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冬虫夏草0 2013-12-20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习得性无助”观点,联系中学生的种种表现,确定中学生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并积极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自己在工作中尝试、调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了中学生中“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成因有四个方面:①社会因素: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入人心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②教师因素:教师存在只教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倾向,不注意学法指导;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及时消极否定评价③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重要根源,家长对孩子高要求与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的不匹配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④个人因素:不正确的归因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作者从反思的角度毫不回避指出了教师在学生问题上的责任,并给出了改进办法。解决策略有:①教师读书洗脑策略、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策略、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④家校共建策略。从怎样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怎样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怎样调动家庭能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本着人性向上的信念,表达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成因    解决策略

一.“习得性无助”观点的提出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1岁的大学生——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做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大笼子里用一排矮栅栏隔断(狗可以轻易跨越过去)成两个小笼子,两小笼子中的一个铁栅栏有电击,另一个铁栅栏则没有。教授和他的助手希望狗在受到电击之后或在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之后能很快逃到另一个小笼子里(条件反射实验)。但实验却很不成功,狗在受到电击后或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时却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发出呜呜的吠声。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谁也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塞里格曼这时却受到启发,他发现这条狗在此之前已经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但问题是这条狗在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起来时已经接受过多次的电击,尽管此前它曾无数次的挣扎,却从来也没有逃脱过电击。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情景条件,它能够逃脱电击了,但它还是像以前一样,就好像自己无论干些什么也都逃不脱电击的厄运。也就是说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伴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对现实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1]

二.学生中的性无助现象解析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就象塞里格曼看到的实验,狗之所以只发出吠声而不越出栅栏,是它在多次电击后学习到的经验指导的结果。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改正;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所以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校内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现将访谈结果总结概括如下: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原因

1.考试,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置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2]

3.制度,制度本来应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完美的标准。然而,所有学校都会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规”等约束学生,本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则或许尽力能做到,但目前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明显的琐碎,标准高。使高标准成了一部分学生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违纪学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放弃了努力,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二)教师因素

1.消极否定评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自己看法,对事物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2.学法指导不力,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只满足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学习效率低。纠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善于总结归纳外,教师原因不可忽略:教师只注重传授了知识,没有传授学习方法。如老师可能留作业,把哪部分预习一下,每天都有这样的作业,但怎样预习呢,听话的翻翻书,大多数学生会把这样的作业当做不用完成的作业对待。再如老师会经常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怎样才算专心,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只是做表面现象,当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学生漫无目的的努力而收获微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甚至流失。

(三)家庭因素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面看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期,实际上是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孩子七岁上学,七岁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说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经在上学以前形成了,上学后教师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还要改造学生的认识、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问题”,那么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家长,在上学期间也曾经是学困生或双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们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孩子上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求却很高,希望他们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四) 个人因素

    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试容易或运气好等,他们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消极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鞭策,在个人成长上形成恶性循环。

四.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读书洗脑策略。“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而要转变教学观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这也是一名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从学校层面,除了为教师提供读书条件外,还要组织读书报告会,老师的时间都很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如果把所有的书都读过来,不但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且所用时间也很长,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读书报告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都展现出来,使不同思想产生交流碰撞,形成思想共融的状态,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如我校教师通过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赏识你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认识:1、说简短的话,没人愿意听冗长的任务布置与教导,不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堂行为做泛泛的评价,那些话既不能激发出热情,也不能引起真正的注意。2、说描述性的话,不用“真好”“很好”这类空泛的评价词语,尽量描述教师看到的听到的现象。3、接受学生的情绪,学会倾听。通过读《超觉英语学习法》得到了英语单词速记的方法,“原地三步、回头一笑、再前进一步”的方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识记英语单词了,并且这一方法还渗透到了其他学科。语文老师通过读《随笔化作文》一书,逐渐提炼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如何使用字词,如何精炼语句,如何谋篇布局都了然于胸,学生写作也轻松了许多,期末考试学生作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三维目标制定要简洁,要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三个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是摆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学生心中有目标,用目标随时评价自己的教与学情况。读书主题都是围绕如何教学学生才能快乐高效的学习展开的,通过读书教师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教学中积极尝试,位近了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距离,为从根本上解救他们做好了铺奠。

