢。崇文總目注曰“唐人惡歐陽詢者為之”云云。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敘曰“詢貌類彌猴/蓋嘗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矣/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托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云云。查唐詩紀事-長孫無忌條目載:“無忌嘲歐陽詢形狀猥陋雲:聳膞成山字-埋肩畏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彌猴/詢應聲曰: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祇縁心渾渾-所以靣團團/太宗笑曰:詢殊不畏皇后耶?”惡詢由猿生之說,確出自長孫無忌詩狀詢貌如彌猴之由。

又:兩唐書言詢讀書神速,應為誇張贊詞。元-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曰:“史傳稱人讀書敏速/雲五行俱下者/蓋甚言之耳/實無此理也/而唐史謂歐陽詢毎讀輙數行同盡/尤不可也。”

又:舊唐書言詢“尤精三史”,魏晉六朝時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唐以後,東觀漢記失傳,遂以史記-漢書-後漢書為三史(參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詢所精之三史,似應為史記-漢書-東觀漢記。

公元590年→34歲/[隋-開皇十年]

是年/詢仕隋/為太常博士。

沈案:新舊兩唐書詢本傳皆曰“仕隋/為太常博士”云云。考隋書-百官志中[太常寺]條目下有“博士四人…八書博士二人”。詢隨江總學書計,唐人張懷瓘又評其“八體盡能”,故其於隋[太常寺]中所任博士一職,似為“八書博士”更合其所長。隋書-百官志載,太常博士為從第七品。

公元605年→49歲/[隋-大業元年]

是年/詢又有學士銜在身/參修魏書/又有托名歐陽詢書周羅睺墓誌銘。

沈案:隋書-潘徽本傳曰“煬帝嗣位/詔徽與著作佐郎陸從典-太常博士禇亮-歐陽詢等/助越公-楊素撰魏書/會素薨而止”云云。知隋修魏書在煬帝即位之大業元年。又唐-劉知幾史通卷十二載:“……至隋-開皇/敕著作郎魏淡與顏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矯正收失/淡以西魏為真/東魏為偽/故文恭列紀/孝靖稱傳/合紀傳論例總九十二篇/煬帝以淡書猶未能善/又敕左僕射楊素別撰/學士潘徽-禇亮-歐陽詢佐之……”云云,可知魏書一事嘗三番修撰,先是魏收,再而魏淡,三而楊素也。此言歐陽詢於煬帝時又有學士職在身,未知授於何年。煬帝嘗於東都置觀文殿,設學士若干名。詢為學士,或在任太常博士後,亦或兼。唐初集賢殿與弘文館學士則為五品以上品秩。

又:宋-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一十六/隋周羅睺墓誌/徐敞撰/大業元年四月”。同書卷二十二[跋尾十二]隋周羅睺墓誌條下記曰“右隋周羅睺墓誌/無書人姓名/而歐陽率更在大業中所書姚辯墓誌-元長壽碑/與此碑字體正同/蓋率更書也/時書學博士米芾善書/尤精於鑒裁/亦以余言為然…”云云。羅睺其人,隋書卷六十五有傳,可參見。

明誠以此碑字體與姚辯墓誌-元長壽碑相同而斷為歐書,米芾亦持同論。若是,此則為率更所書碑誌中之年月最早者也。大業元年,率更四十九歲,有太常博士與學士銜在身。又:趙明誠記元壽碑為“歐陽詢正書”,故是碑字體亦應為正書。

公元611年→55歲/[隋-大業七年]

是年/詢書姚辯墓誌。

沈案:宋-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三十/隋屯衛大將軍姚辯墓誌/虞世基撰/歐陽詢書/大業七年十月”。趙明誠又於跋隋西林道塲碑中曰“余家蔵隋姚辯墓誌-元夀碑/皆率更在大業中為博士時所書”。姚辯其人,隋書無傳,僅煬帝紀曰“三月丁亥/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卒”云云。清-王昶-金石萃編卷四十錄有隨故左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姚恭公墓誌銘全文,可補隋書無傳之漏。墓銘記姚辯“大業七年三月遘疾/十九日薨於京兆郡/春秋六十有六…其年十月癸醜朔二十一日葬”云云,知是墓銘撰並書於大業七年無疑。

又:是銘“隨”字帶“辵”,為隋碑尟見也,此亦可旁證“文帝受禪後/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惡之/雖去辵而但書隋字”之說是為一辯。古“隨/隋”二字有通叚多例,不贅述。

又:墓銘前題“廩軍內史侍郎虞世基撰文/太常博士歐陽詢書丹”;末屬“萬文韶刻字”。唐-禇遂良有聖教序碑,立於永徽四年(653年),鐫刻者即屬為萬韶文,與刻是碑相距四十二年。噫,知萬韶文乃事隋-唐兩朝之鑿字名手,亦可揣其在永徽時至少已年過六秩矣。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記是碑字為“信本小楷之有名者”云云。其又以為是碑因有誤脫誤刻字數處,故斷是碑乃後人“據搨本鉤摹入石/芟棄其殘缺曼患者故爾”云云;清-授堂金石跋則以為是“近人重刻”。姑錄於此,聊備一說。

