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鬼兽(百鬼夜行)

 珠江大鹏 2013-12-21

早期作品展示《百鬼夜行》11-20话

这个博客——punklee的妖怪世界:里有不少萌系百鬼图哟:)

 

预告:

日前由于博主个人原因停更一段时间。

山海经之行不日重新开始上路。

先看看他山之石,再来投石问路。

 

punklee的妖怪世界:

早期作品展示《百鬼夜行》系列11-20话

by punklee的妖怪世界 阅读全文

張旺:聊斋补缺,幻化世界

張旺

天津大學影視學院 講師

中國動畫學會會員

天津美學協會會員

 

2004年7月,作品《聊齋補缺,幻化世界》參加“亞洲動漫作品大展”,獲得最佳個人獎 。
2004年10月,作品《聊齋補缺,幻化世界》入選全國美展,於天津展區獲得銅獎。
2004年10月,作品《判官》獲得WACOM教程比賽一等獎。
2005年5月,作品《龍之為物》獲得德國ANIMAGO 數字藝術節一等獎。
長期於《今古傳奇》、《科幻世界》等雜誌發表奇幻插圖。
參與國內《蜀山ONLINE》、《完美世界》等遊戲的主要人物設計。
最近一直與《九州幻想》的散仙們合作,筆下怪畫不斷。

阅读全文

酒吞童子之畫卷

酒吞童子,又被稱酒顛童子、酒天童子、朱點童子等,與與白面金毛九尾狐、崇德天皇怨靈並列為「日本三大惡妖怪」。酒吞童子的名氣在日本妖怪中僅次於九尾狐,因此常成為許多戲劇、傳奇、遊戲中的題材,而且由於酒吞童子是鬼的大頭目,所以有人說酒吞童子是日本最強的鬼。

傳說酒吞童子是盤踞丹波國大江山(一說為近江國伊吹山)的鬼怪頭目,據室町時代的《禦伽草子》所載,酒吞童子有著一張紅臉,長著5根大角和15個眼睛,頭髮短而零亂,身長在6公尺以上。其居所猶如龍宮般豪華,統領著為數眾多的鬼怪,不時為害人間。後來一條天皇下旨命源賴光率領渡邊綱、坂田金時、卜部季武、碓井貞光等賴光四天王前往討伐,最後酒吞童子被用計斬殺。

關於酒吞童子的身世,《禦伽草子》等小說都記載其本是越後出身的小和尚,因為容貌俊秀故招來嫉妒,由於諸多惡念,遂使其化為鬼怪。此外還有「伊吹山明 神(實際上是閻魔)與附近毫族姬君之子」的說法。如按前種傳說所述,酒吞童子後來被察覺到其惡念的高僧趕出寺廟,從而結束了其幼年生活。

 

 

酒吞童子退治

這是一個發生在從前延喜朝的故事了。

據說,在丹波國大江山上,棲居著名叫"酒吞童子"的鬼,每當太陽西下后,便御風而行,至附近諸國掠人妻女。有一次,池田中納言的女兒居然也被捉走了。聽到如此可怖事情,公卿大臣們紛紛聚集至御所中,商討對策。從前嵯峨天皇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但是依靠著弘法大師的念力,將之封印起來,不再為禍。但是當今已經再沒有大師可以依靠了。

眾公卿說道,如不派遣武藝高強者,除掉鬼怪,則我等恐怕再也難以安然入睡。于是,選出以文武兼備的源賴光為首,還有所謂其四天王的渡邊綱,坂田金時,碓井貞光,卜部季武共五人前往除鬼。這幾人中的渡邊綱,此前還曾砍斷了酒吞童子一族茨木童子的手腕。途中,勇士藤原保昌也加入其中。