(二)学法指导策略,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第一罪魁祸首――不会学习问题。由于“习得性无助”学生行为特点决定他们在接受这些方法时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请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习方法是面向班内全体”习得性无助”学生,要解决他们共性问题,如怎样听讲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照着老师指导的去做,而且每学生不能认真听讲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师要单独指导、训练。

2.接受反复,不追求立竿见影。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是因为教师有颗博大的心、相信学生有希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但“习得性无助”学生本来就是问题多多的孩子,要去掉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注意启发诱导,保护其自尊心期待他们的进步。

3.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这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也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使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4.学习方法指导要具体,如指导听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听,听到什么程度才是会听讲,告诉他们“听讲时要盯着老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或者老师这样讲的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等(来自学生问卷)。对“习得性无助”学生作业的规定要从其实际出发,注意督促其完成作业,适当降低对其学业期望值,强化每一分努力,多奖少惩,并请家长配合,安排固定时间,供其求助、咨询和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懒惰者,可通过个别谈心建立“师生合约”规定其学习任务量及奖罚要求。

5.老师个体行为与学校大氛围相结合。教师个体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特别是面对这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更需要一种大气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进步的法宝使学生乐意学方法,并注意在学习中积累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与玩儿是不矛盾的,学习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时间,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不那么讨厌学习了。

(三)合作学习策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没有人甘于落后,已经落后的只是缺少进步的梯子。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要想进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单凭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合作实现众人帮一人才是最优策略。要达到真合作有实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利用相邻的座位组成学习伙伴或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互促互助,让其有表达挫折、失望和消极情感、态度的机会,通过发泄发展建设性态度,用关心建立学生信心。

2.“习得性无助”学生所在小组最好是两人一小组,他的互助伙伴只是班内成绩在前一半就行,不要是班内的最优生,那样会给他无形的压力,并在合作中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强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发言,才能使帮助他的同学找到突破口。且组内人少,问题学生的发言机会就多,避免成为听众。

3.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的话:“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这对“习得性无助”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他们可以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澄清明白的境界,从听明白到想明白,最后达到说明白的境界,也就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4.评价时只评小组不评价个人,使“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有了利益共同体,好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小组人少,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评价结果,突显出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使问题学生能更多的受到关注,错误能被及时纠正,进步及时得到表扬,逐渐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思想,从而改变做法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个体成绩评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较,兼顾其努力和成果,对不肯努力者,适当剥夺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生生合作有师生合作不能替代的优点,如学生在一起交流会感觉更平等,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思路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表达的虽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逻辑,但同学接受会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学习策略可有效转变“习得性无助”学生。

(四)家校共建策略,加速学生转变。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不同的时空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而教师和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老师是很难取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习得性无助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并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不断向家长输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习得性无助”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生道路的严重影响,使家长尽量维持教育功能的完备性。同时,使“习得性无助”学生家长不仅仅关心孩子物质上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要求,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这样与学校老师一道解决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能牢记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教师只是“拨火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团火焰燃烧的更旺,更灿烂多彩。只有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才会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积极心理学.

[2]朱慧新.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5页.

[3]欧小军.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3页.

[4]张素兰 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8月第1版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习得性无助”观点,联系中学生的种种表现,确定中学生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并积极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自己在工作中尝试、调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了中学生中“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成因有四个方面:①社会因素: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入人心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②教师因素:教师存在只教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倾向,不注意学法指导;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及时消极否定评价③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重要根源,家长对孩子高要求与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的不匹配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④个人因素:不正确的归因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作者从反思的角度毫不回避指出了教师在学生问题上的责任,并给出了改进办法。解决策略有:①教师读书洗脑策略、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策略、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④家校共建策略。从怎样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怎样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怎样调动家庭能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本着人性向上的信念,表达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成因    解决策略

一.“习得性无助”观点的提出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1岁的大学生——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做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大笼子里用一排矮栅栏隔断(狗可以轻易跨越过去)成两个小笼子,两小笼子中的一个铁栅栏有电击,另一个铁栅栏则没有。教授和他的助手希望狗在受到电击之后或在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之后能很快逃到另一个小笼子里(条件反射实验)。但实验却很不成功,狗在受到电击后或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时却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发出呜呜的吠声。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谁也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塞里格曼这时却受到启发,他发现这条狗在此之前已经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但问题是这条狗在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起来时已经接受过多次的电击,尽管此前它曾无数次的挣扎,却从来也没有逃脱过电击。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情景条件,它能够逃脱电击了,但它还是像以前一样,就好像自己无论干些什么也都逃不脱电击的厄运。也就是说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伴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对现实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1]