公元612年→56歲/[隋-大業八年]

是年/詢書元長壽碑。

沈案:宋-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三十一/隋尚書左僕射元長壽碑/虞世基撰/歐陽詢正書/大業八年正月”。同書卷二十二[跋尾十二]隋尚書左僕射元壽碑條下記曰“右隋元壽碑/虞世基撰/歐陽詢書…”云云。隋書-煬帝紀曰“(大業)八年春正月…內史令元壽卒”云云。隋書-元壽本傳又曰“元壽/字長壽/河南-洛陽人也…行至涿郡/遇疾卒/時年六十三”云云。

公元617年→61歲/[隋-大業十三年]

是年/詢常為唐高祖賓客/詢撰西林道場碑。

沈案: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五曰“右廬山西林道場碑/渤海公撰/公為太常博士時作/不著書人名氏/而字法老勁/疑公之書也…大業十三年建”云云。又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二又於跋隋西林道塲碑中曰“右隋西林道場碑/題太常博士歐陽詢撰/而不著書人名氏/余家蔵隋姚辯墓誌-元夀碑/皆率更在大業中為博士時所書”。歐陽修與趙明誠皆已見是碑撰者為歐陽詢,而書者未知。修以為似詢書,暫依之。

又:舊唐書詢本傳曰“高祖微時/引為賓客”;新唐書詢本傳則曰“高祖微時/數與遊”。知隋末時,詢嘗為李淵座上客,頗得李淵賞識。

公元619年→63歲/[唐-武德二年]

是年/竇建德授歐陽詢偽夏長樂國太常卿/是年又有託名歐陽詢撰並書女子蘇玉華墓誌銘。

沈案:資治通鑑-唐紀三-[高祖/武德二年]曰“竇建德……及破化及/得隋宮人千數/即時散遣之/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爲左僕射-掌選事/兵部侍郎崔君肅爲侍中/少府令何稠爲工部尚書/右司郎中柳調爲左丞/虞丗南爲黃門侍郎/歐陽詢爲太常卿”云云。

又: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錄有女子蘇玉華墓誌銘(正書),前題有“宏文館學士歐陽詢撰並書”字樣;又碑文中記有碑主蘇玉華“以大唐-武德二年五月九日終於居德里之第”字樣。陸增祥於碑後注語曰“武德年/信本未為宏文館學士”云云,故陸以為偽。沈案:詢所書碑,其題職銜,史傳多有不載,如大唐宗聖觀記所題之“騎都尉”銜;又如溫彥博碑與皇甫誕碑所題之“銀青光祿大夫”銜等。陸增祥以此斷為偽作,似欠妥當。然觀是碑其字,又確無歐書形意,暫存待考。

公元620年→64歲/[唐-武德三年]

是年/有託名歐陽詢書黃葉和尚墓誌銘。

沈案: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錄有唐故臥龍寺黃葉和尚墓誌銘(正書),前題有“守黃門侍郎許敬宗制/文館學士歐陽詢書”字樣。碑文曰“和尚自說姓張/名真志…以武德三年秋九月四日葬於萬年縣-鳳口原”云云。沈案:舊唐書-許敬宗本傳曰“武德初/赤牒以漣州別駕/太宗聞其名/召補秦府學士/貞觀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國史/遷中書舍人…十七年/以修武德-貞觀實錄/封高陽縣男/賜物八百段/權檢校黃門侍郎”云云,知許敬宗在武德年間嘗為漣州別駕與秦王府學士。而其為黃門侍郎,在貞觀十七年,且為檢校黃門侍郎,並未實任。

公元621年→65歲/[唐-武德四年]

是年/歐陽詢歸唐/詢似任太常少卿/居長安-敦化坊/是年又有託名秦王命詢搜得右軍禊帖入府/其間歐陽詢又書開元通寶錢幣鑄字及竇抗墓誌。

沈案:舊唐書-太宗紀曰“(武德四年)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竇建德之眾於虎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云云,故歐陽詢歸唐,當在李世民擒竇建德後。又舊唐書-詢本傳曰“高祖微時/引為賓客/及即位/累遷給事中”云云。然觀“累遷”二字,似歐陽詢初歸唐時尚授有他職,而遷給事中究竟在武德何年,不可確考。又:給事中一職在初唐為正五品上階,其上級亦有侍郎(正四品上)與侍中(正三品)。舊唐書-職官志曰“給事中四員/給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云云。

又:詢居長安-敦化坊事。沈案:唐-韋述-兩京記曰“…敦化坊/東南鄖公殷開山宅/西北顔師古宅/又有歐陽詢宅/時人謂之吳兒坊”云云。宋-宋敏求-長安志曰“敦化坊…西門之北/秘書監顏師古宅”云云;其下又注曰“貞觀-永徽間/太常少卿歐陽詢-著作郎沈越賓亦住此坊/毀顏即南朝舊族/歐陽與沈又江左士人/時人呼為吳兒坊”云云。沈案:其他史料中無詢任太常少卿事,此或為詢累遷給事中前之任(歸唐前/詢嘗在竇建德偽夏朝任太常卿/而歸唐之初/唐高祖或以為詢曾任職於前朝太常寺/熟悉此職事/故極可能先授其為太常少卿/後遷給事中),若是,詢居敦化坊當在歸唐伊始。

