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方荟萃4

 学中医书馆 2013-12-20

四磨汤

◎方 名:四磨汤(理气之剂)

总 结:七情气逆

组 成:乌药、人参、沉香、槟榔

主 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

(2)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

(3)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

(4)大实者,仍宜枳壳。

又附方:(1)一方人参易枳壳。

(2)一方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饮子。治暴怒卒死,

名曰气厥。

煎服法:浓磨煎三、四沸,温服。

来 源:严氏


四磨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卷二。
【组成】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用法】上四味,各浓磨水,取300毫升,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功用】破滞降逆,补气扶正。
【主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槟榔性如针石,沉香入水独沉,故皆能下气;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
  2.《金鉴》:七情随所感皆能为病,然壮者气行而愈,弱者气著为病。愚者不察,一遇上气喘息,满闷不食,谓是实者宜泻,辄投破耗等药,得药非不暂快,初投之而应,投之久而不应矣。若正气既衰,即欲消坚破滞,则邪气难伏,法当用人参先补正气,沉香纳之于肾,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导之,所谓实必顾虚,泻必先补也。四品气味俱厚,磨则取其气味俱足,煎则取其气味纯和,气味齐到,效如桴鼓也。
  3.《成方便读》: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而以乌药之宣行十二经气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气之逆者,虚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久又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
  4.《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乃醒气、散气、降气、纳气,而又维护正气之方也。气喘分两大纲,一在上为实,乃肺气不通调;一在下为虚,乃肾气不归根。本方证治,兼而有之,盖七情感伤,郁滞菀结,气喘而急,上而不下,留滞膈间空膜之地,形成气膈。方制槟榔以开之,乌药以异之,沉香以降之纳之。又用人参之大有力者,主持其间,俾气有统摄,不致散漫耗蚀,上下循环,营周不休,以归复于生理正常。尤妙在四药皆磨,既取其气味之全,又取其缓缓斡旋,不过攻过补,致令转变气损气滞反应之嫌。一本磨上三药,倍人参煎汤,入盐调下,对于虚甚不能运药,义求人参补力之早达,未为不可。然煎则补住气痰,恐诸气药反难以奏功。观喻嘉言《寓意草》,治痰喘夹虚,用人参切则效,人参用煎则不效,其意殊耐深思。要之须恰符病窍病机,斯可耳。


四磨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枳壳 槟榔 沉香 乌药
【用法】用水磨取浓汁,煎服。
【功用】理气降逆。
【主治】伤损喘逆,张口抬肩,呼吸气急,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




五磨饮子

【来源】《医方考》卷六。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

【用法】白酒磨服。

【主治】暴怒暴死,名曰气厥者。







六磨饮子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上沉香3克 尖槟榔3克 小枳实3克 广木香3克 台乌药3克 生锦纹3克(各用原支)

【用法】用开水各磨汁2匙。仍和开水1汤碗服。

【功用】下气通便。

【主治】郁火伤中,痞满便秘。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0:48

木香流气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60克
      陈皮(去白)1千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炒) 青皮(去白) 甘草(爁) 香附(炒去毛) 紫苏叶各500克
      人参 亦茯苓(去黑皮) 木瓜 右菖蒲 白术 白芷 麦门冬各120克
      草果 仁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蓬莪术(煨;切) 大腹皮 丁香皮 槟榔 木香(不见火) 藿香叶各180克
      木通(去节)24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去滓热服。
【主治】气滞痞满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食少,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忧思太过,怔忪郁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0:49

乌药顺气散(和劑局方)

组成成份
麻黄、陈皮、乌药、川芎、白殭蚕、织壳、白芝、甘草、桔梗、乾薑、生薑、大枣。
功能 顺气祛风、散结行滞。
主治
一、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眩晕、瘫痪、言语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
二、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膈、两脇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舌淡红、脉细或沉。
临床应用 脑溢血后遗症、肩周炎、五十肩、颜面神经麻痺、半身麻痺、神经痛等属气滞者。
方解 本方有祛风调气之功,故适用于一切风邪乘袭、气机壅滞不利之证。
方中麻黄、桔梗为肺家之药、用以发汗而祛寒,引药上行;川芎、白芝善治头面之疾、散风而活血;织壳利气行痰、殭蚕化痰散结;乾薑温经通阳,甘草和中泻火、乌药通行鬱滞邪气。诸药合用,则先解表再兼顺裡气,气顺则风散,以达祛风顺气之功。
辨证 (1)风中经络。
(2)骨节痠痛麻木。
(3)脉沉细。
药方加减
1.中风全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冬。
2.口眼喎斜:加黄连、羌活、防风、荆芥、竹沥、薑汁。
3.遍身疼痛:加当归、桂枝、乳香、没药。
4.四肢冷痺:加附子、肉桂。
5.言语蹇涩:加石菖蒲、远志。
6.妇人血风:加防风、荆芥、薄荷。
7.脚膝浮肿:加牛膝、独活、五加皮。
8.腰背痠痛:加杜仲、牛膝。
附注 1.体质虚弱,久病及湿热等証忌用。

admin发表于 2008-9-23 20:55

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棘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实验研究】(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admin发表于 2008-9-23 20:55

升阳益胃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总 结:升阳益胃 
 
  类别:补益类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主 治:1.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2.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3.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2.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又附方:又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血块暴下,脾虚水泻。
  【方解】 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0:58

清暑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各15克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各0.9克青皮(去白)0.9克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葛根0.6克五味子9枚

【用法】上药哎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清暑化湿,益气生津。

【主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加减】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益气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泻火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渗湿;当归养血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