二.学生中的性无助现象解析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就象塞里格曼看到的实验,狗之所以只发出吠声而不越出栅栏,是它在多次电击后学习到的经验指导的结果。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改正;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所以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校内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现将访谈结果总结概括如下: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原因

1.考试,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置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2]

3.制度,制度本来应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完美的标准。然而,所有学校都会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规”等约束学生,本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则或许尽力能做到,但目前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明显的琐碎,标准高。使高标准成了一部分学生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违纪学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放弃了努力,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二)教师因素

1.消极否定评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自己看法,对事物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2.学法指导不力,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只满足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学习效率低。纠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善于总结归纳外,教师原因不可忽略:教师只注重传授了知识,没有传授学习方法。如老师可能留作业,把哪部分预习一下,每天都有这样的作业,但怎样预习呢,听话的翻翻书,大多数学生会把这样的作业当做不用完成的作业对待。再如老师会经常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怎样才算专心,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只是做表面现象,当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学生漫无目的的努力而收获微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甚至流失。

(三)家庭因素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面看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期,实际上是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孩子七岁上学,七岁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说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经在上学以前形成了,上学后教师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还要改造学生的认识、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问题”,那么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家长,在上学期间也曾经是学困生或双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们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孩子上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求却很高,希望他们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四) 个人因素

    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试容易或运气好等,他们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消极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鞭策,在个人成长上形成恶性循环。

四.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读书洗脑策略。“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而要转变教学观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这也是一名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从学校层面,除了为教师提供读书条件外,还要组织读书报告会,老师的时间都很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如果把所有的书都读过来,不但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且所用时间也很长,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读书报告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都展现出来,使不同思想产生交流碰撞,形成思想共融的状态,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如我校教师通过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赏识你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认识:1、说简短的话,没人愿意听冗长的任务布置与教导,不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堂行为做泛泛的评价,那些话既不能激发出热情,也不能引起真正的注意。2、说描述性的话,不用“真好”“很好”这类空泛的评价词语,尽量描述教师看到的听到的现象。3、接受学生的情绪,学会倾听。通过读《超觉英语学习法》得到了英语单词速记的方法,“原地三步、回头一笑、再前进一步”的方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识记英语单词了,并且这一方法还渗透到了其他学科。语文老师通过读《随笔化作文》一书,逐渐提炼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如何使用字词,如何精炼语句,如何谋篇布局都了然于胸,学生写作也轻松了许多,期末考试学生作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三维目标制定要简洁,要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三个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是摆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学生心中有目标,用目标随时评价自己的教与学情况。读书主题都是围绕如何教学学生才能快乐高效的学习展开的,通过读书教师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教学中积极尝试,位近了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距离,为从根本上解救他们做好了铺奠。

(二)学法指导策略,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第一罪魁祸首――不会学习问题。由于“习得性无助”学生行为特点决定他们在接受这些方法时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请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习方法是面向班内全体”习得性无助”学生,要解决他们共性问题,如怎样听讲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照着老师指导的去做,而且每学生不能认真听讲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师要单独指导、训练。

2.接受反复,不追求立竿见影。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是因为教师有颗博大的心、相信学生有希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但“习得性无助”学生本来就是问题多多的孩子,要去掉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注意启发诱导,保护其自尊心期待他们的进步。

3.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这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也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使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4.学习方法指导要具体,如指导听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听,听到什么程度才是会听讲,告诉他们“听讲时要盯着老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或者老师这样讲的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等(来自学生问卷)。对“习得性无助”学生作业的规定要从其实际出发,注意督促其完成作业,适当降低对其学业期望值,强化每一分努力,多奖少惩,并请家长配合,安排固定时间,供其求助、咨询和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懒惰者,可通过个别谈心建立“师生合约”规定其学习任务量及奖罚要求。