又:歐陽詢得右軍蘭亭序帖事。宋-宋景濂宋學士文集卷三十三跋西臺禦史蕭翼賺蘭亭圖後載“……及知在辨才處/使歐陽詢求得之/以武徳二年入秦王府/由此而觀辨才之師乃智果/非智永/求蘭亭敘者乃歐陽詢/非蕭翼也……”云云。蕭翼得蘭亭敘帖事,可參觀法書要錄-唐-何延之-蘭亭記一文。沈又案:宋景濂言蘭亭敘以武德二年入秦王-李世民府,當誤。唐-劉餗嘉話錄雲“蘭亭敘/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始搨/以分賜近臣”云云,何子楚跋雲“唐太宗詔供奉臨蘭亭敘/惟率更令歐陽詢自搨之本奪眞/勒石留之禁中/然後知定武本乃率更響搨/而非其手書”云云。

又:詢書開元通寶錢事。資治通鑑-唐紀五-[高祖/武德四年]曰“隋末錢幣濫薄/至裁皮糊紙為之/民閒不勝其弊/至是/初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參/積十錢重一兩/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逺近便之/命給事中歐陽詢撰其文並書/廻環可讀”云云。又太平禦覽第836卷亦載此事曰“髙宗時詔復開元通寳錢/其乾封所鑄錢/令所司貯納/初/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合八分及篆隸三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及上/反左廻環/其義皆通/議者以乾封不通商賈/米帛翔踴/以開元錢輕重大小近古/最爲折衷/百姓便之”云云。又太平禦覽第747卷又曰“歐陽通/詢之子也/早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毎遺通錢紿雲質汝父書跡之/直通慕名甚恱/晝夜精力無倦/遂亞於詢”云云。又案:“早孤”二字甚為可疑,若是,則詢生通之年至少在七十歲以上,而詢歿時通當在十至十五歲間方可稱“早孤”。

又:詢書竇抗墓誌。宋-趙明誠金石錄載“右唐竇抗墓誌/歐陽詢撰並書”云云。考舊唐書-竇威傳-附竇抗傳曰“武德四年/因侍宴暴卒/贈司空”云云,知詢書是碑,當在武德四年。

又:明-阮宏修詩話總龜援引太平廣記曰“唐-宋國公-瑀不觧射/九月九日賜射/瑀箭俱不著垜/一無所獲/歐陽詢詠之曰/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髙翻復下/應西還又東/十囬俱著地/兩度併擎空/惜問誰為此/只應是宋公/簫瑀封宋國公”云云。蕭瑀封宋國公,當在武德元年。舊唐書蕭瑀傳曰“高祖定京城/遣書招之/瑀以郡歸國/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沈案:宋-王溥唐會要卷二十六[大射]條目載“武德二年正月/賜群臣大射於玄武門/四年八月/賜三品以上射於武德殿”云云,知是年八月詢參加高祖-李淵賜射活動,並以詩嘲宋國公-蕭瑀。阮宏修雲賜射在九月九日,恐誤;應依唐會要所記在“四年八月”為是。

公元622年→66歲/[唐-武德五年]

是年/詢任給事中/並修陳史/書楚哀王雅詮碑。

沈案:舊唐書-令狐德棻本傳曰“詔曰…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云云。唐會要卷六十三則記在本年十二月修前代史。

沈案: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八[萬年縣]碑目援引宋-歐陽修-集古錄目曰“唐楚哀王雅詮碑/歐陽詢撰/並分書/王名稚詮/字集弘/高祖之子也/隋-大業末/高祖起兵於太原/王在京師/見殺/高祖輔政/追封楚公/諡曰哀/武德初進爵為王/碑不注所立之年/歐陽公時為給事中”云爾。

歐陽修言歐陽詢撰是碑時帶“給事中”銜,故是碑當立於武德五年時或以後。舊唐書-令狐德棻本傳曰“詔曰…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云云,知歐陽詢任給事中在武德五年。又:明-朱長文-墨池編卷十七唐碑亦載“唐楚哀王雅詮碑/歐陽詢製並八分/京兆”云云。

公元624年→68歲/[唐-武德七年]

是年/詢領編藝文類聚百卷成。

沈案: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六[修撰]條目載“武德七年九月十七日/給事中歐陽詢奉敕撰藝文類聚成/上之”云云。

公元626年→70歲/[唐-武德九年]

是年/詢以給事中本官兼弘文館學士/並書宗聖觀記/又上帝德論一篇。

沈案:資治通鑑-唐紀八-[高祖/武德九年]曰“置弘文館於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禇亮-姚思亷-歐陽詢-蔡允恭-蕭徳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聴朝之隙/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云云。前已有述,唐初弘文館學士均為五品以上品秩。