臨行前,出于對鬼神的敬畏之情,賴光參拜了熊野,住吉,八幡諸神,以祈求神人護佑。之后,一行人山伏打扮,前往丹波。

到了大江山,當地柴樵均畏怖萬分,不敢帶領諸人進山一步。賴光等遂自行攀峰穿谷,深入深山。偶在一處洞穴中看見有人的模樣,于是到近前一看,是三位老者。經過交談知道,其中一人來自津國(攝津),一人來自紀國(紀伊)"音無之里",還有一人來自京師附近。他們言道,妻子也為酒吞童子所擄,前來報仇。大概諸位便是受敕命前來討伐鬼怪的英雄吧,請進洞稍事休息。

到得洞中,老者拿出酒一筒,名曰“神便鬼毒酒”,說:“若是人飲了,氣力全消,若是那鬼喝了,便不能施展飛行之術了。諸位請收下吧。”

待賴光等人接過酒筒,三位老者,便徒步走上洞口大河,回身說道:“我等便是住吉,八幡,熊野之神,受你等臨行前拜謁,特來祝一臂之力,待得交戰之際,還會前來助陣。”話音剛落,便化作青煙,消失在眾人面前。一行于是伏地跪拜不已。

眾人沿河岸前行,看見一位十七,八歲的年輕女子在河邊洗血衣,眉頭緊鎖。賴光上前自報乃是來自京都討伐童子的,對方便哭訴道,花園中納言的獨女被擄來此地,血被吸走,肉也為鬼所啃食,所洗這件便是她的鮮血所染的。

聽罷此言,賴光等人無不咬牙切齒,囑咐女子們連夜趕回京都去。諸女大喜,并向他們描述了酒吞童子居所的模樣:鐵門,鐵筑地面,其間矗立琉璃宮殿,四周垂玉,磚瓦井然。把守者是酒吞童子四天王:ほしくま童子,くま童子,とらくま童子,かね童子。此外,酒吞童子本人赤顏,禿發,身高八尺,白天顯人形,夜晚現鬼形,身長丈余,頭上生角,面目森然。

不久,賴光等人來到童子居處,向門役通報。旋即酒吞童子出來,看上去比傳說中的更為高大,著大格子織物,緋绔,頭發稀少且雜亂,執鐵杖,鄙睨視人,形貌令人恐怖。他問道,“此間并無道路,為何前來此處?”

賴光回答說:“我等都是修驗道行者,來自山陰道,因迷路,特來借宿,并有御酒獻上為禮。”嗜酒的童子聽罷,哈哈大笑,答應眾人入內食宿。

到達大廳后,童子命人上酒賜予諸人,酒呈血紅色,想來便是以所擄之女鮮血摻和。賴光等人心中填膺,表面仍平靜如常,靜然吞下血酒。緊接著呈上的菜肴均以腕,股為食,賴光等人依舊毫不動容,以腰間肋差切肉啖之。童子酒酣,詢問諸位客僧居住于哪個山頭,居然也吃酒肴,真是希奇。賴光肅穆答曰“即身即佛,色即是空,此等食物與水,米并無分別。”童子為之欽服。

待童子警惕之心漸去,賴光遂斟滿杯神便鬼毒酒獻上,童子欣然取過,一飲而盡,片刻后就醉態百出了。娓娓向眾人道述了自己的身世:原本童子為越后澤山寺法師所撫養,因憎恨法師,將其殺害,連夜逃往比睿山,但被傳教大師追趕,便逃來此處。話題一轉,又狠狠說道,自己派遣往京都的茨木童子手腕為渡邊綱者所斬,注視賴光等人,你們不會就是賴光與綱吧。賴光急忙笑道,何至于,童子看我們象那些匹夫嗎?緊接著把話題轉移到釋迦佛上。

