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流行的生僻字

 专治牙痛 2013-12-19
网络流行的生僻字

槑,读音me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

(点评:一个呆已经够刺激了,没想到程度还要严重一倍,果真够梅的,其实用来说倒霉的霉也不错嘛!)

囧,读音jiǒng,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点评:这个字与炯炯有神的“炯”同音,看来当初开发的人或许也希望沾点这个词的光啊)

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字,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网意为佩服、感谢得五体投地,也有沮丧、无奈等含义。

(点评:没想到这个词有英文、象形文、日文至少三个直系亲属,也挺符合现在的时代特色,杂种流行呀!)

雷,原指自然现象。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脑子里忽然轰的一声,感觉像被雷击过一样。

(点评:这个字不算太难,是擅长联想延伸的中国人都容易理解)

兲:跟常用来骂人的那种水生动物没有关系,没你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字是“天”字的古体,也念“天”(tiān)。

(点评:创造这个字的人估计忍受了“天”大的折磨,还不能生气不能报复,于是只有学阿Q精神,背后损一下王八羔子一样的“天”。)

氼:哈哈,这个字其实好记,人掉水底下了,当然就是溺水,这个字就是“溺”的意思,读音也一样:溺(ni)。

(点评:昆明的此时此刻还在下雨,出去一分钟马上成了“水人”。回来一看,好像掉在水里啦!果真“溺”了!)

i:这个字有点不好理解,石头跟石头相碰怎么会是“乐”(le)的声音呢?但这个字就是形容石头相撞的一个象声词,就这么念。

(点评:这个字石匠最有体会,明显是石匠创造的嘛!敲石头的人一高兴就忘乎所以,两手拿着两块石头拼命地敲,我乐,我乐!)

U:意思很好懂吧?把“只要”两个字快速连读,你就会很容易找到它正确的读音:叫(jiao)。

(点评:两个字快速连读也能成为一个字,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自己佩服一下!)

嫑:同上,你可以猜出它念biao(标的二声),意思就不用说了吧。

(点评:这个字其实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也是当地人开口说话就要学的字之一。比如:你咯要(要不要的意思)芋头(洋芋或山芋的俗称)?我嫑!我要吃汝(“肉”的方言发音)!)

嘂:四张嘴同时叫,当然就是大声叫了。还念叫(jiao)。

(点评:四张嘴在一起是“叫”,那四只鸭子在一起呢?鸭子是鸟,那就四个鸟吧!)

圐G: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两个口分别框住了四方八面,意为“围起来的草场”,念枯略(kū lue),内蒙古方言中一般读作库伦(kū luan),“圐G”一词现多用作地名。

(点评:这个词在汉文化地区,是不吉利的。本来可以四面八方,没想到被加了一个笼子,明显要被困死嘛!)

T:玉的点儿点得不是地方,当然就是有瑕疵的玉,念“俗”(su)。

(点评:有瑕疵的玉也不见得就俗,比如黄龙玉,有水草花(瑕疵)的玉,如果花形较好,相反是高档配饰!)

I:第一次看到这个字是手机的“I机”,意思如同字形所示:双生子。用现在话说就是克隆。念妈(mā)。

(点评:两个儿子一样的,双胞胎都没有可能,当然只有是copy、克隆的啦!)

砼:典型的生造字,人工石头——就是混凝土啦,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念同(tong)

(点评:其实这个词在建筑行业是比较常见的,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这个字来当“同”、“通”用的话,那他一定是个建筑工人,呵呵。)

网络流行生僻字,你认识几个?

这是网络造的一个字,是一句粗语“cao ni ma”的合体字!别处它也指网络上的一种动物「草泥马」。

「草泥马」是一种外型相当引人注目的超可爱的动物,是中国网友最近才刚研发出来的新物种,又被称为「中国十大神兽」之一,是一种生活在「马勒戈壁」上、专吃「卧草」的稀有物种,也因为马勒戈壁上有草泥马这神兽的存在,所以当地又被称为是「草泥马戈壁」。事实上,由于最近马勒戈壁的「河蟹」横行,吃光了草泥马的主要食物「卧草」,造成包含「草泥大爷」在内的许多以豢养草泥马维生的农家生活不下去,只好改去割皮包。而河蟹的肆意破坏也意外的引发了一场生态危机与「草泥马」物种灭绝的恐慌...,也因此「草泥马-河蟹」也就变成了很多网友在茶余饭后、嘘寒问暖间的关注焦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