又:宋-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四十八/唐宗聖觀碑/歐陽詢撰序並八分書/陳叔達銘”云云。其碑前又題有“給事中騎都尉歐陽詢撰序並書/侍中柱國江國公陳叔達撰銘”,碑末記有“武德九年二月十五日建”字樣。又:冊府元龜卷三十七[帝王部/頌德]載“(武德)九年四月/給事中歐陽詢奏上帝德論/帝覽而稱善”云云。詢帶“騎都尉”職,兩唐書詢本傳及詢書他碑均無載。舊唐書-職官志載,騎都尉為勳官,武德年間為正七品下階。

公元627年→71歲/[唐-貞觀元年]

是年/詢與世南同於宏文館同教五品以上子習楷法。

沈案:宋-王溥唐會要卷六十四[宏文館]條目載“貞觀元年敕/見在京官文武職事五品已上子/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於館內學書/其書法內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館/敕虞世南-歐陽詢教示楷法”云云。

公元630年→74歲/[唐-貞觀四年]

是年/詢書杜如晦碑。

沈案: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二[跋尾十二]載“右唐杜如晦碑/虞世南撰/驗其字畫/蓋歐陽訽書也”。舊唐書-杜如晦傳曰“(貞觀)四年/疾篤……尋薨/年四十六”云云。

公元631年→75歲/[唐-貞觀五年]

是年/詢有太子中允及率更令銜在身/書房彥謙碑-化度寺碑/又有託名歐陽詢書郭雲墓誌。

沈案:舊唐書詢本傳載“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新唐書詢本傳亦記“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云云。貞觀初,即指貞觀元年至二年間,為公元627-628年。舊唐書-職官志載,率更令為從四品上階。

又: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六十/唐徐州都督房彥謙碑上/李伯藥撰/歐陽詢八分書/貞觀五年正月…”云云。房彥謙碑碑側鐫有隸書“太子左庶子安平男李百藥撰/太子中允□□□□歐陽詢書/貞觀五年三月二日樹”字樣。詢帶太子中允銜,惟是碑有之,而兩唐書本傳及他碑皆無。

又: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六十六/唐化度寺邕禪師塔銘/李伯藥撰/歐陽詢書/貞觀五年十一月”云云。其碑前又題“右庶子李百藥製文/率更令歐陽詢書”字樣,末屬“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建”。知是年詢又有率更令銜在身。然清-王昶金石萃編跋是碑一文以為“此碑文辭凡猥/頗不類百藥所作”,姑錄此,待考。

又: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錄有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定遠縣開國子郭公墓志,前題有“率更令歐陽詢書”字樣,碑文曰“公諱雲/字仲翔…不幸以貞觀五年六月廿有七日終於修德里第”云云。

公元632年→76歲/[唐-貞觀六年]

是年/詢書九成宮醴泉銘。

沈案: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六十六/唐九成宮醴泉銘/魏徵撰/歐陽詢正書/貞觀六年四月”云云。碑前又題“秘書監檢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字樣;所謂“兼”太子率更令者,是以給事中職兼之也。給事中為正五品上階,率更令為從四品上階,以正五品官而兼從四品,正所謂欠一階者是也。首句又有“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云云,知為貞觀六年建。

又:淳化閣帖-[歷代名臣法帖第四/蘭惹帖]條下錄有“貞觀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詣蘭惹”云云;歐陽詢撰並行書。又:歐陽詢-傳授訣曰“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云云。

公元634年→78歲/[唐-貞觀八年]

是年/詢書張崇碑。

沈案: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八載“唐丹州刺史肅恭公張崇碑/唐-歐陽詢書/首尾殘缺/其可見者云:公諱崇-字平高/碑以貞觀八年十一月立”云云。趙明誠-金石錄亦載此碑名,然未記撰書人姓名。

公元636年→80歲/[唐-貞觀十年]

是年/詢書六馬贊/又中書舍人許敬宗於弔文德皇后喪時笑詢貌醜陋/貶為洪州司馬。

沈案:舊唐書-太宗紀載“(貞觀十年)冬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宋-趙明誠金石錄載“右唐昭陵刻石文/太宗為文德皇后立/歐陽詢書/其文具載於太宗實錄”云云。又跋六馬贊曰“右唐昭陵六馬賛/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為文/刻石於昭陵/又琢石象/平生征伐所乗六馬為賛刻之/皆歐陽詢八分書/世或以為殷仲容書/非是/至諸降將名氏乃仲容書耳/今附於卷末雲”。

又:舊唐書-許敬宗本傳曰“(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百官縗絰/率更令歐陽詢狀貌醜異/衆或指之/敬宗見而大笑/爲禦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馬”云云。

公元637年→81歲/[唐-貞觀十一年]

是年/詢書溫彥博碑-陰符經-贈高熲禮部尚書詔批答。

沈案:趙明誠-金石錄目記曰“第五百七十八/唐溫彥博碑/岑文本撰/歐陽詢正書”云云;溫碑前又題“中書侍郎□□江陵縣開國子岑文本□/銀青光祿大夫□□□□□□□海縣男歐陽詢書”字樣。舊唐書-溫彥博本傳曰“(貞觀)十年/遷尚書右僕射/明年薨/年六十四”云云。詢於此碑題“銀青光祿大夫”銜,兩唐書詢本傳均無載,惟詢書皇甫誕碑與此題銜同。舊唐書-職官志載,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屬文散官。詢何時得授此銜,未知,待考。

