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加碘盐”到“铁酱油”:谁解食品安全之惑 ?

 微风细雨的春 2013-12-18

    加碘盐的今天,会不会是铁酱油梦寐以求的明天?推广铁酱油,到底是为了补铁,还是为了垄断,以及垄断之后的暴利?今天,人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

 

各方专家激烈争论
  2010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以下简称“强化办”)启动了“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自2004年陆续在北京、贵州、河北、广东等9省市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后,项目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铁强化酱油”的布货渠道,更多的城市和农村将能够买到铁强化酱油。
  但对于铁强化酱油的安全性,在医学、营养学、食品学专家内部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
  强化办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现在,9个省已经有6000万的人在吃铁酱油。中国工程院院士、强化办主任陈君石称:钠铁EDTA是被中国和国际认可的铁强化剂,吸收率高,是安全的,而中国人即使每天食用铁酱油,也不会存在补铁过量的危险。在安全性上,做了很多动物实验,比人吃进去的要高了好几百倍,也没有问题。
  而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等人,对铁酱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铁强化酱油是在酱油中添加高吸收的铁剂钠铁EDTA,而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体内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现在把钠铁EDTA作为原料随意添加到酱油、面粉、饼干等食品里,没有严密的监管,这种做法很危险,很可能使消费者铁元素摄入过多,而导致慢性中毒,尤其是儿童。

JECFA对铁酱油是如何评估的?
  10月23日,强化办通过媒体声明:每人每天通过铁酱油摄入的3至4毫克铁不会对不缺铁和不贫血的人造成任何不利的健康影响,长期每天食用铁酱油不会造成铁过量摄入。声明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以下用英文简称)早在1992年就对NaFeEDTA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论是NaFeEDTA是适合在食物强化中应用的一种铁剂。”
  针对强化办的声明,鲍善芬作出回应。她表示,通过查阅JECFA对NaFeEDTA作为膳食铁强化来源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文件可以发现,JECFA始终强调,对这种形式的补铁要在严密监管下进行,仅仅用于缺铁性贫血流行地区的缺铁人群,而且特别关注过量和滥用的问题。这与我国强化办的“声明”是完全不同的。
  强化办就铁强化酱油在河南南阳开展过一项3个月的人群干预试验。2008年,在JECFA的第68次会议上,委员会对这项试验报告进行了评估。委员会指出,按照研究报告所说:“在这3所学校的4008名符合条件的学生中,有304名被诊断为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从当地贫血发病率计算,应该有600多人贫血,但是他们补铁前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在42克/升~48克/升,说明并不缺铁。而且,虽然有304人参加了此项研究,但却只有240人有报告结果,报告中并没有说明原因。”(委员会评估引文均由鲍善芬译)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实验前并不缺铁,强化办在当地并没有找到多少缺铁的学生。这与强化办动辄宣称中国20%以上甚至部分地区40%以上的人缺铁形成很大的反差。
  该评估最后指出:“这份研究报告是不准确的并且缺乏详细数据的。”鲍善芬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的评估意见中,受到这样严厉的批评,是罕见的。

律师申请信息公开
  10月27日,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已向卫生部提交申请,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其申请公开的内容为:铁酱油推广前,卫生部有无经过专家论证程序?若有专家论证程序,那么专家名单呢?其中哪些专家持支持态度、哪些专家持反对态度?铁酱油推广前,有无组织实验?实验数据是什么?负责铁酱油推广具体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及食物强化办公室自设立之日起,财务收支情况如何?有无接受捐助?若有捐助,捐助者名称及金额?捐款用途?
  11月2日和11日,王振宇收到了卫生部的两份回复。一份回复称,要求公开的中国疾控中心的财务情况不在卫生部职能范围内,应向中国疾控中心提出申请;另一份回复称,铁酱油推广前做过试验,推广后适用人群无不良反应,但是专家名单和实验数据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王振宇将继续向强化办提出信息公开申请。他说,一项决策的制定者或科研人员如果是中立的,不受各种利益左右,就至少能够保障这个决策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有人要为决策负责,那决策的时候就会很慎重。如果某项决策不能告诉公众是谁定的,那出了事就没人管,就没有人会被追究责任,也就不可信。
  强化办曾公开表示,2003年开始,铁酱油已经在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认定了不到20家国内知名的酱油企业作为这一项目推广应用的定点生产企业。在颁发给铁酱油标识使用的证书时,对其进行技术培训。
  王振宇认为,强化办推广铁酱油,然后又许可一些企业来生产铁酱油,这叫做“自我授权”,给人强烈的嫌疑。行政垄断往往有“三部曲”:第一步,某个部门首先呼吁这个事多么多么严重,如此一来,这个部门就很重要;第二步,设置门槛,这么严重了,不能谁都弄了,只有我同意的人才能弄;第三步,搭便车,因为拥有了“必须我同意才行”的权力,这项权力就可以用于权利勾兑,从中牟利,最后出了事还没人管。

