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名城 梧州,北海,钦州,玉林,百色,河池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3-12-18
梧州
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城市。[1]夏、商、周时代,梧州属百越地。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光为苍梧王,始建苍梧王城,至今2100多年。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于梧州及今广东封开一带设广信县(辖苍梧郡),广信以西称广西,广信以东称广东,两广因此而得名。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辖广东、广西,梧州成为两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梧州,是近、现代“两广商埠”、“水上门户”。梧州,下辖苍梧、藤县、蒙山三县,万秀、龙圩、长洲三城区,代管岑溪市。梧州,位于广西东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泛珠三角与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点、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享有“绿城水都”、“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美誉,荣膺“中国最具开发潜力十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
梧州,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5万。其中市区面积1295平方千米,市区人口85万人。梧州市市区建城区面积70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0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万,流动人口40万人。[2]
梧州,是广西东大门,梧州地处“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两广咽喉”,是我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的城市,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北部湾的主要通道城市。
近年来,,梧州依靠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东向”战略,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发展,重振百年商埠雄风,全力打造“粤港澳”后花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列广西前列,呈现出产业发展特色凸显、城市框架迅速拉开、企业经营更有活力、民生得到较大改善等一系列新变化。梧州 作为西江上游经济带的龙头,梧州、玉林、贵港区域一体化,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苍海新区的加快建设。
梧州是广西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广西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四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3]荣膺“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最具开发潜力十佳城市”,[4]享有“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美誉。[5]经济

概况

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5.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4.08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16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2.7:63.1:24.2。[15]
2012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15]
201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3万人。[15]

工业

2012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6.46亿元,增长25.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252.03亿元,增长4.5%;重工业总产值1014.43亿元,增长32.2%。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78.75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4.57亿元,增长22.2%。整体上,工业和建筑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49家,比上年增加18家。[15]

北海市即北海(广西壮族自治区辖下地级市)。

北海,地处广西南部、北部湾东海岸,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0°54′~21°55′34″之间,全市南北跨度114km,东西跨度93km。面积3337k㎡,六普户籍人口166.84万。北海境内有钦北铁路、209、325国道经过,高速公路可直达南宁湛江等地,把北海与桂林重庆成都广州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构筑了中国西南地区便捷的公路出海通道。北海开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拥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的城市。理
北海,位于广西最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让人流连忘返。它还是一座具有亚热带滨海风光的美丽城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面积:3337k㎡。人口:162万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1°29′~21°55′34″之间。[1]北临钦州,东北临玉林,东邻湛江
北海是中国南部海滨的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碧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沙白水净的海滩,中西合壁、华洋并存的市区建筑,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别具风格的绿化广场,大自然优厚的馈赠为这里钩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城市居民淳朴友好,珠乡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矿产
北部湾是我国六大油气盆地之一,已探明石油储量2256万吨,天然气储量350亿立方米。石英砂矿已探明储量3000万吨,含二氧化硅98%以上;石膏矿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含硫酸钙70.97%(平均值);陶土已探明储量1.89亿吨,品位:三氧化二铝24~32%,二氧化硅52.5~64.8%;钛铁矿已探明储量126万吨,二氧化钛含量达52~60%。[9]
经济
经济概况
2012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630.78亿元,增长了20%,人均GDP达到3.9万元以上,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100.09亿元,增长73.9%,成为全区第五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36亿元,增长了15.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0.89亿元,北海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区 2.3、3.4、5.9、10.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7.1、7.3、9、14个百分点,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居第一,与其它6个地级市相比,差距明显缩小,与其中总量最大城市的差距由2008年的12.42倍缩小到8.37倍;与其中总量最小城市的差距由2.93倍缩小到1.88倍。
投资
2011年,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03.14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89.11亿元,同比增长24%;非农投资27.68亿元,同比增长41%。[19]
钦州

钦州市即钦州。

钦州,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处于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背靠大西南,滨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1]。在北部湾迅速崛起。港口经济飞速发展。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辖二县四区,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户籍人口379.11万(2010年) 小岛屿303个,陆地海岸线长520.8公里。有海外华侨同胞38万人,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经济

生产总值

钦州市的经济,在解放前发展缓慢,至解放前夕,国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工业极少。195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为0.86亿元,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元;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98.27亿元,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46.28亿元;“九五”时期,钦州市成功开发建设钦州港,开放了口岸,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32.36亿元,其中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63.46亿元;“十五”期间,钦州市在得以定位为临海工业城市,钦州港定位为临海工业港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三大目标,加快建设,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52亿元,增长速度为10.6%,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99.17亿元。[12]
2006年,钦州市积极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07亿元,增长速度达到15.2%,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22.39亿元。2008年,钦州市经济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4~2008年经济连续5年平均增速达到15.2%,生产总值达到377.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740元。[12]