又:宋-嶽珂-寶晉齋法書贊卷五曰“歐陽詢-陰符經帖/楷書/二十七行…貞觀十一年丁酉歲九月□□/書與善奴”云云。又:宋人寶刻類編卷一[歐陽詢]條目下錄有贈高熲禮部尚書詔批答,並注曰“貞觀十一年二月詔/無姓名/十二月二十八日批詔乃詢書”云云。

公元641年→85歲/[唐-貞觀十五年]

是年/歐陽詢卒/享年八十五歲。

沈案:舊唐書詢本傳曰“年八十餘卒”;新唐書詢本傳則曰“卒/年八十五”;唐-張懷瓘書斷[歐陽詢]條目又載“以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云云。然參觀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四唐朝敘書錄一文,又似可疑。敘書錄曰“……至(貞觀)十年/太宗嘗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太宗此言一出,似虞世南當已卒於貞觀十年或以前,而歐陽詢亦應謝世。若詢在虞世南後歿,太宗何出此言哉?又參觀新舊兩唐書虞世南本傳,言“(貞觀)十二年…尋卒/年八十一”;則虞世南之確切卒年又當在貞觀十二年。未知法書要錄之唐朝敘書錄與兩唐書所載孰是。

法書要錄乃唐人張彥遠所編,距初唐較近。而舊唐書為五代時人劉昫所撰;新唐書則為宋人司馬光所撰。劉昫-司馬光二人較張彥遠而言,則又稍遠於初唐。唐朝敘書錄一文,張彥遠雖未屬著者名姓,然必為較彥遠更早之唐人所撰。故虞世南之卒年是否為兩唐書所記之貞觀十二年,尤為可疑。而若依[唐朝敘書錄]太宗之言,則歐陽詢又必卒在虞世南之先,太宗此言方可通也。然歐陽詢又書有溫彥博碑。溫彥博卒於貞觀十一年六月,是又為歐陽詢卒年必在貞觀十一年後之佐證。若是,則太宗所言“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語,莫非厚虞而薄歐耶?

張懷瓘確認詢卒於貞觀十五年,未知本於何處。本年譜姑且暫依其說,然余猶不敢論定也,待考。

附文:由皇甫無逸民部尚書銜/證皇甫誕碑撰書及立碑年代

皇甫誕碑載,其世子皇甫無逸立此碑時,身帶“民部尚書-上柱國-滑國公”職銜與名號。考舊唐書-皇甫無逸本傳,其“民部尚書”銜當授於唐高祖即位之武德初年。本傳曰“高祖以隋代舊臣/甚尊禮之/拜刑部尚書/封滑國公/曆陝東道行臺民部尚書”。新唐書-皇甫無逸本傳則曰“高祖以無逸本隋勲舊/尊遇之/拜刑部尚書/封滑國公/曆陝東道行臺民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云云。

然其“民部尚書”銜亦嘗拜兩次,前所謂“陝東道行臺民部尚書”乃高祖於陝東道設立行臺(類於臨時政府)時事,非正式所拜,故有二次再拜之由。二次得拜“民部尚書”銜,應在武德初(約武德二年)。舊唐書-皇甫無逸本傳述及於此時曰“明年/遷御史大夫/時益部新開/刑政未治/長吏橫恣/贓汙狼藉/令無逸持節巡撫之……無逸既返命……尋拜民部尚書/累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云云。新唐書本傳所記與此略同。無逸於民部尚書之後,所任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此亦在高宗-武德年內,其“累轉”二字緊依上句任武德年間職事,便可知也。

又: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卷第三[唐太宗-貞觀元年]條載“名世民/改世為代/或為系/典籍中或作丗/以民部為戶部/凡民字皆改從人”云云。若貞觀年間之“民部”已改為“戶部”之稱,而誕碑仍稱無逸為“民部尚書”,知是碑必書立於武德年間。

又:清人王澍虛舟題跋述及皇甫誕碑時亦曰“唐人最重諱/禇遂良聖教序書於高宗之世/世字尚有闕筆/民字尚以人代/況當太宗之世/豈有不諱之理/而世字民字皆無闕/定當是高祖時書”云云,力主誕碑書立於高祖-武德年間。武德共九年,至於確切何年,待考。

欧阳询作品总论

——刘墨

   欧阳询在他长达八十五年的岁月里,留下了大量作品,虽大部分已经失传,但他所留下的,已足够证明他在书法领域中所作的伟大贡献。下面就其传世作品,逐一作简要的艺术分析:

