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We-Media)正是热闹的时候,朋友圈里,好多人蠢蠢欲动。大浪淘沙,正不知几个称王?几个封侯? 为什么要有自媒体? 简单地说,你有资源,但没有平台和渠道,或平台或渠道受限较大,体制、宣宣、领导甚至广告部门都不让你乱说乱动。但你就是想乱说,就是想乱动,所以要自媒体。自媒体的平台虽然多半也在中国,但总归池子大一点,踢打的空间大一些。谁不想只手擎天呢? 反过来想,公众需要自媒体吗?准确地说,公众需要一定数量的自媒体。自媒体可以打破或削薄权力之墙、资本之墙、阶层之墙,尽可能地让内容找到合适的受众,受众找到喜欢的内容。不过注意力资源毕竟有限,残酷的竞争在所难免,关于自媒体的媒体或自媒体也会随之而兴,正如搜索引擎之于网络海量信息。 讲完天下大势,回到小时代。我需要自媒体吗?受众需要我办的自媒体吗? 如果自我定位是学者,那么传统的学者生活是“不需要”办自媒体的。但这只是一种安于现状、大而化之的想法。如果只是阅读与研究,成果也只限于与同行互动,则目前学术体制的容量算是足够。常有人说自己的论文只有几十个人读。其实办个自媒体,又有多少人读呢?有效的关注者大概也就是几十个,还不一定能反过来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 不过现行学术体制的交易成本并不低。学术圈交际与应付考核,占用个人的CPU与内存也很大。更关键的是,久在圈子里,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的话语模式。老婆说,我一写当代文学的论文就名词乱飞,其实因为这个学术场里需要使用这种方式来跟你的假想受众交流。不过我比较厌恶这一点:不像文章的论文。如果能写文章却不写,一生酱在论文里,也蛮可悲的吧,我这样认为。 是不是可以说,我的写作多少撞上了一堵专业之墙?换成媒体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编辑对单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打个比方,专业论文是婚姻,媒体写作就是一夜情。前者乏味而后者充满风险。 如果在两者之外寻求自由的表达,自媒体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古代并不是没有自媒体,“藏之名山,传于后世”就是一种耗时极长的自媒体。作者并不急于将著作付梓,不追求洛阳纸贵的即时传播,相反,作者从“名山事业”即为未来写作中,获得了延时满足。在大量的案例中,作者的应考、出仕、交游,都与他的名山事业绝不相干。名山事业是超乎世俗层面之上的挑战与追求。 张霖曾在阅读邻居说,张晖生前不开微博,也不太让张霖玩微博,在于张晖认为微博上得到的满足太迅速太轻易。(注1)其实如果以阅读、评论、转发这些量化数据来算,十个张晖也比不上一个和菜头或作业本。曲高和寡,阳春白雪,难道你是上微博去找挫败感吗?进入任何一个游戏,你都会臣服于它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晖不开微博,也有他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在微博上比较活跃。我的自我感觉,是像在玩一个游戏一样,想把它“玩通”。只有了解规则,你才能背叛、挑战这些规则。公众微信也是一样,我辛辛苦苦,把新旧文字做成线性的小栏目,就是想摸索哪些东西会对这个场域的受众产生影响。 现在我微博有6万7千多粉丝,微信有2400多个订阅者。我觉得差不多了,想知道的路径大致已经清晰。我并不想做大做强,因为自媒体不是我的事业。 我从来不喜欢常规的套路。要玩自媒体,就要把它玩成“反媒体”。媒体是什么?今天新闻明天狗屎,眼球量第一,流量为王,商业广告才是天平上最后的砝码。但这些都与自媒体无关,自媒体的成本很小,也没必要追逐热点,它是要寻找“合适”的受众,而是取悦最多数的读者。只要能去除大V的虚荣,放弃即时的满足,它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自媒体不要怕没人看。你写出来,发出去,它就存在于这个文化场中。比起名山事业,自媒体获得传播与认同的可能性大太多了。你不靠这些文字获得食粮与房屋,那你只需要坚持写作,研究、思考与写作本身带来的愉悦应该提供足够的动力。 那为什么不闭门写作呢?反正你也别无所求?当然可以,那也是一种选择。不过我认为自媒体还提供一种功能,就是记录,记录本身也是反媒体的:媒体通常只提供成品,经过修整、打磨、润饰的成品。而记录是要让人看到一件成品是如何生长与成形的。比如读的什么书,获得哪些材料,何所思,兴趣点,边角料,另一个故事……如果真的是在创造,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废品。 对于受众来说,这样的自媒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关注的不是一个个散碎的观点,不是一篇篇单独的文章,而是一个“人”。当然这是一个“思想人”,因为并不晒隐私,不是生活秀。我可以理解这是另一种“网络公开课”吗?不是那种“教授启蒙“的西式学堂,而是“从先生游”的中式书院,通过对思考过程的围观,各自获得不同的体悟。 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流鼻血,忘了是不是顾颉刚也常常在写字时犯这个毛病。好吧,今天就到这里,我的观点很清晰:我的自媒体,就是一个反媒体的媒体。它只负责展示,而非取悦,负责记录,而非推销。还是劲儿劲儿地说一句:请大家爱支持不支持,我要找的几十个听众,可能在你们中间,也可能在未来的世纪,我等得起,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 【注1】:2013年3月15日,36岁的青年学者张晖因白血病离世。身后留下三部遗作:《易代之悲》、《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朝歌集》。张霖为张晖夫人。 (责编:贾嘉)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百家争鸣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