5.老师个体行为与学校大氛围相结合。教师个体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特别是面对这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更需要一种大气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进步的法宝使学生乐意学方法,并注意在学习中积累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与玩儿是不矛盾的,学习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时间,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不那么讨厌学习了。

(三)合作学习策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没有人甘于落后,已经落后的只是缺少进步的梯子。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要想进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单凭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合作实现众人帮一人才是最优策略。要达到真合作有实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利用相邻的座位组成学习伙伴或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互促互助,让其有表达挫折、失望和消极情感、态度的机会,通过发泄发展建设性态度,用关心建立学生信心。

2.“习得性无助”学生所在小组最好是两人一小组,他的互助伙伴只是班内成绩在前一半就行,不要是班内的最优生,那样会给他无形的压力,并在合作中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强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发言,才能使帮助他的同学找到突破口。且组内人少,问题学生的发言机会就多,避免成为听众。

3.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的话:“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这对“习得性无助”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他们可以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澄清明白的境界,从听明白到想明白,最后达到说明白的境界,也就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4.评价时只评小组不评价个人,使“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有了利益共同体,好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小组人少,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评价结果,突显出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使问题学生能更多的受到关注,错误能被及时纠正,进步及时得到表扬,逐渐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思想,从而改变做法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个体成绩评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较,兼顾其努力和成果,对不肯努力者,适当剥夺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生生合作有师生合作不能替代的优点,如学生在一起交流会感觉更平等,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思路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表达的虽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逻辑,但同学接受会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学习策略可有效转变“习得性无助”学生。

(四)家校共建策略,加速学生转变。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不同的时空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而教师和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老师是很难取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习得性无助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并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不断向家长输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习得性无助”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生道路的严重影响,使家长尽量维持教育功能的完备性。同时,使“习得性无助”学生家长不仅仅关心孩子物质上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要求,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这样与学校老师一道解决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能牢记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教师只是“拨火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团火焰燃烧的更旺,更灿烂多彩。只有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才会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积极心理学.

[2]朱慧新.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5页.

[3]欧小军.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3页.

[4]张素兰 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8月第1版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习得性无助”观点,联系中学生的种种表现,确定中学生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并积极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自己在工作中尝试、调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了中学生中“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成因有四个方面:①社会因素: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入人心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②教师因素:教师存在只教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倾向,不注意学法指导;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及时消极否定评价③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重要根源,家长对孩子高要求与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的不匹配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④个人因素:不正确的归因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作者从反思的角度毫不回避指出了教师在学生问题上的责任,并给出了改进办法。解决策略有:①教师读书洗脑策略、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策略、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④家校共建策略。从怎样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怎样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怎样调动家庭能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本着人性向上的信念,表达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成因    解决策略

一.“习得性无助”观点的提出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1岁的大学生——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做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大笼子里用一排矮栅栏隔断(狗可以轻易跨越过去)成两个小笼子,两小笼子中的一个铁栅栏有电击,另一个铁栅栏则没有。教授和他的助手希望狗在受到电击之后或在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之后能很快逃到另一个小笼子里(条件反射实验)。但实验却很不成功,狗在受到电击后或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时却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发出呜呜的吠声。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谁也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塞里格曼这时却受到启发,他发现这条狗在此之前已经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但问题是这条狗在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起来时已经接受过多次的电击,尽管此前它曾无数次的挣扎,却从来也没有逃脱过电击。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情景条件,它能够逃脱电击了,但它还是像以前一样,就好像自己无论干些什么也都逃不脱电击的厄运。也就是说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伴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对现实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1]

二.学生中的性无助现象解析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就象塞里格曼看到的实验,狗之所以只发出吠声而不越出栅栏,是它在多次电击后学习到的经验指导的结果。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改正;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所以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校内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现将访谈结果总结概括如下: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原因

1.考试,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置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2]

3.制度,制度本来应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完美的标准。然而,所有学校都会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规”等约束学生,本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则或许尽力能做到,但目前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明显的琐碎,标准高。使高标准成了一部分学生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违纪学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放弃了努力,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二)教师因素

1.消极否定评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自己看法,对事物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2.学法指导不力,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只满足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学习效率低。纠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善于总结归纳外,教师原因不可忽略:教师只注重传授了知识,没有传授学习方法。如老师可能留作业,把哪部分预习一下,每天都有这样的作业,但怎样预习呢,听话的翻翻书,大多数学生会把这样的作业当做不用完成的作业对待。再如老师会经常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怎样才算专心,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只是做表面现象,当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学生漫无目的的努力而收获微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甚至流失。

