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方荟萃1

 学中医书馆 2013-12-20

逍遥散

【方名】 逍遥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方诀】

【方论】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 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化裁】 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 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文献】 方论 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名称】逍遥散

【别名】柴胡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加减】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用法】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逍遥散

【药物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处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剂功效】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7:54

白虎汤

方 名:白虎汤(泻火之剂)

【出处】 《伤寒论》

总 结:肺胃实热

组 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主 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

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 经: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胃、心)

方 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

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补充<伤寒论>中的内容: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退热作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7:56

小柴胡汤

总结:半表半里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主治:
1.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
2.或腹中痛,或?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
3.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4.亦治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不 大便?,脉细者,为阳微结。
加减:
(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加茵陈。
归经:足少阳药
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6)本方去半夏、人参、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伤寒汗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亦治疟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15)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方解】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 本帖最后由 庆泩堂 于 2009-3-23 08:59 编辑 ]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7:57

大柴胡汤

【方名】 大柴胡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 柴胡(15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9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方诀】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 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化裁】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临证加减】
(1)胁脘痛剧者——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
(2)恶心、呕吐——姜竹茹、黄连,降逆止呕。
【现代运用】
胆系急性感染、胆石证、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腮腺炎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注意事项】
(1)单纯少阳证者禁用。
(2)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3)少阳阳明病而阳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来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一方有大黄6克

【用法】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现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大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赤芍药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枳实(麸炒令黄)1两,槟榔1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一。

【方剂主治】伤寒2-3日,心中悸,呕吐不止,心急郁郁微烦者,尚未解。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7:59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同仁堂古方六味地黄丸要求使用出自河南的怀地黄和怀山药(四大怀药)。怀地黄则要求第一要大,第二要熟,只用三等以上的高品质原料,再将生地黄以黄酒泡透蒸熟,遵循古方“酒蒸酒制;而山萸肉除采用道地药材“杭萸”,含核量控制在1%以内;丹皮只用安徽地产“凤丹皮”等。名方之所以有名有效就是从源头用好材制成。

适用于肾阴虚

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那么,目前中年人是肾阳虚多还是肾阴虚多呢?对正常人群,做这样的区分没有意义。阴虚、阳虚是指肾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的症状。大部分人可能仅仅处于肾气轻微不足的状态,远未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程度。

几种人不宜吃

1、健康人群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我认为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2、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

肾阳虚的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黄丸。许多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彭教授特别提醒到,他们应该选择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

3、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不可取了。

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医生: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六味地黄丸--处方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加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义】1.熟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萸--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皮--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肉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麦冬」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子」二两,麦冬三两→名麦味地黄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

