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3

 学中医书馆 2013-12-19
97、仙鹤草能行能止

    仙鹤草为止血要药,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患。但此药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长,则为人所鲜知。朱老认为,仙鹤草昧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中有本品“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的记载,《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均可为证。《百草镜》治乳痈初起,即用仙鹤草30克酒煎,并云“初起者消,成脓者溃”。《闽东本草》用仙鹤草治痈疽结毒,亦可证本品之活血作用。盖乳痈与痈疽结毒,皆因邪毒结聚、气血壅遏所效,设其无活血之功。何能消之溃之?因此,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止血而不留瘀,瘀血去则新血生,故为血证要药焉。

    仙鹤草别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此品治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有强壮之功。单用本品,治疗气血虚弱之眩晕,有一定效果,即从其强壮作用引伸而来,朱老常以仙鹤草配黄芪、大枣为基本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其效颇佳。曾治一气虚紫癜患者,用仙鹤草、黄芪各30克,大枣15枚,服20剂而紫癜即消失。证属阴虚者则去黄芪,酌加生地、白芍、杞子、龟板、旱莲草,疗效历历可稽。治慢性痢疾与结肠炎又拟有“仙桔汤”(仙鹤草15~30克,桔梗6克,乌梅炭、广木香、甘草各4.5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炒槟榔1.2克)。方中仙鹤草,取其活血排脓、止泻之功,故用之多验。

    此外,仙鹤草尚有强心作用,叶橘泉先生著《现代实用中药》一书,曾提及之。此为一新发现,为过去文献所未载。近年有用仙鹤草提取物(仙鹤草素)治疗克山病所致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用后心率增快,而迅速地改善症状。朱老认为此一新功用值得重视,而其机制,从中医学的观点看,殆与仙鹤草的活血作用有关。[何绍奇整理]

※98、八月札理气通淋

    八月札,又名八月瓜、八月炸,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之果实。性味甘寒微辛,无毒,功擅理气和胃,故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之胃痛、腹胀、肋胀、疝气疼痛、痛经诸证。且此物无香燥之弊。理气而不伤气,反有开胃进食之功,洵为妙品。

    八月札又有通淋之效,为五淋(气淋、血淋、劳淋、膏淋、石淋)之要药。用治尿路结石,效果优于木通,朱老常以其配金钱草、海金沙、牛膝、滑石、王不留行、车前草用之。用于结石。八月札用量可以增大,汤剂一般可用15~30克。

※99、痢泻散治痢疾、肠炎

    痢泻散一方,不见于方书,是李汝珍《镜花缘》一书中记载的一张验方。章次公先生讲究实效,博采众方,用于临床,每获卓效。嗣后朱老又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广为应用,进一步证实此方对痢疾、肠炎的疗效均很显著,且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此方由生熟大黄各30克,苍术(米泔水浸)90克,杏仁、羌活各30克,川乌(去皮脐,湿面包裹,火上煨透)、甘草各45克组成。用法:研细末,为散剂。用量:赤白痢,成人每次服3~4克;肠炎、泄泻,成人每次服2克;均1日2~3次服。赤痢用灯心汤下,白痢用生姜汤下,泄泻、肠炎用米汤调服。小儿用量减半,4岁以下服成人量的四分之一,1~2岁服成人量的八分之一即可。