(三)家庭因素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面看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期,实际上是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孩子七岁上学,七岁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说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经在上学以前形成了,上学后教师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还要改造学生的认识、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问题”,那么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家长,在上学期间也曾经是学困生或双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们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孩子上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求却很高,希望他们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四) 个人因素

    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试容易或运气好等,他们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消极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鞭策,在个人成长上形成恶性循环。

四.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读书洗脑策略。“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而要转变教学观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这也是一名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从学校层面,除了为教师提供读书条件外,还要组织读书报告会,老师的时间都很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如果把所有的书都读过来,不但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且所用时间也很长,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读书报告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都展现出来,使不同思想产生交流碰撞,形成思想共融的状态,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如我校教师通过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赏识你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认识:1、说简短的话,没人愿意听冗长的任务布置与教导,不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堂行为做泛泛的评价,那些话既不能激发出热情,也不能引起真正的注意。2、说描述性的话,不用“真好”“很好”这类空泛的评价词语,尽量描述教师看到的听到的现象。3、接受学生的情绪,学会倾听。通过读《超觉英语学习法》得到了英语单词速记的方法,“原地三步、回头一笑、再前进一步”的方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识记英语单词了,并且这一方法还渗透到了其他学科。语文老师通过读《随笔化作文》一书,逐渐提炼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如何使用字词,如何精炼语句,如何谋篇布局都了然于胸,学生写作也轻松了许多,期末考试学生作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三维目标制定要简洁,要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三个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是摆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学生心中有目标,用目标随时评价自己的教与学情况。读书主题都是围绕如何教学学生才能快乐高效的学习展开的,通过读书教师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教学中积极尝试,位近了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距离,为从根本上解救他们做好了铺奠。

(二)学法指导策略,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第一罪魁祸首――不会学习问题。由于“习得性无助”学生行为特点决定他们在接受这些方法时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请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习方法是面向班内全体”习得性无助”学生,要解决他们共性问题,如怎样听讲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照着老师指导的去做,而且每学生不能认真听讲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师要单独指导、训练。

2.接受反复,不追求立竿见影。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是因为教师有颗博大的心、相信学生有希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但“习得性无助”学生本来就是问题多多的孩子,要去掉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注意启发诱导,保护其自尊心期待他们的进步。

3.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这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也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使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4.学习方法指导要具体,如指导听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听,听到什么程度才是会听讲,告诉他们“听讲时要盯着老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或者老师这样讲的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等(来自学生问卷)。对“习得性无助”学生作业的规定要从其实际出发,注意督促其完成作业,适当降低对其学业期望值,强化每一分努力,多奖少惩,并请家长配合,安排固定时间,供其求助、咨询和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懒惰者,可通过个别谈心建立“师生合约”规定其学习任务量及奖罚要求。

5.老师个体行为与学校大氛围相结合。教师个体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特别是面对这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更需要一种大气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进步的法宝使学生乐意学方法,并注意在学习中积累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与玩儿是不矛盾的,学习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时间,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不那么讨厌学习了。

(三)合作学习策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没有人甘于落后,已经落后的只是缺少进步的梯子。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要想进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单凭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合作实现众人帮一人才是最优策略。要达到真合作有实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利用相邻的座位组成学习伙伴或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互促互助,让其有表达挫折、失望和消极情感、态度的机会,通过发泄发展建设性态度,用关心建立学生信心。

2.“习得性无助”学生所在小组最好是两人一小组,他的互助伙伴只是班内成绩在前一半就行,不要是班内的最优生,那样会给他无形的压力,并在合作中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强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发言,才能使帮助他的同学找到突破口。且组内人少,问题学生的发言机会就多,避免成为听众。

