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2月22日

 老庄. 2013-12-22

  • 1983年12月22日

    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


  • 1983年,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这台被名为“银河”的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 1903年12月22日

    美国生理学家霍尔登·凯弗·哈特兰出生


  •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1903.12.22-1983.03.17)出生,美国生理学家,196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895年12月22日

    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


  • 1895年,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03.27-1923.02.10)摄制成功。




  • 1887年12月22日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出生


  •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1887.12.22-1920.04.26)出生。




  • 1881年12月22日

    “定远号”下水


  • 1881年12月28日,清政府在国外定造的第一艘现代化铁甲舰在德国下水,命名为“定远号”。




  • 1867年12月22日

    法国数学家、工程师彭赛列去世

    法国数学家、工程师彭赛列(Jean-Victor Poncelet,1788.07.01-1867.12.22)去世。他是射影几何学的创立人之一,曾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校长。他的名字与众多法国重要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写在埃菲尔铁塔上。

    彭 赛列曾作为一名工兵中尉参加了拿破仑发动的入侵俄罗斯的战争。因伤被俘,被俄国人监禁两年。在此期间,他研究射影几何,并写出了《分析学和几何学的应用》 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他著名的《论图形的射影性质》一书的引论。射影几何研究点和直线、及其关联性质。彭赛列把初等对应的乘积定义为射影。他研究了与圆 锥曲线相联系的极点和极线,提出对偶原理。他的连续性原理可以用来推广综合几何学的概念。他还引进“虚点”,发现圆上的无穷远点。彭赛列还把自己的数学知 识应用到涡轮机和水轮的改进上。他早在第一台内流式涡轮问世前12年,就提出了这种机器的原理和设计。晚年,彭赛列成为巴黎学院教授,并以将军身份任巴黎 综合工科学校的校长。






  • 1823年12月22日

    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出生


  • 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2.22-1915.10.11)出生,法国昆虫学家。他以优美的文字著写的《昆虫记》一直到现在还是科普作家和散文家以及众多读者所喜爱的作品。




  • 1775年12月22日

    舍勒发现氧气

    人们往往把发现氧气的贡献归功于普列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03.24-1804.02.06),其实最早发现氧气的人是瑞典人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2.09-1786.05.21),他是瑞典属波美拉尼亚的药剂师及化学家。

    舍勒早在1773年就做了大量关 于氧气的实验,1775年12月22日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空气和火的化学》一书,但因为出版商延误,所以直到1777年才出版问世。在此期间 (1774)普列斯特里已经做出了关于氧气的发现,并且很快就将相关研究发表。现在,学界普遍将氧气的发现看做两人各自独立发现。

    舍勒采用 两种方法制取纯净氧气,第一种方法是黑锰矿和浓硫酸混合共热释放出气体;第二种方法是强热硝酸镁、硝酸汞等物质也释放出相同的气体。这种气体特别支持燃 烧,舍勒把它称为“火空气”。火空气是否是空气成分呢?舍勒产生了疑问。在此之前舍勒曾用实验方法证明了空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参与燃烧,另一部分则 否。那“火空气”与空气中参与燃烧的那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经过多次不同实验,舍勒证明“火空气”就是空气中能助燃的那一部分。


    舍 勒一生倾力于纯粹科学的研究,他承受着生活的困顿与艰辛,执着地探索真理。以高超的实验技术发现了氧气和氯气。他从自然物中提取了多种有机酸,在对矿石的 研究中发现了钼、钡、钨等金属元素。他对银盐和氢氟酸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摄影术和玻璃工业的发展,还对多种颜料和染料进行了分析。遗憾的是,他与同时期的多 数化学家一样,虽然具有娴熟、高超的实验技能,却不具备缜密的推理、综合能力,所以他们那一代化学家都被“燃素学说”所蒙蔽,认为燃烧是“火空气”与燃烧 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而火是“火空气”与“燃素”化合的过程。




  • 1675年12月22日

    格林尼治天文台


  • 在牛顿时代,天文学因新的数学工具和力学理论的产生推动而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还与这个时期许多现代意义下的天文台的建立和启用有直接联系。包括牛顿本人在 内,许多英国科学家的成就都与格林尼治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Greenwich,旧称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简称RGO)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 于航海的需要,为了精确测定海洋的经度,需对月表和星表进行重新考察与修正。为此,英国科学界酝酿建立天文台,此事得到了英国王室的支持。在天文台选址 上,起初意见并不统一,有人主张建在切尔西或海德公园,最后采纳在格林尼治山建造。国王查理二世在1675年12月22日签署了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特许 状,并任命弗拉姆斯提德(John Flamsteed,1646.08.19-1719.12.31)为“王家天文学家”,主持天文台工作。弗拉姆斯提德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工作多年,主要编 制成了一种超越此前的精确包含众多恒星数目的星表。这张星表是近现代精密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重要标志。牛顿(Isaac Newton,1642.12.25-1727.03.20)后来也成为天文台的观察员,他曾利用弗拉姆斯提德提供的星表修正自己的月球运动理论。他还试 图证明万有引力理论与已有的最精确的观测结果相一致,这促成了格林尼治天文台长期观测结果的编辑出版。哈雷后来接任台长职务,全力以赴进行月球观测,积累 了极为丰富的权威性观测资料。

    格林尼治天文台对推动近现代英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