    方中以大黄为主药。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本经》),“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本草纲目》)。盖痢疾莫不由外感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不洁之物,运化受阻,传导失常,气血凝滞,湿热郁蒸而致。肠炎腹泻,尽管见证各异,但初起肠间多有积滞。大黄既有清热解毒之长,又有荡涤导滞之功,妙在生熟同用,生者力峻,专于下行;熟者力缓,既能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又能导大肠积滞而行中有止。杏仁通利三焦、消积止痛(凡含油脂之药物皆有镇痛之功,如桃仁、杏仁、当归、川芎、羌活之类皆是,此章次公先生独得之秘)。羌活为风药,风能胜湿,能宣通表卫,又能鼓舞清气上行;苍术燥湿强脾;甘草和中解毒;制川乌则取其散寒湿、破积滞、止痛之意,且辛热之川乌与苦寒之大黄相伍,温脏清肠,相反相成。考昔人治痢方中,《圣济总录》有乌术丸,即以苍术、川乌、橘皮、蜀椒为丸,治腹中雷鸣,脐下疠撮疼痛;《本事方》有木香丸,即以木香、川乌同用,治冷气下泄;《圣惠方》有乌豆丸,即以川乌、黑豆为丸,黄连汤下,治赤白痢及泻水。惜乎宋代以后,治泻痢鲜用川乌,李汝珍搜集之方,很可能受宋人上述诸方影响而成。

    沈××,男,36岁,农民。恶寒发热,3日,体温38.8℃,头痛肢楚,泛泛欲呕,腹痛阵作,下痢不爽,里急后重,夹有赤白粘冻,日十余行。粪检有红、白细胞,脓球及粘液。苔微黄腻,脉滑数,暑湿热毒之邪内侵,食滞内蕴,熏蒸胃肠,气血凝滞,痢疾以作。治用痢泻散,每服2克,1日2次,服后2小时,腹痛稍缓,痢下较畅,入暮热势渐挫,翌日续服之,即愈。

※100、六轴子疗顽咳、疼痛

    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又名闹羊花)的果实,于9~10月果实成熟而未裂开时采收,备药用。六轴子苦温有毒,功擅行血止痛,散瘀消肿。朱老经验,对于风寒湿痹,历节疼痛,以及跌打损伤,痈疮疔毒有著效,尤长于定痛,故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有剧痛者,常采用之。此外,又常以之作为镇咳药,曾拟五子定咳汤(天竹子、白苏子各6克,六轴子1克,黄荆子、车前子各10克。此小儿剂量,成人酌增),治疗百日咳及慢性气管炎久咳不已而痰少者,有较显著的疗效。[何绍奇整理]

※101、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

    乌梅味酸、性微温,有收涩、生滓、安蛔之功。张仲景之乌梅丸,为蛔厥而设,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一般多避忌之,唯恐酸收敛邪也。考诸方书,乌梅亦主暴痢,如陶弘景《补辑肘后方》治天行下痢,用黄连l升,乌梅20枚(炙干)同捣为末,蜜丸,如梧子大,l服2丸,日3服。《干金要方》名之为“乌梅丸”,治暴痢、新痢,而且说其效甚捷,“服之无不瘥”。由斯观之,则乌梅亦可用于暴痢矣。究竟乌梅是否可用于暴痢,是一个颇堪探讨的问题。朱老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于前人酸收之说。从临床实践观之,赤痢或痢之赤多白少,似更宜于用乌梅,可用乌梅与黄连配伍用之,取其酸苦泄热,兼能清肠燥湿也。若单用乌梅(烘干),研粉吞服3~6克,或以乌梅配木香入汤剂亦效。

※102、玉米茎心及须叶均入药

    玉米茎心,即茎部去掉粗皮后的白色髓心,具有良好的止汗作用。此不见于本草,而是朱老50年代得之于民间经验者。取鲜者或干而无霉变之玉米茎心,约60厘米许,切碎,煎汤代茶,随意饮之,或以之煎汤代水,与其他中药配伍运用,对自汗、盗汗均有卓效,远胜他药,而无任何副作用。

    玉米须有利尿、利胆、降压、降血糖之功。此外,尚能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数;对于慢性肾炎,服用玉米须煎剂(每用干品100克,加水1200毫升,小火煎煮半小时,约得500毫升,过滤后分四次喝完。以上为一日量),坚持3~6个月,可使浮肿逐渐消退,尿蛋白减少或消失。因此,本品可以作为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患以及部分血液病人自备的常用饮料。

    又,玉米之叶及穗、轴,以其均含具有抗癌作用的多糖,而药源又甚广,值得推荐,加以利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