3.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的话:“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这对“习得性无助”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他们可以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澄清明白的境界,从听明白到想明白,最后达到说明白的境界,也就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4.评价时只评小组不评价个人,使“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有了利益共同体,好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小组人少,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评价结果,突显出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使问题学生能更多的受到关注,错误能被及时纠正,进步及时得到表扬,逐渐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思想,从而改变做法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个体成绩评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较,兼顾其努力和成果,对不肯努力者,适当剥夺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生生合作有师生合作不能替代的优点,如学生在一起交流会感觉更平等,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思路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表达的虽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逻辑,但同学接受会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学习策略可有效转变“习得性无助”学生。

(四)家校共建策略,加速学生转变。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不同的时空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而教师和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老师是很难取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习得性无助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并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不断向家长输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习得性无助”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生道路的严重影响,使家长尽量维持教育功能的完备性。同时,使“习得性无助”学生家长不仅仅关心孩子物质上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要求,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这样与学校老师一道解决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能牢记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教师只是“拨火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团火焰燃烧的更旺,更灿烂多彩。只有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才会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积极心理学.

[2]朱慧新.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5页.

[3]欧小军.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3页.

[4]张素兰 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8月第1版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积极心理学》中提出的“习得性无助”观点,联系中学生的种种表现,确定中学生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并积极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自己在工作中尝试、调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了中学生中“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成因有四个方面:①社会因素: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深入人心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②教师因素:教师存在只教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倾向,不注意学法指导;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及时消极否定评价③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重要根源,家长对孩子高要求与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的不匹配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④个人因素:不正确的归因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作者从反思的角度毫不回避指出了教师在学生问题上的责任,并给出了改进办法。解决策略有:①教师读书洗脑策略、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策略、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④家校共建策略。从怎样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怎样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开展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怎样调动家庭能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本着人性向上的信念,表达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进步渠道的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   成因    解决策略

一.“习得性无助”观点的提出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21岁的大学生——塞里格曼第一次去自己教授的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做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大笼子里用一排矮栅栏隔断(狗可以轻易跨越过去)成两个小笼子,两小笼子中的一个铁栅栏有电击,另一个铁栅栏则没有。教授和他的助手希望狗在受到电击之后或在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之后能很快逃到另一个小笼子里(条件反射实验)。但实验却很不成功,狗在受到电击后或听到某个与电击相关联的音调时却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发出呜呜的吠声。这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谁也不能解释这个现象。塞里格曼这时却受到启发,他发现这条狗在此之前已经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在一起的条件反射,但问题是这条狗在学会把某个音调与电击联系起来时已经接受过多次的电击,尽管此前它曾无数次的挣扎,却从来也没有逃脱过电击。现在换了一个新的情景条件,它能够逃脱电击了,但它还是像以前一样,就好像自己无论干些什么也都逃不脱电击的厄运。也就是说狗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也伴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特性——对现实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1]

二.学生中的性无助现象解析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就象塞里格曼看到的实验,狗之所以只发出吠声而不越出栅栏,是它在多次电击后学习到的经验指导的结果。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改正;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所以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校内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现将访谈结果总结概括如下: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原因

1.考试,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置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2]

3.制度,制度本来应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完美的标准。然而,所有学校都会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规”等约束学生,本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则或许尽力能做到,但目前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明显的琐碎,标准高。使高标准成了一部分学生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违纪学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放弃了努力,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二)教师因素

1.消极否定评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自己看法,对事物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2.学法指导不力,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只满足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学习效率低。纠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善于总结归纳外,教师原因不可忽略:教师只注重传授了知识,没有传授学习方法。如老师可能留作业,把哪部分预习一下,每天都有这样的作业,但怎样预习呢,听话的翻翻书,大多数学生会把这样的作业当做不用完成的作业对待。再如老师会经常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怎样才算专心,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只是做表面现象,当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学生漫无目的的努力而收获微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甚至流失。

(三)家庭因素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面看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期,实际上是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孩子七岁上学,七岁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说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经在上学以前形成了,上学后教师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还要改造学生的认识、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问题”,那么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家长,在上学期间也曾经是学困生或双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们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孩子上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求却很高,希望他们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四) 个人因素

    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试容易或运气好等,他们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消极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鞭策,在个人成长上形成恶性循环。

