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宁彤 : 被人为选择的历史

 随园天一馆 2013-12-19

旅游景观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的是对“过去”事件、事物的再现。遗产旅游、古迹旅游、博物馆的展览等等都是这种不同时态下的文化展示。它需要把历史碎片“有选择地融入现代”,在现实和历史的空隙中搭建一个让参观者可信可感的再现空间。

斯图尔特·霍尔认为,文化再现(Cultural Representation)是新主体的建构。对于遗产的传承者来说,是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过程,历史是需要被现在来界定和使用的,如果“过去的历史”或“历史的过去”在某一个社会语境和历史情境中不被认识、不被认为有用或有价值,它们也就没有机会成为遗产。英国学者认为“再现”涉及传统的重新发现甚至是发明。不同的时代,遗产受到不同的待遇,有的被挖掘出来,成为“可见”的公共纪念物;有的被刻意忽视而逐渐被遗忘成为“不可见”;有的遗产历经风雨岁月,被修建改造;有的遗产被仪式化,成为大众表演;有的遗产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成为人们接近历史的新体验……所有的这些再现手段都是某种“言语”和“叙述”,历史在叙述中复活,遗产也因此有了第二次生命。当我们保护一种过去,等于我们在制造历史。而我们制造历史,是因为我们需要理解自己和现实背景之间的关系。学者Mondale认为:我们所致力的对过去的保护同样是有问题的,需要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与遗忘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

2008年去克罗地亚访问和拍摄的时候,我策划了一个和中国一代电影观众的记忆相关的老电影之旅,追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等这些影片的印记,希望能够拍摄到一些人、一些景、一些事。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一个联盟,克罗地亚一直是电影的中心,不管从文化还是旅游发展上,一直是最为成熟的。但是在联络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很多设想都不容易实现,首先,前南斯拉夫分裂之后,很多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过的演员已经分散在了波黑、塞尔维亚等等国家中,而且因为内战,很多原来的友人已经疏远不再联络。克罗地亚的一些曾经参与影片创作的老电影人对这段“英雄时代”也恍若隔世,反倒对中国仍然保有这么强烈的情感记忆感到十分惊讶。

在一个月的旅行中,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克罗地亚已经彻底地告别了铁托的时代——不仅是从意识形态上,而且在国家地理上,也已经抹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有意味的是,这个1991年独立的国家,人们略过了近代的战争创伤,把自己新的文化认同回溯到一个世纪之前,以及更久远的过去。尤其是在文化遗址的建构以及旅游业的推广上,“舍近求远”的倾向更为明显。

从最近的历史看,半个世纪的铁托时代在1980年代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危机,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后马上又陷入了和塞尔维亚的内战,持续五年的战争让巴尔干这个区域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之一,南斯拉夫的动荡在改变世界格局的同时,巴尔干的符号一时间几乎总是和“动荡”、“分裂”的意指联系在一起。克罗地亚从60年代开始就已经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到了内战前的1989年达到了旅游人数的最高值。战争让这个旅游目的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一个旅游公司的经理曾这样对我说:

“虽然很多人已经对克罗地亚略有所知,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名字总是和很糟糕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战争,比如巴尔干、民族主义等等,好像这里还很不开化,很野蛮,不适合旅游。”

旅游一直是克罗地亚政府大力推广的一个行业,是国家经济收入的最大来源,因而战后在国家的扶持下迅速地得到了恢复。如何来规范定位新国家的旅游?如何打破人们在战时形成的刻板印象?什么可以成为主要宣传推广的遗产?2000年克罗地亚国家旅游协会(Croatian National Tourist Board - CNTB)成立,旅游局的各种宣传活动不仅是在宣传克罗地亚的旅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建构一个新国家的形象。旅游协会给出的宣传标语是:“一个真正欧洲的目的地”、“曾经的地中海”,暗含着这个国家未曾被改变的欧洲性以及和西方文化、遗产、传统甚至是地理上的联系。先来略览一下克罗地亚的历史:

8世纪末9世纪初——早期封建国家

10世纪——克罗地亚王国开始建立并且强盛

1102至1527年——匈牙利王国统治

1527至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克罗地亚与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91年——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独立

