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银翘散、 【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 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
三拗汤、 止咳散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即各1千克) 桑菊饮 组方由: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芦根(6克 桑杏汤 组成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二陈汤、 组成;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 组成;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清金化痰汤 【组 成】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 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泻白散合黛蛤散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青黛 30g蛤壳300g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 桑叶6克、生甘草3克。
1. 初期:清肺解表-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千金苇茎汤、 方组、苇茎30g 薏苡仁10~20g 桃仁log 冬瓜仁log 组成: 桔梗6g,甘草9g,黄连4g(炒),黄芩4g(炒),黄柏4g(炒),山栀(炒)4g 加味桔梗汤 组成;桔梗(去芦)8分,白及8分,橘红8分,甜葶苈(微炒)8分,甘草节1钱5分, 贝母1钱5分,苡仁5钱,金银花5钱 沙参清肺汤、 组成: 黄芪10g,太子参10g,粳米15g,北沙参10g,麦冬10g,石膏20g,桔梗10g, 薏苡仁15g,冬瓜仁30g,半夏10g,白及10g,合欢皮10g等 桔梗杏仁煎 【组成】;桔梗 杏仁 甘草各3克 阿胶 银花 麦冬 百合 夏枯草 连翘各6克 贝母9克 枳壳4.5克 红藤9克 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 紫菀6克(三两) 定喘汤 【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 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金匮肾气丸、 处方.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炙)27g 七味都气丸 处方】五味子(制)150g 山茱萸(制)200g 茯苓150g 牡丹皮150g等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5~15 杏仁10 石膏15~45 生甘草10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组成】桑白皮4.5克 泽泻 黑玄参各2.4克 甘草0.75克 麦门冬(去心) 黄芩 旋复花各3克 菊花1.5克 地骨皮 桔梗 白茯苓各2.1克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组成;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 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组成;西洋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黄芪30g,桑白皮20g,防风10g,熟地25g,川贝12g, 淮山药30g,薏苡仁30g,半枝莲30g,鱼腥草15g,白花蛇舌草30g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 处方.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炙)27g
【组成】蛤蚧1对、人参9克。研末,每服1~2克, 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处方】 熟地黄240克(忌铁,杵膏)山茱萸(酒润,去核)干山药(炒)各120克 牡丹皮(酒洗,微炒)白茯苓(去皮,乳制)泽泻(去毛,酒浸,焙)各90克 肉桂(去皮,忌火)30克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 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组成: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 月华丸 【组成】天冬(去心,蒸) 生地(酒洗) 麦冬(去心,蒸) 熟地(九蒸,晒) 山药(乳蒸) 百部(蒸) 【用法】用白菊花60克(去蒂),桑叶60克(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 处方:百合100g 地黄200g 熟地黄300g 麦冬150g 玄参80g 川贝母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桔梗80g 甘草100g
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 保真汤 [组成]藁本(去芦) 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苍术(洗,锉,麸炒)500克
补天大造丸 【组成】 紫河车1个(头生男胎者,用米泔水洗净,再入长流水洗,以砂锅内碗盛蒸烂, 石臼内杵烂,入药),鹿茸(炙)2两,虎胫骨(炙)1两,大龟版(炙)2两,生地(酒炒,蒸1日, 杵烂)、山药4两(炒),丹皮3两,泽泻3两,白茯苓3两,山萸肉4两,天冬3两,麦冬2两, 五味子3两,枸杞子4两,当归4两,菟丝子3两,破故纸(酒炒)2两,牛膝3两,杜仲(酒炒)3两, 肉苁蓉3两(酒浸,去鳞甲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组 成:半夏16克、生姜16克、茯苓6到16克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 【处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 甘草6克(炙)
【组成】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 各一两 【加减法】 A.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加麻黄4 g杏仁12 g C.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川朴12g 槟榔10 g D.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10g(另炖服) 白术15g 黄芪24g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组成:柴胡10克,干姜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瓜蒌10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 赤芍12克,甘草6克,大枣5枚。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 十枣汤 散剂: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体质强壮者服3-4.5g左右, 体质羸弱者服0.6-1.5g左右,宜早晨空腹服,日服1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下。
【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香附旋覆花汤 组成香附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炙苏子10克、光杏仁10克、桔梗10克、 制半夏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云茯苓18克、 苡仁30克、延胡12克,水煎服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 沙参麦气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 组方熟地黄四两,忌杵膏;白茯苓去皮乳制,三两;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微炒;牡丹皮酒洗,微炒;泽泻去毛,酒浸,焙干;车前子微炒;川牛膝酒洗培干; 肉桂去皮忌火,各一两;附子如法制熟,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白滚汤送下三钱。忌萝卜。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 生姜(9克)三钱 大枣(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钱(炙,6克)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黄芪(12克)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泻白散合黛蛤散 【组成】;桑白皮2克、地骨皮12克、栀子9克、黄芩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青皮9 克、 海蛤壳15克、大青叶9克、甘草5克。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 处方:百合100g 地黄200g 熟地黄300g 麦冬150g 玄参80g 川贝母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桔梗80g 甘草100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 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90g制成大蜜丸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组成】;黄芩9g 黄连3g 大黄后下9g 大蓟15g侧柏叶15g 茜草根30g 山栀9g 白茅根30g 牡丹皮9g 棕榈皮9g 荷叶9g 小蓟15g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 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归脾汤 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 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 洗,四两[30g] 、小蓟 半两[15g] 、滑石 半两[15g] 、木通 半两[6g]、 蒲黄 半两(炒)[9g] 、藕节 半两[9g] 、淡竹叶 半两[9g]、当归 (酒浸)半两[6g] 、 山栀子 半两[9g] 、炙甘草 半两[6g]。