就這樣,酒吞童子醉如爛泥,由兩名侍女攙扶回里間休息去了。陪座的酒吞童子四天王們也被神便鬼毒酒藥力所及,沉睡不醒。

賴光等一看,機會終于來了,紛紛批上鎧甲,擎起刀劍,以姬女為指引,潛入童子臥室。橫躺于床上的童子因酒醉現出原形,深紅的面孔十分嚇人,身軀丈余,手足好比熊掌一般。這時,按照約定,三神現身,將童子四肢鎖在床的四角上。賴光斬頭,其余諸人斬身體,頃刻之間,童子便身首異處。童子的首級甫一離開身體,就直飛天際,面現怒容,遂又落下,被賴光用自己的星甲包裹了起來。

酒吞童子的首級刀劍不能傷到分毫,于是將之火化,形成的黑云經久不散,徑直飄往御所方向,直到經過大枝山老之坂的時候才落下。如今,該地還殘留有首冢。

就這樣,賴光一行人平定了鬼怪,解救眾女子回都城去了。

以上,便是記載在《禦伽草子》中關于"酒吞童子"的故事。

 

 

更多傳說請查閱維基百科日文版


阅读全文

有蛇吞象,厥大何如?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胡文煥圖說:南海外有巴蛇,身長百尋,其色青黃赤黑,食象,三歲而出其骨,今南方蚺蛇亦吞鹿也。肉爛則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亦此之類也。

 

《楚辭·天問》:有蛇吞象,厥大何如?

王逸注引《海內南經》作"靈蛇吞象"。

蕭雲從《天問圖》中有圖。

 

《淮南子·本經篇》:羿斷修蛇於洞庭。

《路史·後記》“長它”羅苹注云:長它即所謂巴蛇,在江岳間。其墓今巴陵之巴丘,在州治側。《江源記》(袁珂注:即《江記》,六朝宋庾仲雍撰。)云: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

《岳陽風土記》:今巴蛇塚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廟,在岳陽門內。

又: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山旁湖謂之象谷港。

 

《本草綱目·鱗部》:

【釋名】

《綱目》埋頭蛇

〔時珍曰〕蛇屬紆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紆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鱗中有毛如髯也。產於嶺南,以不舉首者為真,故世稱為南蛇、埋頭蛇。

【集解】

〔頌曰〕

蚺蛇,陶弘景言出晉安,蘇恭言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今嶺南諸郡皆有之。
〔弘景曰〕
大者二三圍。在地行不舉頭者是真,舉頭者非真。其膏、膽能相亂。
〔韓保升曰〕
大者徑尺,長丈許,若蛇而粗短。
〔恭曰〕
其形似鱧,頭似鼉,尾圓無鱗,性難死。土人截其肉作膾,謂為珍味。
〔藏器曰〕
其膾著醋,能卷人箸,終不可脫,惟以芒草作箸乃可。段成式《酉陽雜俎》雲:蚺蛇長十丈。嘗吞鹿,鹿消盡,乃繞樹,則腹中之骨穿鱗而出,養瘡時肪腴甚美。或以婦人衣投之,則蟠而不起。
〔時珍曰〕
按劉恂《錄異記》雲: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丈,身有斑紋,如故錦纈。春夏於山林中伺鹿吞之,蛇遂羸瘦,待鹿消乃肥壯也。或言一年食一鹿也。

又顧筁《海槎錄》雲:蚺蛇吞鹿及山馬,從後腳入,毒氣呵及,角自解脫。其膽以小者為佳。
《王濟手記》雲:橫州山中多蚺蛇,大者十餘丈,食麞鹿,骨角隨腐。土人采葛藤塞入穴中,蛇嗅之即靡,乃發穴取之,肉極腴美,皮可冒鼓,及飾刀劍樂器。

范成大《虞衡志》雲:寨兵捕蚺蛇,滿頭插花,蛇即註視不動,乃逼而斷其首,待其騰擲力竭乃斃,舁歸食之。
又按《山海經》雲: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郭璞注云:今蚺蛇即其類也。 

《南裔志·蚺蛇贊》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長。採色駮映,其文錦章。食灰吞鹿,腴成養瘡。賓饗嘉食,是豆是觴。