1991-1995年——和塞尔维亚族内战

从11世纪开始,克罗地亚的版图就曾经被罗马人、威尼斯人、匈牙利人,法兰克人、奥匈帝国所统领。直到现在,克罗地亚还是保留了众多这些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上,萨格勒布就是奥匈帝国时代建筑的一个缩影。而在克罗地亚的亚德里亚沿海地区,遍布的是中世纪威尼斯人的建筑,马可波罗的出生地,就在克罗地亚最南端的亚德里亚海边的一个叫科尔丘拉 (Korcula)小岛上,在马可波罗出生的时代,它曾是罗马的一个行省。因为这个岛几乎完美无损地保留了16世纪威尼斯城镇的原貌,一直是人们青睐的旅游胜地。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地图是让“想象共同体”的空间识别化的途径。从克罗地亚旅游局的地图上,我们很容易能看到这种意识:意大利和欧洲是地图的中心,克罗地亚却处于地图的边缘一侧,与这个中心的关系隔着狭长的亚得里亚海紧密相望,而它的那些曾经是共同体的东部的邻居,几乎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这个重新被“想象的共同体”跨越了铁托时代的“联邦共和国”,和欧洲古老民族文化连接到了一起。它和地中海文化,以及和欧洲的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等联系在一起,来这里,你能感受到欧洲各处的景观。在2003年克罗地亚旅游协会的年度汇册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呼应了地图传达的概念:

“克罗地亚的特征本质上是属于地中海和中心欧洲的……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城镇……让人仿若徜徉在如今意大利的某些地方……尤其是漫长的绿色海岸以及岸边广袤的绿草,让人感觉像是来到了爱尔兰的乡村……而海岸边山坡上的葡萄园中,点缀着古老的要塞和城堡,就像您能在德国和奥地利能见到的一样。”

隔年的旅游汇册介绍中这样写道:

“克罗地亚文化遗产以及它在欧洲艺术史中的位置没有被广泛地重视是因为,之前这些有价值的遗产被错误地再现为南斯拉夫文化。”

克罗地亚一家广告公司的小伙子丹尼尔是我们在克罗地亚当地的陪同,相处时间长了,说话也直接了:

“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我们其实真的很欧洲,因为我们一直是在欧洲的文化圈里,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者,野蛮落后的巴尔干人,可是我们从来和东边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人差别很大,他们曾经被土耳其人统治过,心性上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在街上,你都能从走路的姿势和面相表情上看出谁不是克罗地亚人。”

在克罗地亚独立之前的南斯拉夫时代,这里的游客有70%是克罗地亚和南斯拉夫人,而30%是外国游客。在克罗地亚独立之后,游客的比例正好相反,70%来自德国、奥地利、荷兰等欧洲国家,而只有30%来自前南斯拉夫国家。而向游客声明和前南斯拉夫的区别,体现这里是安全的、有文明的地方,成了克罗地亚吸引海外游客的“自我再现”手段。

旅游胜地杜布罗夫尼克,素以文化发达和艺术藏品丰富而著名,整个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保存着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整个城市的房子全是红色的屋顶,被一圈中世纪的老城墙围抱着,静静地躺在蔚蓝色的亚德里亚海边。萧伯纳在1929年访问这座城市的话成了如今旅游手册上登载最普遍的名言:“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克罗地亚成立之后,把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图像描绘在了钱币的背面,之前铁托时代的标语“斯拉夫人的雅典”完全消失了,代之以“亚德里亚海的明珠”、“城市博物馆”的宣传语。

2013年有望成为欧盟一员的努力也将让克罗地亚期待的认同终于被接受。国内的旅游景观也完成了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包装。从物理上而言,克罗地亚已经很难找到南斯拉夫时代的遗留,铁托出生的地方库姆罗韦茨村,已经无人居住,一个村庄的几十栋茅屋木结构的房子,被改成了民俗展示村,例如铁匠、木匠的房屋,挂着玉米的住房,放着木桶的酒窖等等,用来再现那个时代村民们的生活。只有离村口不远处的一尊铸铜铁托像还能找到一点铁托和这个小村的关系。在笔者拜访的大半天时间里,整个村庄除了门口收费的一个工作人员,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仿佛时间静止,而且是静止在一个人造的景观中。

南斯拉夫时代的一些标志物和文化符号在进入西方化的现代克罗地亚之后成为不可见,再推溯到40年代德国、意大利在这里留下的诸多街头雕塑景观,也在南斯拉夫成立的时候作为法西斯极端主义文化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借助旅游吸引物的形式来呈现的“过去”只是再一次强调了“现在”,因为所展现出的“现在”不是过去的延伸,而是它的替代。从克罗地亚旅游的发展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遗产在旅游业中被选择性地和有角度地再现,它成了一种富有意涵的符号,代表了一个因为和现在的价值取向相呼应而存在的象征性的过去。

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存在的认知却是相对的,建构的。生活在这个意义建构之网里的人,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不至于失去独立思考的根基。

——————————————————

【编者注】:本文原标题《选择性的过去——遗产的第二次生命》,当前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章所有配图均为作者提供。

(责编:贾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