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正史、野史与小说的不同效应

 4U 2013-12-22

正史、野史与小说的不同效应

(2013-12-21 12:56:18)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修史的——自从有了文字,这都要归功于仓颉的发明创造。
    统治者编史,目的是光照千秋,彪炳青史。咱老百姓没有编史的权力,只能写写家谱,梦想着能够
人过留名,子孙万代。但苍天易老,岁月易逝,有些东西是很难留得住的,只能把它记录下来,以备后人观瞻,广为传颂。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思考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正史以外,野史和小说究竟算不算历史?我们知道,正史是由史官写就的,藏之于大内高阁,散落于朝代变乱。野史大多是由没落贵族写成的(猎奇心理),虽然广泛流传于民间,源头却是来自宫廷。而小说则是来自小说家们的杜撰(当然,也不是凭空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除了充实点缀富家子弟的书房之外,更多的则是散播于乡野田间,茶余饭后。
    三者虽然有着不同的遭遇,但其本质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一棵树上结出的果子。
    我们的历史教材都是正史(
我们姑且这么学),应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史官是皇帝老儿任命的,端了人家的饭碗,总免不了要看人家的脸色。这一点,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要是胆敢胡说八道,丢了饭碗是小事,性命恐怕也保不住。因此,在史官的笔下,必然还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把握着分寸,一些影响形象的文字是不能拿出来见人的,灰色的重大事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根本就不需要记录,因此也就有了现代学者的揭秘之类的职业。

    但对于野史,我始终是抱着一种冷眼观望的态度来对待的,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要完全对其否定却是不客观的。这是因为,野史虽然流传于民间市井,大多数却是从宫廷内部发布出来的,如没落王朝的太监、遣散回家的宫女、对处境心怀不满的贵族子弟等等,尽管他们传出来的消息有时就像现在的“狗仔队”的捕风捉影,但很多事情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因此,我曾经十分坚定的认为,野史有时也是可以作为正史来读的,它的作用往往就是拾遗补缺,相得益彰。我们完全没必要死死抱住正史不放,也没有必要对野史的存在而耿耿于怀
    而小说则完全不一样了,它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人民的主观愿望(有什么样的愿望就写什么样的故事)。因此,古时写小说的人不是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就是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深感民间疾苦,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往往非常深刻,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照顾到了老百姓的口味,人物自觉不自觉地就被夸大了。但其深远影响却是我们不能视之漠然的,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后来被尊为武圣,现在又成了供奉的财神爷一样,这都是小说广为流传的作用。老百姓何尝不知道有些东西是虚构的,但情愿被欺骗,为的就是换回精神上的寄托。
    没有传奇的历史不成为历史,没有传奇的文化不成为文化。正是有了这样多元的历史和文化,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品位,值得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正史是主干,已经永远地载入史册;野史是枝叶,难免会随风凋落;而小说,则是这棵树上结出的永远的希望之花!(本文为东湖少主作品集《好快刀》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