阅读全文

恶月五毒日:端午

夏曆正月建寅,五月為午,端午者,端五也。

《靖康緗素雜記》:以余意測之,五與午字皆通,蓋五月建午,或用午字。

或言避唐玄宗八月五日誕諱,遂改之。

午時為陽辰,故端五亦稱端陽;兩五相重,故稱“重五”。

 

《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固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

阅读全文

九头相柳氏

       相柳,又称相繇,上古凶神,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历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妖魔。

 

       相柳见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其文为:“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

阅读全文

清異錄·鬼門/妖門

清異錄/鬼門

會舉人名鬼

釋種令超,游南岳,將至祝融峰,逢赤幘紫衣人,同憩道側。超問其所之,因密語曰:「我豈人也,凡舉子入試,天命俊鬼三番旁護之,欲以振發其聰明,其中為名第及時運未偶者,則無所護衛。君以一第為兒戲邪?我即其數也,隷蓬萊下宫西臺,此來南嶽,關會一人陰德增减耳。」

 

清異錄/妖門

活玉巢

盩厔吏魁,召士人訓子弟,館于門。士人素有蛀牙,一日復作,左腮掀腫,遂張口卧,意似瞢騰。忽聞有聲發於齦齶,若切切語言,人馬喧閧,漸次出口外,痛頓止。至半夜,却聞蚤來之聲,仍云:「小都郎回活玉巢也。」似呵喝狀,頰上蠢蠢然直入口,彈指頃齒大痛。詰旦,具告主人,勸呼符祝,用符水。士人從之,痛已腫消,竟不知何怪也。

 

清異錄/神門

侯白唾神荼

侯白,隋人,性輕多戲言。嘗唾壁,誤中神荼像。人因責之,應曰:「侯白兩脚墮地,雙眼覷天,太平田地,步履安然。此皆符耳,安敢望侯白哉。」

 

紫相公

進士于則,謁外親於汧陽,未至十餘里,飯於野店。旁有紫荆樹,村民祠以為神,呼曰「紫相公」。則烹茶,因以一杯置相公前,策馬徑去。是夜,夢峨冠紫衣人來見,自陳:「余則紫相公,主一方菜蔬之屬,隷有天平吏掌豐,辣判官主儉,然皆嗜茶,而奉祠者鮮以是品為供。蚤蒙厚飲,可謂非常之惠。」因口占贈詩曰:「降酒先生風韻高,攪銀公子更清豪。碎牙粉骨功成後,小碾當銜馬脚槽。」蓋則是日以小分鬚銀匙打茶,故目為「攪銀公子」。則家業蔬圃中祠之,年年獲收。

阅读全文

金毛白面九尾妖狐——玉藻前

        玉者温润和婉,藻者华美坚强。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玉藻》是我国古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在后代文献的注解中时常引用《玉藻》篇中的内容,如《春秋左氏传》。

        大家知道更多的玉藻是妖狐的别称。在杀生石传说里:本是鸟羽天皇最为宠爱的嫔妃,由于其天生丽质,甚至被誉为“自体内散发出光芒的贤德姬君”。也因此,天皇特赐名号,称为玉藻。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金毛白面九尾妖狐的玉藻前。

       ...

阅读全文

吉獸與兇靈:天狗乎?天犬乎?

西次三經·天狗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太平御覽》引秦氏《三秦記》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其下。凡有賊,天狗吠而護之,一堡伍錄。

《事物紺珠》:天狗如狸,白首,音如貓,食蛇。

胡文煥本《山海經》引《事》,繪天狗食蛇。

 

大荒西經·天犬

《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姬之屍。有比翼之鳥,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郭璞注《山海經》:《周書》雲:「天狗所止地盡傾,余光燭天為流星,長數十丈,其疾如風,其聲如雷,其光如電。吳楚七國反時吠過梁國者是也。」

《史記·天官》: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

 