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 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组成】;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 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肉苁蓉(15g)。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配方: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g、石菖蒲、龙齿各15g酸枣仁汤配方:酸枣仁18克, 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组成] 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组成]; 桃仁18g、红花15g、当归40g、丹参30g、赤芍20g、川芎20g、二花30g、连翘20g、 全虫10g、蜈蚣15g、土元12g、元胡20g、苍术20g、甘草6g,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 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瓜萎薤白半夏汤 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 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组成:太子参15-30g,麦冬10-30g,五味子6-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 白芍9g,远志10g,陈皮6g,五味子6g,黄芪 15g,肉桂9g 丹参10-30g佛手10-15g内金10-15g 炒枳壳6g。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右归饮 组成; 红参12克,制附片12克(先煎),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熟地25克,山萸肉12克, 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若阳损及阴可加麦冬16克,五味子7克。若阳虚水泛者, 可加汉防己12克,猪苓12克,车前子16克。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 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 【组成】; 半夏、陈皮、钩藤(后下)、石菖蒲、郁金、僵蚕各10g,云苓、枳实、 竹茹各15g,甘草、全蝎各5g,胆星7.5g。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莲阿胶汤、 【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 【组成】 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 党参9克。方中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则养心安神作用更好;若用于治癫痫, 痰多者宜加入胆南星、竹茹等涤痰之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2)虚证: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 【组成】人参30~60克 制附子6~9克 炙甘草3~6克 炮干姜6~9克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 通瘀煎 【组成】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 乌药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泽泻4.5克 兼寒滞者,加肉桂3克,或吴茱萸1.5克;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3~6克;微热血虚者,加芍药6克;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3~9克,或加芒消、蓬术亦可。 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 组成半夏6克,橘红3克, 茯苓3克, 枳实3克(麸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材料丹皮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 草6g,金银花10g,大黄10g。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厦厚朴汤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2g,紫苏?,生姜6g,香附10 g,枳壳6g,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 甘麦大枣汤 主要由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用法是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功。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主治脏躁,即更年期综合征。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 处方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滋水清肝饮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顺气导痰汤 香 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 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灯芯草2 陈皮5 远志(去心)6 丹参15 麦冬12 朱砂粉(水飞)2 竹沥(1杯) 姜汁(1杯)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大补元煎、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 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保和丸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陈皮 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 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20克 白芍15克 陈皮10克 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服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 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组成】;理中汤加茯苓 黄连【用法】上药研末。每服6克,沸汤点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组成】大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枳壳各等分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组成]; 生黄芪15克、鱼腥草30克、赤芍9克、丹皮6克、桔梗6克、瓜蒌9克、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处方: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羌活、当归尾、大黄(煨),各半两。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组成】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克,炙甘草15克。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组成】大槟榔 沉香 木香 乌药 大黄 枳壳各等分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 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 、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 枳实96g厚朴(姜制)48g猪苓96g泽泻24g黄芩96g黄连12g知母48g姜黄96 茵陈蒿汤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五苓散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桑枝40克,穿山龙2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5克, 威灵仙20克,川芎15克,甘草15克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5g 白芍药10g 当归12g 川芎8g 桃仁6g 红花6g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 【处方】 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处方】 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处方】 泽泻12克 赤小豆(炒)15克 商陆6克 羌活(去芦)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去芦)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1)心血虚-养心汤 【处方】 远志(去心)9克 龙骨20克 石莲肉 芡实 莲蕊 天门冬 桔梗(去芦)车前子 麦门冬(去心)酸枣仁各10克 辰砂2克(另研细末,调服)甘草6克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丹参25g,当归50g,石菖蒲25g,党参25g,茯苓25g,五味子50g,麦冬50g,天冬50g,地黄200g,玄参25g,远志(制)25g,酸枣仁(炒)50g,柏子仁50g,桔梗25g,甘草25g,朱砂10g 3)脾胃阴虚-益胃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3)肾阳虚-右归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2.对症辩证选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