四.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读书洗脑策略。“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而要转变教学观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这也是一名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从学校层面,除了为教师提供读书条件外,还要组织读书报告会,老师的时间都很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如果把所有的书都读过来,不但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且所用时间也很长,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读书报告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都展现出来,使不同思想产生交流碰撞,形成思想共融的状态,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的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如我校教师通过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赏识你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认识:1、说简短的话,没人愿意听冗长的任务布置与教导,不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堂行为做泛泛的评价,那些话既不能激发出热情,也不能引起真正的注意。2、说描述性的话,不用“真好”“很好”这类空泛的评价词语,尽量描述教师看到的听到的现象。3、接受学生的情绪,学会倾听。通过读《超觉英语学习法》得到了英语单词速记的方法,“原地三步、回头一笑、再前进一步”的方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识记英语单词了,并且这一方法还渗透到了其他学科。语文老师通过读《随笔化作文》一书,逐渐提炼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如何使用字词,如何精炼语句,如何谋篇布局都了然于胸,学生写作也轻松了许多,期末考试学生作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三维目标制定要简洁,要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三个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不是摆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学生心中有目标,用目标随时评价自己的教与学情况。读书主题都是围绕如何教学学生才能快乐高效的学习展开的,通过读书教师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深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教学中积极尝试,位近了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距离,为从根本上解救他们做好了铺奠。

(二)学法指导策略,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第一罪魁祸首――不会学习问题。由于“习得性无助”学生行为特点决定他们在接受这些方法时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请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习方法是面向班内全体”习得性无助”学生,要解决他们共性问题,如怎样听讲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照着老师指导的去做,而且每学生不能认真听讲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师要单独指导、训练。

2.接受反复,不追求立竿见影。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是因为教师有颗博大的心、相信学生有希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但“习得性无助”学生本来就是问题多多的孩子,要去掉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注意启发诱导,保护其自尊心期待他们的进步。

3.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这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也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使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4.学习方法指导要具体,如指导听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听,听到什么程度才是会听讲,告诉他们“听讲时要盯着老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或者老师这样讲的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等(来自学生问卷)。对“习得性无助”学生作业的规定要从其实际出发,注意督促其完成作业,适当降低对其学业期望值,强化每一分努力,多奖少惩,并请家长配合,安排固定时间,供其求助、咨询和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懒惰者,可通过个别谈心建立“师生合约”规定其学习任务量及奖罚要求。

5.老师个体行为与学校大氛围相结合。教师个体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特别是面对这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更需要一种大气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进步的法宝使学生乐意学方法,并注意在学习中积累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与玩儿是不矛盾的,学习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时间,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不那么讨厌学习了。

(三)合作学习策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没有人甘于落后,已经落后的只是缺少进步的梯子。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要想进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单凭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合作实现众人帮一人才是最优策略。要达到真合作有实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利用相邻的座位组成学习伙伴或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互促互助,让其有表达挫折、失望和消极情感、态度的机会,通过发泄发展建设性态度,用关心建立学生信心。

2.“习得性无助”学生所在小组最好是两人一小组,他的互助伙伴只是班内成绩在前一半就行,不要是班内的最优生,那样会给他无形的压力,并在合作中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强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发言,才能使帮助他的同学找到突破口。且组内人少,问题学生的发言机会就多,避免成为听众。

3.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的话:“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这对“习得性无助”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他们可以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澄清明白的境界,从听明白到想明白,最后达到说明白的境界,也就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4.评价时只评小组不评价个人,使“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有了利益共同体,好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小组人少,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评价结果,突显出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使问题学生能更多的受到关注,错误能被及时纠正,进步及时得到表扬,逐渐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思想,从而改变做法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个体成绩评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较,兼顾其努力和成果,对不肯努力者,适当剥夺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生生合作有师生合作不能替代的优点,如学生在一起交流会感觉更平等,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思路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表达的虽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逻辑,但同学接受会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学习策略可有效转变“习得性无助”学生。

(四)家校共建策略,加速学生转变。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两个不同的时空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而教师和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老师是很难取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习得性无助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并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不断向家长输入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习得性无助”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生道路的严重影响,使家长尽量维持教育功能的完备性。同时,使“习得性无助”学生家长不仅仅关心孩子物质上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要求,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这样与学校老师一道解决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会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能牢记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教师只是“拨火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团火焰燃烧的更旺,更灿烂多彩。只有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才会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积极心理学.

[2]朱慧新.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5页.

[3]欧小军.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3页.

[4]张素兰 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1).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8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