傳入日本後,似乎將天狗天犬混為一談,於是成為了日本最著名的三大妖怪之一——天狗。

阅读全文

傳奇妖獸: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青丘國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也。”

郭璞《山海經圖贊》云:“青丘奇獸, 九尾之狐。有道翔見,出則銜書。作瑞周文,以標靈符。”

 

《周書·王會篇》:青丘狐九尾。

《白虎通德論·封禪篇》: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騏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王褒《四子講德論》: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命文王以九尾狐。”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製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 ”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龍龍。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九尾狐前後三見《山海經》,未成祥瑞,無關於西王母神話體系。後郭璞註《經》,言其狐"太平則出而為瑞"。

 

維基百科(九尾狐條目)補充:

此外,在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關於九尾狐的傳說。相傳狐狸的尾巴是用來儲存靈氣的地方,當狐狸吸收了足夠的靈氣,尾巴就會一分為二,到最終裂變成為九條尾巴。當狐狸擁有九條尾巴之後,就會有不死之身。而且還會噴火。毛髮為金黃色,臉白色,也就是所謂「白面金毛九尾妖狐」。

 

白面金毛九尾狐:

對金毛玉面九尾狐的姿態有多種說法,分為幻化人型說和狐狸本體說。

狐狸本體說:可以認為其作為狐狸精已經進化到了最高境界,具有九條尾巴。因為具有強大的神通力,體色也從普通狐狸的顏色進化到金色,而面上的毛髮也變化為白色。

幻化人型說:關鍵在「玉面」這兩個字上,「玉面」或者「白」在文學上意味著其變幻的都是非常美麗,無限妖嬈的女子。

 

白面金毛九尾狐發源於印度,具體產生原因不明。最早以南天竺屯天沙郎大王之子班足太子之妃華陽夫人的身份出現,打算毀滅南天竺,假傳神諭,讓班足太子斬千首以祭祀大黑天。卻被仙草點出原型,落荒而逃。

公元前11世紀,它出現在中國,殺死並吃掉了商朝最後一代君主紂所選取的美女妲己並幻化為其型,讓紂王荒誕不經,實行暴政。最後由姜尚輔助周武王起兵滅殷,用照妖鏡照出其本體,並將其斬首,但其元神卻得以逃脫。

公元前780年,其再度出現在中國,並化身為周幽王的寵妃褒姒。為了獲其一笑,周幽王在和平時期點燃烽火,終引來滅國之災和殺身之禍,而褒姒也不知所終。

公元753年,其現身日本,幻化為16,17歲的名為若藻的美貌少女,用計誘惑了吉備真備,準備同阿倍仲麻呂以及鑒真和尚一起作為第十代的遣唐使乘船返回日本,但因為途中遭遇大風而未果。 (一說其是同第九代的遣唐使一起返回日本的。)

大約360年後(公元1113年)北面的武士坂部行綱因為不育而去寺廟祈求一子,白面金毛九尾狐化身為名為藻的女嬰出現在其返回的途中,武士夫婦遂收養了藻女,並細心養大。

17年後(公元1130年),被坂部夫婦養大的藻女於18歲之齡選入宮中,被賜名為玉藻前。其無論才能還是美貌都非常出眾,深為鳥羽上皇的寵愛。但不久後,鳥羽上皇重病不起。 安倍泰成暗中調查,發現是玉藻前作怪,玉藻前在陰陽法訣前暴露了其白面金毛九尾狐的本體,只得從宮中逃亡。

數年後,其又出現在下野國(現在的那須郡),誘拐旅途中的婦女和小孩並殺害吃掉他們,這些暴行震驚朝綱,鳥羽上皇發出了討伐白面金毛九尾狐的命令。八萬士兵在那須集結,最終將白面金毛九尾狐捕殺。由於其元神不滅,最後只能將它化身的巨大毒石(殺生石)封印。

到了室町時代初期,由會津的示現寺的玄翁和尚開光,殺生石終於被破壞,並飛散到日本各地。

阅读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