产业比重

解放初期,钦州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195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98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3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7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6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0.9:1.0:18.1;1996年,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4.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2.66∶18.26∶29.08。随着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日趋合理,200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8.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4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3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1.77∶18.49∶29.74;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8.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5.0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5.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8.08∶31.66∶30.26。[12]
2006年,钦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4.33亿元、87.25亿元、73.49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4.41∶35.60∶29.99,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2008年,三产比重超过一产,转变为“二三一”结构,逐步形成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产业结构实现了第二次突破。[12]

固定资产投资

1950年,钦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万元,主要投资在基本建设方面。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1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的投资额为5.6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2亿元。2000年,由于钦州市加大对投资总量的调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2亿元,投资的特点是: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低位徘徊;国有经济投资和集体经济投资增速下降,个体经济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资金来源上,以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和国内贷款为主。2005年,钦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9.85亿元,投资建设呈现出三次产业投资同步增长、规模以上投资项目所占份额增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度攀升的特点。2006年,钦州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项目建设拉动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投资和非公经济投资比重继续加大,投资多元化,并进一步拓宽了融资筹资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7.88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85.87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3.60亿元。2008年,钦州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48.91亿元,尤其是房地产发展迅猛,15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投资94.0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3%。[12]

玉林,古称郁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州郡史,因商贸发达有“岭南都会”的美誉;地处广西东南部,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经济腹地广阔,是广西第四大城市,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现辖玉州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福绵管理区和玉东新区,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总人口691万人(截止到2012年年末统计数据)[1]
玉林是“广西文明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皮革服装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是全国著名、广西最大的侨乡,全市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00多万人。
玉林素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四大名关之一的鬼门关,著名风景名胜有云天民俗文化城、大容山森林公园、谢鲁山庄、都峤山等120多处。2010年2月1日,054型护卫舰569导弹护卫舰命名为“玉林号护卫舰”。
截止日期2007年)

6人口

2010年,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玉林市总人口671.23万人,常住人口548.74万人。其中玉州区 61.95万人,常住人口67.73万人。福绵管理区39.49万人,常住人口37.94万人。容县81.89万人,常住人口63.31万人。陆川县103.55万人,常住人口76.24万人。博白174.78万人,常住人口134.25万人。兴业73.31万人, 常住人口56.04万人。北流136.26万人,常住人口113.22万人。
玉林市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5.77万人,占52.08%;女性人口为262.97万人,占47.9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4.55下降为108.67。
玉林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44.53万人,占99.2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20万人,占0.7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8.40万人,增长5.50%;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2万人,减少27.84%。[1]
2012年玉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35亿元,同比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9.40亿元,同比增长14.5%。玉州区63.32亿元,同比增长6.0%;福绵区2.22亿元,同比增长29.2%;容县41.64亿元,同比增长20.5%;陆川县65.08亿元,同比增长18.9%;博白县51.13亿元,同比增长20.1%;兴业县20.91亿元,同比增长32.0%;北流市75.51亿元,同比增长17.4%。[10][16]
城市荣誉
2013年9月24日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1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第三名
2010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岭南都会”、“广西的温州”;
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主办地
中国动力之都——玉柴机器,中国企业五百强,全球最大的独立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
中国药材之都——全国第三大中草药集散市场之一,玉林制药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世界日用陶瓷之都——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认定玉林博白县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中国铁锅之都——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陆川县“中国铁锅之都”
世界裤子之都——裤子生产企业超过一千家,年产休闲裤上亿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1年1月,玉林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07年玉林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开放合作前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之一,全国九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之一

贵港市即贵港。

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中游,浔郁平原中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贵港港口为中国西部地区内河第一大港,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境,东临梧州、南临玉林钦州、西接南宁、北邻来宾。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代管县级桂平市,总面积10606平方千米。特产有菠萝蜜、贵港莲藕、龙眼、桂圆干、覃塘毛尖茶、罗汉果等。
贵港市因城里多种植荷花而别称荷城,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贵港市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全国内河港口十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内河港口[2]、国家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3]、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群众文化和体育先进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广西爱国卫生先进城市、广西文明城市。贵港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涌现了石达开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黄彰罗尔纲等一批杰出人物。[4]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北纬22°39′~24°2′,东经109°11′~110°39′,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面与梧州市接壤,南面与玉林市相邻,西面与南宁市交界,北面与来宾市相连。贵港行政区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拥有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农业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糖、果、肉桂和禽畜生产基地,素有广西“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喻。
截止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全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经济

