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诸葛亮和梁甫吟

 昵称15145836 2013-12-18

关于诸葛亮和梁甫吟  

2011-01-19 11:40:04|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有关诸葛亮和梁甫吟,对于诸葛亮,我们知道的可能比较多,而对于《梁甫吟》,了解的人并不多。在这里谨抄录如下:

 “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 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该诗就是传颂一时的《梁甫吟》,旧题为诸葛亮所作,前人已辨其非。不管怎样,诸葛亮喜欢这首诗是肯定的,要不然,《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也不会把它慎重其实地列出来。犹其是《三国演义》更不必多此一举,因为喜好演义的读者谁也不会去管《梁甫吟》是什么东西,只有喜欢诗词的文人才会吟诵到这篇文章。

该诗的大意是说,在齐国都城的门外有三座外形相似的坟墓,所埋的是当年齐国的三个猛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力大无穷,英勇无比。而他们却被相国晏子一个小小的计谋,就为两个桃子分食不均为先后自杀身亡。晏子,了不起啊!

 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说法是诸葛亮常常口中朗诵此诗, 《三国志》中也持有相同观点。在此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来探讨一下这首诗到底能表达诸葛亮什么样的心理诉求。

 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捕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诸葛亮不是周文王周武王,不是齐桓公燕昭王,也不是汉高祖,更不是曹操刘备孙权之流,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称王称霸。要不然,出生于乱世,他也可以拉起一支队伍,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者也。他是一个正统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有忠君报国的思想,即使这个帝国大厦即将倾倒,他所受的教育也只是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维护延续了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

可是怀此大志的诸葛亮却无法报效国家,他所忠心的大汉王朝已名存实亡,最高统治者汉献帝掌握在曹操手里,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他的同志,即使常在一起的几个朋友如博陵崔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才华倒有,但为“山野慵懒之人,不省治国之事”,说穿了就是对时势不抱信心,甘当退隐山林的隐士,如其劳心费力,不如消遥自在过自己的的神仙日子。他的另一个朋友,就是前面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徐庶,也有才华,却无大局观,不懂得“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最后落得个无声无息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