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

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治肾虚目昏。

10.桂附地黄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治蛊胀。

【煎服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加减法】

1.若病人腰膝疼痛,则加入牛膝12 杜仲15 桑寄生12

2.若病人小便频数,则要去掉泽泻,加益智仁12 覆盆子10

3.若肝血虚,则加入当归15 白芍12

4.兼有咳嗽气促者,加入五味子9 麦冬10

处方来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因其疗效显著,而被后世称为开创了“滋阴大法”,现收载于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肾为先天之本,一身之本,是一身阴液的总源。阴液亏损会引发各种病症,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糖尿病)等。
同仁堂六味地黄丸以熟地黄为主药,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辅以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以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配以泽泻除热渗湿,泻肾降浊,祛肾之火,泄膀胱之热,通利小便;牡丹皮清泻肝火,凉血散瘀,除骨蒸之热;茯苓渗水利湿,使浊水下泻,排出体外。
六种药物如此配伍组方,形成了“三补三泻”、相反相成之势,使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症,极为有效,并且补而不腻,很少出现一般滋补药品产生的“上火”现象。
[药理研究]
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作用与人参相似。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能激活细胞免疫及抗体生成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扁桃体细胞诱生干扰素,提高血清干扰素水平。
(3)扩张血管,对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4)减少心肌胶原的沉着,防治高血压心血管损害。
(5)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抑制梗死心脏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缩小梗死面积,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
(6)对血脂的影响,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的比值,促进脂质代谢,长期服用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7)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8)改善性腺功能障碍,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精子生成,提高精子活动率,增强性功能。
(9)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保护肾排泄功能。
(10)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正常的ALT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强的松龙所致的ALT活性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11)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延长游泳时间,使接受化学致癌物的动物脾脏淋巴小结发生中心活跃。
(12)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存活时间,提高腹水型宫颈癌U14细胞内的cAMP,提高癌细胞增殖抑制率。
(13)能抑制氨基甲酸乙酯、亚硝胺的肿瘤诱发率。
(14)对于食道上皮细胞增生证,有阻断癌变作用,可预防食道癌发生,减低发病率。
(15)六味地黄丸中泽泻含锌量高,山茱萸含铬量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预防作用,故六味地黄丸对预防老化和早衰有一定作用。
(16)使红细胞糖代谢恢复正常。
(17)抗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延长生存率,保护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防止心、肝、肾功能的损害,保护NK细胞活性,增强T、B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对因肝肾阴虚引起的下列病症,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主要包括:
(1)内科类:肺结核、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性高血压、冠心病、室性早搏、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后遗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及输尿管结石、慢性前列腺疾病、肿瘤、白细胞减少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期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证、肾阴亏损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以及老年性痴呆、顽固性失眠、慢性食管炎、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手术后顽固性呃逆、萎软(格林巴里综合症)等见六味地黄丸症候者。
(2)外科类:骨结核、血栓性脉管炎、男子乳房发育、肠风下血(痔疮)、食道癌手术后复发、脱发、皮肤皲裂、鹅掌风、阴囊湿冷、小便不快等。
(3)妇科:更年期综合症、黄褐斑、功能性子宫出血。
(4)儿科:小儿发育不良、小儿疳积、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小儿尿频、抽动-秽语综合症、遗尿症等。
(5)眼科: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外伤性角膜溃疡、睫状体炎、慢性葡萄膜炎等。
(6)五官科:复发性口疮、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牙周脓肿、冠周炎、喉痹等。
(7)使用六味地黄丸还可增强化疗效果,辅助治疗肿瘤、癌症,减少化疗毒副反应。

六味地黄丸源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是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的药品,因此这服药是比较平和的药品。由于中医有补肾可以健脑的说法,因此在医药界有六味地黄丸可以让思维敏捷的说法。更有很多人还坚持长期服用,专家提醒,六味地黄丸虽然对人体有益,但服用不当也同样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据陕西中医研究院的专家魏主任介绍,六味地黄丸属甘温性,偏于补阴的药,主治肾阴虚。由于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所以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吃。服用两周后如果效果不明显,可能是选药不对症,可以找一位中医大夫对身体的症状进行诊断,对症选药。与六味地黄丸相同功效的知柏地黄丸,还能治疗火旺,如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舌尖红,有清热作用。
  传统中医学认为,中药的药效如何和选用何处出产的药材,是否地道,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药材好、药才好”。比如年初刚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仲景六味地黄丸,因主药--山茱萸选自素有“天然药库”的伏牛山,而保证了其药效要比一般普通的六味地黄丸高出许多。



【名称】六味地黄丸

【别名】加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两,蕲艾叶(去筋,醋煮)5钱。

【来源】《准绳·女科》卷四。

【主治】妇人经事不调,即非受孕,纵使受之,亦不全美;肾经虚火致妊娠吐衄。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70丸,白沸汤送下。

【附注】加味地黄丸(《济阴纲目》卷六)。

[衍化方剂]
(1)知柏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知母12 黄柏10 ,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
(2)麦味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麦冬10 五味子8 ,功用: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
(3)杞菊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枸杞子15 菊花12 ,功用:滋肾养肝。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眼昏花,视力不清,或有眼晴干涩,迎风流泪症状。
(4)都气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10 ,功用:滋肾纳气,适用于肾阴虚之气喘。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六味地黄丸

【标明的成分】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声称的功效】
滋阴补肾。
【真相】
六味地黄丸处方来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
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二味变化而
来。本是儿科用药,用以“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
多,面色晄白等症”。到了明代开始用它来给成人“补肾”,现在被当
成了“补肾壮阳”的保健品。
该药含有泽泻。泽泻因为生长在沼泽边缘,“性能泻水”,故名,
中医因此比附泽泻能“利湿泄热而降肾浊”,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湿痛、
水肿涨满、消渴、遗精(有人也许奇怪为何治遗精也要“泻”,岂不越
泻越遗?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遗精是“相火妄动”引起的,所以要降火)
等,显然是因为泽泻的生长习性或其名称引起的联想。《神农本草经》
将泽泻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认为泽泻“久服耳目
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仿佛吃多了这种水生植
物人也能变成水上飘了。现在的中医据此也认为泽泻能利尿、降血压、
降血脂。
动物实验表明,泽泻反而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饲喂含泽泻提
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
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
性。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
中毒而死亡。
有口服六味地黄丸引起药疹的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