《隋上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无年月,丁志宁撰文,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碑石断于明代。简称《皇甫诞碑》。关于此碑的书写年代与立碑时期,各家所说皆不同,顾炎武认为是贞观初年,翁方纲与罗振玉则断定为贞观十七年。对于此碑,褒者贬者皆有。《墨林快事》有云:“皇甫明公之碑在信本书中最为妍润,此立于隋日,乃公少年所书,宜其文采之流丽而神情之鬯适,与其暮年老笔奉敕矜持者不同也。”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欧书《皇甫诞碑》最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方戟,此等是也。”

 按:我们已经无法确知这块碑所立的年代。有许多人把它当作是欧氏早年的作品而予以轻视,例如蒋衡《拙存堂题跋》里就这样轻蔑地以为:“余谓其中而不正,灵而不静,殊逊《醴泉铭》。”根据他署款“银青光禄大夫”这一官衔,王昶说虽不见于本传,却可以推断当在唐高祖与太宗之间,即在欧阳询六十岁左右。从书法中可以看出,这是他已成功地改革后的新楷书系统——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与北朝的那种笨拙截然不同,而是一种极为爽快的笔法,其细劲与北碑的粗朴大相径庭。它同北碑楷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不是怪异、扭曲、变化与奇妙,而是宁静、朴素、细劲、高雅。他在这通碑中,正实践了他的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汉字,而是视为一种结构、一种关系,加以配合、控制,来表现他心目之中的美的理想形式。洋溢在碑中的那种单纯的气息、冷静的理性精神,是别人所没有的。如果说,唐代尚“法”的代表是欧阳询,那么,代表欧阳询瘦劲险绝之书风的,就是此碑。此碑碑文用界格排列,左规右矩,一点一画皆不苟且为之,堪称是唐楷之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最能代表欧阳询的书法风貌的。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合利塔铭》

  简称《化度寺碑》。此碑立于贞观五年(631),李百药撰文,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字稍小。北宋庆历初年,范雍见此碑,叹为至宝,以至于寺中贪财的僧人们以为石中藏有宝物,竟然砸碎了碑石,在没有发现什么之后,就把它扔在寺后。范雍将它弄到了家里。在南宋时。又遭兵乱,于是碑石就彻底地毁了。现存多为翻刻本,传世拓本惟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清成亲王旧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赵孟頫跋此碑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明人王世贞更以为此碑“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曰:“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碑》为最烜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化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

  按:此碑与《九成宫》仅差一年,因而除了字稍小之外,形神酷肖,下笔、收笔、挑出或转折的地方,全都小心收敛,是欧阳询理性规范的极致。只要一看到《化度寺碑》,我们必会惊异于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总是那么清明、平稳,而没有丝毫的紊乱、波动。所以,他的一点一画也表现得有力、细致、充分、正确。在结构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化度寺碑》似乎比《九成宫》写得更凝练一些,这便是杨守敬看出它比《九成宫》醇古的地方。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特意用了“渊穆”二字,以区别于欧阳询的其他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欧阳询书法一向所具有的北方书风,残留的已经不多,而是强烈的自我面目了。从某些用笔特色来看,后来的柳公权似乎得力于此者颇多。

《唐故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

  简称《房彦谦碑》。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药撰文,碑文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碑阴十五行,行十三字,碑侧三行,计十三字,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

  清吴玉晋《金石存》评曰:“极挑拨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按:欧阳询的隶书作品,这是仅见的一件。隶书的笔法随着行草书的兴起,显然已经失传了。书写者只能在楷书笔法的基础上揣摩隶书的笔意而已,因此它与隋代《青州默曹残碑》等众多的北碑极为相像,我们甚至可以从《大代华岳庙碑》(太延五年,即439年)找到它的影像——这是北魏刻石中最早的一件石刻。这块碑全是北方人的传统笔法,但也可以看出刘明玄已经掌握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楷法。欧阳询的这一作品,与此相反,即他在精熟的楷书笔法上,又想回到古拙的隶书笔法上去,但比楷书要古拙得多。他的起笔用的就是楷书的方法,而波尾的“三过折法”,却是隶书中所没有的。因此,尽管杨守敬对此帖评价甚高,认为是“唐朝第一分书”,但是其用笔之生拙与楷书的严谨是大相径庭的。

  碑侧款署“太子中允□□□□欧阳询书,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三中对此有考释说:“欧阳询称太子中允,下阙二字,下又阙二字,尚存左傍亻扌,似是‘修撰’二字,然本传则但云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封勃海男,卒年八十五,终其身未尝为太子中允及修撰之官。且此碑与《化度寺碑》同为贞观五年所书,彼称率更令而此题中允,疑不能明矣。”从这点来看,把此碑作为欧阳询的作品,倒是颇值得怀疑的。