“加碘盐”的前车之鉴
  铁酱油的这场争论,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加碘盐”的来历。
  1994年,卫生部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国进入了“全民补碘”的新时代。此后的16年,人们一直食用着加碘的盐,直到近年来由高碘引发的桥本甲状腺炎呈现出发病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加碘盐的危害才引起了公众的警觉和重视。
  早在2001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分泌科黄勤等人对上海宝钢集团进行了一次为期4个月的调查,发现确诊的31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中,有183例是在食用加碘盐后3年半内发生的。近年来,浙江省宁波、温州、杭州、舟山等沿海城市的政协委员纷纷提出议案,质疑加碘盐与甲状腺疾病高发有关系,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重视或着手调查,同时提出沿海高碘地区居民有权选择食用无碘盐。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病研究学者就发现,河北省的黄骅沿海地区也有甲状腺肿流行,但并不是缺碘而是高碘造成的。加碘条例颁布之初,不少专家学者也曾提出,食盐加碘不能搞一刀切,提出了“南北分离”法,即南方灵活实施,沿海地区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多,不宜实施。但这种声音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可能是遭到了有意的抵制。加碘盐完全占领了全国的盐业市场,形成垄断局面,许许多多没有加碘技术的盐业公司只好倒闭,销声匿迹。如今,消费者很难在超市里买到一包不加碘的盐。
  近来,卫生部已经将加碘盐中碘含量下调,但加碘盐的垄断局面坚冰难破。从相关专家最初“不存在碘补得多”的信誓旦旦,到现在承认20多个地区碘摄入量偏高,表明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盐业公司为什么总是惜售无碘盐?因为无碘盐的利润低,而加碘盐中有暴利。有专家称,盐业公司从制盐企业购盐的平均价格为400元每吨到500元每吨,其中加碘的成本只有20元到25元每吨,但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元到2000元每吨,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高达4倍。而如此超额利润的实现,是建立在“专营”即垄断这个前提之上的。

强化食品意欲何为?
  加碘盐、铁酱油都属于营养强化食品,强化食品已在中国食品市场汹涌澎湃。仅仅是含钠铁EDTA的强化食品,就不仅酱油里有,饼干里有,饮料里有,补铁口服液里也有,甚至婴儿的奶粉里都有,还缺乏明显标识。一个婴儿如果用了奶粉,吃了饼干,喝了饮料,又吸收了点酱油,单看每个食品可能吸收的铁含量不超标,这些食品加在一起呢?“这种没有任何监管的过度强化和滥用,将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而这些后果将由谁来承担,谁来买单?”鲍善芬非常担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里特说:“强化食品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当时联合国卫生组织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发现亚非拉一些贫穷的国家极端缺乏一些营养素,比如铁、维生素之类,但发达国家不愿意把含铁、维生素丰富的食品运过去支援他们,觉得成本太高,就搞了强化食品,把强化食品倾销到亚非拉国家。我国无论是传统饮食结构,还是各种食物的生产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物中铁的需要,动物肝脏、红肉、豆类、绿色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铁。我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的51%,蔬菜占60%,豆制品更是随处可见,也很便宜。为什么不用天然食品补铁,而吃什么铁酱油?”
  不愿告诉人们哪些天然食品可以补充铁、锌、钙等微量元素,而是动辄就煞费苦心地推出强化食品,其实是把强化食品当作可以赚钱的商机,是冲着钱去的。食品行业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一心想垄断市场,当年富国施舍穷国的营养强化技术,被捡起来当作了垄断食品市场的工具,例如加碘技术就成为垄断盐业市场的工具。
  强化办称,目前,能生产铁酱油的企业不到20家,但他们的酱油市场份额占我国的40%。虽然铁酱油目前只占全部酱油市场份额的2%,但如果越卖越好,有朝一日,它们就将只生产铁酱油,再加上政府强制推广,挤垮不生产铁酱油的中小企业,垄断酱油市场是完全可能的。目前,铁酱油的市场价格平均比普通酱油贵1元多,一旦实现了垄断,酱油企业将从每瓶酱油中多拿近1元的利润,而全民将被迫补铁。

决策公开透明才能消除公众困惑
  针对目前化学添加剂和强化食品泛滥成灾,有消费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食品安全的一些疑问。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为什么忽然要改吃化学品?一支雪糕含16种添加剂,一袋方便面含14种,一个面包里可以多达五六十种,一日三餐随便要吃进去八九十种。养殖要用抗生素、激素,种植要用各种农药、生长剂。这些个我们费老鼻子劲儿都整不明白的玩意儿,我们为什么要吃?
  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总是不断,而专家总是说“没事儿”?什么苏丹红、瘦肉精,什么三聚氰胺、激素奶,还有加碘盐、增白剂、一滴香、铁酱油、氢化油,等等等等,按下了葫芦起了瓢。这类事件为什么会接二连三,没完没了?但负责食品安全的专家却告诉我们说,关系地没有!你就放心吃罢,耗子吃了(经过老鼠实验)都没事儿,你怕什么?
  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听证会?水电费涨价、景区门票涨价,都要开个听证会,因为关乎民生。民以食为天,添加剂、强化食品,为什么想让我们吃,我们就得吃,连知会一声都没有?
  面对消费者的这些困惑,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指出,无论是联合国的消费者法则,还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消费者的两项重要权利:知情权和安全权。但是在铁酱油推广中,安全风险评估透明度不够——各级卫生部门的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是谁,老百姓不知道,食品安全评估结果也没有向老百姓公布。
  “我国亟须加强和完善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的法律、制度建设。”吴景明表示,关系十几亿人的饮食安全的决策不应该由某个部委单独决定。不仅卫生部因部门利益嫌疑应上交决策审批权,国务院也应该上交,应将决策审批权直接上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