综合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9.18亿元,增长 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38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7.13亿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3.4%、34.8%,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2、5.4、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9:40.3:37.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81元,比去2011年增加1036元,增长9.3%。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八大类消费指数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均保持增长,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分别增长4.4%、3.8%、4.3%、4%、0.9%、2.4%、4.4%。另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4.3%。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0.63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7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8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工资28787元,比上年增加2453元,增长9.3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含劳务派遣人员)2998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增长6.24%。全市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7亿元,增长22.5%。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6.24亿元,增长19%。[17]
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上年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12.03%,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9家,和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比上年减少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3家,比上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2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增长10.59%;完成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实现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2.39%,比2011年同期降低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8.3%,提

城市建设

城 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8.8平方公里扩大到51.1平方公里,人口由34.29万增加到50万。累计投入近40亿元,建设了一批城市路网、城市供水、小街小巷改造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工程,公用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37.8%,五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新建与改造城市道路30多公里,合理拓宽城市骨架;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垃圾处理,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扩大,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镇发展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正在向具有浓郁南国特色的园林港口城市发展。 根据“南国特色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贵港市城市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 原则,加大城建融投资改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7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20多幢现代化高层建筑、一批生态商住小区和占地12万m2的新世纪广场公园相继落成,增强了贵港的时代特色。老城区主要街道景观改造工程、东湖景区开发建设和郁江堤路园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也不断加强和规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贵港市获第五届自治区“南珠杯”竞赛特等奖,绿化覆盖率已达32%,园林绿化指标也达到“广西园林城市”标准。一个富于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西江之滨崛起。
百色
[bó sè]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截至2011年,全地区共辖13个县(市),总人口398万人,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百色市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境内流行粤语和客家方言。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色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广西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经济发展

概况

2006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3.63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高于全区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0.08亿元,同比增长23.82%,比2000年增长2.14倍。[10]
2010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563.5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27.2%。[1]
2011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0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00亿元,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亿元,增长18.8%;财政收入完成84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4.6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7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155元,增长20%。[11]
2012年,百色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9.6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6%、9.4%、10%;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31.2%;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增长16.5%。[12]

河池市即河池。

河池市,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又名金城江,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东西长228公里,南北宽26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主要为山区,较大的河流有红水河
河池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河池市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大约32.5万人。全市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9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语言为汉语、西南官话、桂柳方言。
河池素有“六乡之誉”,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红七军韦拔群故乡。[1]
经济

国民经济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4%,总量达4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04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实现190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22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总量达132亿元,增速比“十五”加快13个百分点。[11]
2011年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3.31亿元,同比增长5.6%;1-10月,财政收入完成41.03亿元,同比增长20.06%。[12]
2012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97亿元,下降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0亿元,下降7.0%;第三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44.56亿元,下降12.15%;全社
河池市

  河池市

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下降3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294亿元和114亿元,下降24.12%和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75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47元,增长12.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2%,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4%目标之内。[4]

工业

1991-2002年,河池市国有工业企业有运输车辆厂、有色工业集团公司、水泥总厂、特种水泥厂、汽车修配总厂、糖厂、造纸厂、矿业公司、电业公司、经济贸易中心、橡塑工业总公司和工艺制品厂12 家。有8 家为生产企业,涉及行业有机械、建材、矿冶、化工、制糖、造纸、食品、服装、木器等。主要工业产品有:方向盘拖拉机、小四轮后驱动拖拉机、水泥、白砂糖、赤砂糖、酒精、白酒、铅锑精矿、锌精矿、高铅锑合金、铅锭、2 号锑、金锭、银锭、Sb2O3 塑料编织袋、服装、3 号、4 号卫生纸、80 克每平方米B 级牛皮纸、瓦楞纸、本色松木浆板、“168” 牌系列高级圆筒卫生纸、餐巾纸、木衣架等。[13]
2011年1-10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9.65亿元,同比增长24.59%,其中有色金属和电力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0.25亿元和40.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和0.79%。[12]
2012年全年实施工业项目597个,完成投资60.48亿元;实施更新改造项目497个,完成投资57.41亿元。酒业、食品加工、茧丝绸产值增速分别达66.5%、24%、11%。广西有色金属产品、酒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启用,广西茧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河池·南丹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华锡集团、泰星公司分别成为锡多金属矿物加工、电子焊接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市级工业园区筹委会,优化市级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筹建河池大任产业园和化工产业园,推动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园建设。全市新增微型企业1200家、广西著名商标5件。[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