《九成宫醴泉铭》

  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在陕西麟游。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按:“九成宫”原为隋代“仁寿宫”,唐太宗在此避暑时发现了泉眼,认为是祥瑞之兆。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碑文。此时欧阳询已经七十五岁。在欧的所有存世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变化之丰富,《虞恭公》逊其温润。此碑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瘦硬之内,含韵致于法度之外,南派书风的和雅,与北派书风的雄劲,在此碑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难怪人们把它当作唐代楷书中的代表作,视为唐碑之冠。或者可以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最彻底地代表了唐代书法的典雅之风。用笔至为精谨,下笔、收笔或者转折等等地方,全都小心收敛。他的这种极端单纯化的用笔方式,将个人情感蕴藏在内部,自始至终的谨严完全来自于他所遵从的关于书法完美的概念,而在具体操作上,则是以一种理性为坚固基础,熟视结体的每一部分,从各种不同的穿插方式或排列方式里找出一个有法则可寻的、清晰的形式,使每一个字都能成为理想中的那种联贯的、坚实的、整体的团块和蕴藏着历史意识的传统结构。但是,欧阳询毕竟还熟习隶书,所以用笔在平实之余,还有浓郁的隶书意味,例如他对竖弯钩等笔画的处理。

《仲尼梦奠帖》

  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关于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有人提出疑问。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杨仁恺断为真迹,并把年代限定在贞观初(627—641),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

  按:这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卜商读书帖》

  纸本,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拖尾上有一瘦金体题跋,无名氏《装馀偶记》以为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按:此帖虽然是双钩廓填,但可以看出,欧阳询的用笔方式,显示出强烈的唐人风貌。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书体变成了行楷体,除了笔画的方折而锋利之外,结体的狭长在北派书法中是很少见的。字心向右下倾斜,笔画之饱满与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

《张翰思鲈帖》

  此帖十行,九十八字,是唐宋间摹本(即双钩廓填本)。与《卜商帖》装在一册。

  在本帖中,他自己一贯的书风,与来自于例如王羲之的那种南派书风交织在一起,结实的用笔,明确地体现了欧阳询孜孜以求的法度。然而,他却能在达到齐正典雅之后再来破除它,造成一种流动感,并进行巧妙的混合。结字中宫紧缩,而时将横画或捺画伸出,收放有致,形成一种极佳的节奏感,间杂一二草书字,更见变化。

《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

  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按:此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在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可以证明张怀瓘所说欧阳询的草书是来自王献之一路的,而与王羲之平和宁静的草书不同。欧阳询的草书在唐初也是第一流的。米芾《书史》,对欧阳询的草书赞道:“草帖乃暮年书,精彩动人。”据米芾看来,在唐初,只有孙过庭与欧阳询,才算是真正得二王法者。

  欧阳询除了正式碑刻之外,还有一些可以称为习作式的作品,这便是《史事帖》。这是他选择古史的内容而创作的一批作品,后人汇为一辑,总称为《史事帖》,或称《故事帖》。宋米芾《书史》称曾于濮州李丞相家中见到过十余帖。后渐散佚,目前尚可见到刻帖《汉文时帖》、《殷纣帖》、《度尚帖》、《劳穆公帖》。更为可贵的是,尚有墨迹《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以及《张翰恩鲈帖》留传下来。法者。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看到的欧阳询的作品以外,还有一些见于著录之中的作品,我们也把它列在下面:

  一、司空窦抗墓志铭 

           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三月,欧阳询六十六岁时撰文并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书。

  二、宗圣观记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二月立(《金石录》作武德七年),欧阳询七十岁时撰序并隶书。陈叔达撰铭,额题“大唐宗圣观记”六字楷书。

  三、兰亭记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二月,欧阳询楷书。

  四、传授诀 

           款书贞观六年(632)七月,欧阳询七十六岁时书。

  五、心经 

           贞观九年(635),欧阳询七十九岁时书,小楷,初刻于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以后曾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墨池堂选帖》、《玉烟堂帖》等刻帖之中。

  六、昭陵刻石文 

           贞观十年(636)立,时欧阳询八十岁,隶书,李世民撰文。著录见《金石录》等。

  七、阴符经 

           贞观十一年(637)书,小楷二十六行,曾刻入《宝真斋法书赞》、《餐霞阁法帖》、《墨妙轩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之中。

  八、周大宗伯唐瑾碑 

           约立于贞观年间(627—649),于志宁撰文,楷书。著录见于《金石录》等。

  九、隋工部尚书段文振碑 

           约立于唐贞观年间,潘徽撰文,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

  十、九歌残石 

           又名《九歌碑》,无年月,北宋时始刻于长安。

  十一、昭陵六马赞 

              无年月,隶书。

  十二、荐福碑 

              无年月。

  在各种刻帖之中,还保留了欧阳询名义下的大量书迹,见于《淳化阁帖》中的,有《兰惹帖》、《静思帖》、《五月帖》、《足下帖》、《比年帖》、《脚气帖》六帖;《汝帖》中有《车驾帖》、《秉笔帖》二帖;《懋勤殿法帖》中有《薄冷帖》、《投志帖》、《去留帖》、《益都帖》四帖;《玉虹楼法帖》中有《庚亮帖》、《早度嘉帖》、《由余帖》三帖,其他尚有《风姿帖》、《临黄庭经》、《穆公帖》、《汉文帖》等。欧阳询留下的书法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附/歐陽詢書跡匯輯

金石碑誌33通

01/周羅睺墓誌[徐敞撰/歐陽詢正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02/姚辯墓誌[虞世基撰/歐陽詢正書/萬文韶鐫]/(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03/元壽碑[虞世基撰/歐陽詢正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04/竇抗墓誌[歐陽詢撰並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05/宗聖觀記[陳叔達銘/歐陽詢撰序並隸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06/唐楚哀王稚詮碑[歐陽詢撰並隸書]/(見宋-陳思-寶刻叢編)

07/杜如晦碑[虞世南撰/歐陽詢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08/房彥謙碑[李百藥撰/歐陽詢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09/化度寺碑[李百藥撰/歐陽詢正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10/九成宮醴泉銘[魏徵撰/歐陽詢正書]/(見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11/從幸九成宮題名[長孫無忌七人題名/歐陽詢正書]/(見駱天驤-類編長安志)

12/張崇碑[歐陽詢書]/(見宋-陳思-寶刻叢編)

13/昭陵刻石文[李世民撰/歐陽詢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14/溫彥博志[歐陽詢撰並正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15/溫彥博碑[岑文本撰/歐陽詢正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16/贈高熲禮部尚書詔批答[歐陽詢正書]/(見宋-寶刻類編)

17/心經[歐陽詢書]/(見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

18/皇甫誕碑[於志甯撰/歐陽詢正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19/唐瑾碑[於志甯撰/歐陽詢正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20/昭陵六馬贊[李世民撰/歐陽詢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21/段文振碑[潘徽撰/歐陽詢隸書]/(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22/段綸碑[於志甯撰/歐陽詢正書]/(見宋-陳思-寶刻叢編)

23/楊縉墓誌[許善心序/虞世基銘/歐陽詢書]/(見宋-陳思-寶刻叢編)

24/骨利獻馬贊[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25/尹善殿記[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26/鄱陽銘[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27/二吳論[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28/道林之寺[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29/論飛帛[歐陽詢書]/(見宋-宋樵-金石略)

30/西林道場碑[歐陽詢撰]/(見宋-趙明誠-金石錄)

31/女子蘇玉華墓誌[歐陽詢撰並正書/萬鈞刻]/(見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

32/黃葉和尚墓誌[許敬宗撰/歐陽詢正書]/(見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

33/郭雲墓誌[歐陽詢正書]/(見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祛偽)

 

 

墨蹟帖本66帙

01/靜思帖[歐陽詢撰並行書]/(見宋-王著-淳化閣帖)

02/五月帖[歐陽詢撰並行書]/(見宋-王著-淳化閣帖)

03/足下帖[歐陽詢撰並行書]/(見宋-王著-淳化閣帖)

04/比年帖[歐陽詢撰並行書]/(見宋-王著-淳化閣帖)

05/腳氣帖[歐陽詢撰並行書]/(見宋-王著-淳化閣帖)

06/年廿帖[歐陽詢撰並書]/(見宋-潘師旦-絳帖)

07/放誕帖[歐陽詢撰並書]/(見宋-潘師旦-絳帖)

08/茗草[歐陽詢書]/(見宋-潘師旦-絳帖)

09/車駕帖[歐陽詢撰並書]/(見宋-王寀-汝帖)

10/玉枕尊勝咒[歐陽詢書]/(見宋-博古堂帖存)

11/強弱論[歐陽詢正書]/(見宋-宣和書譜)

12/節封奕事[歐陽詢正書]/(見宋-宣和書譜)

13/節蘇原事[歐陽詢正書]/(見宋-宣和書譜)

14/衛靈公論[歐陽詢正書](見宋-宣和書譜)

15/卜商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16/張翰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17/千字文[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18/草書千字文[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19/秋風辭[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0/周公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1/鄒穆公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2/齊宣王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3/荀公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4/戰國策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5/子卿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6/庾亮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7/度尚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8/戴逵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29/祭祀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0/四時祭祀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1/百家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2/門籍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3/自遣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4/勸學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5/海上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6/隅隩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7/祖訥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8/守謙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39/薄冷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0/金蘭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1/北遊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2/講書等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3/孝經[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4/院君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5/盈虛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6/京路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7/途路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8/京兆帖[歐陽詢行書]/(見宋-宣和書譜)

49/漢文帖[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50/殷紂帖[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51/道失五言詩[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52/風姿帖[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53/離騷[歐陽詢書]/(見明-董其昌-戲鴻堂法書)

54/九歌[歐陽詢書]/(見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

55/臨蘭亭敘[歐陽詢行書]/(見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

56/海覺寺額[歐陽詢書]/(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57/與夫人帖/[歐陽詢行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58/與蔡明遠書/[歐陽詢行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59/與盧八書/[歐陽詢行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60/天氣帖/[歐陽詢行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61/論二張等書/[歐陽詢行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62/蘇彥威語箴[歐陽詢書]/(見明-朱長文-墨池編)

63/孝經[歐陽詢草書]/(見宋-米芾-書史)

64/碧箋草聖四幅[歐陽詢草書]/(見宋-米芾-書史)

65/夢奠帖/[歐陽詢行書](見清-朱存理-鐵網珊瑚)

66/子奇帖/[歐陽詢行書](見清-朱存理-鐵網珊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